1、聚焦核心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90-91教学目标:1.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学习单、课件、计算器等。教学过程:课前活动:30秒口算比赛。现场登分到统计表,并形成统计图。(目的: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为平均数的理解创设情境。)一、口算比赛,提出问题。课件出示:程老师昨天在自己班上进行了30秒口算比赛,下面是其中三个小组口算比赛的成绩。第一组 姓名做对题
2、数刘天宇13沈怡丹11蒋佳怡11程振扬9第二组姓名做对题数王静竹12马小月15冯思远11丁雪菲14第三组姓名做对题数肖铭浩9曹诗宜11路道政12李嘉昊15姜启元13 师:观察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PPT)哪个组的成绩最好?那用什么方法判断哪个组的成绩最好?(求总数,求平均数)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1.学生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引发冲突,体会平均数的作用。(1)比较总数师:那我们先求总数,快速口算每个组的总数吗?(第一组44,第二组52,第三组60)刚才我们算出了总数,老师恭喜第三组成为冠军组。大家同意吗?学生分析,得出:各组人数不同,比总成绩不公平。问:什
3、么情况下,比较总数公平?现在人数不一样,你有什么好方法判断出哪个组的成绩最好?为什么用平均数比较公平?(2)师小结并导入课题看来同学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板书课题:平均数)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想一想:求平均数有哪些方法?(1)介绍学具同学们可以在老师提供的学具卡动手操作,在动手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介绍学具并贴在黑板上。(2)小组合作接下来请同学们在老师提供的学具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心动不如行动,各小组开始行动吧!(3)全班汇报:全班展示移多补少、先合再分的方法。第一种方法: “移多补少”
4、小结:移动多的,补给少的,调整成同样多的,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移多补少”, 板书方法:“移多补少”。还有其他的方法?计算的方法:师:同学们利用二年级学的平均分,先算出总数,再除以人数,算出了平均数,反问:13+11+11+9求的是什么?这两组呢?也是先求什么?为什么第2小组要除以4?而第3小组要除以5?如果要求的是全班的平均数呢?除以几? 小结:刚才通过先计算出总数,再除以人数,得出了每个小组的平均数,先合再分,计算出了平均数。(板书:先合再分)通过移多补少,使原来高高低低的,平一平,均一均,变成同样多,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特点。板书:同样多。 想一想:是不是第2组每个同学都做对了12道题?平
5、均数12只是这组数据上下波动的平衡点,它是一个“虚拟”的数,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板书:一般水平同学们请看算式,结合二年级学的平均分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在计算平均数时,先求出总数,再除以人数,就相当于把总数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同样多的。那平均数12是不是这一组每个同学真正做对的题数?它代表的是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 比较优化方法。我们学会了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总数除以总份数,就求出了平均数)小结: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各有长处,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来灵活选择。4、平均数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影响(1)通过比较平均数,冠军组是第二组。如果老师给一组增加一个人,她做对26题,猜一猜第一组能获胜吗?实际算一算!确实第一组获胜。如果这个同学只做对6题呢?能获胜吗?再算算。小结并比较:通过两次PK,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呢?观察数据,一次是26,一次是6,你有什么想对同学们说的?原来平均数受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影响。5、生活中的平均数教师举合唱比赛的例子,学生举例。四、深化拓展,发展能力。生活中很多地方就用到了平均数,一起来看。1.篮球队的平均身高。2.平均水深。3.平均年龄。4.解决问题。五、归纳总结,内化升华。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什么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