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教案 年 月 日教学内容放大与缩小主备教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认识放大、缩小现象的过程,通过摆三角形等认识图形放大或缩小。2、能力目标: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放或缩小图形。3、情感态度目标:对生活中的放大或缩小现象有好奇心,体会图形的相似,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教学难点能按要求摆放或缩小图形。教具、学具多媒体、小棒课时数1板书设计放大与缩小形状相似 大小不同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创设情境1、课件出示:两组图片,一是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画面,二是神州飞船首飞成功的邮票,演示两组图片的缩放过程。2、师:生活中有的将平面图形放大与缩
2、小,有的将立体图形放大与缩小。今天我们要带着数学的眼光来研究放大前后的图形,看看其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板书:放大与缩小)二、探索新知(一)放大与缩小1、教师拿出放大镜,让学生说一说它的作用,并用放大镜把课本上的文字放大,从而理解放大的含义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2、让学生观察教师用书上与课本同页的内容,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从而理解放大的含义。3、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二)、摆三角形。4、思考: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几倍能得到第三个图形?5、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得到第三个图形。6、你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出图形如
3、何放大的吗?7、想一想:如果反过来,把第二个图形变化成第一个图形,第二个图1、让学生拿出3根、6根、9根小棒分别摆出三个等边三角形。2、摆完后,观察用“3根、6根小棒摆成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时间。3、交流学生观察、思考的结果,给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的机会,由第二个三角形的每条边长都是第一个三角形的2倍,得出: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得到第二个图形。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变化的同时,感受感受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形状相似、大小不同。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形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几倍能得到第一个图形?把第三个图形变化成第一个图形
4、,第三个图形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几倍能得到第一个图形?8、你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出图形如何缩小的吗?三、巩固练习1、用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使各边长缩小为原来的1/2。 (上底2根、下底4根,两个各腰2根)四、欣赏现实生活中得缩小图和放大图五、自主评价,总结提升先让学生讨论:每一个图形的各边用了及根小棒?把各边缩小为原来的1/2是几根小棒?再用小棒摆出各图形。2、先用4个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用同样的小棒摆一个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后的图形。通过欣赏生活中得缩小图和放大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作 业 设 计一、摆一摆。用火柴棒摆出下面的图形,使各边长缩小为原来的1/3。 (每个边都是3根小
5、棒) (每个边都是3根小棒)二、想一想。你见过下面描述的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1、用照相机把天安门照下来。2、用放大镜看文字。3、实物投影及投影图。4、人的影子。教 学 反 思本节课,成功之处:从长城画面和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纪念邮票的缩放,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引入自然、贴切,而且寓学生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不足之处: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原三角形到放大后的三角形的变化过程后,随之发现对应边的比,后到图形的比,然后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阐述出图形如何放大的;同样图形的缩小也沿袭了这一思路,结果感觉像块大石头让人喘不过气来。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放大和缩小的内在含义,效果则会是完全相反的新一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通过今天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领略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