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960页,练习十一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
2、,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1、比例尺可以分成哪两类?其实它还有不同的分法,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放大的比例尺和缩小的比例尺。缩小比例尺:教学楼的长是150米,画在图纸上是15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放大比例尺:一种钟表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是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_8 1。 2、老师前几天整理资料时发现了一张老照片,你来欣赏一下吧!(生:太小了,看不清。)那我们把它放大一点吧!(生:又太大了!)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把一个物体或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的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二、
3、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课本第58页主题图。你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2、引导学生在电脑上运用不同的放大方法把照片进行放大操作, 理解把图形进行缩放需要把图形的各条边都要同时进行放大。出示一张照片,引导学生用鼠标进行放大操作演示,分别只放大它的长度、只放大它的宽度、同时放大长和宽,分析比较哪种方法效果最好,为什么?利用课件把学生刚放大的照片放到方格中,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方法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的长和宽,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后汇报。说说放大前后的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后的各边与原来的对应边的比是相同的,理解“按一定的比进行缩放”的含义。小结:
4、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再引导学生说出1:2的意思。3、教学例4。出示例4: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1)学生尝试练习。(2)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三角形该怎样进行放大呢?(3)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去画的?追问: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斜边会怎样变化呢?你是怎么发现的?4、小结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一看:看图形每边各占几格;二算:按已知比计算出放大或缩小后的每边各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5、观察并思考:(1)观
5、察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你能发现什么?(2)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先小组交流,再汇报总结。6、巩固练习。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先独立练习,再汇报交流。7、小结并板书。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进行缩放,它的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三、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十一第1题:下面哪个是图形A按2:1放大后得到的?2、出示练习题,观察并思考:(1)( )号图形是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它是按 ( ):( )的比缩小的。 (2)( )号图形是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它是按( ):( )的比放大的。 3、填空:(1)把一个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4倍,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长的比是( ),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 )的比放大。 (2)把一个图形的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1/3,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长的比是( ),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 )的比缩小。 4、判断:用2倍的放大镜看30度的角,看到的角是60度。 ( ) 四、课堂小结说说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小探究:把一个图形按3:1放大后,它的面积会怎样变化?附: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