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练习题汇编一现代文阅读(共15小题)1(2022普陀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如何评价判断齐亮世人大多希望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判断,可什么样的判断才是正确的呢?人们的答案或许并不统一。我们评价一个判断,有两种合理的方法:第一种是用经验上的标准,即在现实中它是否符合客观的事实;第二种是用逻辑上的标准,即在理论推导中它是否自相矛盾。按照心理学理论,方法一评价的是“通信”,即“判断”和“作为判断对象的事实”之间保持一致的能力;方法二评价的是“连贯”,即“判断”中各因素在逻辑上保持一致的能力。理性的人,常被认为应该有更强的评判力,然而理性往往只是跟逻辑联
2、系在一起,用以衡量判断是否逻辑自洽,与方法一没有太大关联。假如我说,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有60米高(实为78米),如果不知道这宝塔的实际高度,无法找到任何资料去验证,也不能亲自前往实地去测量,不管你有多理性,都不可能通过逻辑评价我刚刚的判断是对是错。但假如我向你讲述自己填报高考志愿的故事,讲到“考分达不到一本线”,又表示自己“因爱好文学而放弃了北大医学院的临床志愿”,你会立即认为我“前言不搭后语”。显然,我没去北大学医,与所宣称的“文学爱好”没有关联,主要原因其实是考分不够高。由此可见,方法一讲事实,方法二讲逻辑,两者的适用范围各自不同,“理性评判”也有其局限之处。某畅销书作家曾公开表示理论推
3、导实际没什么用,理由是2000年美国邀请几百名军事分析专家和软件专家,建立了一个复杂、强大的军事推演模型“千年挑战”,然后请一位有丰富实地作战经验的军官与使用该模型的专家们进行模拟对战,结果专家们输给了军官。如今许多人喜欢讽刺专家教授,理由和这位畅销书作家相似。当专家们试图用逻辑自洽的方式来证实自己的判断时,老百姓已经在用事实反驳他们了。显然,在上述案例中,普通民众不可能去深入研究模型中各种方程是否合理,他们只会关心事实上的结果,即到底谁打赢了战争。也就是说,在方法二无法实施的情况下,人们就会用方法一来评价判断。那么,万一没有可测量的事实,人们应该怎么办?一个国家几十年没有经历大规模军事冲突而
4、无法获取相关信息,该国的军队参谋人员也仍然需要战战兢兢地进行各种模拟和假定。你能说他们不该这么做吗?难道非要为了验证某个模型而发动真实的战争?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既然没有充足的事实信息来评价模型中的判断是否正确,专家们只好使用历史上已经存在的数据来开展工作。专家们觉得,虽然没有近期的事实作为依据,但至少要先保证模型在逻辑上没有问题。同行们怎么认定这个模型的好坏呢?无非也是看模型的逻辑是否讲得通,推断的结果是否符合之前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专业人员也只能用方法二来评价判断。因此,我们在评价某个判断时,往往是先寻求可利用的方法。方法一用不上就试着用方法二,方法二用不上就试着用方法
5、一。两种方法都用不上怎么办?许多人就此化身为撒泼耍赖的吵架高手:你跟我摆事实,我就跟你讲道德;你跟我讲道德,我跟你论老子;你跟我论老子,我跟你装孙子。有学者悲观地认为,其实人类一直以来都知道,人是一种缺乏耐性、容易激动和发怒的动物,理性根本不足以引起人类的重视。但我依然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理性。虽然理性并不是万能的,但正如古希腊先哲们所说的那样,人类是唯一有能力进行逻辑推断的物种。在现今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如果理性不可靠,那么我们还能靠什么?无论如何,爱智求真之路,感觉上总会让我们离愚昧的困境远一些,离幸福的未来近一些。(有删改)(1)按照第段心理学理论,以下属于“通信”能力不
6、足的一项是 A.判断红楼梦原著有四十回,并说加上高鹗续写部分共八十回。B.判断红楼梦主要人物个性鲜明,并说宝黛钗性格具有复杂性。C.判断红楼梦以贾府兴衰为主线,并说小说注重描写家庭琐事中的细节。D.判断红楼梦是现实主义作品,并说对太虚幻境的描写有浪漫主义色彩。(2)第段中的“前言不搭后语”是指。(3)第段画线句的推断是如何成立的?请根据第段内容分析。(4)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追求理性意味着不以身份论高下,坚持实事求是。B.追求理性意味着提升逻辑推断力,坚持爱智求真。C.如果拥有理性,我们就会优先选用方法2来评判。D.如果拥有理性,我们就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5)有学生认为,
7、掌握评价判断的方法一就足够了,理由是普通人平时很少用到逻辑,而且作者提倡理性,本来就只是对专业研究人员提出的要求。对此,你是否认同?根据文意,结合生活或语文学习中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2(2022长宁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化的稳定性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社会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保持着同一种生存方式,即使生活的实际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上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而且,新的生活内容也被“纳入”了旧的模式,并被赋予了“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中看到“反复”和“重现”。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一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用,
8、这就是传递。文化传递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即世代相传和相互传播。世代相传,是一个文化模式得以形成和保持的机制,文化的稳定性也因此而获得。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文化模式理解为传统,一定的文化模式就是 一个民族或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世代保持下来的特定传统,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传统不是我们想抛弃就可以抛弃的。真正的传统,不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理结构、一种民族性格。人们不可能像对待某种自身的“异物”那样对待它,更不可能像对待旧衣服那样将它任意换掉。传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围绕一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通过每一代人创造性的活动,传统得以发展和改变,所谓
9、稳定只是相对的。但是,虽然每一代人都会对前人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传统惯性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过。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并创造着明天,却又总是“在过去的掌心中”。传统是使文化模式保持其稳定性的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本身也是被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由于受同样的环境条件的制约,一个民族群体或一个社区社会往往会因为缺乏改变其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动力,而在传统上显示出一种不变的态势。改变传统的动力来自群体社会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一旦一个群体社会与环境不能保持有效的
10、互动,传统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文化模式就会发生变迁。这意味着文化改变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有来自外界的干扰。生存环境的改变,是这种干扰最基本的形态。从古至今,人类文化变迁的速度一直以一种恒定增加的速率发展着,这说明,外界千扰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之所以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文化传统会保持持久的稳定性,是因为文化总是一定社会群体为应付他们所处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如果问题和挑战是相似的,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方式也是可以继续沿用的。不管怎样,环境的相对一致性对于文化传统的保持,至少是一种重要条件。文化的稳定性也是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一个社会文化模式的发展与其经济结
11、构的变化、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的改变,始终都保持着有差异的同一。这种差异就表现在: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在根本上与这个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合;而一个社会的文化模式,虽然与该社会的生产力有关,并且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相联系,但这种关联相对比较特别。一方面,生产力及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对文化模式的影响由于间接性而显得迟缓和不确定:另一方面,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原则框架等等。总之,我们特殊的生存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形态是由我们的文化模式所塑造的,然而,也正是由于我们作为这种生存方式生生不息的担当者和传递者,文化模式才得以保持其稳定性。文化的稳定性是与群体成
12、员自发反应的一致性相联系的。在一个价值单一的内向型封闭社会中,所有人往往都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理性自觉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本能,也就是所谓文化本能。当一个群体成员的这种自发反应保持着一致性时,个人或者某种来自外部的力量要想冲破文化习俗是很难的,而文化就由此获得了一种稳固性。如果是在一个多种价值并存的复杂社会,自发行为改变的可能性会高许多。(有删改)(1)第段加点的“在过去的掌心中”在文中的意思是 。(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持久性能反映出文化的稳定性。B.传统在保持过程中并不完全排斥创新。C.传统的终止往往意味着文明发展进步。D.传统的保持总是受到环境条件的
13、制约。(3)不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服饰等的改变可能是频繁的,但其文化模式变迁通常是缓慢的。B.不同民族正是由于其传统的保持和传递功能,其文化才得以保持它们各自的独特样式。C.如果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或者人们放弃了与环境的互动,文化的稳定性就难以保持。D.一种文化中的个体自发地按照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规则行动,这于人于己都是好的。(4)分析第至段的论证思路。(5)在全面脱贫之前,我国贫困农村有很多分布于深山区。请结合本文及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或其他)的相关内容,分析这类农村脱贫困难可能存在的文化原因。3(2022闵行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传统
14、村落的急剧消失,意味着什么?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非常发达的国家。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遍布着大量的传统村落,它们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村落文化包括遍布各地的大量各具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建筑,还包含着生活于建筑空间里的居民及其创造的文化。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先民由采集与渔猎的生存生活方式进化到农耕文明定居生存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是各民族在历史演变中由“聚族而居”这一基本族群聚居模式发展起来的最为稳定的社会单元。作为社会单元内在结构最为紧密的小群体,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多样
15、、文化成分多元,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通过其相互关联、内在互动,不断传承内部文化、发挥社会功能,成为了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基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理想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是我国传统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社会品质、正统文化以及政治精神的基本载体和驱动力。但是,随着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步步推进,人口的快速繁衍增加,人们的居住方式也在逐渐向集聚化、现代化、经济化的方向发展。原有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必然会被淘汰,传统村落作为农村居民居住的载体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侵蚀,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村落的历史真实性正
16、在消失。特别是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日益迅猛,国家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制约、不少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政策误读误解或急功近利的政绩建树意愿、商业模式下的过度旅游开发、法律法规缺位等诸多原因,使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多年的田野调查结果显示,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2012年10月,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指出,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10年前有360
17、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平均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如果不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很快将面临着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无论是在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都令人堪忧。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建筑格局和生活传统,反映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这些传统村落在空间布局上往往构思巧妙,包含着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智慧。村落的消亡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几千年以来所形成的乡村风景和田园文化,将彻底成为摄影图片中的风景和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而不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世界之中。在传统文化中,这些村落田园往往成为知识分子寄托自
18、我的重要载体。陶渊明归隐后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还虚构了一个桃花源作为农耕文明的时代乌托邦,让后世的文人在仕途不顺的时候,有一个美好的回归之处。他之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个“田园诗派”,谢灵运的“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王维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等,无一不是在赞美这种村落中的自然风景和淳朴生活,即便是在红楼梦那华贵的大观园中,也仍然需要一个朴实的农耕生活场所来进行调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村落文化情结,于此可见一斑。传统的村落中,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精致部分,如果我们不保护好那些重要的古村落,不守护好农村与城市的界限,
19、那么这些诗意场景将不再重现,包围我们生活的只能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建筑,我们的生活中不再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当然,我们并不是顽固不化,也不是反对城市化,我们呼吁保护传统古村落,是要将它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一种传统生活的源本及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来看待,并不是让我们村民们继续停留在那种落后的生活中。(有删改)(1)第段中所说的“文化信息”在文中主要包括 。(2)第段使用了大量的数据,请分析其具体作用。(3)根据文意可以推断的一项是 。A.马桥同心村是传统村落,故它也是物质文化遗产资源。B.现代社会的社会品质就是从传统村落文化发展而来的。C.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推进将会使传统村落完全消失。D.传统村落消失
20、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智慧的消失。(4)下列关于传统村落价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体现出一个地方的建筑格局和生活传统。B.知识分子寄托自我、回归田园的重要载体。C.能以诗意的场景消除钢筋水泥建筑的冰冷。D.是传统生活的源本及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5)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4(2022虹口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逻辑跟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的表达要受逻辑思维的规律制约;没有语言也难以进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说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逻辑上的“概念”,在语言里表现为语词,逻辑上所谓“命题”在语言里表现为一
21、个句子。我们在教语法修辞上指出了很多写文章的毛病,表面上看,好像是语法问题,实际上也是逻辑问题。比方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主谓不合的句子。主谓不合是不是语法问题,实质上不是。因为代词“我们”充当主语是可以的,名词“国家”作为谓语也是可以的,在语法上没什么错误。错误在逻辑上。从逻辑的角度说,这句话是直言肯定判断,肯定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一般都是从属关系或同一关系,而这个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之间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同一关系。所以,从内涵来说,这个判断的宾概念不能恰当地反映主概念的属性,从外延来说,这个判断的宾概念的外延更不能包含主概念的外延,犯了主宾不相应的逻辑错误。最近,收到一位青
22、年同志的信,他说:“现在报纸上有一句话是不合语法的”,什么话 呢?就是“打扫卫生”。他说:“卫生怎么能够扫掉呢?这是不合语法的。”叫我提醒大家不要这样写了。这句话是不是不合语法的呢?不是。“打扫卫生”要不要否定,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当然也有人主张说是“用惯了,就不要否定它了。”比如,从前我们有句话讲起来是讲不通的,要说“救人”是对的,“救火”你怎么救呀?“晒书”是可以的,“晒太阳”就不行了吧?但是用惯了还是可以的。约定俗成嘛!因此,“打扫卫生”要说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要否定它,我看,这也不是语法问题,因为你表面上看是动宾不合,动词跟底下的宾语配不上,但是配不上并不等于语法上的错误。“打扫”是
23、个动词,底下带着名词宾语,有什么不通?这不是语法问题,是逻辑问题。你要说“打扫街道”是可以的,但是,扫街道连卫生都扫掉了,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没有这个道理。所以,我说这不是语法问题,而是逻辑问题。(选自王力逻辑与学术研究、语言、写作的关系)乙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思想不合逻辑,语言就不可理解,思想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写文章不能不讲道理,道理是很明白的。但是衡量语言是否纯洁和健康,逻辑不能算是唯一的标准。语言是调皮的孩子,他虽然一般受逻辑的管教,可是有时不守规矩,逻辑却拿他没有办法,这一点似乎也应该注意。一些夸张说法如“倒背如流”,自然不能以常理限之。有人说,“救火”不合逻辑,这种看法值得
24、怀疑。“救”有多方面的意思。“救生,救命”是竭力保存,务求延续;“救火,救急”是减少危害,免致恶化。不能把“救火”的“救”与“救命”的“救”混同。“谢恩”是谢,“谢罪”也是谢,但是前者陈述感激之意,后者表示愧悔之心。恐怕不能说前者同,后者不同吧?有人说,“晒太阳”不合逻辑,我也不敢附和。“晒太阳”正如“烤火”,在物理上是人被太阳晒,被火烤,可是按说话人的心理,是人有意地利用太阳和火的光和热,或者无意地经受那光和热所起的作用,因而太阳和火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同样,“这条小河能行船”,“平原不妨走马”,事实上的行为者自然是人,不是小河和平原,可是从说话人看来,小河、平原是主体,而船和马都是客体。
25、语言是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语言是历史产物。从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我们往往能看出心理的轨迹,历史的遗踪,民族文化和社会风气的趋向。语言是人们意象的反映(其中人脑起了折光作用),而不是客观事物原形的照片。因此,语言与逻辑虽然密切相关,可是逻辑不是语言的唯一主宰者。我们不能忽视语言的逻辑性,但是更不能忘掉语言的心理性、社会性和历史性。(选自王宗炎谈谈语言和逻辑)(1)甲文第段判断“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逻辑的主要依据是 A.“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直言肯定判断。B.“我们”是代词,“国家”是名词。C.“我们”是主概念,“国家”是宾概念。D.“我们”和“国家”不是从属关系或同一关系。(2)
26、乙文第段中说“语言是调皮的孩子”,是指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逻辑的“概念”就是语言的语词,“命题”就是句子。B.语法毛病只是表面的,语法问题的本质都是逻辑问题。C.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说法大多不守规矩、不合逻辑。D.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折光式反映造成了违背逻辑的现象。(4)结合甲乙两文的观点,你认为“救火”一词究竟是否该弃用?(5)高三年级组织主题为“语言的逻辑病”探究性学习交流。课代表小虹搜集了下面四个例子,邀请你任选其一,写一段代表班级交流的发言纲要。(80字左右)马路浑身是胆圆规愤愤地回转身万事俱备,只欠东风5(2022金山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艺批评缘何变成文艺表扬
27、李舫任何一个时期,文艺批评都须恪守客观公正的最高原则。作家张炜曾说:“我们对一部作品可以不谈,但不能把糟糕的作品说成好的作品,这是我们的基本底线。”然而今天,最高原则的退据失守一定令他失望,准确地说,文艺批评也许忘记用最后的沉默来表达拒绝的尊严。当下的文艺界,这样的场景似乎并不陌生:一出剧作问世,一些观摩会、座谈会便接踵而至,“大师”“绝唱”“高山仰止”“辉煌史诗”的溢美之词扑面而来。对文艺家,这样的景象几乎见怪不怪:一部新作出炉,一批充满阿谀、奉承的评论文章便蜂拥而上,“力作”“经典”“流芳百世”“名垂青史”的重磅评语数不胜数。创作与批评俨然成为孪生兄弟、双子星座。在新书的腰封上,我们看得到
28、文艺批评的深度阐释;在新片的花絮里,我们听得到文艺批评的卖力唱和;在新剧的发布会中,我们看得到文艺批评的躲闪腾挪;在新戏的研讨会上,我们听得到文艺批评的巧舌如簧在大大小小的文艺创作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文艺批评如影随形般地鼓噪喧嚣,从难点答疑到热点聚焦,从审美感悟到学科建设,文艺批评无所不能、无孔不入,“走穴”的文艺批评越来越多,“赶场”的文艺批评越来越滥,夸夸其谈、言之无物的溢美现象汹涌成灾。不知从何时开始,文艺批评演变为文艺表扬,文艺表扬退化为文艺吆喝,文艺吆喝沦落为文艺交易。文艺批评缘何变成文艺表扬?答案也许并不复杂,人情的传统、权力的寻租、利益的绑架、原创的不足这些造就了文化建设的好大喜功
29、,也造就了文艺批评的虚假繁荣。文艺批评,不再是在相互辩诘中彼此促进,而是借助肉麻吹捧,自说自话;不再是在相互交锋中认识真理,而是捞取名声资本,哗众取宠;不再是在相互砥砺中辨别是非,而是变得顾影自怜,故步自封。文艺批评的时尚化、边缘化、口语化、低俗化,批评家对于重大文化现象的缺席、缺位、失语、乱语,使批评载体滑向媒体化、口号化、红包化、核心刊物化,这些是文艺批评丧失生命力、降低文化品位的重要原因。大大小小的文艺圈子不仅在分割领地,更在瓜分利益;愈来愈狭隘的文艺批评正在变成少数人的交易专利和交际工具。文艺批评本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借助文艺学剖析文艺或借助文本探讨文艺的研究方法。“批评”包含着最基
30、本的两个要素:“批”与“评”。创作与批评,归根结底是一种架构于相互信任之上的价值判断,文艺家因为信任建立了与批评家的阐释关系,受众因为信任建立了与文艺家和批评家的鉴赏关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文艺批评已经丧失了这种基本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自律,从狭隘的个人需要和利益驱动出发,表现为一种热热闹闹的肤浅,创作、受众、批评之间由此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历史上文化的昌盛也总是伴随着批评的活跃。批评的繁荣会将社会引向光明,批评的萧条则会让社会滑向黑暗。曾有学者反思,何以20世纪早期文艺界出现了大师辈出、群星璀璨的生动局面?应归功于当时尖锐的文艺批评、激烈的文艺争鸣。正是在这种批评和争鸣中,一个又一个新学说纷纷涌
31、现,一个又一个文艺家亮丽登场。然而今天,我们的文艺批评,不再有循循善诱的耐心、拾遗补缺的宽厚,更不再有秉烛观幽的洞彻、怒剑出鞘的锋芒,文艺创作的勇气和风骨,正在文艺表扬的温柔乡里慢慢消融。其实,文艺批评不仅是一种人文学科,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对于天地生死的追问和呈现,关乎命运,关乎心灵,关乎希望,更关乎民族和未来。2013年秋天,93岁的文学批评家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辞别尘世。他的离去让整个德国唏嘘不已,包括德国总统在内的数百名社会政要、文化名流自发为他送行。这位挂满勋章的批评家是德国文化的“孤本”,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面孔众所周知,一位小说家甚至用一句笛卡尔式的话来赞誉他的地位:“他评论我,
32、所以我存在。”可以说,对于德国来说,赖希拉尼茨基的存在,不仅是文学的一面旗帜,更是文化的一颗良心。期待我们的文艺批评,葆有更多这样的旗帜和良心。(2013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第段中的“孪生兄弟、双子星座”是指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文艺批评的乱象与文艺批评者的不尽责是有关系的。B“表扬”不属于文艺批评,因“表扬”会造成虚假繁荣。C当前文艺批评沦为文艺赞美,其原因看似简单,实则复杂。D文艺批评是借助文艺学剖析文艺或借助文本探讨文艺的研究方法。(3)能够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当下文艺批评界乱象丛生,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B文艺批评只要不再是“肉
33、麻吹捧”就会走向繁荣。C创作者与批评者相互共生,没有批评就没有创作。D尖锐的文学批评和争鸣是有利于文艺大师出现的。(4)第两段中的两个事例能否相互替换?请加以分析.(5)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在探春的倡议下,宝钗、黛玉、迎春、惜春、宝玉、李纨等七人成立了“海棠社”。他们各自起了雅号,然后黛玉、探春、宝钗、黛玉开始写诗,李纨对四人的诗作进行评价。从此,一群富有才气的红楼儿女写诗评诗、吟咏唱酬,成为红楼中的一抹亮色。 书中写道宝玉道:“稻香老农(李纨)虽不善做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众人都道:“自然。” 依据全文信息,判断以上有关红楼梦“海棠社”的简介及“书中写道”的内容,是否
34、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2022松江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算法推荐时代的“过滤气泡”2016年,“后真相”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热词,“后真相”的释义为:诉诸情感和个人的信念要比客观事实对形塑公众舆论的作用更大。很多学者把它与社交媒体和个性化推荐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推动了假新闻的泛滥;同时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了“过滤气泡”效应,使公众更不易接触到与自己想法相左的信息,加剧了群体偏见。“过滤气泡”最早由互联网活动家帕里泽提出。他发现两个人使用谷歌检索同一词语,得到的结果页面可能完全不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浏览同一个新闻事
35、件,看到的新闻倾向也可能完全不同。比如2010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帕里泽委托两位住在北部并且受教育程度相似的朋友在谷歌上搜索有关的消息。一位获得了其深水地平线漏油事件的信息;另一位获得的却是关于该公司的投资信息。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以精准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但与之同时,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也会筑起,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帕里泽将此称为“过滤气泡”。尽管“过滤气泡”受到高度关注,但事实上仍属于“新瓶装旧酒”。早在十多年前,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协同过滤”等问题已经引起
36、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传播学家桑斯坦认为,信息的协同过滤会造成信息窄化,使群体成员倾向于加强与本群体的联系,忽略同外部世界或者其他群体进行信息交流,导致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促使“信息茧房”的产生。处于“信息茧房”之中的公众有如“把自己封闭在自我设计的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异质的观点会被过滤掉,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也有学者把“回音室”效应与虚假新闻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交媒体上聚合了相似的信息和同样的观点,使人们原本的态度不断被印证和强化,隔离了其他领域的信息和异己的表达。人们听到的只是封闭空间内被放大的回声,而不是网络空间中全面而真实的声音。问题在于
37、,随着算法推荐时代到来,大数据公司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获得用户的阅读搜索痕迹,总结用户的习惯、兴趣和偏好,为特定群体实现精准内容发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操作。新闻传播概念实现了从“人被动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到“内容主动定位到感兴趣的人”的转变。用户的兴趣习惯成为内容推荐的核心要素,用户不再需要手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机器算法代替用户完成了选择的过程。正是出于对被左右的选择权的忧虑,人们尝试开展一系列“戳泡运动”来进行矫正,但这些措施总体上看只是一些算法逻辑上的技术调整,针对的是那些已经认识到“气泡”并意图解决“气泡”的用户。事实上,“过滤气泡”的形成非常复杂:既有算法推荐技术的推波助澜,也有人性和情
38、感结构的内在需求,还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息息相关,我们对此既不能过于乐观,也不必过于夸大“过滤气泡”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如果没有算法过滤技术,我们注定会被信息洪流所淹没。另一方面从前那种传统的、非定制的新闻也未必能保证多样性。“我们必须要弄清楚,是经过滤的媒体世界造就了我们所见的在线集结,还是本来就拥有不同信念的人建构了自我增强的过滤器”。这是一场技术与人性的较量,“戳泡运动”不仅需要不断改进算法技术,使用户可以接触到多元化的观点,还需要借助一个平等、自由、开放而理性的公共领域平台,开展协商对话,凝聚共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本之道。(原文有删改)(1)第段加点的“新瓶装旧酒”在文中指的是 。(2)
39、根据本文文意,下列现象不属于“过滤气泡”的是 。A.搜索引擎利用搜索数值关系向用户进行关联词推荐。B.购物平台利用历史订单信息为客户提供“猜你喜欢”个性化广告服务。C.父母师长根据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制定未来发展规划。D.网络阅读平台为用户随机推荐热门文章,并记录用户阅读情况。(3)对本文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假新闻的泛滥归咎于社会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B.“信息茧房”导致了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C.机器算法代替用户手动选择新闻内容是未来新闻传播的方向。D.“过滤气泡”是技术、人性、社会结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4)不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从算法逻辑方面做
40、技术调整无法根除过滤气泡。B.“过滤气泡”会抑制理性对话,强化公众偏见。C.对算法技术进行价值探讨有助于维护公众利益。D.算法过滤技术能够使人们不被信息洪流所淹没。(5)第段简述了帕里泽提出“过滤气泡”的推理过程。请分析画线部分的推理是否成立。(6)有人认为当下互联网的文化环境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分析的乡土文化环境有相似之处,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下面的材料,从现象和原因两方面阐述你的看法。“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
41、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经常保存。”(选自乡土中国之再论文字下乡)7(2021浦东新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说服”一词的拉丁词源原义是“敦促”和“甜”,也就是好言相劝,与希腊语“劝说”一词的“令人欢愉”和“甜”是相同的。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相互夸口说自
42、己最强,于是他们进行一场比赛。风看到一个穿着外套的行人,就说,“谁能使这个人脱掉外套就算赢了”。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下来,搭在手臂上。人们经常有一个误解,以为对什么事情有一个想法或信念,只要说出来,就是说理,因为“理”已经在他的话里了,或者他说的话就是“理”。这是不对的。看法或信念只是结论,人们可以凭印象、偏见、习惯对许多事情有看法和下结论,既没有考虑到别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也没有想过要如何才能说服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他人。说理则是明述道理,也就是把你领会、理解并相信是正确的主张清楚地讲给别人听。道理可以默
43、会,但说理必须明述;默会是自己想清楚,明述是以适当的方式来向别人讲清楚。自己想清楚了才有可能对别人讲清楚,理由、证据、逻辑、别人可能提出的质疑或反驳,都在要想清楚和讲清楚的范围之内。非说理的话语也许有它自己的用途,但那些用途都不是说理。说理是文明的产物。约翰洛克把人类的心灵看成是一张空白的书写板,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最终在儿童心灵上写下什么内容,这个重任便落到了家长和学校的身上,一个无知、无耻、没有规矩的孩子代表着成人的失败,而不是孩子的失败。”然而,在孩子长大成人,智力成熟以后,如果他还是不学习说理,或者根本拒绝说理,那责任便是他自己的了。一个文明社会把这样的人视为失败之人,是有充分
44、理由的。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就修辞术来说,首先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逻辑”,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因而,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说理的另一个因素是“情绪”,这个字的意思是哀婉、同情、同感。亚里士多德称“情绪”是“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说理不只是晓之以理,而且还需要动之以情。所谓情,当然不只是哀婉,还可以是怜悯、快乐、崇敬、热爱、愤怒等等。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有时,虚假的宣传有巨大的“说服”效果,起决定作用的便是听众的“动情”。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是单单依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
45、预想的说服效果。有的哲学家甚至认为,单纯逻辑的说理是枯燥无味的,很难引起人们愿意被说服的意愿。哲学家罗蒂就曾因此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所谓叙述,就是要让听众运用他们的想象,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就是引导对方想象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你我他都能认同或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梁启超为了作“新民”的国民启蒙,曾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用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民说”,主要依靠的就是情绪的力量。在说理中,逻辑、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要防止被滥用或不当运用。一般来说,正确的逻辑是在避免形式逻
46、辑的谬误上建立起来的。说理者需要能够对讨论的问题有比较全面、深入、独特的了解,有比较成熟、周详的思考,能够持论客观公正,不偏激,不光表述自己的理由,而且也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看法。同时,还要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增强说服力。(徐贲明亮的对话,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有改动)(1)根据文意,以下表达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A.小区为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巩固成果,在垃圾站附近张贴标语:垃圾分类我能行,绿色生活我先行。B.网友在贴吧上留言公开批评为犯人辩护的代理律师:如果犯人伤害的是你的亲人,你还想为罪犯辩护吗?C.教师志愿者在分享会上深情讲述:张桂梅校长带着十七位老师,将床从山下抬到山
47、上教室,铺上新被褥。D.高考前,小明在班会上举手发言,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分析第段引用伊索寓言的用意。(3)对本文写作意图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批评随意发表看法却不阐释理由的做法。B.指出类似张贴标语的做法是毫无价值的。C.告诫学生学习说理在文明社会的重要性。D.提醒人们不要轻易被煽情的话语所蒙蔽。(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从2021年开始,要逐步增加中考体育科目的分数。以下是立场不同的两位学生表达的看法,请结合本文观点,任选一则进行评析。 甲: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绝对是一件好事。如果说学习这件事情是一个磨练意志力的过程,那么体育不但能够提升一个人的体魄和精力,而且是最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力的。同时,体育教育也最方便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体育竞赛中学生会反复地经历失败,反复的前进,能够很好的磨炼意志。 乙:这件事真的让人感到崩溃。本来考文化课已经很难了,学生每天都要学习繁重的课业知识,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现在还要把剩余的时间拿出来锻炼身体,这不是减负,这是增加学生的负担。8(2021崇明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何建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它或被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