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积累运用(共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D)A.俨然(yn) 诣太守(y) 石青糁之(sn)B.黄发垂髫(tio)隔篁竹(hun)犬牙差互(c)C.便要还家(yo)俶尔远逝(ch)悄怆幽邃(qio)D.此中人语云(y)佁然不动(y)往来翕忽(x)导析:D“语”应读“y”。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C)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水尤清冽(格外)B.悄怆幽邃(深)便扶向路(沿着,顺着)C.日光下澈(清澈)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D.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
2、子)导析:C“澈”应解释为“穿透”。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D)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不可久居C.高可二黍许D.后遂无问津者导析:DA项,绝境,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B项,居,古义是“停留”,今义是“居住”;C项,可,古 义是“大约”,今义是“可以”;D项,“津”古今意义相同,都解释为“渡口”。4.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B)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A.渔人甚异之B.其岸势犬牙差互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居右者椎髻仰面导析:BA项,“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对感到惊异”;B项,“犬牙”与例句中的“空”都是名词
3、用作状语;C项,“峨冠”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戴着高高的帽子”;D项,“椎髻”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A.水尤清冽B.便要还家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左手倚一衡木导析:AB项,“要”同“邀”,邀请;C项,“阙”同“缺”,空隙、缺口;D项,“衡”同“横”。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A.许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B.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C.以以其境过清全石以为底D.为中轩敞者为舱不足为外人道也导析:AA项,“许”表示约数,都解释为“左右,上下”;B项,动词,做记号/名词,做的记号;C项,因为/用,把;D项,是/
4、对,向。7.填空。(5分)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佐证。蒹葭中,用“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现了追求伊人的道路之艰难。小石潭记中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B)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5、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导析: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9.综合性学习。(6分)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于4月20号下午四点在本班教室开展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写开场白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80字左右)(2分)答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
6、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国文明史上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吧!(2)问卷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情况,年级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从下面的一份问卷调查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A.你积累古诗词的原因是什么?答:为了应付考试。B.你背诵积累古诗词的效果怎样?答:会背但不知道它的意思。C.你是否经常主动积累古诗词名句?答:不,会在老师提醒下积累。D.在解答古诗词赏析过程中,你遇到怎样的困难?答:理解诗词意。E.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积累诵读古诗词?答:老师要求。结论:(示例)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不高,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难于理解古诗词。(
7、3)拟写寄语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写句子,完成下面的寄语。(2分)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有的澎湃激昂。你能欣赏花的姿容: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灿烂盛开。:,。答案:(示例一)你能知晓风的情怀有的温暖和煦有的激荡凛冽(示例二)你能感受春的气息有的芬芳馥郁有的润物无声二、阅读(共45分)(一)(4分)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于归:出嫁。蕡(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10.
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2分)答案: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11.“有蕡其实”的本义是什么?在这里暗示了什么?(2分)答案:“有蕡其实”本义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二)(14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9、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具答之具:详细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村里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
10、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3分)答案:“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运用了留白的手法,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在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15.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3分)答案: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
11、社会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三)(12分)(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2、,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乙)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朱熹百丈山记注: 瀵(fn):水由地下喷涌而出。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3、语。(4分)如鸣珮环,心乐之乐:以为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那样下临峭岸,深昧险绝昧:暗,昏暗日薄西山,余光横照薄:迫近,靠近17.两文中所描写的水各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原文赏析。(4分)答案:甲文的水清澈透明,如“水尤清冽”一句直接描写水的清澈,另外还通过描写水中之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来侧面描写水的清澈透明。乙文的水湍急壮美,通过“瀵涌而出”写其湍急,另外又用比喻把瀑布的飞“沫”比作“散珠喷雾”,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瀑布凌空而下的湍急壮美的特点,极具表现力。18.简要分析两篇选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4分)答案:(示例一)甲文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展现不同的
14、景物,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后面则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乙文主要采用变换观察角度的方法。先选取两个独特视角,依次是“于林薄间东南望”、从“西南缺”口处,展现瀑布与山色之美;然后选取两个特定时间“日薄西山”“旦起”,描写景色之美妙多姿,展现百丈山景色之美。(示例二)甲文情景交融,曲折含蓄。文中对小石潭的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从开始的“心乐之”、与鱼儿忘我相乐,再到凄凉悲怆,这些情感变化与作者被贬的苦闷心情联系在一起,情感表达曲折委婉。乙文重在单纯描写百丈山险绝奇丽的景色,情感表达直接,自始至终透露出的是赞美之情。参考译文:(乙)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
15、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临悬崖峭壁,幽深昏暗极其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瀑布的飞沫就像散落的珍珠,(又像)喷射的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前面对着芦山,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周围几百里间,高低不同的山峰也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望去,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从云中露出来的远处近处的山峰,都好像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
16、,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四)(15分)一粒米的旅行王太生这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关于一粒米的旅行。五月,若隐若现的布谷声中,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农人挑着箩筐,担子跌落着亮晶晶的水滴。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它一出门,就迎面遭遇一场兜头雨。一场雨在天地间泼泼地下着,秧田翻着气泡,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秧田需要汩汩的水,小河的水,沿着水渠哗哗流淌。这时候,有一尾鱼,“泼剌”一声
17、,游入秧田。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高温在秧棵间恣肆蔓延。只有这样氤氲的高温,一粒米才开始抽穗。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农人在拔草的间隙,坐在树荫下,也咕嘟咕嘟地喝水。随身携带的水壶里,有一层厚厚的水垢。田埂上,迎面走来的水牛,一对大眼睛怯生生的。农人谚语:鹅眼看人时小,牛眼看人时大。牛的双眸,闪烁的是对土地的敬畏。湿热相伴,汗水同行。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大热中描述:“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天太热了!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瓷窑,在酷暑的六月燃烧。何
18、必埋怨天热呢,你看秋天的硕果,其实是在这炎热的夏天孕育。在这样的天气耕耘,田里热得可怕,稻田的水,滚烫、滚烫,像是沸腾了一般,农夫背上的汗,如同被泼了一盆水上去,湿漉漉的等到暑热消去,凉风起,农人额头汗珠渐渐风干,秋天到了,梦中稻田,逐渐干涸,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突然中止。告别了稻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注入城市。那时候,父亲在粮店上班。一袋袋的米包垒成粮垛,高高的。我躺在粮垛上,一堆米在身下,有秩序地缓缓游动。趴在粮垛上玩耍的日子,我曾看到装满无数粒米的麻包,上面盖了章,有的还标有印记。有一只麻包,上
19、面写着“新河大队张”。我猜想,这一定是卖这一包米的那个农民留下的,他舍不得经历了一苦夏所收获的这一包米?抑或是让淘米做饭的城里人,晓得这一包米,是乡下一个姓张的人种的?彼此之间,有种缘分。儿时餐桌上,我经常将一碗饭,吃剩一半。外婆见状,不时提醒说,一粒米,七斤四两水。浪费粮食,响雷打头。我吓得赶紧扒拉干净,故意发出响声,碗底照见人影。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2022年5月5日长江日报,有删改19.按时空的变换,选文主要写了“一粒米”的哪两段旅行?(3分)答案:从小到大的时间旅行,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旅行。20.按要求品析语言。(4分)(1)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以一
20、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答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秧苗在运往稻田时郑重的情态,蕴含着作者的敬畏之情。(2)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农人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21.选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的?(4分)答案:本文通过一粒米的来之不易,为我们提供了食粮,表达了对土地和作物的敬畏与感恩之情,这是本文的“神”;而文中对宋代诗人戴复古大热的引用和描绘以及儿时在外婆的提醒下吃得“碗底照见人影”等材料,看似“散”,实则表现了“一粒米”的来之不易和对粮食的珍惜,均是
21、围绕主题来选材的,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2.请从“一粒米”的角度,谈谈它在“旅行”中的感悟。(4分)答案:(示例)从乡村到城市的旅途,我看到,很多人的日子变好了,但却没有那么珍惜米饭了,它们有的被剩在了饭碗里、倒进了垃圾桶里事实上,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人因为没有饭吃而饱受饥饿折磨,希望大家都能爱惜粮食。三、写作(共50分)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习技艺,修品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方式的“充电”。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提出一个“蓄电池理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
22、以充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参考例文 充电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师,打我记事起,他便与书籍为伴,与电脑相对。我曾问父亲为何如此好学,他笑着告诉我,他要不断充电。父亲小时候家境不好,兄弟姐妹众多,却都大字不识几个,有的在老家面朝黄土,披星戴月;有的在城市四处闯荡,伤痕累累。父亲深知“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有出路。他自小勤奋好学,初中毕业后便考上了师范学院,端上了大家公认的“铁饭碗”,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但父亲不满足于他的师范文凭,后来又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他凭借多年优异的教学成绩,
23、在2013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到目前为止,父亲已经出过好几本教学专著了。这几年,父亲常苦读史记,手不释卷。在课堂上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在父亲的影响下,他的学生们也几乎博古通今。每当他捧书苦读的身影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便羞愧地甩掉贪玩的心思,也拿起唐诗三百首开始我的充电之旅。有一次,我背诵白居易的观刈麦,用了好长的时间都没有背下来。父亲瞥见后,放下手中的史记,神色平和地帮我逐句分析理解。在讲解中,父亲特别点到了白居易是一位君子,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每字每句,都流露出白居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读书读到口舌生疮
24、,写字写到双手起茧,但是,他一直保持充电状态,永远满格,为后人留下了近三千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见父亲如此推崇白居易,我边读边想象诗歌的内容与意境,不到十五分钟,便把这首二十六句的古诗倒背如流了。父亲见我眉头舒展,也拊掌一笑,继续研读起手中的史记来。父亲常常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为父亲深深知道,语文不仅有工具性,还有人文性,只要解决了人的思想问题,好好学习便不成问题。美国对中兴通讯进行制裁“一芯封喉”的事情发生时,他便时时勉励学生要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读书。学生们听了父亲的教育后,都热血沸腾,完全处于充电状态。也因此,父亲所带的班级成绩由他刚接手时的倒数第二名,一跃而至年级第一名。我在为父亲欣喜的同时,也不忘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马不停蹄地充电。到现在,我已经背完了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声律启蒙等书,如今,我看到美丽的景色就能脱口咏出诸多佳句。我不断积累,不断充电,这都是父亲对我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写至此,我的眼前不禁又浮现出父亲的笑容,浮现出一块电量为100%的电池。有位作家说过:人类最大的武器应该是“笑”,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难,不管陷入多悲惨的状况,如果能够一笑,就会有重新充电的感觉。也许父亲的电量与满格相距甚远,但时时充电,也能让每一天都充满希冀的微笑。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不断充电,永不漏电,面带笑容,精致洒脱。第 13 页 共 13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