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乃:乃:一一 用作副词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的紧接,可译为“才才”“”“这才这才”“”“就就”等。等。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事理,可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事理,可译为译为“却却”“”“竟(然)竟(然)”“”“反而反而”等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得一种限制,可译为可表示对事物范围得一种限制,可译为“只只”“”“仅仅”等等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十八骑
2、。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的作用,可译为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的作用,可译为“是是”“”“就是就是”等等例:若事不济,此乃天也。(例:若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赤壁之战战)二二 用作代词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你的的”;也作主语,译为;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不能做。不能做宾语。宾语。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这样”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
3、若夫”、“至至于于”“”“如果如果”等(等(“无乃无乃”表示猜测,译表示猜测,译为为“恐怕恐怕”)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无乃后乎?(“乃尔乃尔”译为译为“这样这样”)例: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例: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其:其:一一 用作代词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他的的”“”“它的它的”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译为“他他”“”“它
4、它”例:秦王恐其破璧。例:秦王恐其破璧。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我的的”“”“我(自已)我(自已)”或者或者“你的你的”“”“你你”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那那个个”“”“那些那些”“”“那里那里”例: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例: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这这个个”“”“这些这些”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6.指示代词,表示指示代词,表示
5、“其中的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二二 用作副词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可”“”“还是还是”例:攻之不可,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例:攻之不可,围之不继,吾其还也。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恐怕”“”“或许或许”“”“大大概概”“”“可能可能”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此乎?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难道”“”“怎怎么么”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6、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孰能讥之乎?三三 用作连词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是还还是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如果”例: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例: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四四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何其)译为(何其)译为“多么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于:介词介词1.
7、在,从,到在,从,到例:乃设九宾礼于廷例:乃设九宾礼于廷2.“在在方面方面”“”“从从中中”例: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例: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3.由于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业精于勤荒于嬉4.向,对,对于向,对,对于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5.被被君幸于赵王君幸于赵王6.与,跟,同与,跟,同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7.比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是于是1.相当于相当于“于于+此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2
8、.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的现代汉语的“于是于是”相同。相同。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见见于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而:1用作连词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又”例:蟹六跪而二螯例:蟹六跪而二螯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并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就”“”“接着接着”,或,或不译。不译。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鸿
9、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但是”“”“却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果”“”“假如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冯婉贞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劝学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
10、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项王按剑而跽曰: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客何为者?(鸿门鸿门宴宴)7表示因果关系,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鸿门宴宴)(二)通(二)通“尔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为“你的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促织)妪每谓余曰: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
11、于兹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项脊轩志)(三)通(三)通”如如“:好像,如同。: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军惊而坏都舍。(察今察今)【而已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词,相当于“罢了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师说)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逍遥游)【而后而后】才,方才。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三月而后成。【而况而况】即即“何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
12、意思。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既而既而】不久,一会儿。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五人墓碑记)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欲绝(促织促织)【以以】(一)介词(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
13、璧之下。(石石钟山记钟山记)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
14、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说明:说明:“以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以一当十(成语)夜以继日(成语)秋以为期以一当十(成语)夜以继日(成语)秋以为期(诗经诗经 氓氓)(二)连词。(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而”“”“又又”“”“而
15、而且且”“”“并且并且”等,或者省去。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忽魂悸以魄动。(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而”或省去。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石钟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而来来用来用来以致以致等。等。
16、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廉颇蔺相如列传传)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六国论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为因为因为。例如:。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六国论)所谓华山洞者,)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表示修饰关
17、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而,或省去。例如:,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归去来辞)(三)助词(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出师表表)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列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孔雀东
18、南飞)(四)动词(四)动词 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触龙说赵太后)皆以美于徐公。(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涉 江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六)通假 1通通“已已”,已经。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已经。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2通通“已已”,止。无以,则王乎?,止。无以,则王乎?【以为以为】1认为认为,把把当作或
19、看作。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当作或看作。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为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把把作为或制成。作为或制成。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铸以为金人十二。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是以是】【】【是以是以】相当相当“因此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引出事理发展或推 断的结果。断的结果。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石钟山记钟山记)【有以有以】【】【无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有什么办法用来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20、”项王未有以应,曰:项王未有以应,曰:“坐。坐。”(鸿门宴鸿门宴)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庄暴见孟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小流,无以成江。【之之】(一)代词。(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触龙说赵太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列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然语之,
21、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指示代词,这,此。之二虫又何知。(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廉颇蔺相如列传如列传)(二)助词。(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名词)之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放在主语和谓
22、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纳谏)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勾践灭吴)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
23、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劝学)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石钟山记石钟山记)5.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得”。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6.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没有实在意义。填然
24、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寡人之于国也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项脊轩志)顷之,烟炎张天。(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三)动词,到(三)动词,到去。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逍遥游)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则:(一)连词。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
25、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两件事情在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两件事情在时间上、情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时间上、情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就就”“”“便便”,或译为,或译为“原来是原来是”“”“已经是已经是”。项王曰: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石钟山记)临视,则虫集冠上(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促织)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个分句,引表示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假设情况,译为出
26、假设情况,译为“假使假使”“”“如果如果”;有的用在;有的用在后一个分句,表假设或推断的结果,译为后一个分句,表假设或推断的结果,译为“要要是是就就”“”“那么那么”“”“就就”“”“便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的“则则”连用,每个连用,每个“则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分句之间(不结构相似
27、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分句之间(不是两个词)是并列关系。可译为是两个词)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就”,或不译。,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师说)入则孝,出则弟(悌)。(入则孝,出则弟(悌)。(论语论语学而学而)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六国论)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分句,译为“可是可是”“”“却却”;表示让步时,用在;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前一分句,译为“虽然虽然”“”“倒是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师说)手裁举,
28、则又超忽而跃(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促织)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非”“”“不不”呼应着用,呼应着用,译为译为“就是就是”“”“不是不是就是就是”。非死则徙尔(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捕蛇者说)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勾践灭吴)(二)副词。(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是”、“就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已经经”“”“原来原来”“”“原来已经原来已经”。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及
29、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肴之战)(三)名词。(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论语论语六则。六则。2.准则,法则。准则,法则。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四)动词。效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史记)(五)通假。同(五)通假。同“辄辄”,总是,常常。,总是,常常。居则曰:居则曰:“不吾知也!不吾知也!”(子路、冉有、公西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华侍坐)【则是则是】只当是。只当是。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窦娥冤)【则则则则】赞叹的声音。连呼则则。赞叹的声音。连呼则则。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