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第一节第一节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规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一)品德和道德 1 1、定义 道德: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人格倾向,
2、但人格所包含的并不都是品德。2 2、区别:A、前者是社会现象,后者是个体现象。某些优秀人物的品德成为社会典范而存在,可以流芳千古,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而一般人是做不到的。B、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需求,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一种完整的体系;而品德的内容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的逐步反映。C、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符合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品德的发展虽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但还要受心理规律的制约,品德具有一定的共性,D、道德主要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像,而品德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对像。3 3、联系 离开了社会道德就不会有个人的品德,社会道德是
3、基础。道德和品德可以相互转化;个人良好的品德可以丰富社会道德。(二)思想品德结构 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基础地位:发端、动力、条件基础地位:发端、动力、条件 思想思想 精神、意识、精神、意识、认识的一部分认识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而不是它的全部,它不仅全部,它不仅包括一部分理包括一部分理性认识,而且性认识,而且还包括许多逼还包括许多逼近理性认识过近理性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程中的感性认识,甚至片面识,甚至片面认识认识政治观政治观世界观世界观人生观人生观道德观道德观重要地位重要地位:A A、核心要
4、素、核心要素B B、社会内容、社会内容C C、决定着思、决定着思想品德的性想品德的性质和方向质和方向 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显因素。此处指品德行为,它是受教育者经常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第一,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标志。第二,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的客观内容。第三,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任务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 1、内在矛盾转化过程基本问题 需要:源泉 动机:内在动力 认知:开端 情感:催化剂 信念:航标灯 意志:调控器 行为: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 2、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 一方面,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影响制约每个个体,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环境
5、决定人的思想品德面貌;另一方面,个体在一定的思想品德影响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积极地、能动地改造社会环境。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概括: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补充:道德行为补充:道德行为一、特点一、特点A、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知情意行不能截然分开,当产生道德认识的时候必然伴随着道德情感。维知派的动机论:强
6、调道德认识 行为派的习惯论:强调道德行为 B、具有顺序性,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个别到一般,现象到本质 C、形成具有多端性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道德的时候,不一定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必然顺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培养。二、人在接受社会道德的时候其心理发二、人在接受社会道德的时候其心理发展过程展过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行为(一)道德认识(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道德概念道德评价道德信念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对客观事物是非善恶的评价,对道德情感、现象、行为的一种认识。定向作用,辨别功能,对人的方向具有定向功能;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动力,道德认识是
7、一个整体,多侧面,多维度,由一系列组成。2、形成和发展的过程:A、理性化: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道德概念的形成要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教师讲授的关键在于道德概念的讲述,包括内涵和外延。道德评价是人掌握道德知识的运用,是衡量人道德成熟的标准。B、社会化:道德完成的一个主要过程,我们要知道所处的社会或者所处的群体对我们的期待,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包括政治社会化,性别角色化,道德社会化。再社会化:主动:从中国到美国,从乡村到城市的入乡随俗。被动:改造罪犯 3、检测 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柯尔伯格),俄国做过一实验,考察儿童的利他主义行为,结论是儿童的利他行为和年龄成正相关。心理
8、学家最常采用编故事,创设两难情境,让被试做出选择,从中看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4、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同化、顺应、守恒、平衡)他发现人道德的发展与认知发展几乎是一致的。A、儿童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他律道德:受自身价值标准以外的重要他人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自律道德:受自身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B、人是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的,即行为的效果到行为的动机C、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到公道的公正。明白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在13岁后,追求公平时还想到道义、人道主义的公平,有同情、怜惜之心。5、建立个体良好的态度定势 态度定势是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对所面临的人和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又比较执著的肯定或
9、者否定的内心倾向,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态度定势影响着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接受多少教育者所输入的道德信息。(二)道德情感(二)道德情感 含义: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内容:有自尊感、羞耻感、责任感 形式:有直觉的、形象性的、论理性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发
10、生:知觉得到他人的情绪、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情绪自我知觉自我敏感度(个人对自己身心的知觉注意和关心程度,自我敏感度高则容易产生道德情感。但如果过分关注自身,不走出来,就会妨碍对他人情感的理解)3、移情序列训练法:实验组 对照组(中学生)方法:要求回忆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要大家讨论要每个人写一篇作文将心比心反馈,老师对作文进行评讲把参加实验的人和对照组的人都去做好人好事 结论:青少年的移情体验和他行为成正相关 4、如何培养:注意个体早期的道德情感教育,尤其是同情心教育;知情结合;通过美育陶冶;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在活动中以境育情,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活动。(三)道德价值取向(三)道德价值取向1、道德
11、价值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道德需要对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作出判断时持有的内在尺度,是个体坚信不移的各种道德规范所构成的道德信念的总和。来源于道德需要。2、形成:选择,赞赏,行动道德价值指征是有稳定的,易变的,道德价值取向不等于价值观,更多的是行动,包括价值评价、动机、理想等,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取向,但两者并不相等,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可改变价值取向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而呈多样性,价值观更复杂。但有时会有相分离的情况,在实践行动中,会修正改变原有的价值观。3、培养 A、美德袋的教育模式:由教育者先从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中挑出某些被认为是重要的行为规范,由教育者教给受教育者
12、,最终使个体形成高尚的道德价值观。理论假设:教育者要清楚的知道所要传授的美德;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而言是权威,可以向学生灌输各种美德;只要教育者灌输,受教育者就会接受,而且所接受的正是教育者所灌输的。这种模式的方法主要是谆谆教诲式的传授和讲授,再辅之以榜样。缺点:没有处理好知识性的概念接受和价值性的概念接受。优点:提供给学生认知信息。B、道德价值观澄清 理论假设:文化是多元的,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定的道德价值准则,道德教育任务就是要掌握所属文化的道德准则。价值来源于经验,因为不同的经验产生不同的价值,不同的个体产生不同的经验,所以价值是相对的,不能传授的,教师的功能就是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自己去辨
13、析,判断。优点:强调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反对死板的灌输,采取诱导的方式。缺点:建立在相对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文化除差异外也有一些人类共有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建立人类共性的价值体系。认为价值观是不能干预的。人本主义对价值观采取功能干预,而行为评论认为是价值干预。纯粹的功能干预是不可能的,对受教育者的诱导本身就全是价值干预。(四)道德行为(四)道德行为1、道德行为是由某种道德动机驱使而做出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道德行为不等于有道德行为。2、种类:美国心理学家佩克等人经研究将道德行为分为以下几类:非道德行为:无是非观念,不了解对他人是否有意义,他人无法判断,常见于婴幼儿,智力低下者、精神病人自我中心
14、行为:行为从满足个人欲望出发,以获取个人利益为目的,儿童身上常见,成人身上难以预料。依从传统惯例的行为:为了遵从社会传统的习俗,集体的决策,受权威人物影响产生,不是自己的主张。良心主义的行为:以内心是否感到内疚,惭愧为特点,不受外力影响产生,是内心激发。理性的利他主义行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利他的行为。3、产生过程:产生包括复杂的心理成分,有认知,情感等。美国心理学家雷斯物将人的道德行为过程概括为:解释情境作出判断道德抉择履行道德行为,这四个阶段并非线性的。第二节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特点及基本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特点及基本环节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15、的基本要素定义定义地地 位位备备 注注教育者(教育者(教育主体教育主体)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是整个思想政治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查资料,清楚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所指及关系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客(教育客体)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进行教育和教育环体施加影响的对象教育活动的依托者,也是教育效果的体现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介体教育介体(教育内(教育内容和教育容和教育方法)方法)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把这些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的各种活
16、动方式和手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双边活动的中介教育环体教育环体(教育环(教育环境)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基本要素分析:社区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受教育者方面考虑)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受教育者方面考虑)1、内化阶段。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导社会所要求的各种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通过自身各种思想、心理的矛盾运动,有选择地接受这些内容,将其变为自己的思想品德意识。内化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外化阶段反馈检验阶段反馈检验阶段 2、外化阶段。内化只是把外在
17、的社会要求变成了个体的品德意识。个体是否真正认同社会要求,认同的程度如何,最终要通过思想品德行为来检验;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要使人们产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进一步促使受教育者把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和行为习惯,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外化。3、反馈检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联系,对个体品德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两个转化”的行为,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更好的行为。第三阶段实际上是第二次教育过程的开端。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教育者方面考虑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教育者方面考虑)1、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18、。搜集信息,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构思轮廓,设计细部);优选方案(价值标准,总体最优标准,最优损益平均值标准)2、实施影响,促成转化。传导观念,提高受教育者认知;引导受教育者从品德认识到行为的转化,培养品德践行能力(重视情感和信念的培养;提出行动要求并促使内化;指导选择行为方式;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道德行为和习惯)3、信息反馈,评估控制。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 1、社会性和可控性。2、集体性和实践性。3、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性。4、长期性与反复性。第三节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一、思想政
19、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为什么它是基本矛盾呢?首先,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其次,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最后,这个矛盾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其他具体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这些具体矛盾主要有:1、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不一致 解决这一矛盾,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觉悟,使他们更好地认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要求;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更新观念,使他们能正确把握社会要求。2、教
20、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在一般情况下,这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育者一方。解决这一类矛盾,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教育者的人格修养,改善工作方法。3、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第一,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之间的不一致。第二,社会要求与个人经验之间的矛盾。第三,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不一致。4、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类矛盾,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作出努力,又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5、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教育介体体现着一定社会的要求;教育介体相对稳定,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显著变化。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这
21、些要求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6、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所掌握的思想品德要求和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适应超越规律: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又要超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现状,体现社会思想品德要求。1、适应: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1)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技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发现儿童道德是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他把这一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感知动作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
22、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柯尔伯格用自己创立的两难故事法研究学生道德发展,把学生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服从权威,避免惩罚,道德行为凭结果来判断正误。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希望获得奖赏和别人的好感,认为能满足自己和别人的需要都是对的,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有个人主义的表现。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避免遭人谴责、惹人不悦,希望与别人保持良好关系。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希望避免执法当局的指责及由此产生的内疚,维护法律和秩序的道德
23、定向。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民主的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维护契约的道德定向,尊重公正无私的执法者,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第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坚持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并避免受到良心的谴责。我们在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设计上要分阶段提出要求,遵循必须的层次(底线)弘扬的层次追求的层次(最高境界)这样的阶段递进,并使各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防止机械割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抓住关键期教育,即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要把握好时机,有些道德品质的教育,如诚实、守信等要及早进行,要在思想品德成长的有利时机采用特殊的教育措施,以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顺利形成。(2)教育者
24、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局限于简单的灌输,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它无视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它又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无关,缺乏相应的道德行为实践。因此往往使这种教育归于无效。首先,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其次,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情感特点。在这里,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挫折。第三,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意志力和行为习惯系统。2、超越: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超越学生的内在心理(1)外部要求超越内在心理的意义 首先,由外部要求
25、“超越”内在心理而产生的内部矛盾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其次,“超越”符合学生动机发展的非等稳性规律。第三,任何动机都可能具有两种基本的状态:满足的状态与不满足的状态。造成学生的一定的动机不满足状态,比满足学生的动机更加有效,更有促进力。外部要求对内在心理的“超越”,能引起学生动机的不满足状态,因而它就比“适应”更有激励作用。最后,从对学生的远景培养来说,“超越”也是非常必要的。所谓远景培养,就是指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从而使他们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去自觉追求这个远景。在向学生提出“超越”内在心理的外部要求时,教育者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以提高学生的接受心向。首先,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
26、生的志向水平。志向水平是个人给自己确定的理想目标,或者说心理需求 其次,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作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适应超越规律是否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适应超越规律是否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适应超越规律是否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取决于它是否具备作为基本规律范畴应有的本质特征。基本规律范畴应具备以下四个本质特征:A、它揭示某一现象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B、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范畴的第一个本质特征。C、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D、它具有历史性。2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27、1)双向互动规律。(2)内化外化规律。(3)协调控制规律。某学生赵某,来自贫困山区。为了供他上学,三个妹妹都忍痛辍学。而他在学校期间,却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看小说上。他看了“燕子李三”后,对主人公走南闯北、劫富济贫的行径十分羡慕,也想学着试一试,于是,便盗窃了市人民商场,最终被发现。再如,某学生陈某,他先后偷过同班同学书桌里、床铺下的现金共100多元,图书馆的书、杂志等20多本。在接受处分时,他不以为然地说:“我偷这点东西算什么,社会上有的人一转手就能捞几千元几万元。”活动要求:1.根据本专题中所学知识,设计1份比较详细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案,实现对这两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2.不少于300字。以
28、上两个案例中,两个学生都在学习中染上了偷盗的恶习,他们养成坏习惯的原因也有相似之处,就是出于对别人的行为的模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道德判断还不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在这两个案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注意:第一、学生在道德行为知识上存在认识误区。案例中的学生赵某认为“燕子李三”杀富济贫,惩恶扬善,是一方侠盗,值得羡慕和学习。学生陈某认为自己的偷盗行为微不足道,和“一转手就能捞几千元几万元”的人相比,简直就是小乌见大乌。第二、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学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学生对他在意的有兴趣的事情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一见就会,触类旁通。这用在学习科学
29、知识和良好习惯当然是好事,但若没有防患于未然,他们学起不好的东西来,就难以教育了。1、在班会课或者其他时间开展德育知识讲座道德教育涉及到“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内容,知与情是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意与行是道德行为的目标和结果。德育过程中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准备。在老师和家长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道德知识的讲解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而极端注重道德行为表现,结果使得我们的教育丧失了前提和基础。孩子们在道德行为的体验时,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使得他们盲目地模仿一些所谓“英雄”,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强化是有必要的。2、正方两方面的事例进行对比教育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了解
30、犯罪分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请当地的法制宣传人员对学生进法制教育;表扬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树立道德行为模范标兵等正反两方面对比教育,用事实说话,告诉学生什么可以作而什么不可以做3在学校要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在校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自觉守法的法制观念和良好品行,是一项保障未成年人的远离违法犯罪,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4、以理服人,以爱感化对待案例中的这类德困生,切记一味地压制和批评。在晓之以理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做人的自信心,给他们转变的机会和一段转变的时间,在老师的爱和期待下,德育工作的开展要顺利得多。案例:点燃生命的希望案例:点燃生命的希望 一
31、、案例展示 范某某,男,汉族,是乐山师范学院2003级汉语言文学4班学生,来自西昌市某县农村。其父早逝,家里还有母亲和两个智障弟弟,自入校以来,范学习一直不认真,沉迷网络,屡经教育,却不思悔改。2007年3月,该校对学生进行毕业资格审查时,发现范累计需“二补”的学分高达21分,普通话也没达标,根据乐山师范学院学籍管理规定和乐山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范未达到毕业、授予学位条件。在第八学期1-6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范拒绝撰写毕业论文。辅导员和辅导老师及相关领导对他多次教育、提醒和催促,但他仍不改正。范曾于2007年4月11日写下“保证书”,保证在两周之内完成论文初稿,但之后对
32、毕业论文的撰写仍不理不睬,对老师和系上的要求置若罔闻。这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在全系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范某某极有可能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不仅前途暗淡,且无颜见父老乡亲,这样的压力是他消极厌世。4月10日范就曾说,在毕业晚会之后,他会自动消失。之后的日子也常流露出轻生的念头,给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隐患。范的情况引起了相关领导和老师的高度重视,学院老师经过慎重研究,决定从多方面做范的工作,使他能振作起来,珍惜生命,顺利完成学业。(一)充分发挥党员“一帮一”的作用 由于范是一名贫困、后进、心理困扰于一体的“问题”学生,为此,学校特地安排党支部书记和班长两名学生党员干部联系他,
33、他们都是同班同学,可以及时了解其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工作。两名联系人经常辅导范的学习,有时也帮助他解决经济困难问题,随时关注其动向。(二)辅导员工作 1.1.待之以诚 通过多次和范促膝谈心,并把他加为QQ好友,这样既可以掌握范的各方面情况,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师生间的信任感,有利于进一步做好思想工作。另外由于范家庭情况的限制,没有手机,可以QQ留言,让他感觉一直有人在关心他。2.2.晓之以理 有了感情做基础,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人生目的意义、责任感的教育就更容易被接受。3.3.形成合力 1)与科任老师和论文指导老师联系,监督他按时、认真地上课和写好毕
34、业论文。2)与宿舍管理员沟通,留意他在宿舍的表现。3)做室友的工作。一方面,从同学缘分、室友感情、道德要求、人道主义等多方面劝说和要求其室友不要嫌弃他,并要主动帮助和关心他,让他感受到来自同学、室友的关怀和温暖;另一方面,提醒他要注意清洁卫生,并试着和室友友好相处。4)给家长写信,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考虑到其母亲的话对他取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给范母亲的信中,如实反映范目前的学习成绩和精神状况,说他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可能影响正常毕业,还产生轻生念头,为了挽救儿子,希望她能尽快赶到学校配合学校和老师一起教育孩子。5)联系工作。提到工作是范最绝望的事情,没有工作既不能还贷款,也不能奉养母亲和照顾弟弟
35、,感觉自己毫无用处。为了增强范对生活的信心,辅导员和负责西部计划的老师联系,帮助他找到一份工作。通过各方力量的努力,使范的生存意念战胜了死亡意念,尤其是工作稳定下来之后,范学习和写作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也高了,性格也更开朗活泼了,基本从绝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旧病复发”了,管不住自己了,又开始沉迷网络。特别是“五一”大假期间,每天都在网吧上网,不要命地玩,连网吧老板都怕他会精力衰竭死在网吧里尔连累自己。得知情况后,辅导员立即找到他,循循善诱,范又再次醒悟,表示会珍惜学习机会,认真学习。由于没有认真复习导致“二补”不及格直接影响其毕业,这样的打击使他被救活不久的心又
36、落到“死亡线”上。这次轻生的念头更重了,面对这种严峻情况,辅导员并没有灰心,而是针对问题所在,引导他看到希望。向他耐心解释学校学生手册规定:因课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在毕业离校后三个月还可以返校申请重新考试,考试合格符合毕业和授予学位的条件仍可准予毕业、授予学位。这样,范的情绪又渐渐稳定下来。在毕业之前,索性学校又组织了第三次补考,又给了这些学生一次机会,这次,范通过了全部的考试,论文答辩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的审查也都过了关。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让范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并树立信心,点燃了他生命的希望之火。二、背景分析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人才的后备力量。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
37、都能继续勤奋学习,而个别的学生却偏离了轨道,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所以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必须提上日程,如何做好这类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应该受到学校、老师以及相关领导的重视。范某作为一个大学生不仅没有努力学习反而走上沉迷轨道,不能自拔的错误道路,并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现得非常的顽固,是有具体原因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范某出身于单亲家庭,家里有母亲和两个智障弟弟,其又身负贷款。在生活和经济压的双重压力下使范某感到生活无望,消极厌世。所以自入校以来,一直不认真学习,沉迷网络,屡经教育,却不思悔改。第二,缺少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家庭环境形
38、成内向、孤僻性格,遇到问题时不向同学或指导员求助,对人对事看法偏激。再由于网络中虚假世界容易使人精神失控,让人感觉找到了精神慰藉。三、主题分析 本案例主要通过乐山师范学院一个真实的接近我们大学生生活的实例,讲的学校、辅导员、学生党员以及家长等各方力量针对范某某一名贫困、后进、心理困扰于一体的“问题”学生,先通过谈心的方式建立信任,并进一步对他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人生目的意义、责任感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坚持不懈地做他的思想工作,最终成功地让范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并树立信心,点燃了他生命的希望之火的感人故事。在这个成功的思想转化案例中对如何加强和
39、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很多启示意义。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术以及应遵循的原则等。四、启示分析 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既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因为,个体心理的和谐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全社会和谐心理的形成,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感情与教育相结合起来,要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以及人生目的意义、责任感,重点是进行励志教育。多举实例,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这样才能激发人学习的动力,发展人的智力,促进人的成长。励志教育是以教育激励为手段的信念
40、教育,信念是对观点、对人或对事的一种坚信的状态。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是无穷的。3、根据学生成长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老师和学生党员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形成合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和温馨的生活空间,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案例中为了让范同学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并树立信心,结合了各方面的力量,其中包括来自领导、辅导员、老师、宿管、舍友和家人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将各种力量全部统一起来,最终在所有人的努力之下,让范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勇气和信心。4、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对学生充满信心,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够灰心,根据学生出现
41、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和鼓励,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思想教育应遵循科学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很多,其中在案例中主要运用到的方法包括理论灌输法、综合教育法、谈心法,正确选择时机,找到突破口,并且还运用了疏导方针。5、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范同学无论是在生活方面、学习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学校领导在了解范的情况后,为了让范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先后组织了三次补考。并且还与科任老师和论文指导老师联系,监督他按时、认真地上课和写好毕业论文,为了增强范对生活的信心,辅导员和负责西部计划的老师联系,帮助他找到一份工作。真正的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并最终获得了成功。6、思想的反复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所以教育转化工作,贵在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案例中的范同学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学习一直不认真,沉迷网络,而且还有轻生的念头。辅导员和辅导老师及相关领导对他多次教育、提醒和催促,但他仍不改正,这就是一个思想的反复性问题。但是所有的老师和领导一直都没有放弃他,坚持对他进行思想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让范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并树立信心,点燃了他生命的希望之火。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