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一、霸权稳定论3 内内 容容 简简 介介 霸权稳定论,是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都强调霸权的存在于国际体制的稳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必然联系。并在美国对外战略中占有主导地位。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有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完善的霸权稳定论;另一个就是后期经罗伯特基欧汉修正后的“后霸权合作理论”。霸权稳定论的主要代表作有: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的世界大萧条:19291939,罗伯特吉尔平的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和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4 51.1.霸权稳定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霸权稳定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2、61.1.1.1.霸权稳定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霸权稳定论产生的时代背景Back71.2.1.2.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Next8Next9Back10小资料11思考 霸权周期产生的动力是什么?122.2.霸权稳定论的基本内容霸权稳定论的基本内容 132.1.2.1.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Back142.2.2.2.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Next15 162.3.2.3.霸权体系下的利益分配霸权体系下的利益分配Back17 对于第二点,吉尔平进一步指出:对于一个霸主来说,其“统治权”的合法性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第一,它取决于这个强国在最近的霸权战
3、争中的胜利,以及它所表现出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的能力。第二,由于局支配地位的大国提供了诸如某种有利可图的经济秩序或者某种国际安全一类的“公共物品”,故其统治常常被人们所接受。第三,这种大国所居的支配地位可望在意识形态、宗教或者别的方面得到与其有共同价值观念的一系列国家的支持。182.4.2.4.霸权的兴衰趋势霸权的兴衰趋势 Back193.3.霸权衰落及其对策霸权衰落及其对策203.1.3.1.软权力论和相对权力论软权力论和相对权力论Back213.2.3.2.霸权衰落的对策霸权衰落的对策Back224.4.霸权稳定论与后霸权主义霸权稳定论与后霸权主义234.1.4.1.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
4、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244.2.4.2.后霸权主义和国际机制论后霸权主义和国际机制论Next25霸权体制霸权体制后霸权体制后霸权体制基本要素基本要素分析分析维持秩序的主体维持秩序的主体霸权国家霸权国家有关各国协调一致有关各国协调一致基本手段基本手段霸权国家的实力霸权国家的实力政策调整和利益的连续政策调整和利益的连续微调微调国际公共国际公共产品负担产品负担集约负担集约负担分散负担分散负担过程分析过程分析交涉形态交涉形态两国之间两国之间多国家多国家利益调整所需时间利益调整所需时间短时间短时间长时间长时间交涉结果的可预测交涉结果的可预测性性高高低低外交的作用外交的作用形式性形式性实质性实质性稳定性分稳
5、定性分析析摩擦的表面化摩擦的表面化低低高高利益调整的可能性利益调整的可能性小小大大体制剧变的可能性体制剧变的可能性大大小小体制的稳定性体制的稳定性表面性稳定表面性稳定结构性稳定结构性稳定264.3 4.3 霸权稳定论的评价霸权稳定论的评价 与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不同,霸权稳定轮突出了政治结构的变动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对此,吉尔平教授的评价是:该该理论与完全注重经济因素的二元经济论及理论与完全注重经济因素的二元经济论及现代世界体系论必然有联系。霸权稳定论现代世界体系论必然有联系。霸权稳定论指出,政治环境是国际自由经济秩序存在指出,政治环境是国际自由经济秩序存在的条件,霸主的兴衰是结构变革的重要
6、决的条件,霸主的兴衰是结构变革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对于我们理解国际政治定因素。因此,它对于我们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动力做出了一份贡献。经济学的动力做出了一份贡献。27案例分析 霸权国与国际公共物品霸权国与国际公共物品美国在地区金融危机中的选择性援助行为28提纲 案例的背景 霸权稳定论的分析及局限 启示29案例背景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中的霸权稳定论在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性与单极国际权力结构之间建立起了因果联系。根据其核心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对该理论的权威总结: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大国是自由国际经济兴起并保持稳定的必要条件,因为它符合霸权国的利益,霸权国会因此而主动供给稳定国
7、际经济秩序所需要的国际公共物品。霸权国的衰落将会导致其对国际公共物品供应的减少。具体到国际金融领域,金融霸权的存在将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30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虽然是国际金融领域中不折不扣的霸权国,但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公共物品的供给却并不充足,而且传统作为国际公共物品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公共属性越来越弱,其私有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频繁发生的地区金融危机得不到有效而及时的救援,90年代也因此成为二战以后国际金融体系最不稳定的十年(亚洲金融危机是典型代表)。3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有霸而不稳”的局面?可见,单靠霸权稳定论无法解释国际公共物品具体一点,就是国际金融援助资产的供给问题
8、。本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而有效地解释国际公共物品,特别是国际金融领域的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我们认为霸权稳定论是一种国际体系层次(system-level)的理论,它并不是一个充分的国际公共物品理论。32 霸权稳定论解决了霸权国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能力(capability)问题,但是却没有解决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意愿(willingness)问题,霸权国的存在是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解释霸权国是否会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另外一个重要变量就是霸权国对国际威胁和自身利益的认知,这就需要研究者将研究的视角从体系层次拉回到国家层次,认真分析霸权国本身的战略意图。33霸权稳定论的分析及局限
9、权力是分析国家战略和国际关系的起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根据霸权稳定论,霸权国的出现为国际公共物品的供给提供了前提条件。就当时的美国实力和国际社会百废待兴的局势而言,创立一个开放、自由的世界经济需要美国的主导,而美国也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建立起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以此推进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其具体表现就是由美国主导建立了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三驾马车”所构成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被霸权稳定论者认为是霸权国为国际经济稳定提供的重要公共物品。34 二战后英国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让英国人很不情愿地将创立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权力交给美国,其表现就是英
10、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不得不让位于美国的“怀特计划”,而“怀特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建立IMF。IMF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率,促进贸易,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并监督国际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通过提供短期贷款,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时不平衡而产生的外汇资金需求”,其主要任务包括监督、协调和融通资金三方面35 霸权稳定论者认为,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没有一个世界政府来提供国际公共物品,因此,只能依靠霸权国家为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所谓的公共物品包括稳定的国际金融和货币体制、完善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国际宏观经济的协调机制、稳定和平的国际政治体系等等。虽然纯粹的国际公共物品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实
11、际上是很少见的,但就IMF的功能而言,它确实具备了某些国际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作为国际公共物品的IMF可谓是作为霸权国的美国为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所作的重要贡献之一。36 从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整个国际金融体系都是在包括IMF在内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上运作,该体系规定了美国作为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中央银行”的强大地位。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学术界开始了关于美国衰落的讨论,这一讨论也直接与对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性前景的忧虑紧密联系在一起。1971年,尼克松宣布终结美元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变为浮动汇率制。“尼克松冲击”构成了“美元霸权”衰落的前奏。因此,人们很容易将70年
12、代以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动荡归结为美国霸权的衰落。37 但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领域,在信息革命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下,美国创造了新经济的奇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10年保持高速增长,美国综合竞争力稳居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接近世界的1/3。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称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繁荣为“喧嚣的90年代”。美国的强大似乎又重新成为笃定的事实正如约瑟夫奈指出的纵观历史自罗马衰落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强大,足以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38 如果说第二个“美国世纪”真的来到,世界真如约翰伊肯伯里所说的进入到“美国独霸”的时代,那么,根据霸权稳定论,霸权国会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特别是霸
13、权国建立起来的国际金融机制(主要包括IMF)会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公共物品。一旦国际金融发生危机,霸权国及其建立的国际公共物品能发挥某种“起死回生”的关键作用,国际金融体系会因此重回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黄金稳定期”,但事实却并非如此。39 20世纪80年代,里根入主白宫后,掀起了一场保守主义的经济学革命。美国的主要经济部门特别是美国财政部以及联邦储蓄委员会所信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念,从80年代开始全面影响IMF和世界银行。由于这些机构都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因此,这些遵循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的政策举措被称之为“华盛顿共识”。克林顿时期,美国政府推销“华盛顿共识”的努力更加积极,认为不断
14、增强国际贸易和金融一体化进程、推动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对支撑美国的经济增长来说非常重要。40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的自由化和国际化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当资本自由流动为华尔街提供了新的盈利机会的时候,发展中国家却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下,这部分地促成了90年代动荡不安的金融危机。在这些金融危机中,美国并非都发挥了霸权稳定论所说的“稳定者”的角色。以下,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41案例1:美国与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2月,墨西哥政府进入全面的金融危机期。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源自政治危机和定价过高的比索之间一次不幸的碰撞。对于这场金融危机,克林顿政府内部并非没有争论。刚被任命为财政部长
15、的罗伯特鲁宾的第一个反应是“让市场自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认为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克服经济困难,同时,他还担心由于救援所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将无助于墨西哥根除危机的内在根源。42 但是,他们都很快意识到,一个富强而稳定的墨西哥非常符合美国的利益。于是,在危机爆发之后的两三天之内,格林斯潘、鲁宾和财政部副部长劳伦斯萨默斯,主管美国经济事务的“三剑客”,迅速达成一致意见,展开协调行动,开始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金融救援行为。43 保卫美国自身的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是美国在这次危机中采取果断行为的首要原因。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
16、A)的成员之一,墨西哥的经济稳定对美国至关重要。根据美联储的一项估计,在最坏的情况下,墨西哥的危机以及随后可能产生的“蔓延”会使美国的年增长率下降05%到1%。44 维护NAFTA的成功形象,是美国迅速而坚决地支援墨西哥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墨西哥危机的背景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圆满结束。墨西哥的崩溃将会给那些反对NAFTA的人提供一个绝好的攻击机会,他们一直认为墨西哥的低工资对美国工人来说意味着不平等竞争。45 同时,在为墨西哥提供官方援助时,国家安全委员会(NSC)支持美国这项具有激进倾向的措施也有自己的理由:墨西哥对于美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但是美国战略石油的主要供应者,而且是稳定美洲
17、的关键。如果墨西哥发生严重经济危机,不仅会使中南美洲出现连锁反应,给美国国内外市场造成更为严重的冲击,还会由于非法移民大量进入美国,对美国社会造成强大压力。46 因此,稳定墨西哥经济直接关系到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美国必须对墨西哥进行救援。47案例2:美国与韩国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为了争取加入具有“发达国家俱乐部”之称的经济合作组织(OECD),在美国的压力下,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1997年秋季,受泰铢贬值的影响,韩元受到极大冲击,国家面临破产的危险。美国最初基本是隔岸观火,美国主导下的IMF救援迟缓,而且条件苛刻。这与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时美国的“快速反应”形成鲜
18、明对照。48 IMF与韩国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谈判,终于在1997年12月3日夜间批准向韩国提供总额为155亿特别提款权(相当于55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这是迄今为止数额最大的贷款。在整个援助计划中,IMF出资200亿美元,余下的数额由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及美国和日本分担。这次由IMF牵头的金融援助行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一个国家实施的最大规模的援助行为。这笔资金虽然帮助韩国度过了危机,但同时,IMF却附带了一揽子的经济改革计划,要求韩国对其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对资金和金融市场进行彻底开放,并且要求重组金融部门,外国企业拥有韩国企业的股份从7%扩大到50%,同时实行更加自由化的资本市场和
19、贸易自由化。这些改革措施正是美国所支持的“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IMF希望以此打开西方几十年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打开的韩国经济大门。49 尽管这次援助行为美国始终在后台,但IMF的援助行为却体现了美国的意志。冷战期间高度竞争的国际军事环境,使韩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确立了政治强人和威权统治,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在这期间,美国出于全球安全战略的需要,对韩国这种国家主义的发展道路持宽容态度。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从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双重目标上都越来越难以容忍所谓的“韩国模式”。50 事实上,更准确地讲,美国财政部使用了IMF的力量进行了回应,危机给美国敲打“韩国模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0、。美国借助IMF向韩国施加了巨大的改革压力,迫使韩国走上了依照“华盛顿共识”进行改革的不归之路,既实现了美国经济意识形态在韩国的成功扩张,同时为美国金融资本进入韩国提供了方便之门。51 但在另一方面,韩国金融危机对世界金融体系构成了一种未知的或者潜在的威胁。韩国是一个与世界其他地区有着密切联系的主流经济体。IMF和可以对基金组织施加影响的美国政府的高官都担心,韩国在经济上的彻底崩溃会对美国领导的自由经济体造成重大的伤害。金融危机也会随之越过太平洋,危及美国自身。这是美国所不愿看到的。52 同时,对韩国的金融资助,对美国来说还源于朝鲜半岛本身所具有的极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美国如果听凭韩国经济崩溃
21、,将危及美国的东北亚乃至整个亚太战略。对此,连最开始对援助韩国并不太积极的财政部长鲁宾也无法反驳韩国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韩国陷入危机无论在地缘政治还是在经济上都标志着某种全新挑战的出现,韩国是美国重要的军事盟友,美国在靠近北朝鲜边境地带驻扎了37万军队,一种担心是韩国的不稳定会给北朝鲜做出挑衅举动造成可乘之机。”53 因此,出于这种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双重利益考虑,自始至终美国政府从未表示过对韩国危机要撒手不管。但是,只要韩国不接受苛刻的条件,美国是不会提供强力援助的。这首先是因为美国不会轻易拿纳税人的钱去堵韩国的“天洞”,从财政部到国会,一直对此十分消极。其次,从美国的经济
22、利益考虑,韩国不被逼到最后一步,不会彻底低头,不会将市场的大门彻底打开54 不仅仅是对韩国,对整个东亚金融危机,美国的援助行为都鲜明体现了其两方面的利益考虑。美国借助这些国家金融危机所提供的契机,利用IMF的国际制度压力,迫使他们在国际资本面前屈服,一举摧毁了“东亚模式”的神话,历史上第一次强国没有经过战争而是单凭金融力量摧毁了许多新兴国家的民族意志,从而实现了美国在东亚数十年来都未实现的经济意识形态的目标。55 正如吉尔平所说:90年代以来,在几次折磨国际经济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实质上左右了IMF的反应。IMF越来越体现霸权国本身的利益要求。美国完全根据自身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利益以及意识形态
23、考虑来决定自身以及IMF的金融援助行为,这种选择性的援助行为使得金融援助这一公共资产不可避免地私有化了,公共物品的私有化直接加剧了90年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动荡不安。56启示 将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运用到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一直遭到学者的各种质疑。邓肯斯奈德尔(Duncan Snidal)和布鲁斯拉塞特(Bruce Russett)两位学者指出,从根本上说,吉尔平等所谓的国际公共物品实质上是霸主国为维持霸权所需要的私有物品。以国际贸易为例,二战后美国一直声称其开放的市场是为维持世界自由贸易体制所作出的牺牲,但是从结果来看,美国通过这一体制而顺利进入了世界各国市场,并从中捞取了数倍于开放本国市
24、场所付代价的好处。因此,美国是自由贸易体制的纯得益国。简而言之,在斯奈德尔和拉塞特看来,所谓国际公共物品是一种虚拟的存在,是霸权国为追求自己利益而恣意玩弄的、毫无公共性的工具而已。57 在整个冷战期间,美国认为最大的威胁就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因此,美国乐意为所谓的自由世界提供公共物品,以维护自由世界的稳定和繁荣。冷战后,美国供给公共物品下降的一个根本因素,就在于作为其最大敌人和对手的苏联瓦解,美国对于国际经济稳定的责任心已经大大下降。因此,美国已经不需要以往的这些公共物品作为团结的粘合剂,其供给公共物品的意愿也大打折扣,甚至以前建立起来的公共物品也慢慢被霸权国私有化了。58 综上所述,
25、霸权稳定理论并不能完全说明国际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霸权稳定论将国际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归咎于霸权国的能力,霸权国提供的国际公共物品会随着它在世界经济中重要性的下降而减弱,并进而认为20世纪70年代霸权国美国的相对衰落直接导致了具有国际公共物品属性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对此,苏珊斯特兰奇尖锐地批评道,霸权稳定论关于70年代美国衰落的论断根本就是一个“神话”,国际经济秩序的紊乱(也即国际公共物品的缺失)并非由于美国的衰落,而完全是美国主观政策的结果。59 因此,霸权稳定论在着力强调霸权国供给公共物品的能力变化时,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霸权国供给公共物品的意愿变化,而本案例认为,后者也是决定国际公共物品
26、供给的关键性变量之一。正是因为这种忽略,霸权稳定论无法解释公共物品的私有化问题。我们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霸权国通过对国际制度的控制而带来的国际公共物品私有化的问题。60 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殊性质,在国内社会,通常由政府而非市场来供应公共物品。而在无中央集权机构的国际社会中,通过集体合作来供应公共物品通常会比较困难,因为每个国家都有“搭便车”(free riding)的倾向。对此,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认为,集团越小,成员越少,集体行动或者国际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为了合作而进行的谈判或组织的成本就越高。奥尔森的研究成为霸权稳定论的基石,霸权稳定论者以此认为,在没有霸权国的情况下,国家更可能面
27、临“集体行动的困境”。因此,建立和维持开放而统一的世界经济需要一个强大的领袖或“霸主”,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就极难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国家之间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61 对此,我们也认为霸权国的存在方便并且更有利于国际公共物品的供给。但是,霸权稳定论并没有说明,如果有了这样一个领袖或者“霸主”,是否国际经济就一定能稳定呢?答案是否定的,这还需要考虑霸权国的意愿问题。霸权稳定论只是解决了国际公共物品供给的能力问题,而忽视了国际公共物品供给的意愿问题。霸权国在主观上究竟是否愿意领导其他国家一起保证国际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取决于霸权国对自身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判断。霸权国对国际公共物品的供给并非出于
28、无私的动机,相反是自私的考虑。62 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提供公共物品的动机是自身对这种公共物品有着最大的需求,这使它去克服“搭便车”的冲动。但是霸权稳定论的这一论断是笼统的而且是相当含混的,因为更多的时候,霸权国对自身的利益需求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霸权国供给国际公共物品的意愿,显然霸权稳定论并没有对这种利益的变化给予更多的关注。其原因在于霸权稳定论坚持的是一种体系层次的研究路径,而分析霸权国利益需求的变化,必须要有以国家中心的研究路径加以补充。国际体系所提供的环境和国家层面的战略抉择共同决定了国际公共物品的供给。63 总之,霸权稳定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90年代以来国际
29、金融体系“有霸而不稳”的情况。霸权国家并非总是愿意积极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相反它总是有一种将公共物品私有化的冲动,90年代美国在地区金融危机中的选择性援助行为证明了这种判断。64 我们基本上接受霸权稳定论的命题,即霸权国的存在是国际政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稳定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霸权国的领导有利于国际合作的实现,也就有利于国际公共物品的供给。但是,在一个霸权国始终存在的国际体系中,如果霸权国本身对自身的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判断发生转移,该体系下的公共物品的供给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全面分析国际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就必须分析霸权国本身的战略意愿,也就必须将研究的视角从体系层次回落到单元层次。65 霸
30、权稳定论者的问题在于仅仅从霸权国供给公共物品的能力角度,寻求对国际经济体系中公共物品丰裕程度的解释,忽略了或者说不太愿意去考虑霸权国供给公共物品的意愿,而后者也是导致国际公共物品供给变化的根本性因素。本案例致力于还原部分被“霸权稳定论”所剪切掉的历史事实将研究的层次从国际体系回落到国家,着重考察霸权国对自身利益的考量。66二、二、相互依存论相互依存论67 Next68691.1.经济相互依存论经济相互依存论Next70711.1.1.1.时代背景和个人资料时代背景和个人资料Back721.2.1.2.经济相互依赖理论的主要内容经济相互依赖理论的主要内容731.1.经济问题政治化经济问题政治化B
31、ack742.2.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Back753.3.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 (1 1)超国家关系理论:)超国家关系理论:国家不再是国际关系中唯一的行为主体,非国家行为主体已经结成了横跨国境、深入一切领域的网络。国际空间的扩大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是超国家关系发展的基本动力。(2 2)全球共同体理论:)全球共同体理论:从政治外交角度对超国家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深化。认为,既然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已经把世界联成一体,因此应该在国际关系中研究范式的转变,要求人们抛弃“民族国家主义”,专而采取“全球中心”的研究范式。Back761.3.1.3.对经济相互依存论的评价对经济相互依存论
32、的评价l库珀等学者以其敏锐的眼光看到了世界潮流的变化,确定了人类未来发展的目标。l虽然他们也看到了相互依存的一些消极影响,但由于受其根深蒂固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从世界的和平和有序出发,强调经济效率,并认为相互依存下的合作将导致资源的更优配置和世界和平,忽视各国对主权和自由的重视。Next77 “初期的理论家们把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看作是导致政治联合的巨大力量。在他们看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带来了相互得益和相互制约浪潮,并最终将全球导向没有国境的世界。但是,他们过低估计了各国政策决定的持续性和正统性,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掌权者都不会放弃国家主权”。罗伯特帕特奈姆(Robert Putnam)“他
33、们决不会把经济大权委托给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活动是没有边界的,但跨国公司的所有权是有国籍的。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是在主权国家设定的框架之中进行,没有主权国家的存在就没有跨国公司的发展”。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Back782.2.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复合相互依赖理论 Next79 Next80 Next81822.1.2.1.相互依赖的类型相互依赖的类型 Next83 “在这种关系中,依赖性较小的一方常常拥有较大的权力资源,一旦发生变化所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小。但是,这种优势并不能保证,在非对称性依赖中处于优势地位而获得的政治资源一定会导致在对结果的控制方面占有优势。以资源类型为衡量标准
34、的权力与以对结果的影响为衡量标准的权力之间很少出现一一对应关系”。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页。Back842.2.2.2.相互依赖的性质及其与权力的关系相互依赖的性质及其与权力的关系851.1.相互依赖的性质相互依赖的性质 (1)敏感性()敏感性(Sensitivity)相互依存)相互依存:在某种政策框架范围内做出反应的程度,即一国发生的变化导致另一国发生变化速度的快慢和付出代价的大小。衡量敏感性并非只有跨国交往规模一个尺度,交往变化所付出的代价对社会和政府的影响也是衡量尺度之一。(2)脆弱性()脆弱性(Vulnerability)相互依存:)相
35、互依存:每个国家试图改变政策以减少外部事件强加的代价而遭受损失的程度。相互依赖的脆弱性程度取决于各种行为体为获得替代选择的相对能力及其付出的代价。从长期来说,取决于政治意愿、政府能力和资源能力。Back862.2.相互依赖的性质与权力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的性质与权力之间的关系Next87 Next882.3.2.3.复合相互依赖的特点及其政治过程复合相互依赖的特点及其政治过程891.1.复合相互依赖的特点复合相互依赖的特点Back 902.2.复合相互依赖的政治过程复合相互依赖的政治过程 Next 91 Next 92现实主义条件之下现实主义条件之下复合相互依赖条件之下复合相互依赖条件之下行为者
36、的目标行为者的目标军事安全是首要目标 国家目标因问题领域而异。跨政府政治是目标难以确定,跨国行为者将追求自己的目标国家政策工具国家政策工具 军事力量是最有效的,尽管也采用经济和其他手段 适用于具体问题领域的权力资源是最有用的。操纵相互依存、国际组织和跨国行为者将成为主要手段议题形成议题形成 势力均势的潜在变化和安全威胁将决定高级政治的议程,并对其他议程产生重大影响 议程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各问题领域权力资源分配的变化、跨国行为者重要性的变化、国际机制地位的变化、与其它问题的联系以及敏感性相互依赖增加而导致的政治化问题的联系问题的联系 联系将缩各个问题领域结果的差异,加强国际等级制度 由于武力的效
37、用难以发挥,强国实行联系战略将愈加困难,弱国通过国际组织推行联系战略将削弱而不是加强国际等级制国际组织的作用国际组织的作用受制于国家权力和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其作用有限,国际组织间设置议程、促进联盟的建立、并为弱国提供活动场所。为某些问题组织论坛并争取支持票的能力将是重要的政治资源现实主义与复合相互依赖的政治进程比较Back 932.4.2.4.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941.1.对传统自由主义的批判对传统自由主义的批判 Next 95 “古典经济学家采用第一种方法(注重有关各方的共同收益或共同损失),在相对优势的分析上独树一帜:没有受到扭曲的国际贸易将为有关各方提供纯利
38、。不幸的是,只强调共同获益有可能掩盖另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些收益如何分配?相互依赖的许多重大政治问题仍然与政治学的老问题有不解之缘:谁将得到什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10页。Back 962.2.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批判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批判 Next 97 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理论 相互依存理论相互依存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安全保障、均势、势力范围等“高级政治”资源、能源、粮食、人口、环境等“低级政治”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国家是唯一的行为主体除国家之外,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也是行为主体国家关系特征国家关系特征国家间只存在相互冲突的国家利益国家间是相互依存关系,存在共同利益,可以合作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冲突、
39、零和游戏合作、双赢游戏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单边或双边领导多边参与权力来源权力来源权力源自于军事力量,是强制他国的手段权力源自于不对称相互依存,是对合作的报偿武力的作用武力的作用大小组织方法组织方法等级制平等主义、共同参与对国际社会发展对国际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前景的展望基本不变会发生根本变化现实主义理论与相互依存理论之间的比较现实主义理论与相互依存理论之间的比较Back 983.3.国际机制及其变迁国际机制及其变迁 993.1.3.1.国际机制的涵义和功能国际机制的涵义和功能 Back1003.2.3.2.国际机制变迁的解释模式国际机制变迁的解释模式 1011.1.经济进程解释模式经济进程解释模式N
40、ext102Back1032.2.总体权力结构解释模式总体权力结构解释模式Back1043.3.问题结构解释模式问题结构解释模式Next105“当使用武力代价高昂或不存在重大安全问题的时候,总体结构模式的解释力受到限制,而问题结构模式的解释力更强。一旦不同问题之间成功地建立起联系,问题模式的解释力就会下降,因为特定问题领域的政治后果不能简单地用该领域的政治资源来解释”。权力与相互依赖,第54页。Back1064.4.国际组织解释模式国际组织解释模式Next107“如果与既有网络或制度中的既定行为模式发生冲突,即使(总体上或在某一问题领域内)具有超强能力的国家政府也难以实现其意愿。在这种情况下,
41、总体结构或问题结构模式的预测是不正确的:即指不再与国家能力的基本形式相一致,其原因是国际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权力与相互依赖,第57页。“在现实主义条件下,权力的基本分配格局将居于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可以使用武力的情况下),国际组织模式对国际机制变迁的解释无足轻重。而在符合相互依赖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预测,国际组织的规范、程序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进程将影响机制变迁的形式”权力与相互依赖,第59页。Back1084.4.对相互依存论的评价对相互依存论的评价Back1094.1.4.1.相互依存论的理论贡献相互依存论的理论贡献 Back1104.2.4.2.关于相互依存论的争论关于相互依存论的争论
42、111案例 中美相互依赖的结构112提纲 案例背景 中美关系的基本特性 复合依赖理论的分析 启示1131.案例背景 进入21世纪后,中美关系被视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同时也是双方都不得不认真处理的最“复杂”的双边关系。近年来,通过首脑会晤、热线、经济战略对话、高层战略对话以及各个层次的对话和沟通机制,两国政府实现了密切的互动。114 前美国常务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提出美国“需要期望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中方进一步主张中美“更应该是建设性合作者”。在对话、合作的同时,中美关系中的矛盾、摩擦、冲突和猜忌还依然存在,如中国的军力建设和透明度问题、贸易不平衡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知识
43、产权保 护与盗版问题,美国的“扩展民主”战略、北约全球化问题、日美同盟的转型与提升等。在双边关系最敏感、最危险的台湾问题上,依然存在隐忧。115 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复杂性、敏感性不仅需要从政策的角度加以重视,更需要从理论的角度加以解读。在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现实面前,理论的创新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来自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学者的创造,源自西方和美国国家利益和对外战略的需要,其中蕴涵着我们可以汲取的有益的思想素材,但其本身并不能对当前的中美关系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116 冷战结束以来的中美关系“展现了国际关系史上没有先例、难以解释的一个矛盾”。一方面是经贸关系、社会交流的飞速扩大和发
44、展,另一方面是政治上互不信任、战略上敌意不减。发生在中美两国间的经贸关系和政治关系似乎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政治上的大起大落、战略上的猜疑和敌意似乎不是经贸关系可以补救的,而贸易和投资数量的增加、经济的相互依赖、人员和社会的交流也没有受到政治和安全问题的影响。117 沿着这两条同步延伸而方向迥异的道路,思想界和理论界对中美关系现状和前景的看法自然会出现分歧和对立。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的战略目标是要在21世纪维持其世界霸主地位,而我国的战略目标是要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这两个战略目标使中美之间出现了结构性的战略矛盾”,“美国与日本、欧洲的战略矛盾主要是经济领域的竞争,与俄国的主要矛盾是
45、安全方面的,而与中国则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三个方面都有着严重的矛盾”。118 另一种观点认为,“冷战结束十年后,一个以互利的经济贸易关系为核心、以贸易和安全方面的合作为支柱的新基础已经取代了旧基础”,“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长期和平共处,当然是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然而这个目标必定只能在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中逐步实现”。1192.中美关系的基本特性中美关系的基本特性 理论是灰色的,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任何理论在从现实中抽象其逻辑要素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其他一些因素。现实主义者的致命缺陷就在于,他们用理论逻辑的严密性牺牲了现实的复杂性。而在现实中,中美双方的现实主义者正在陷入自我证明
46、的循环之中:一方的结论往往成为另一方论证的依据,在学者之间建构中美关系的“安全困境”。因此,抛开既有的理论逻辑和结论,回复到现实世界和中美关系的初始假定,更加有助于启发新的理论思维。120 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根本上是中美两个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中美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大国,彼此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由于两者的规模和影响力,它们未来的走向带给国际体系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过去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美两个国家的这些基本特性将持续地在两国关系中发挥作用和影响。121特征1:中美关系的大国性 从物质上衡量,中美作为大国的实力和地位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异议。这两个国家都拥有辽阔的国土、庞大的人口、丰富的
47、自然资源。在政治上作为大国的标签,拥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在经济上,美国的消费和中国生产已经成为全球增长“发动机”。在军事上,虽然两者的实力还很不对称,但都是国际“核俱乐部”理所当然的成员。在主观认识上,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大国”地位依然充满了争议。122特征2:中美关系的差异性 中美是差异性很大的两个国家,这一点在理解上也不需要做太多的说明。两国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文化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因素,美国是一个普遍信教的社会,而中国在根本上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近年来,随着美国社会的保守化,宗教因素在美国政治和外交的影响越来越大,信仰方面的差异也成为
48、影响中美互信的一大障碍。中美关系的差异性,一方面会阻碍两国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美国式的发展道路,照搬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模式。123特征3: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 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理解。首先,在美国方面的不确定性表现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不确定。其次,在中国方面的不确定性表现为中国发展前景的风险。最后,中美关系的不确定在根本上是前面两种不确定性叠加的结果。1243.相互依赖理论的分析:从复合依赖到结构依赖 理论是对现实的抽象和重构,理论本身无所谓对错之分,只有逻辑结构的优劣和现实材料充分与否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看,把中美关系置于“结构性战略矛盾”
49、观点显然更有说服力,因为它得到了现实主义理论逻辑强有力的支持。125 现实主义从经典作家汉斯摩根索的“权力界定下的利益”,到肯尼斯沃尔兹的系统的结构和排序规则,已经发展成一套简洁明快的理论系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然是国际关系分析的主流意识形态,被中国学界广泛接受。126 在现实主义构筑的理论大厦面前,“中美可以避免新冷战”的观点则显得有些单薄和犹豫。这一派学者可以批评前者的简单逻辑忽略了现实,可以罗列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中美相互依赖与合作共赢的事实,但显然缺乏把现实组织起来的逻辑结构。127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曾经试图画出一幅新的理论图纸。然而,在几十年论战之后,新自由主义的学
50、者钻进了国际制度主义的象牙塔,不仅放弃了建构独立理论大厦的努力,反而悄悄地接受了新现实主义的若干结论128 通过界定复合相互依赖的基本特征以及新的政治过程,基欧汉和奈开启了一扇通往新的理论范式的大门。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两位作者却止步在了大门口。即便在权力与相互依赖当中,他们也没有把自己的逻辑坚持到底。当他们认为不对称性是“相互依赖政治的核心”,“谁能够左右相互依赖的对称性,谁就拥有了权力”的时候,他们事实上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范式。因此,有学者评价说:“基欧汉与奈放弃了建立一个新范式或建构跨范式争论的尝试。转而建立一个新的研究纲领,为了修修补补而不是取而代之。”129 国家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