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血液系统疾病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 总论 主要介绍血液学基本概念、归纳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血浆(液体成份)血液血液系统 血细胞(有形成份):RBC.WBC.PLT 造血器官:骨髓、胸腺、脾和淋巴结 (出生以后)血液、骨髓、淋巴结、脾及分布血液、骨髓、淋巴结、脾及分布全身的淋巴、单核巨噬系统共同组全身的淋巴、单核巨噬系统共同组成了造血系统。成了造血系统。原发于造血系统或主要累及造血原发于造血系统或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的疾病称造血系统疾病,亦称血系统的疾病称造血系统疾病,亦称血液病。液病。一、血细胞的生成造血干细胞(hemapoietic stem cell,HSC)起源于卵黄囊中胚层干细胞,胚胎
2、 形成后HSC主要在胎肝,出生后4周,骨 髓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外周血含少量 HSC,脐带血含量较多.HSC:是各种血细胞与免疫细胞的起源 细胞.HSC的主要特点 自我复制:维持恒定的干细胞量;多方向分化、成熟:维持血 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基本免疫标志:CD34+,随分化成熟而消失,CD34+细胞占骨髓有核 细胞的1,在外周血 约占0.05%。造血微环境;由基质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组成 骨髓是出生后的主要造血器官,HSC主要存在于造血微环境中.HSC受细胞因子的调控,保持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增殖能力.研究HSC:细胞培养的方法二、血液病的诊断问诊:个人史、服药史、毒物史及月经、生育史、家族史
3、。体查:出血点的形态及分布,肝、脾、淋巴结、胸骨压 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骨髓检查: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 淋巴结穿刺或活检 其他:凝血因子、红细胞酶、血清 铁蛋白等。骨髓检查 禁忌症: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价值:确诊意义:各种白血病,骨髓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脂质沉着病(高雪氏病,尼曼匹克氏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疟 疾,黑热病。辅助诊断:缺铁性贫血,再障,ITP,感染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三、血液病的分类一、红细胞性疾病:各种贫血、红细胞增多。二、粒细胞疾病:粒细胞缺乏症、类白血病反应三、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反应性组织细胞增 生症、恶组。四、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淋巴瘤、淋巴细胞白 血病
4、、多发性骨髓瘤。五、造血干细胞疾病:再障、PNH、MDS、急性非 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六、脾功能亢进七、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ITP、DIC、血栓性疾病 四、血液学进展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引入血液病的 诊断及治疗中大、中剂量化疗:提高白血病的生存率M3的新治疗: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 二砷BMT的开展:恶性血液病的治愈重组DNA技术:细胞因子及干扰素应 用于临床 贫血慨述 一、贫血的定义: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血液病中最常见的症候群,绝不是 一个独立的疾病!通常以通常以Hb量来判定贫血:量来判定贫血:Hb 120 g/L :Hb 110g/
5、L 孕妇孕妇:Hb 100g/L注意:影响贫血的因素1、贫血的有无、轻重须注意与一些疾病或生理因素的 影响:Hb 如妊娠、心衰、低蛋白血症血浆容量 血液稀释 Hb 如烧伤、脱水、血浆容量 血液浓缩 2、生理因素:Hb依年龄有改变,儿童Hb低于成人 1020,高原居民长期缺氧,Hb高于平原居民 (例青藏高原人180 210 gL)。二、贫血的分类(一)按细胞形态学特点分类 巨幼贫巨幼贫,MDS 再障、溶贫、急性再障、溶贫、急性 失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海洋性贫血胞性贫血、海洋性贫血32353235 1008010045提示溶血或急性失血。提示溶血或急
6、性失血。骨髓检查:骨髓检查:确诊或提供重要诊断依据确诊或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生化检查:生化检查:SF,Hb电泳,溶血相关检查电泳,溶血相关检查 五、治疗(一)原则:治疗原发病,祛除病因;纠正贫血;在未明确病因之前,不可盲目 用特异药物治疗(如铁剂、VitB12、叶酸等)。治疗(二)贫血的主要治疗 药物治疗:铁剂缺铁贫血(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VitB12、叶酸巨幼细胞性贫血 VitB6(吡哆辛)铁粒幼细胞贫血 糖皮质激素自免溶贫、PNH 雄激素再障,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肾性贫血 治疗 输血:但适应症必须明确,通常用于急性失 血、慢性贫血缺氧严重者(Hb 60g/L)
7、手术治疗 脾切除:脾亢、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疗效明确;药物疗效差的免疫溶血、地中海贫血手术治疗有部分有效。胸腺切除:胸腺瘤引起的再障。骨髓移植:急、重型再障、重型地中海贫血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IDA)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储存铁耗尽(iron depletion,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IDA).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流
8、行病学 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婴幼儿,育龄妇女发病率 此为一全球性多发病,是最常见的贫血 上海地区人群调查发病率 婴幼儿 妊娠妇女 育龄妇女 青少年铁缺乏症 75.082.5%66.7%43.3%13.2%IDA 33.845.7%19.3%11.4%9.8%一、铁的代谢 铁是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原素,存在于所有生存的细胞内。铁除了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外,还参加体内一些生化过程及多种酶的组成。如果铁缺乏,将影响细胞及组织的氧化还原功能,造成多方面的功能紊乱。(一)铁的分布 功能状态铁 储存铁储存铁:铁蛋白铁蛋白,含铁血黄素含铁血黄素(:1000mg,:300400mg)血红蛋白
9、铁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铁肌红蛋白铁(占体内铁占体内铁15%)转铁蛋白铁转铁蛋白铁(34mg)乳铁蛋白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铁总量铁总量:正常成年正常成年5055mg/kg 3540mg/kg (二)铁的来源及吸收 人体每天所需要的铁约为2025,大部分来自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铁。正常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1.5的铁即可维持体内铁的平衡。内源性铁:衰老RBC破坏释放的铁(封闭循环)外源性铁:含铁丰富的食物(海带,紫菜,木 耳,香菇,动物的肝、肉、血),水果、奶类、谷物含量低。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粘膜 A:肉类食品的铁(肌红蛋白)吸收率为
10、肉类食品的铁(肌红蛋白)吸收率为20%,以血红素方式直接完整地被吸收。以血红素方式直接完整地被吸收。B:胃酸胃酸 植物铁植物铁(Fe 三价)三价)Fe 二价二价 吸收吸收 (吸收率(吸收率17%)Vitc(三)铁的运输 入血浆 Fe 2(二价)Fe 3(三价)铜蓝蛋白氧化 1分子转铁蛋白+2分子 Fe(三价)转铁蛋白 (胞饮)幼红细胞铁的运输 带铁的转铁蛋白在幼红细胞表面与转铁蛋白结合,通过胞饮作用进入细胞内。再次分离还原为Fe 2,在核周线粒体上与原卟啉、珠蛋白结合成Hb(五)铁的贮存 体内多余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 素的形式贮存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铁蛋白是氢氧铁磷酸化合物与去铁铁蛋 白结
11、合而成,能溶于水。含铁血黄素是铁蛋白部分变性、部 分被溶酶体作用分解的降解物,不溶于水,不容易被利用。(六)铁的排泄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铁的排泄不超过1。主要是随肠道粘膜脱落细胞由粪便中排出。随泌尿道上皮细胞及随皮肤细胞或出汗时排泄的铁量极少。哺乳的母亲每天从乳汁中约排出1 铁。(七)铁的需要量 成年男性及绝经期女性:1mg/d (补充生理丢失量)儿童、青少年、育龄期女性:2mg/d 孕妇、哺乳期:24mg/d 二、缺铁的原因 1、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儿童、青少 年、妊娠妇女及婴儿)2、丢失过多:特别注意慢性消化道隐性 失 血(痔 疮,溃疡,肿瘤,钩虫),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宫血),PNH
12、 3、吸收障碍: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腹泻,慢性肠炎,Crohn病。三.发病机制1.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 贮存铁(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总 铁结合力和未结合铁的转铁蛋白,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铁.2.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红细胞内缺铁,血红素,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锌原卟啉 (ZPP),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3.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 细胞中含铁酶和铁依赖酶的活性,精神 行为 体力 免疫 功能及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受影响.四、临床表现 (一)缺铁的原发病表现:如消化性溃疡,肿瘤,痔疮引起 的腹痛,黑便,血便(二)贫血表现(共有)(三)组织缺铁表现:注意力不集中,体力
13、耐力下降,易感染,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吞咽异常、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干燥易脱、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碎裂、异食癖、智商低。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儿童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易怒、烦躁、神经炎五、实验室检查 1.H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V80fl、MCHC32%),形态 2.骨髓:增生活跃,以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偏小、胞浆量少。亚铁氰化钾(普鲁士蓝反应)染色:外铁(),内铁(铁粒幼细胞)0,15%(最常用的方法)。实验室检查 3.血生化、放免检查:血清铁蛋白(SF),12ug/L,反映体内存储铁的情况,是诊断缺铁性贫血最敏感可靠的指标,诊断符合率95.5%血清
14、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 (生化法检查,受影响因素较多)红细胞内卟啉代谢 FEP0.9umol/L(全血),ZPP0.96umol/L(全血)FEP/Hb4.5ug/gHb,表示血红素的合成有障碍,有早期诊断价值,见于缺铁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JU LY六、诊断 第一步:明确有无缺铁性贫血 第二步:明确缺铁的病因ID:血清铁蛋白12ug/L 骨髓铁染色显 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细胞15%Hb及血清铁等指标尚正常.IDE:ID的;转铁蛋白饱和度15%;FEP/Hb4.5ug/gHb;血红蛋白尚正常.IDA:IDE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
15、100g/L;MCV80fl,MCH27pg,MCHC3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 IDA的诊断中强调:必须进的诊断中强调:必须进一步明确缺铁的原因,尤其是一步明确缺铁的原因,尤其是消化道隐性失血:肿瘤、钩虫、消化道隐性失血:肿瘤、钩虫、溃疡!在无条件做多样检查时,溃疡!在无条件做多样检查时,补铁治疗有效,可临床诊断。补铁治疗有效,可临床诊断。七、鉴别诊断 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好发于老年人,临床不多见,细胞外铁 (+),环形铁粒幼细胞15%,SF 2.地中海贫血:家族史,靶形红细胞,脾大,无缺铁的化验指标,Hb电泳发现HbA2及 HbF 3.慢性炎症性贫血(感染性贫血)有慢性炎症,细胞外铁(+)
16、,细胞 内铁阴性,SF 八、治疗(一)病因治疗:彻底治疗。(举例)(二)铁剂:补充铁剂 1:首选口服,餐后忌茶(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治疗反应:RC,510天左右达高峰,2 周后Hb,2月左右恢复正常,继续补充铁剂 46个月(存储),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 2 2:注射铁(右旋糖酐铁最常用):注射铁(右旋糖酐铁最常用)用于口服有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吸收障碍用于口服有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吸收障碍或病情重,妊娠期需快速升或病情重,妊娠期需快速升HbHb,或观察疗效者。,或观察疗效者。应深部肌肉注射,注意局部反应应深部肌肉注射,注意局部反应,过敏体克等。过敏体克等。首次给药用首次给
17、药用0.5ml0.5ml作试验剂量作试验剂量,(,(观察观察1h)1h)补铁量(补铁量(mgmg)=150 150 患者患者HbHb(g/Lg/L)体重(体重(kgkg)0.330.33治疗治疗(三)预防 大多可预防,主要是重视营养知识教育及幼保健工作。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aplastic anemia,AA)是 一 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外周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分型:急性型(AAA)慢性型(CAA)重型再障-I型(SAA-I)重型再障-型(SAA-)流行病学 AA的发病率 欧美 4.713.7/10万 日本 14.724/10万
18、 我国 7.4/10万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一、病因 AA查明原因及未查明原因者各12 原发性:半数以上 继发性:已查明原因化学因素:苯及其衍生物,药物(氯霉素、抗肿瘤药、磺胺类、解热镇痛剂、抗结核、抗癫痫、抗甲亢药、甲氰咪胍、卡托普利)物理因素:X线、放射性核素 生物因素;病毒性肝炎、严重感染、病毒,抑制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二、发病机制1.种子学说(造血干、祖细胞缺陷)CD34+细胞质、量改变 2.土壤学说(造血微环境异常)骨髓的基质细胞通过直接分泌细胞外基质 和释放造 血因子支持和调节造血细胞 的生长和发育3.虫子学说(免疫异常)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某些造血负调控因子有关近年来,多数学者
19、认为AA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免疫异常,造血微环境与造血干祖细胞量的改变是异常免疫损伤所致三、临 床 表 现 围饶血细胞生成减少而引发相应症状:Rbc 贫血,Wbc易引起感染,发热。PLT 出血,其程度依造血受损程度和发生快慢而定。在慢性再障,发生缓慢,在以上三组症状中以贫血突出。感染一般不太重,出血较轻,主要表现在皮肤、粘膜。反之,在急性再障,以感染和出血为重,常会出现败血症和内脏出血四、实验室检查 1.血:全血细胞减少,Rc绝对值减少。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升高。2.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增生减低,有核细胞减少明显,巨核细胞减少,7个/涂片。在慢性 病例中,涂片油滴明显增多。四、实验室检查3.
20、发病机制检查:CD4+细胞:CD8+细胞比值 Th1:Th2型细胞比值 CD8+T抑制细胞、CD25+T细胞和TCR+T细胞比例 血清IL2、IFN、TNF水平 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正常 五、诊断及鉴别 (一)再障的诊断标准 1.全血细胞减少,Rc绝对值减少;2.一般无肝、脾大;3.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造血细胞减 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4.除外其他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如PNH、Fanconi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 止、MDS、急白、恶组)。(二)分 型若发病急,有严重(内脏)的出血,感染 Rc 1%,15 109/L 中性粒细胞0.5109/L PLT 20 109/L
21、 中二项符合,即可确定为急性型或重型再障(三)鉴 别 诊 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通常伴脾大,糖水、酸溶血试验(阳性)NAP正常或降低。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中的难治性贫 血(RA)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至少有一系以上的病 态造血,骨髓中造血前体细胞异常分布,染色体异常(20%60%),NAP通常降 低。鉴 别 诊 断 3.低增生性白血病 骨髓穿刺涂片检查见大量白血病细胞。4.恶性组织细胞病 脾大,NAP降低甚至为0,骨髓检查 确定(发现恶性组织细胞)。5.溶血危象 原发病(溶血)表现,脾大,812w 恢复正常造血(病程自限性)。六、治 疗 支持治疗 避免对造血有损害的药
22、物或因素;防止感染,出血;贫血严重,一级生活活动感缺氧者输入红细胞。.刺激骨髓造血活动的药物 1.雄激素: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直接作用于骨髓,促进幼红细胞DNA及蛋白的合成。康力龙 2 Tid 十一酸睾酮(安雄)4080mg tid 达那唑 100 Tid 丙酸睾丸酮 50100/d 肌注 治 疗 见效3 6个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方认为此法无效,故需足够的疗程。副作用:女性男性化,肝功能损害,局部硬结、感染。2.碳酸锂:0.25 Tid 刺激粒细胞增生分化。治疗 改善造血微环境 一叶秋碱,654-2,注意可引发出血。脾切除: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且有Rbc的依据的病人中可出现疗效。造血细
23、胞因子:用于免疫抑制剂同时或以后,促进血象恢复包括G-CSF,GM-CSF,EPO 等。治 疗 急性再障(SAA-)及重型再障(SAA-)治疗1.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人胸腺 细胞球蛋白(ATG),有效率达60%以上,愈早治疗效果愈好。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环孢菌素A(COA)3.BMT,主要采取Allo-BMT,年轻,40岁,未输过血者成功率高。七、预 后 慢性再障只要坚持治疗,6070%用前述治疗有效。若辅以中药效果更好。急性型采用免疫抑制治疗及有力的支持,已改善了约半数病人的预后,BMT将开辟新路。白 血 病 为一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 隆性恶性疾病。由于干细
24、胞病变,白血病克隆 株失去分化、成熟能力,或增殖、分化失去平衡,导致大量不成熟、异常的细胞增生积聚,浸润全身组 织器官并抑制正常造血。一、发 病 为常见肿瘤,占癌症总发生率的5%。发病率2.76/10万人口,占恶性肿瘤死亡 的第六位(男性),第八位(女性)。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占第一位。在 我国,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多见(约5.5:1)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总的来讲病因不明。病毒能引起动物白血病并能横向传播(C型RNA病毒 在人类,只在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肯定,存在人 类T淋巴细胞病毒(HTLV),且在一定地区流行,高发。放射:放射核素肯定可引起白血病。其导致免疫缺陷,染色体畸变、断裂,
25、发生恶变,但这不能解释白血病的全部。病因及发病机制 化学因素:苯致白血病作用已肯定。近来证实,乙双吗啉胍、氯霉素、保泰松可致白血病。遗传因素:家族性白血病约占白血病总数的7%,单卵双生发病比例1/5,比双卵双生高12倍。其他血液病;MDS、PV、PNH,有可能最终发生白血病。三、分 类 按自然病程分:分急性、慢性型。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原始、早幼细胞),自然病程仅数个月。慢性白血病的分化停滞在较晚阶段(晚幼或成熟细胞),自然病程为数年。分 类 按细胞类型分:淋巴细胞及非淋巴细胞性。两者结合划分为:急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慢性:慢性淋巴细
26、胞白血病(C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急性白血病 一、分型:按FAB分型,ANLL分8型 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在光镜下类似L2型细胞,在电镜下,MPO (),CD33或CD13等髓系标志或呈 (),淋巴系抗原通常为()。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粒细胞占骨髓非幼红细胞90%(极易 感染)分型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原粒细胞占非幼红细胞3089%。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 30%(易并发DIC)分型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30%,各阶段单核细胞 20%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幼单
27、30%(牙龈增生明显),原单核细胞80%为M5a,原单核细胞80%为M5b分型 M6(红白血病)幼红细胞50%,非红系原始细胞 30%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始巨核细胞30%(脾大,治疗 预后差)分 型 ALL分三型:L1 原、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D12um)为主;L2 原、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D 12um)为主;L3 原、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胞浆嗜 碱深染,有明显空泡。MICM分型分型 光镜下难以以形态准确分型,目前争光镜下难以以形态准确分型,目前争取按取按MICM分型:分型:形态学形态学+免疫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三方面资料分型。三方面资料分型。二、
28、临 床 表 现 正常血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减少贫血 粒细胞减少感染、发热(细 菌、病毒、霉菌)血小板减少出血(DIC)临 床 表 现 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及骨压痛(胸骨 下1/3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可发生在各 个时期,常发生于缓解期,以急淋最常见,表 现为头痛、呕吐、颈强直及抽搐、昏迷。牙龈增生(M4,M5)睾丸白血病:多为一侧性无痛性肿大,多见于 急淋化疗缓解后的男幼儿或青年,是仅次于 CNS-L的白血病髓外复发的根源。三、实 验 室 检 查 1.血:Hb减少;PLT减少;WBC增多、正常 或减少,可以见到不同数量的原始、幼稚细 胞。减少者称为非白血
29、性白血病。2.骨髓:90%病例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10%病例骨髓增生减低(低增生性白血病)。原始+幼稚细胞(早幼粒细胞)30%。在 急粒,可见Auer小体,有鉴别意义。实验室检查 急淋急淋 急粒急粒 急单急单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 ()()()()()PAS染色染色 ()()()()()非特异性脂酶非特异性脂酶 ()()()()能被能被 NaF抑制抑制NAP 正常或增高正常或增高 减少或减少或()不定不定 3、细胞化学染色4、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各类急性白血病的免疫学鉴别急非淋T淋B淋MPOCD33CD13CD7CD3HLADRTdTCD22CD19CD10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
30、检查5.染色体和基因改变;M3 t(15;17)(q22;q21):系15号染色体上的PML(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RARa(维A酸受体基因)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这是M3发病及用维A酸治疗有效的分子基础。6.粒-单系细胞(CFU-GM)半固体培养:CFU-GM集落不生成或生成很少。实验室检查7.血液生化的改变;化疗期间,血尿酸增高,DIC时凝血机制障碍。CNS-L时:脑压增高,WBC0.01109/L,蛋白质增高450/L,糖定量减少,涂片中可找到白血病细胞。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骨髓中原始+幼稚(早幼粒)细 胞30%,结合临床可以确诊。鉴别诊断:1.MDS:原始(幼
31、稚)细胞30%。2.再障与低增生性、非白血性白血病的鉴别:再障无浸润表现,骨髓无原、幼稚细胞增多。五、治 疗 近20年急白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化疗完全缓解率(CR)达6085%,5年存活率15%。CR后接受BMT,5年存活率达30 50%。完全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象基本恢 复正常,骨髓象白血病细胞5%。长期存活:自确诊之日起存活5年或以上。临床治愈:停止化疗5年或无病生存10年。治疗(一)一般治疗:是一切治疗的基础。纠正贫血控制感染,防止出血。防治高尿酸血症肾病,维持营养。治 疗(二)化疗:是基本的手段。1.化疗基本原则:早期、足量、联合、间歇。第一步:诱导缓解治疗,迅速、大量杀灭白
32、血病细胞,达到CR。第二步:强化、巩固治疗,进一步杀灭白血 病细胞,46个疗程。第三步:BMT(ABMT或ALLo-BMT)间歇维持治疗2 4年。治 疗 2.常用方案:ALL:VP(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CR率50%DVP方案(+柔红霉素)L-VP方案(+左旋-门冬酰胺酶)DVLP(+柔红霉素)CR率72%77.8%目前加用大剂量MTX(1 1.5g/),使CR率增加,一般认为,对成人急淋完全缓解后应 于早期巩固强化治疗,然后再继续维持治疗3 5年。治 疗 ANLL:DA (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标准诱导缓解 方案,CR达85%。HOAP(高三尖酯碱+长春新碱+阿糖胞苷+强 的松),国内常用
33、,CR约60%。HA (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CR率接近 DA,巩固强化加用以中剂量阿糖胞苷 为主的强化治疗,使CR率升高。一般 认为缓解后维持治疗12年。治疗 3、其他:其中M3,全反式维甲酸 CR率85(诱导分化成熟)三氧化二砷CR率6598(诱导细 胞凋亡)治疗 4、髓外白血病的防治: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常为白血病复发根源。甲氨喋呤10次,鞘注,预防:46W一次;治疗:每周23次,610次 颅脑放疗和脊髓照射(2500Rad,分十次用完)治 疗 (三)骨髓移植:包括自体(ABMT)及异基因(Allo-BMT)移植。1.基本方法:用超过大剂量放、化疗,摧毁全身造血系统再
34、将自体(经净化)的骨髓干细胞或HLA相匹配的异体骨髓干细胞输入,植活建立正常的造血活动。2.目前主要在年龄50岁以下,获得CR病人中 实施。具体选择:ANLL在第1次或第2次CR 期,ALL在第1次CR期实施为宜。3.治疗效果 急性白血病近代治疗结果比较44ABMT5165ANLL AlloBMT102048ABMT204050AlloBMT1014ALL常规化疗常规化疗治疗相关死亡率治疗相关死亡率57年无病生存率年无病生存率 治疗治疗总之,引入近代治疗,白血病已接近或达到可治愈肿瘤范总之,引入近代治疗,白血病已接近或达到可治愈肿瘤范围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Chronic myelonu
35、loses leukemia CML)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肿瘤性增生性疾病,其特点是粒细胞明显增多,脾大明显,具有特异的ph染色体或(和)ber/abl基因重排,病程缓慢,大多数患者因急变而死亡。一、临 床 表 现 中年常见,起病隐袭、缓慢,常缺 乏特征性表现。病人常以发现脾大或脾大压迫腹部,即脏器压迫症状而就诊,亦可见体重下降,全身不适,低热、乏力、盗汗等症状就诊。体查:95%的病人脾明显肿大,胸骨下段压痛。慢性期一般约14年加速期急变期。二、实 验 室 检 查 1.血:wbc明显增高,100300109L,以偏成熟阶段的粒细胞为主,原、早幼细胞5%;早期 Hb可正常,Tc正常或增多;晚期 H
36、b、Tc均下降2.骨髓:明显或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以 中、晚、杆、分叶核细胞为主),原早幼粒 细胞通常10%,随着病程延长,嗜碱性粒 细胞增多。实 验 室 检 查 3.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改变;90%以上慢粒出现ph染色体,t(9;22)(q34;q11),9号染色体长臂上C-abl原癌基因易位至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集中区(ber)形成ber/abl融合基因,其编码蛋白为P210。4.NAP:明显减低,甚至为0。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CML基本特征:大脾+高白细胞计数+ph 鉴别:1.类白血病反应:有原发灶,脾大往往不明 显,NAP升高,无ph染色体。2.骨髓纤维化:NAP升高,无ph染色
37、体,骨髓活检见纤维增生。四、治 疗 化疗可使白细胞正常,病程缓解,但不能延长生命,在中位时间40个月左右多急变、死亡。Allo-BMT是唯一有希望的治疗。治 疗1.化疗 羟基脲(首选)马利兰(白消安)靛玉红 小剂量阿糖胞苷(1530/.d)可使ph细胞减少或转阴。以上药物单一或交替使用均有疗效,但难以使ph染色体消失。治疗2.a-干扰素是近年来发现的治疗慢粒的新药之一。其优点:可使ph染色体明显减少。300900万/d,23次/周,坚持数月,可作为化疗CR后的维持治疗,但价格昂贵。3.Allo-BMT五、预 后 85%以上病人在40个月左右急变,此时可用对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方案化疗,但难于CR,
38、病人短期内死亡。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系淋巴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导致淋巴细胞脏器、造血组织浸润及免疫功能下降的疾病。其特点:1.多见于老年(90%病人50岁);2.除外其他原因,淋巴细胞持续增多,10109/L,血、骨髓中均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3.脏器肿大依病程而定,但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4.治疗:早期可观察,预防感染;治疗药物以苯丁酸 氮芥(瘤可宁)为首选,其他可用环磷酰胺等。5.预后:病程长短不一,绝大部分病例死于感染或衰竭。淋 巴 瘤(Lymphoma,LM)起源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二大类,此为一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1
39、.5万/10万人口。占所有肿瘤的第1113位。HD占淋巴瘤的8%11%。一、病 因 尚未最终明确,其中:病毒原因学说受重视:在非洲儿童LM中分离出EB病毒,可使B淋巴细胞恶变,导致淋巴瘤。70年代以来,从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中分离出人T淋巴瘤病毒、(HTLV、),认为此逆转录病毒与T淋巴瘤发生相关。二、病 理 淋巴瘤典型的淋巴结病理改变特征有三:1.正常滤泡结构被大量淋巴细胞或组织 细胞破坏;2.被膜周围也有上述细胞浸润;3.被膜及被膜下层也被浸润、破坏。其中,在HD可见到特征性的里-斯细胞。三、分 类HD分类 1965年Rye会议分类简便,有利于指导临床。在国内,以混合淋巴细胞型多见,结
40、节硬化型次之,但各型之间可以转化。NHL分类 有二种分类,Rappaport分类世界公认。我国有成都会议分类(1985),均可在临床应用。当前NHL为病理分类以IWF(国际工作分类)为基础,再加以免疫分类。HD组织学分型 多为老年,诊断多为老年,诊断时已时已、期,预期,预后极差后极差主要为组织细胞浸润,弥漫性纤维化及坏主要为组织细胞浸润,弥漫性纤维化及坏死,死,RS细胞数量不等,多型性细胞数量不等,多型性淋巴细胞消淋巴细胞消 减型减型有播散倾向,预有播散倾向,预后相对较差后相对较差纤维化伴局限坏死,浸润细胞明显多形性,纤维化伴局限坏死,浸润细胞明显多形性,伴血管增生和纤维化。淋巴细胞、浆细胞、
41、伴血管增生和纤维化。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与较多的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与较多的RS细胞混细胞混同存在同存在混合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年轻发病,诊断年轻发病,诊断时多时多、期,预期,预后相对好后相对好交织的胶原纤维,将浸润细胞分隔明显结交织的胶原纤维,将浸润细胞分隔明显结节节RS细胞较大,呈腔隙型。淋巴细胞、细胞较大,呈腔隙型。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多见浆细胞、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多见结节硬化型结节硬化型 病变局限,预后病变局限,预后较好较好结节性浸润,主要为中小淋巴细胞,结节性浸润,主要为中小淋巴细胞,RS细胞少见细胞少见淋巴细胞为淋巴细胞为 主型主型 临床特点临床特点 病理
42、组织学特点病理组织学特点NHL国际工作分类国际工作分类毛细胞型、皮肤毛细胞型、皮肤T细胞型、组织细胞细胞型、组织细胞型、髓外浆细胞瘤、不能分型及其他型、髓外浆细胞瘤、不能分型及其他其他其他h.免疫母细胞型免疫母细胞型i.淋巴母细胞型淋巴母细胞型j.小无裂细胞型小无裂细胞型高度恶性高度恶性d.滤泡性大型滤泡性大型e.弥漫性小裂细胞型弥漫性小裂细胞型f.弥漫性小裂细胞与大细胞混合型弥漫性小裂细胞与大细胞混合型g.弥漫性大细胞型弥漫性大细胞型中度恶性中度恶性a.小淋巴细胞型(可伴浆细胞样改小淋巴细胞型(可伴浆细胞样改变)变)b.滤泡性小裂细胞型滤泡性小裂细胞型c.滤泡性小裂细胞与大细胞混合滤泡性小裂
43、细胞与大细胞混合低度恶性低度恶性NHL工作分类方法工作分类方法(成都成都1985年年)组织细胞性不能分类原淋巴细胞性曲核非曲核多形细胞性透明细胞性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症髓外浆细胞 瘤髓外浆细胞瘤(分化好)原免疫细胞性 Burkitt淋巴瘤弥漫型无裂细胞性滤泡型无裂细胞性滤泡型裂 无裂细胞性滤泡型裂-无裂细胞性弥漫性裂细胞性滤泡型裂细胞性淋巴浆细胞性小淋巴细胞性 高度恶性 中度恶性 低度恶性四、临 床 表 现 因病变部位和范围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既可发生于淋巴结,亦可发生在结外淋巴组织。既可邻近淋巴结转移,亦可远处转移。临 床 表 现 HD 多见于青年,6080%病人的首发症状为颈部
44、或锁骨上淋巴结的无痛性肿大,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引起相应的压迫症状。近半数病人有不明原因的持续或周期性发热,个别病例表现为顽固性的皮肤瘙痒。肝脾肿大约可见10%病例。结外器官侵犯较NHL少见。临 床 表 现 NHL 见于各年龄段,随年龄增加,发病增 多。60%左右病人首发症状为无痛性颈、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约1/4病人有不明原 因的发热或消瘦、盗汗;约1015%病 人首发于咽淋巴环病变,引发相应症状;NHL结外发病较多见,可见于全身多处,且易于早期转移,引发多种、复杂症状,如回盲部。五、实 验 室 检 查1.血液:约1/5病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少数病人并发自免溶贫,贫血较明显;
45、晚期淋巴瘤细胞可见于血液中,为淋巴 瘤细胞白血病。2.骨髓:非特异性 若找到里-斯细胞或典型淋巴瘤细胞有 诊断价值。3.生化及其它:血沉加快,LDH活力增加,Coombs试验(+)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凡是慢性、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均应 考虑淋巴瘤可能,对不明原因的发热或皮肤 异常改变亦应考虑本病可能,应作淋巴结或 相应部位的穿刺涂片,或病理活检。注意与类缘性疾病相鉴别 1.各类淋巴结炎、结核、坏死性增生性淋巴结 病等。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亦可见到里-斯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牛血清吸附试验)阳性。临 床 分 期 确诊后须行临床分期,有利于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期 病变仅限于一个淋巴
46、结区()或淋巴结 以外的单一器官(E)。期 病变累及横膈同一侧二个或更多的淋巴结 区(),或病变局限侵犯淋巴结以外 器官及横膈同侧一个以上的淋巴结(E)期 横膈上下都有淋巴结病变(),可同时 伴有脾累及(s),或淋巴结以外某一 器官受累,加上膈两侧淋巴结受累(E)期 病变已侵犯多处淋巴结及淋巴结以外的部 位,如累及肺、肝及骨髓等。分 组 临床分期后对病人分为A、B二组 A、无全身临床症状 B、有临床症状:发热38以上连续三日;盗汗;6个月内体重下降1/10以上。为准确临床分期,除详细体查外必 要时须作X光、B超、CT、淋巴管造影,甚至剖腹探查,以准确确定病变范围,利于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
47、。六、治 疗 LM治疗的基本手段是放疗、化疗或BMT。放射治疗(60CO或直线加速器),主 要用于期及A的病例(最好并用联 合化疗)。联合化疗,主要用于B、期病 例。其中HD主要用MOPP方案6疗程 以上,初治者CR达85%。淋巴耗竭型、结节硬化型用MOPP方案效果较差,可 用ABVD方案或二者交替使用,见表:HD的主要联合化疗方案的主要联合化疗方案每每4周重复周重复1次次25 均在第均在第1及第及第15天天10 静脉用药静脉用药1次次6 375(A)阿霉素)阿霉素(B)博来霉素)博来霉素(V)长春新硷)长春新硷(D)甲氮咪胺)甲氮咪胺ABVD如氮芥改为如氮芥改为环磷酰胺环磷酰胺600静注,即
48、静注,即为为COPP4静注第静注第1天及第天及第8天天12静注第静注第1天及第天及第8天天70(.d)口服)口服114天天40 d口服第口服第114天天两疗程间可间歇两疗程间可间歇1周周(M)氮芥)氮芥(O)长春新硷)长春新硷(P)甲基苄肼)甲基苄肼(P)泼尼松)泼尼松MOPP 说明说明 一般剂量用法一般剂量用法 药物药物方案简称方案简称 治 疗NHL治疗 1.低度恶性组 可选用COP、CHOP方案。也 主张推迟化疗,密切观察。2.中度恶性组 可选用COP、CHOP 方案一代化疗方案。m-BACOD、proMACE-MOPP第二代方案等,可延长病人长期存活的比例。第三代化疗方案COPBLAM及
49、 MACOP-B,其CR率及长期无 病生存率均有提高。3.高度恶性组 均应联合化疗,以第二、三代化疗方案为佳。治 疗 骨髓移植 60岁以下,能耐受强烈化疗者 可考虑,尤其是NHL,ABMT或 Allo-BMT,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手术治疗 仅限于活检,或合并脾亢作脾切除。七、预 后 HD预后与组织类型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淋巴细胞为主型预后最好,5年生存率94%;淋巴细胞耗竭型预后最差,5年生存率仅27%期病人5年生存率依次为92.5%、86%、69.5%及31.9%。NHL病理类型最重要 弥漫型淋巴细胞分化好,5年生存率 61%分化差,5年生存率42%总之,预后比HD差,耐药或复发死亡。出血性
50、疾病概述 出血性疾病是止血功能障碍引起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的一类疾病,血管异常,血小板质与量的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一、正常的止血机制 人体有完整的止血、出血功能,并处在一种动态、协调之中,从而维护了人体的正常出血及止血活动。止血过程包括三个连续而又重叠的止血相。1、血管因素:血管损伤、血管即刻收缩:创口缩小闭合;血流缓慢 止血(1530秒)。2、血小板因素:血管损伤,暴露内皮下胶原 血小板(通过其糖蛋白Ib、v-w因子)粘附在内皮上胶原f 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聚集 白血栓,对血管破口形成粘堵,暂时不牢固止血(30秒 3分钟完成)。3、血小板释放出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烷(Tx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