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学总复习参考教材: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主编,科学出版社研究生学位班抗体n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 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通常采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n可变区可变区 两条链的近N端110个氨基酸变化较大,称可变区(即VH,VL)nV区某些区域特别易变化称高变区,其它部分叫骨架区。n高变区是抗原的结合部位,与抗原决定基形成一个互补的表面,故又称互补决定区。抗体的互补决定簇与抗原表位结合示意图抗体的互补决定簇与抗原表位结合示意图n恒定区恒定区 轻链和重链的近C端的氨基酸变化较小,称恒定区(CH,CL
2、)。n铰链区铰链区 位于CH1与CH2之间,富含脯氨酸,易弯曲及酶解。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铰链区及其功能免疫球蛋白的铰链区及其功能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nV V区的功能区的功能n识别、结合抗原:由HVR特异性决定,是Ab的主要功能。n中和毒素、阻止病原体入侵:Ab结合抗原后可发挥中和病毒或毒素,阻抑细菌吸附的作用。C C区的功能区的功能n激活补体:IgG1-3,IgMn结合Fc受体n调理作用: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上的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n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通过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Ag上的抗体Fc段
3、,直接杀伤靶细胞。n通过胎盘:IgG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补体n补体补体 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可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蛋白质。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经典途径与旁路途径的不同点比较项目比较项目经典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旁路途径激活物激活物免疫复合物等免疫复合物等细菌脂多糖、酵母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等多糖等参与成分参与成分C1C9C3,C5C9,B因子因子、P因子因子所需离子所需离子Ca+、Mg+Mg+C3转化酶转化酶C4b2bC3bBbC5转化酶转化酶C4b2b3bC3bBb3b作用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参与特异性免疫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参与非特异
4、性免疫细胞因子n细胞因子细胞因子 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n理化特性:低分子量糖蛋白n分泌特点:多细胞来源,分泌是短暂的自限过程。n作用特点:n多数以旁分泌、自分泌发挥效应;n通过与特异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n一种CK可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多效性);n多种CK可作用同一靶细胞,产生相同效应(重叠性);n不同CK生物活性可相互影响,显示促进或拮抗效;n不同CK可相互诱生,或互相调节受体表达(网络性)。免疫细胞膜分子n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 白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化过程中,出现或
5、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MHCMHC类分子和分子的基本结构n类类:由重链链和轻链链构成,其肽结合区由1+2组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n类类:由分子量大小相近的链和链构成,肽结合区由1+1共同组成,分布于APC、活化的T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固有免疫细胞n抗原提呈细胞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识别的一类免疫细胞。分为专职APC和非专职APC两类。T细胞在胸腺发育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n阳性选择阳性选择:在胸腺皮质,胸腺细胞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抗
6、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发生结合的DP细胞可继续分化为SP细胞;不能发生有效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发生凋亡。通过阳性选择获得自身MHC限制性。n阴性选择阴性选择:SP细胞在皮、髓质交界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则被删除,保证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库中不含有针对自身抗原成分的T细胞。是T细胞获得中枢耐受的主要机制。T/B淋巴细胞固有免疫n模式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 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的受体,主要包括TLR、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等。抗原与抗原提呈n
7、抗原:抗原:能被TCR或BCR识别而特异性诱导免疫应答,并且能够与应答产生的抗体和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n抗原表位: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或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抗原与抗原提呈n超抗原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极低浓度即可激活机体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n佐剂佐剂: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机体,可以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n抗原本身的特性:抗原的异物性;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抗原的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n宿主
8、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n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n外源性Ag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外源性Ag与APC结合吞噬/吞饮内体1017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结合MHC 类分子细胞表面抗原与抗原提呈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和提呈过程n内源性Ag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细胞内Ag细胞内蛋白酶体多肽内质网腔结合MHC类分子细胞表面抗原与抗原提呈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和呈递过程免疫应答T细胞应答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n第一信号:TCR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结合,CD3分子转导信号。n第二信号:APC上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上相应受体的结合,主要是B7与CD28结合。活化后的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多
9、种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的作用nTh1细胞的作用:活化的Th1 产生细胞因子活化M 增强M的吞噬杀伤功能产生以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nTh2细胞的作用 辅助B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应答Th1细胞的作用Th2细胞的作用nTD抗原诱导的B细胞应答必须有Th的参与n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n第一信号:BCR识别TD抗原,Ig/Ig转导信号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CD40-CD40LB细胞应答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示意图 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n抗原受体的编辑:二次重排n体细胞的高频突变和Ig亲和力成熟nIg类别转换:V区不变,C区发生改变n记忆B细胞的产生 B细胞应答初次及再次应答抗体
10、产生的一般规律超敏反应n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比较(p231)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花粉症的发生机制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n变应原检测,避免接触:皮肤试验 n切断或干扰反应过程的某些环节:n脱敏疗法:异种免疫血清n减敏疗法:蜂蜇和尘螨过敏n免疫学治疗n药物治疗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自身免疫病n免疫耐受免疫耐受 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后所表现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对其他抗原仍能产生免疫疫应答。n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 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份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HIV致使机体CD4+T细胞数量减少的机制nHIV复制直接杀伤靶细胞 出芽;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融合;干
11、扰细胞代谢;nHIV的间接杀伤作用 CTL特异杀伤;诱导T细胞凋亡;ADCC;诱导产生细胞毒细胞因子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机制:n肿瘤抗原缺失或调变;n肿瘤细胞漏逸;nMHCI分子下调或缺失;n协同刺激分子缺失;n抑制性细胞因子的分泌;n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移植免疫n直接识别直接识别 受者T细胞识别移植物细胞表面上的完整同种异型MHC分子。n间接识别间接识别 受者T细胞识别经过受者APC加工处理、来源于供者MHC分子的肽。同种异型抗原的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同种异型抗原的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的比较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的比较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