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0- -20192019) 历史历史 专题专题 2525(选修(选修 1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1.(2019 年全国卷)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 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 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 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 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 革仿照
2、周礼 ,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 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 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 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 次比较彻底的区分, 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 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 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 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
3、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 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 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 (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 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 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 照周礼,设公、 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 调德治。 (2)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 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 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 作用:结合
4、商鞅变法 影响从打破世卿世、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 统一等角度概括。 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 考虑。 2.(2019 年全国卷)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 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 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 30 年期公 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 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 急剧没落, 生活艰难, 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 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 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5、。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 8 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 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 胜的意义。 【答案】 (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 对幕府。 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 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 主义。
6、【解析】 (1)作用: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背景可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 力量,为推翻幕府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 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 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前期:根据所学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 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根据材料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 30 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并结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相关内容, 从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 变,生存艰难等方面概括。 (2)根据所学可从维护政府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 资本主
7、义等角度概括。 3.(2019 年全国卷)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 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 年,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 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 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 12 个专局 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 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 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 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
8、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 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 性质。 【解析】(1) 原因: 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 康有为认为民 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 重视和支持, 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 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 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 等方面。 (2)特点: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
9、重立典法 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 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 根据材料制度局 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 12 个专局 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4.(2019 年江苏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 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 元祐以降, 指凡公 (王安石) 所变之法, 皆曰恶法, 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 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
10、谓之良也 已。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 孙中山 全集 )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 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 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 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 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 因。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 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 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 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答案】 (1)态度:
11、梁启超褒:前人贬。 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 ;前人意 气用事,认识偏激。 (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 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 (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中国社 会发生剧烈变革。 【解析】 (1)态度:根据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 恶法固无待言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 之良也已可知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赏态度, 前人持贬斥态 度。原因:根据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得出梁 启超持赞赏态度的原因。根据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可得出前 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 (2)政策设
12、计:结合所学从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免役法的内容进行阐 述;积极效果:结合所学可知,免役法的施行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 间,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根据材料清末民国时期积极学习西方发现西方文化也存 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主 观上可知为从传统文化寻找依据, 客观上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社会形 势进行分析。 5.(2018 年全国卷)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 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 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 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
13、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 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 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 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 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 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 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解析】 第 (
14、1) 问, 区别, 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是 以在位年序纪年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 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 前纪年法以君主 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 国各地通用。 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 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 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 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 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等 角度分析。&网 6.(2018 年全国卷 II)选修 1:历史上重大
15、改革回眸 材料 1949-1966 年, 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 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 识的社会风气。1977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 术委员会的决定 ,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 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 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 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 年 11 月, 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 ,要求把党的知 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 年 12 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
16、,从 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 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 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 的背景。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 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9 分) 【答案】 (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 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 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
17、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 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解析】 (1)背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由 材料中的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 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文革时期的相关史实可 得出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 由所学十一届三中全 会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 展开的;再结合所学世界史关于科技方面的相关知识可知,在 20 世 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科技革命依然方兴未艾,这也 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而得以影响到中国的科
18、技体制改革。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内容:需要结合 材料回答,由材料中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的决定 ,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国务院科技 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等信息可以得 出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由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 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得出恢复、新建科研机构;由恢复 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可以得出恢复教 育考试招生制度;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 意见 ,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可以得出落实知识分子 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需要根据上述内容和科技体
19、制改革 的相关背景以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果等知识回答。 结合前面的背景与 上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改革的内容使得我国实现科技领域拨 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相关史实和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果来看, 这一改革推动科研领 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7.(2018 年江苏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 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 的弊病, 引导人们崇尚实学, 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
20、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 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 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 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 于是决定不付廷议, 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 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 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 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 算。摘编自杨松
21、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 革。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 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 人才) 。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 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 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 尚实学, 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
22、实问题并结合时代背景从 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的要求、科举 制的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等角度分析。 第(2)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 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 更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和材料二信息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 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 面评价,积极方面可从打击旧学、传播新学、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新 式教育发展等方面分析,消极方面可从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 化的弊病等方面分析。 8.(2017 年全国卷)选
23、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 大的变动。1978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 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 年,中共十二大再次 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 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 1985 年 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 高低、 个人贡献大小挂钩, 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 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
24、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 科研、 文化、 卫生事业单位, 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 自治区、 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 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 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 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 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 点。 (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 义。 (7 分) 【答案】 (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 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
25、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 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9.(2017 年全国卷 II)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 严 且备矣 ,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 ,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 山积 , 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 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 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 并大清门、正阳门外学 科,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 对此改革, 官吏民,皆称不便
26、 ,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 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 因。 (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 及启示。 (7 分) 【答案】 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 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也要部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
27、免触及多方利 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 福祉为宗旨。 【解析】 (1)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 很多部门负责管理 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 清政府 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 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 (2)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 官吏民,皆称不便 ,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 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 认识来说明。 10. (2017 年全国卷) 【历史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材料 北周武
28、帝时期制定的 大律凡二十五篇 , 制罪 二十五等 , 定罪 1537 条, 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 峻其法 , 导致 上下愁怨 、 内外离心 。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 ,史谓开皇律 。 隋朝统治者鉴于 北齐律 法令明审, 科条简要 , 将其作为制定 开 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 其折衷 ,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 等苛惨之法 , 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定罪 500 条,删繁就简, 比旧律减少死刑 81 条、流放刑 154 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唐朝官 修史书评价开皇律 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29、。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7 分)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8 分) 【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 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 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解析】 (1)本问需要学生读懂材料内容,可以通学科过对材料内容 的翻译来完成,不要直接引用原文。通过翻译来解决问题即可。 (2)依据材料前部分旧法律局限性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再结合法 律对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等来分析即可。 11.(201
30、7 年江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 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 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 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 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 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31、 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 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 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 作用。(3 分) 【答案】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 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 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2)问依据材料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 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胡乐、 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
32、化等信息从方 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 (3)问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 的优秀思想文化 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的信息并结合所学 孝文帝改革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 角度分析回答。 12.(2017 年海南卷)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材料 1978 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8 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 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 年 2 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 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 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 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
33、检验。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 报道、不推广。1979 年 9 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 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 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 年 9 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指出: 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 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 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 1982 年 9 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 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 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 推广。1980 年 11 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 15;到 1983 年初,这一比例达到 93。 摘编
34、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 原因。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 点及改革的意义。 (9 分) 【答案】 (1) 左倾错误的影响;包产到户被认为是复辟资本主义;与当时 政治经济体制冲突; (6 分) (2)特点: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政策从限 制到予以肯定 意义:改变了束缚农村生产力的旧体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 性;促进农业发展;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改革事业蓬勃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9 分) 13. (2016 年全国卷) 【历史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5、(15 分)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 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 ,仍凭 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 华夏高门 ,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 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 志 ,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 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 兴,下令: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
36、族 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 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 分) 【答案】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 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 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第(1)问,由他 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
37、族志 ,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 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 据 、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可知,朝廷主持 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 考点: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唐太宗谱牒改革 (2016 年全国卷 II)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 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 年,清政府改 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 1903 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 年决 定
38、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 36 镇,为常备军,服役期 3 年。在自愿 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 年,兵部与练兵处合 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 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 特点。 (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6 分) 【答案】 (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 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
39、化的 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解析】 试题分析: (1) 第一问特点主要依据材料概括, 围绕机构设置、 军制、 训练方式、征兵方式、服役期限、武器等来谈。 (2)第二问影响,其实材料最后一句已经告诉我们了,这一点一定 要写上。此外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可以概括出其他的一些影响。要肯 定它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军队建设的作用。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陆军改革新军 14.(2016 年全国卷)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 398 年,拓 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
40、盟时代的 首领以太祖 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 享有政治军事特权, 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 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 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 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 非太祖子孙 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 史 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 分) 【答案】 (1)内容:改变拓跋珪时的做法,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 拜;尊崇天子七庙儒家礼制,
41、为自己虚设一庙, 非太祖子孙 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2)意义:改用汉族的庙号制度,加强了皇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 度;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 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有教材依托。答内容只需从材料概括 即可。要抓住关键词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儒家礼制 。答 意义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再结合第一问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改革 15.(2016 年上海卷)中华民族(14 分)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 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
42、成与发展的过程。 【答案】史实: 水平 1:能围绕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 在中华文明的初 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 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 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 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 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 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 湖巡检司的设立,
43、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 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 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 不断加强, 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形成了 多元一体 的中华文明。 水平 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 l:叙述育逻辑、时序感强 水平 2:叙述较连贯、时序感较强 水平 3:语句通顺 其他答案。 【考点定位】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孝文帝 改革和民族融合;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蕃 关系;明朝的兴
44、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上)清朝巩固多民族 国家的措施 16.(2016 年江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 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 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 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 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 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 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 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摘编自
45、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 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 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 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 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 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 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 的原因。 (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 的原因。 (3 分)
46、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 底的教训。 (3 分) 【答案】 (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 (管理) ;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 ;专制制度影响;维护 贵族利益。 (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 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17.(2016 年海南卷)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 分) 材料 1398 年,16 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 子澄、 方孝孺等文臣, 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 对洪武
47、年间的一些冤案、 错案予以平反纠正。 建文年间, 囚犯人数大幅减少。 建文二年 (1400) 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 一斗。他又 省并州县,4 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 建文元年(1399)2 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 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 年 7 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 文帝下落不明。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 史编撰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
48、革的意义。(6 分) 【答案】 (1)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 (6 分) (2)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 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 (6 分)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国古代改革建文帝改革 18.(2015 年全国卷)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 五铢钱, 重如其文 ,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 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 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 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 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 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 开通元宝 ) ,大小仿汉五铢 ,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 一两, 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