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68 ,大小:1.92MB ,
文档编号:5159005      下载积分:2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159005.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之热点聚焦专题十:国之盛衰系乎人-教育与选官制度教学用 .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之热点聚焦专题十:国之盛衰系乎人-教育与选官制度教学用 .pptx

1、2021 2021年2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20年度获奖人物揭晓。极不平凡的2020年,他们或在危难中逆行,或在逆境中坚守,以凡人之力,书写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人物介绍: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公益校长张桂梅张桂梅:我这辈子的价值,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还是少,毕竟她们后边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教育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总结历史上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教育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古代中国的教育,儒家思想的传播、书院的设立等与教育相关的问题;近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世界教育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变迁及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教育问题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1

2、第33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2020年高考全国卷2第26题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2019年全国卷第30题考查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的干部教育上的准备;2017年全国卷第31题,从高考制度恢复后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变化切入,考查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016年全国卷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比较一一、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教育1发展历程(1)商周时期:统治者已建立了名目众多的学校,所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2)中国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3.)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太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

3、主,定期考核,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最初名为国子学),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4)唐朝:官学稳定发展,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5)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6)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的附庸。清末,中国古代官学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2发展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教育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教育方向;受国家严格控制,服务于专制体制,政治性强。(二)私学教育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私学

4、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私学产生。2发展(1)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和精舍”(精庐)两种。前者属启蒙教育;后者为专攻经学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属提高教育。(2)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3)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4)宋元明清时期: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是私学的重要形式;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等。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中国的儒家经典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

5、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宋代书院的特点和意义宋代书院的特点和意义(1)宋代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中重要的一环,培养了许多人才。(2)由于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讲求相互辩论,一些名儒往往在书院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推动了宋代学术的发展。(3)书院对学生入学不做限制,一些贫困学生甚至可以寄读,这有利干教育的普及。(4)宋代书院管理较为规范,既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1(2015年全国卷27)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

6、势明显【解析】【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以唐、宋、明、清四代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变化的比较,说明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的关系。B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是正确答案。A项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非影响各地区文化发 展差异的基本原因,所以不是正确项;C项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和D项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不符合唐、宋、明、清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都是错误项。【对接高考对接高考】2.2.(20192019年江苏卷年江苏卷 3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7、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解析】【解析】D D 题干材料呈现了两个史实,说的一个意思,参加科举考试的两个人,都有朝廷里边都有显贵亲戚,但两个人屡试不中,这说明了唐朝科举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体现的就是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符合题意的选项就是D项。A项呈现的是科举考试内容的特点,而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A项不符合题意,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是两个朝廷有显贵亲戚的士子率考不第,这是因为科举考试按成绩录用,他们多次考试都没有达到录取的要求,并没有说科举考试阻止中断或妨碍贵族入仕,故错误。C项,不

8、符合逻辑,两个朝廷有显贵亲戚的士子率考不第,恰好说明了这两个学渣,唐政府根本就没有给予宗室子弟科举考试关照的特权。没有被关照的特权,也就更谈不上“政府剥夺宗室特权”的事了。错误。3.(2019全国卷28)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对接高考对接高考】B黄彬、朱纯祖、姚光第为科

9、举制下的国学生、监生、生员,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他们纷纷从事近代企业生产,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受到外来势力冲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B项正确。三、西方近代教育 进入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最重要的场所。西方大学教育与社会的变动息相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繁荣:工业革命时期,大学适应工业社会需要,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1特点:从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大众教育);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技术;教育面扩大,逐渐普及;政府主导;义务教育;立法强制。2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对劳动者技能

10、的要求不断提高;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和完善。3影响:思想上,提高民众的素养;有利于近代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上,推动工业化发展。政治上,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后来的教育影响深远。4.(2020全国卷33)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这一主张()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B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C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答案:A根据材料“15世纪中叶”“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

11、可知,这一主张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故A项正确。【对接高考对接高考】四、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四次转折1第一次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2第二次转折:改革开放后,实现了教育从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3第三次转折:中共十四大后,实现了教育从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体制的转

12、型和创新,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4第四次转折:中共十六大后,实现了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是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个转变仍在进行之中。5.(2019全国卷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答案;D“1954年”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

13、化建设,材料中的现象正是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的反映,故选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仍有很大差距,并且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不等于我国科研已和国际前沿接轨,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学习苏联,并非国人全面反思苏联经验,C项错误。【对接高考对接高考】6.(2017全国卷31)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答案;C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展扫盲教育,因此出现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场景。该绘

14、画明显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这一社会现实,故C项正确。7.(2017全国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答案:C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从题干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故A项错

15、误;材料只是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提及其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各类人才,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故D项错误。五、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1世卿世禄制(世官制):三代,西周成熟(1)含义: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权位。(2)依据:血缘关系或宗法制。(3)影响:有利于巩固血缘贵族政治,但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人才的选拔。2军功爵制:战国至秦朝汉初(1)创立:萌芽于春秋,创立于战国(商鞅变法时创立)(2)依据:军功(3)影响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是地主阶级参政的阶梯。始终与严格、残酷的刑罚结合在一起。3察举制和征辟制(1)创立

16、:西汉汉武帝时正式确立(2)察举制A含义:亦称举荐,各郡国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和选拔,向中央推荐人才,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由授予官职。B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秀才、明经、明法等十余种。C对象:现任官员、平民和太学生等。D特点以自下而上的地方举荐为主。推荐与考试、试用相结合,考试为辅助。选拔标准兼顾品德与能力。以孝廉为主要察举科目。政权相对开放,官员不问出身和军功。E影响科目多,有利于选拔各类人才。官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人易形成小集团。(3)征辟制:汉代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的制度,皇帝征

17、召称为“征”,官府征召称为“辟”。自上而下,不占主导地位。4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1)历程:曹魏创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初废除。(2)含义:司徒在中央选一批当大官的士族,让其担任原籍州郡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州郡士人,根据家世门第、品德、才能三项评列九等,称为“九品”,并写出评语,称为“状”。“品”和“状”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以官举士)(3)特点:重视出身;贵族政治色彩浓厚。(4)影响:使士族垄断选官途径,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为门阀政治铺平了道路。士5科举制(1)背景:隋统一后,由于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历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18、,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时,考试由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宋朝发展完善,采用回避、糊名法等。明清僵化,实行八股取士(考试范围:四书五经,朱熹注;文体:八股文)。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3)特点自由报考,具有开放性。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重视个人才学。(4)影响A积极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和乡村士绅阶层的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魏晋南北朝是“皇帝与士族共治天

19、下”,唐宋逐渐形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B消极读书人埋头功名,忽视实际有用的学问。明清的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阻碍社会进步。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规律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规律(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发展趋势:前期积极作用突出,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了人才,消极作用日益凸显。8.(2020全国卷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

20、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C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同乡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成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这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内容,故A、D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由于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省试考试权威反而下降,故B项错误。【对接高考对接高考】9.9.(20162016年全国年全国卷卷25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

21、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解析】D 本题从另一个侧面考查了学生对主干知识选官制度的理解,要求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分析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题干给出了从汉至唐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度实行的方式是由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根据所学,魏晋九品中正制根据门第来选拔官员,科举制是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可见与前代相比,科举制大大扩大了录取的基础,使普通大众得以有机会通过考试走入仕途。而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必然使社会中更多人读书,参与科举考试,争取做官,从而提升社

22、会文化水平,故正确答案为D项。科举考试科目为明经、诗赋等,不能选拔最优秀的官吏和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排除A、B两项。科举考试自由投考,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故排除C项。1.1.(20212021陕西渭南一模陕西渭南一模5 5)有学者说:晚唐寒人虽有上达,然其势力尚未足与旧族相抗,政治上之核心人物,仍多出身于阀阅。”可见,晚唐时期()A科举取士制度较为成熟 B门阀政治的基础坚固C中央集权统治受到威胁 D社会向学风气未普及【答案】B【解析】由材料“晚唐寒人虽有上达,然其势力尚未足与旧族相抗,政治上之核心人物,仍多出身于阀阅”可知晚唐时期门阀势力在政治上依然有较大的影响力,把持政治核心,说明门阀政治的基

23、础坚固,故选B项;门阀势力较大说明科举制尚未成熟,排除A项;唐代的藩镇危及到了中央集权统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门阀政治势力,并未提及社会向学风气,排除D项。2.2.(20212021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五次质量考评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五次质量考评5 5)唐初,文人、士子入国学或州县学以从师问难的方式学习儒家典籍;唐高宗后,“进士不寻史籍,惟诵文策”,求学之风为之大变。这说明()A儒家正统地位开始遭遇冲击 B选官政策变化影响求学之风C传统官方教育逐渐走向萧条 D知识分子文化素养普遍提高【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唐初文人、士子以从师问难的方式学习儒家经典,主要是学问的探讨;而唐高宗后求学之风大变

24、,读书人不再关注学问,只关注文策,即科举考试应试文体,这说明科举制的发展完善影响了士子的求学风气,故选B项;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已经开始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反映士子求学的学风的改变,与官方教育无关,排除C项;知识分子由关注学问到更多关注科举考试,无法说明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排除D项。3.(2021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4)明朝科举制度中存在着“优养”制度:从启蒙的社学阶段,有对贫寒生的优待,如免缴学费、供给饮食、发给纸笔;进入府州县学后,可在赋役上有所优免;参加考试的士子,有盘缠银的补助。这一制度()A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B维护了官僚阶层的特权C强化了封建

25、专制皇权 D推动全国教育体系形成【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对贫寒生的优待”、“在赋役上有所优免”、“有盘缠银的补助”等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优养”制度是为了保证家境贫寒的考生科举考试和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故选A项;题干提到的是对参加科举考试或者学习的人进行物质上的优待,与特权阶层的官僚没有关系,排除B项;优养制度与专制皇权的强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优养制度是对贫寒家庭的学生给予的物质帮助,与全国性教育体系是否形成没有关系,排除D项。4西周时期的大学既是施教之所,又是议政之地,其教学内容以礼乐和射御为主。这反映了西周大学的教育目的是()A提高民众素质 B培养执政能力C传播儒家思想

26、D选拔有才能的人答案:B“礼乐”指礼法、乐舞;“射御”指射箭、驾车,而大学教育为贵族子弟所享有,由此可知西周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德有仪、能征善战的统治者,故选B项;西周“学在官府”,大学教育为贵族子弟所享有,不可能提高民众素质,排除A项;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创,排除C项;西周贵族不用选拔,实行“世卿世禄制”,排除D项。5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强调以义为本,即用道德的标准评判利的正当性,决不能见利忘义。同时要求个人要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材料表明()A传统儒学价值观被颠覆B书院教育注重道德,凸显理学价值C书院教育否定个人利益D重义弃利的思想贯穿于书院教育答案:B

27、从材料内容看;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非常强调道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体现了理学的价值,B项符合题意;传统儒学也强调道德,A项错误;书院教育强调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这不等于否定个人利益,C项排除;重义是书院教育的内容,但书院教育没有要求“弃利”,而是强调“以义为本”“不能见利忘义”,实际上是强调取利要建立在义的基础上,D项排除。6.北洋政府时期借鉴日本、美国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先后颁布了大学规程学校系统改革案等教育法规。南开、厦门、东南、北京师范等80多所公立私立高等学校及教会大学,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这表明当时的高等教育()A发展水平与西方相当 B办学规模受到法律限制

28、C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 D管理机构日趋正规完备答案:C根据北洋政府时期建立的80多所公立私立高等学校及教会大学的信息可知,当时的高等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答案:故选C项;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仍落后于西方,排除A项;北洋政府时期颁布的教育法规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并没有限制办学规模,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信息,排除D项。7意大利思想家弗吉里奥(13491420年)在其著作论绅士的风度与自由研究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即博雅教育,它包括德育、体育、智育和军事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他认为体育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体育就是要对身体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样

29、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服从理性。弗吉里奥的教育观()A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B受到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C摆脱了神学教育思想的束缚D成为全面教育思想的源头答案:A材料中的教育观提出“德育、体育、智育和军事教育等多方面”,增强学生的素质,体现出人文主义对人的重视,故选A项;启蒙思想出现在1718世纪,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B项;弗吉里奥的教育观出现在中世纪后期,不可能摆脱神学教育思想的束缚,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他的教育观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8.8.(20212021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二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二1111)1952年我国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其中综合性院校、

30、工科院校和农林院校,分别由调整前的55所、33所和17所,变为调整后的13所、39所和29所,上述变化表明这一时期我国()A深受到苏联模式影响 B建立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C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D国家工业化战略开始实施【答案】A【解析】952年我国进行院校调整的目的是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做准备,因此要增加理工科院校,同时发展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所以农林院校总数也在增多,相应地减少综合性大学数量,这与苏联工业化时期的院校模式是一致的,所以是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故选A项;1952年,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到20世纪60年代,排除B项;1952年我国进行院校调整与农轻

31、重比例协调发展无关,排除C项;国家工业化战略开始实施是从1953年的“一五计划”9.9.(20212021天一大联考天一大联考“皖豫名校联盟体皖豫名校联盟体”高三第二次考高三第二次考试试26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表2 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时间960997年9981020年10211063年10641085年10861100年11011127年北方占比384218631249661517286南方占比615881518751933994839714材料二: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明政府于京师举行科考会试,试后取录了宋综等52 人,均为南方士人,而北方士人则无一人

32、取中。放榜之后,舆论大哗,招致北方士人举子强烈不满。之后,明太祖“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这一事件“时谓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云”。宣德二年(1427年),杨士奇向明宣宗建议:“会试取士分南北卷,北四南六,既而以百乘除,各退五,为中数。”明代完整意义上的南北中“分地而取”的分卷制度正式形成。摘编自王凯旋明代分卷制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科举进士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科举实行南北分卷制度的主要影响。(6 分)【答案】(1)特点:北方籍进士数量持续下降,南方籍进士处于垄断上升态势。(3 分

33、,言之成理即可)成因:南方经济发展的促进;南方地区教育较为发达;南方地区相对稳定。(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2)影响:缓解了南北方举子间的矛盾;有利于统治稳定;保证了北方举子的进士名额;利于官僚队伍中南北方力量均衡;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6 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各阶段的时间,结合北方籍进士占比数据分别是“38.42、18.63、12.49、6.61、5.17、2.86”,南方籍进士占比数据“65.58、81.51、87.51、93.39、94.83、97.14”可看出北方籍进士不断减少,南方籍进士不断增多,且到北宋后期南方籍

34、进士处于垄断状态,可得出北方籍进士数量持续下降,南方籍进士处于垄断上升态势。第二小问成因,可根据南方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状况概括成因。根据所学,政治上,南方少战乱,相对稳定,可得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经济上,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使得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为教育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可得南方经济发展的促进;根据所学,北宋时期南方书院教育兴起,起到了培养人才的作用,可得南方地区教育较为发达。(2)根据材料二“放榜之后,舆论大哗,招致北方士人举子强烈不满。之后,明太祖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可得缓解了南北方举子间的矛盾;有利于统治稳定;根据材料二“会试取士分南北卷,北四南六,既而以百乘除,各退五,为中数”可得保证了北方举子的进士名额;保证北方举子的录取率利于官僚队伍中南北方力量均衡;但是分卷录取对部分南方举子有失公平,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