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12 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方面 农业经济 手工业经济 商业经济 经济政策 单元概览 主要表现 (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 , 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 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 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 (1)古代中国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 , 产品享誉海内外 (2)在自然经济时代 , 官营、家庭和民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 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 (1)古代中国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 相辅相成。城市、 “ 市 ” 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
2、(2)古代商业长期受到 “ 重农抑商 ” 政策的压制 , 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1)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清时期 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主旨 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 , 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 , 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 ,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对应学生用书第 101 页 ) 考点 1|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识记 基础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
3、地制度 1 耕作方式的演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 距今一万多年以前 , 原始农业已存在 , 耕作方式为 “ 刀耕火种 ” 。 距今八九千年前 , 农业进入 耜耕 阶段 , 收成较好 , 但地力仍很有限。 刀耕火种和耜耕 , 都实行 集体耕作 , 人们经常迁徙流动 , 生活非常艰苦。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 农业生产转变为使用金属农具的传统农业 , 耕作技术提高。 (2)铁犁牛耕 原因 a 战国时期 , 铁制农具 大量出现 , 铁犁与牛耕相结合 , 形成新的耕作方 式 铁犁牛耕 。 b 施肥与灌溉的新发展 , 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 , 还发明了桔槔。 影响 【 精品
4、教育资源文库 】 a 铁犁牛耕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 b 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 由粗放耕作走向了 精耕细作 。 2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归 氏族公社 集体所有 , 属于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 性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内容 a 土地归 国王 所有 , 国王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对土地只有 使用 权 ,没有所有权 , 不得买卖和转让 , 并须向国王缴纳一定的贡赋。 b 井 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原因 a 生产力的发展 , 井田制 遭到破坏。 b 以改革变法的形式确立封
5、建土地私有制。 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轻巧识记 封建土地制度及其影响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 小农经济的形成 (1)时间:战国时期。 (2)原因: 铁犁牛耕 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3)特点 以 家庭 为基本生产单位。 农业与 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 , 男耕女织。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 基本生活需要 , 自给自足。 (4)评价 地位:在长达两千多 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 主导 地位。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积极性: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 精耕细作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 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
6、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 局限性: 个体小农 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 , 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概念阐释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 , 但三者又有交集 , 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 , 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 , 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 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 , 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 2 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 不断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 (2)为提高土地生产率 , 进行技术革新。 农具 耧犁 西汉 开沟与播种
7、合二为一 曲辕犁 唐朝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畜力 耕作 间作、套种、中耕技术发展 排灌 兴修水利 , 发明翻车、筒车 施肥 商周 已懂得施用粪肥和绿肥 明清 肥料已达 130 多种 育种 穗选法、株选法、扦插、嫁接 农时 二十四节气 轻巧识记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教材补遗 _地主庄园经济 (田庄经济 ) 西汉后期以来 , 有权有势的大地主都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佃农 , 世代称霸一方 , 至东汉时 , 这一情况更有发展 , 出现大量地主庄园。拥有大量田地和奴婢的地主称为庄园地主 , 庄园就是田庄。对地主庄园而言 , 属于田庄范围的田地不仅为地主所有 , 而且其中的山林川泽也为地主霸占
8、。在地主庄园内 , 绝大多数农民是地主的佃客 , 实际是农奴。山林川泽的私有化和农【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民的农奴化 , 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在地主庄园中 , 以满足地主的生活需 要为主 , 组织生产。佃农们在地主或其代 理人的指挥下 ,按照时令 , 从事农业或手工业 (副业 )生产。田庄的经营活动以大田作物栽培为主 , 兼及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 , 种植的竹木除竹、桐、梓、松、柏外 , 还有漆 , 蚕桑作业也受到重视。药材的采集 , 以及酒、醋、酱、饴糖等物 的酿造加工 , 纺织手工业 , 农具和兵器的修造等 , 也都被列入详密的安排之中。庄园对地主经济
9、来说 , 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东汉以来走向发达的田庄经济 , 田庄内部能够“闭门成市” , 甚至可以“有求必给” , 即农林牧副渔诸业并兴 ,又有做功“巧不可言”的手工业 , 其基本生活消费可以不依赖 田庄以外的市场。 在田庄里 , 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 , 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利用宗族血缘关系作为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田庄的依附农民除了向田庄交纳实物地租外 , 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地主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 , 称“部曲”“家兵” , 由依附 农民组成。可见 , 田庄就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 , 甚至是“独立王国”。 东汉地主田庄的大量存在 , 使东汉社会的发展不是
10、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的巩固 , 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地主田庄的私人武装虽然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保卫地主田 庄的作用 , 但由于它是地主田庄经济的产物 , 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况下 , 它又可以表现为统一的对立物 , 成为封建割据的重要因素。 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理解 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夫范、中行氏 ? 将耕于齐 ,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国语 晋语 史料二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 , 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 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 李群农业科技史 史料三 【 精品教育资
11、源文库 】 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 史料四 尚书 禹贡据 称是夏朝的古文 献 , 这一先秦文献将当时认识到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分为九个大的区域即“九州” , 该文献根据适合农业与否 , 将各地土壤分为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 , 称以渭河平原为中心的雍州“厥土惟黄壤 , 厥田惟上上。” 史料解读 (1)史料一: “ 畎亩之勤 ” 牛耕技术出现。 (2)史料二: “ 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 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 ” 农业技术非常细致。 (3)史料三: “ 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 ” 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密集。 (4)史 料四:“将各地土壤分为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
12、称以渭河平原为中心 的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农业灌溉水平高。 史料运用 (1)四则史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有何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特点:精耕细作。 体现:出现牛耕技术;农业技术精细;水利灌溉水平高。 (2)根据史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有利于汉代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提示:条件:密集的水利工程分布 , 农业灌溉水平高;关中地 区开发早 , 自然环境利于发展农业;汉代都城在长安 , 政治中心的经济需求;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应用 , 例如耦犁、代田法等。 史论归纳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
13、础 , 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 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 ,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提高土地利用率 ,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 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 , 改善土壤环境 , 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史料一 农夫蚤 (早 )出暮入 , 耕稼树艺 , 多聚叔粟 , 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 , 纺绩织 纴 ,多治麻丝葛绪 布 , 此其分事也。 墨子 非乐上 史料二 (20 世纪初 )所 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 , 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 , 男耕女织 , 终岁勤劳 , 常见农民自顶至踵之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史料三 (王景 )迁庐江太守。先是 , 百姓不知牛耕 , 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 , 修起芜废 , 教用犁耕 , 由是垦辟倍多 , 境内丰给。 是岁 , 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 , 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 (汉代的一种税收 ), 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