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37 ,大小:309.01KB ,
文档编号:5172687      下载积分:29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172687.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理念与方法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理念与方法课件.ppt

1、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理念与方法 宣 勇 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2010.8.1(宁波)没有东西会持久,除了变革。赫拉克利特(HERAC LITUS)(公元前540480年)一、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理念 三、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方法一、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重大改革,虽然历时30 年,但这一改革并未完成,大部分领域还处在摸索、攻坚阶段,尤其是个别领域还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政策权衡与学术讨论的焦点。1、动因 2、历程 3、内容 4、热点1、动因:大学组织变革的三个变量 英国教育家E阿什比(E

2、rie Ashby)有一句名言:“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它象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革命性与进化式变革 诱导性与强制性变革外部变量外部变量“存在于组织的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影响的所有要素。”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技术、人口和文化等诸多因素。政治:高等教育大众化 创新型国家战略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行政化、自主权 经济:高等教育投入 高等教育规模、结构 大学的专业学科结构 市场的力量 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作用下,企业改革呈现出无限活力,尤其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一部分有远见的企业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找管理要效率、要效

3、益”成为当时最有价值的思想。较之如火如荼的企业改革,高校管理改革一直是“死水微澜”,踌躇不前。但毋庸质疑的是,高校管理,尤其是内部管理如果再不改革,只会越来越落后,整个高等教育将丧失发展机遇。科技:网络、计算机等 法律:高等教育法“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教师法:第一章3、5、7、8、5: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根据国家规定自主进行教师的管理。内部变量内部变量 是指组织的目标战略、规模以及自身结构的构成要素等因素,“结构跟着战略变”。这是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早就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组织在战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与之匹配。从大学组织的内部变量看

4、:当大学的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发生变化,要求上水平、上层次,就必然会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产生许多新的科研机构,当学校的办学类型从教学型转向教学研究型时,就会增加研究生比例,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一般来说,组织随着规模的增长而越来越复杂化。当组织发展壮大时,组织的运行和结构也会越来越难以控制和管理。于是,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就变为在规模变化的优越性与复杂性的限制之间寻求平衡。大学的组织规模对大学组织结构有很大影响。中间变量中间变量 是指组织结构设计者、组织管理者。组织结构的外部变量只有通过组织结构设计者、组织管理者发挥作用,而这些外部变量的影响如何,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感觉、理解、判断和选择。内部变量的设

5、计与选择,目标与战略的调整、规模大小的确定,组织结构的变革与发展,也都是由他们根据对工作任务的理解、对环境的认识、对所有外部变量的分析之后决定的。变革:领导力的实现领导做三件事 拥有愿景、制定战略 整合队伍、凝聚人心 审时度势、带来变革 做正确的事与把事情做正确 领导,人们通常定义为一个目标的实现过程,即领导者主要通过非强制性的方式方法,鼓动一部分人(或一个集体)来实现一个或若干既定目标的过程。大学如何自觉大学如何自觉 第一,使命的自觉。第一,使命的自觉。第二,组织的自觉。第二,组织的自觉。第三,质量的自觉。第三,质量的自觉。第四,文化的自觉。第四,文化的自觉。自觉的大学是自省的,自省的大学就

6、能在纷扰的现实中清醒认识到自己的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认清自身的定位与使命,常常反思自身的活动是否偏离了价值与能力,是否违背了学术的良心,是否忘却了肩负的社会责任。自觉的大学是自尊的,自尊的大学是忠诚于学术、服鹰于真理的,不献媚于权势,不随波于世俗,不逐流于市场,捍卫大学应有的学术尊严。自觉的大学是自律的,自律的大学恪守学术的良心,保持学术自由的限度,不出卖学术而寻租于权力与金钱,对学术行为具有规范的约束力和道德的感召力。自觉的大学是自强的,自强的大学在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市场的三方博弈中,以自身的学术卓越赢得对学术权力的高度尊重,赢得自身的发展空间与外部支持,并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华中科大的

7、经验 老校长朱九思在80年代初期,提出了三个改革重点:将学校建设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把学校逐渐改成文、理、工、管综合性大学;在培养好本科生同时注重研究生培养,把研究生培养提到主要位置。这样,在81年第一批申请硕士点、博士点时,华中科技大学就争取了27个学科的硕士授予权、9个学科的博士点。2、历程(1).试点阶段(19851993 年)(2).改革阶段(19931997 年)(3).深化阶段 (1997至今)(1).试点阶段(19851993 年)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该决定关于高校管理问题作了如下 分析“:1.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 关部门对学校主要

8、是对高等学校管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2.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中央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 ”先期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进行试点,初见成效后,1991 年底又新增 5 所试点高校,1992 年试点推广至国家教委下属的 36所高校。1992 年下半年,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与回馈,并在此基础上于 8 月、11 月相继形成了关于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普通高校

9、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 见。(2).改革阶段(19931997 年)1 9 9 3 年 2 月,原 国 家 教 委 颁 布 关 于 普 通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时隔不久,中共中 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 提出要“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为重点 的改革”,至此,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才以此 为突破口全面铺开。仅 1993 这一年,国务院、国家教委就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 19 个,其中有 7 个是直接指导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这一年也成为改革开放 30 年来颁布有关高校的文件最多的一年,是名副其实的“高校改革年”。根据纲要及各项改革文件的要求,全国 普通

10、高校的改革开始以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 为重点逐步推进,改革内容还涉及“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学校的后勤工作”“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学校科研和科技开发体制(含科技产业)”“学校董事会制、基金制及对学生采取收费后的奖贷学金制”等。(3).深化阶段 (1997至今)新一轮改革伴随着十五大提出的要求进入深化阶段。报告提出,应该“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这意味着改革将向纵深发展。1998年8月、1999年2月,高等教育法与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和实施对此起着重要推动作用。3、内容(1)、组织架构上:学院制(

11、2)、后勤社会化改革(3)、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1)、学院制在中国的变迁与现实需要 19 世纪末,西方大学模式进入我国。从京师同文馆、天津西学学堂到上海的南洋公学,再到1898 年京师大学堂的成立,大学已经实行了分科教育。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文、理二科为主,凡文、理二科并设者以及文科兼法商二科或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三科中兼两科或一科者),方得称为大学。民国6 年公布的新大学令和民国11 年公布的新学制,承认了单科大学的合法性。民国17 年大学组织法正式规定大学可以设置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等8 学院,设立3 院以上的方可称为大学。整个民国期间的大学制度实行的是一种

12、学院制。但由于当时大学规模很小,从本质看其管理体制上仍是一种两级管理制度,学院有较大的自主权。1952 年为适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大学以苏联为模式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的大学分为文理大学和单科性大学以及单科性学院。由于大学的学科涵盖面缩小,校内只能按较小的学科范围划分系;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国家对大学一级组织的控制也大大加强,大学较少有办学自主权;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还较低,学科群综合的要求不强烈,没有形成大的学科群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实行校系两级管理也是一种客观需要。80年代:大连理工大学84年,中国人民大学85年,华中理工大学85,青岛海洋大学89年。90年代:北师大、西

13、安交大、清华、浙大、东南、南大、吉大、山大、厦大等。(2)、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历程与现状(1 1)、启蒙与探索阶段()、启蒙与探索阶段(19851985年至年至19981998年)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以中央文件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标志着我国后勤改革步入探索期。基本特征:基本特征:社会化涵义不清,推行后勤部门承包制或经费包干制,实施“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2)(2)、推进与跨越阶段(、推进与跨越阶段(19991999年至年至20032003年)年)国务院加大了高校后勤改革力度,并国务院加大了高校后勤改革力度,并相继在上海、武汉、西安、北京连续召相继

14、在上海、武汉、西安、北京连续召开四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专题会议,高开四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专题会议,高校后勤改革得以快速推进,初步解决了校后勤改革得以快速推进,初步解决了大众化进程中的大众化进程中的“瓶颈瓶颈”问题。问题。基本特征基本特征:一、全国大部分高校组建了校内后勤服务实体,并实现了实体与学校行政的相对剥离;二、后勤人事制度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三、实行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模拟企业化运作。(3 3)徘徊与迷茫阶段(徘徊与迷茫阶段(20042004年至今)年至今)基本特征:基本特征:消化前期改革矛盾,改革速度减缓、市场化运作受阻,改革风险增大,政策不到位,政府缺位。开始分化,甚至

15、后退。社会企业全面撤离。学生动荡。维权意识不断增强。(4 4)未来展望)未来展望 五大标志:五大标志:1、高校后勤人员已完全转制为社会人。2、国家对高校后勤有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3、学校对后勤服务的需要仅仅处在选择与购买的位置。4、后勤企业发展有三种形式:自我扩展、社会投资或捐资、政府投资。5、后勤企业同社会上其它企业一样成为正常合法的纳税人。(3)、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 2000 年 6 月,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三部联 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 意见的通知;2001 年 9 月,文件正式下发到各高 校实施。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之所以被称之为涉 及面最广的改革,是因为其关涉到高校

16、大部分机构、编制的重设,从教学、科研到校办产业、后勤服 务,不仅全部人员均须按规定对各级各类岗位进 行公开应聘,而且其工资都将在“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激励机制下发生变化 在实施意见中,主管部门非常细致地整理出 7 大方面、24 个实施要点,其中关于教师聘任制度 7 条、以工资为重点的 分配制度 4 条。这些文件在 2003 年也直接催生了一北一南、最有代表性的“北大方案”和“中山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从 20002008 年,包括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在内 的各大重要报纸共刊发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相关的议题 2538 条,仅2003 年就有 30 多家重

17、要报纸把目光齐刷刷地盯住了国内各大高校的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动向。(4)、热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1998 年 5 月,江泽民在纪念北京大学 建校100 周年讲话中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引发了一个热烈的新议题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授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 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2000 年海峡两岸面向 21 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2004 2006 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2005 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都把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进行研究讨论,尤其是在 2005 年“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上,9 所著名大学的校长们一致认

18、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关于大学的制度安排,涉及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与大学的关系等方面。二是大学自身层面的内部制度设计,主要表现为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1、高校办学自主权 2、高校去行政化1、高校办学自主权 1979 年 12 月 6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邓旭初等呼吁“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的文章,由此成为高校呼吁自主权的开始。“高校自主权建构经历了高校呼吁、国家政策认可、国家法律确定等几个阶段”“,但即便是法律明确规定的自主权,其作用

19、的发挥也不尽人意”。在改革开放的 30 年里,高校一直就办学自主权、管理自主权、财产自主权等方面呼吁主管部门放权,而政府在绝大多数政策文件中也多次谈到“要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但除了高校内部的部分人事权显得有些松动外,其它权力尤其是招生权下放的速度非常慢。“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1月26日在听取科教文卫体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时针对中国大学现状给出的一个基本结论。自1979年部分大学校长首次提出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以来,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这样的呼声与要求就没有停止过,尽管在1992年的国家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法人实体的概念,并

20、在1998年8月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不仅从国家法律层面对高校的法人地位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进行了详细的界说,为什么在长达30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即使以法律形式保障的大学的自主权迟迟不能落到实处?从组织的权力逻辑来看,组织权力可以划分为根本权力、基本权力、衍生权力与让渡权力四个层次,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核心价值,都会有与生俱来的权力,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文化机构存在的组织其根本权力应该是学术权力,自主地决定学术事务,就象政府拥有公共权力一样天经地义。要根本解决大学自主权的悬置,只能从大学组织的基本权力的层面切入,依据大学的组织逻辑,还权于大学,这些基本的权力是大学办学的

21、“必须”,而不是在衍生性权力与让渡的权力层面作讨价还价式的改革,这或许是大学自主权一直得不到真正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组织的基本权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校长的选择权;二是学生的选择权,三是自主的理财权,四是教员的聘任权。在这些基本权中目前做得最到位的是教员的聘任权。2、行政化 自朱清时就任深圳科技大学校长明确提出去行政化的办学主张以来,我国当前大学的行政化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之一,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首次以政府的名义表达了对于大学去行政化的积极态度。虽然在纲要中看到了“去行政化”与落实大学自主权的文字,但文本的明晰与近三十年我国高

22、等教育改革的现实并不足以打消社会的疑虑。学者的立场主要从学理上依据大学的逻辑与理念批判了大学行政化的种种积弊,呼吁大学组织学术性的彰显与学术权力的回归;大学校长们更多的是从实际办学的操作层面上思考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而公众对于大学去行政化的期待大多反映在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上,认为大学行政化的根源在于大学行政级别的设定上。可以肯定的是,在认同我国大学行政化这一基本事实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且谁也不赞成大学的行政化,只是在对大学行政化的内涵、成因、表现、后果以及去行政化的时间表、路径与方法上表达出了不同的立场而已。行政化的大学其表现在于 一是政府将大学作为其延伸的部门不加区别地对办学进行直接管理与干

23、预,在职能与机构的设置上要求与政府职能部门一一对应;二是在大学的内部管理上,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得不到彰显,使得大学组织越来越像政府,大学的管理人员越来越像官员,大学的运行模式越来越像行政机构,进而不按照教育规律、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办事,用行政手段和思维来解决学术和教育问题。社会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使命,大学组织的核心价值是学术至上,在行为方式上遵循的是事物的“规律”,崇尚的是“平等、自由”,信奉的是真理,追求的是学问,在思维方式上张扬的是“求异”。而行政机构的是以“官本位”为核心价值建立起来的科层体系,在行为方式上遵循的是“规则”,崇尚的是“约束、效率”,信奉的是“权力”,

24、追求的是社会的“地位”,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求同”。大学行政化的本质与关键不在于大学的行政级别,也不在于改造大学的科层结构,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组织理论都不会否定一个组织的劳动分工与层次等级,等级与职能是组织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发展即横向与纵向分化过程,这是保证一个组织有效率的必要前提。大学的去行政化是去“化”而不是去“行政”,并不是把大学组织从国家与社会的等级序列中剔除,或者将大学内部的机构设置取消行政的称谓与等级那么简单,这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毛泽东同志曾非常精辟地把“化”定义为“彻头彻尾与彻里彻外”,因此大学的行政化可以理解为作为学术与文化机构的大学彻头彻尾与彻里彻外异化为了行政机构,

25、去行政化的目的在于把异化为行政机构的大学彻头彻尾与彻里彻外地回归成为作为学术与文化机构的大学。外儒内道:去行政化的大学策略 潘懋元先生曾经讲过高等教育要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一个是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外部规律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要遵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内部规律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要遵循育人的规律,遵循学术的规律。就大学而言,外儒强调的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与外在价值,内道反映的是大学的理想追求与内在价值。知识分子一方面受儒家思想影响,富有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采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天下为己任,以功业为目标;另一方面又受道家哲学熏染,适时地采取超然通达的人生态度,顺应自然

26、而不刻意强求。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思想调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变动不居的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洒脱自在,始终不失精神依托。大学的儒道会通,内外融通必须有一个实现的机制,遵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建立起大学治理的内外部结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制定大学章程,章程是所有大学利益相关者的一个共同约定,在这个章程里,政府和学校都是独立的法人,都是主体,都要遵守这个章程,这样大学办学有了一个“防火墙”、“护身符”,避免了政府对学校无限的干预和权力扩张,以此来实现大学的主体性。外儒是内道的实现与表达,内道是外儒的基础与依据,外儒内道的大学发展策略最终旨趣在于其在现实的形态上会呈现出由儒家尊崇,却由道家

27、首创的“内圣外王”的大学气象。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要解决大学的定性与定位这一基本问题,即在坚持“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这一基本思想之下,明确大学的相对独立性,建立大学的相对独立机制,把大 学定位于社会的公共领域,作为社会的学术组织 来建设。从而来调整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从控制到自主的转变,解决大学对行政权力的制度性依赖,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形成大学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大学的自我约束机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 2006 年中外大学校长论 坛上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重视大学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强调大学办学自主与社会职责的相辅相成,追求大

28、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鼓励大学人才培养 和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这些制度特征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是今天思考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所必须加以充分重视的。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理念 1、改革目的 2、改革目标 3、改革原则1、改革目的 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的目的是让学校体制与机制合乎于大学组织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让大学大起来 让大学学起来大学之“大”“大家”、“大师”、“大成”、“大楼”、“大气”。大学之学。大学的天空写满了学字。时间:1小时为学时,半年为1学期,一年为学年。学季、学段、学程,不同学段构成不同的学制。人物:在学校:学生、学者、学长。进学校:取得学籍、获得学历

29、和,增强了学力,毕业时拿学位、戴学帽、穿学服。活动:学校中:学的是学问,基本活动是学术,到一定学分,完成学业,靠的是好的学风,生活在学海,长的是学识,。组织:学校也叫学府,学堂。设置的是各种学科,同一学科组织起来叫学会,同一学科中同一观念、同一风格叫学派,教育界称学界。财物:学校中的钱叫学费,学校的刊物叫学报。2、改革目标 1、促进学术进步 2、促进积极性的调动 3、促进办学效率与效益的提高3、改革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合法性原则1、主体性原则 哲学的概念: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本质上去理解就是调整原有校内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格局、联系的方式以及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为

30、什么要改革?遵循什么原则改革?如何调整这些关系与联系方式?也就是说,通过改革,要强化什么?发展什么?凸现什么?这是改革首先必需回答的问题。“主体性”在哲学界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范畴。“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也因此长盛不衰,但不管怎样,对“主体性”涵义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大都从能动性的意义上去理解“主体性”,处于“主体性”地位的事物体现出目的性、自主性、主宰性等特征,是“非主体性”事物存在的逻辑依据。价值取向 学术为本 学者为本 学科(专业)为本大学的学术性 在历史上,第一个对现代大学的学术目的、性质和秩序给出理念层次上规定的,可能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至少在1793年就开始关注大学学部的现实冲突。康德

31、认为:大学是由各种不同学科的学者通过劳动分工而从事学术大生产的组织。简言之,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而第一个将康德之大学理念应用于实践的当属洪堡,(1)大学是以纯学术研究为任务的教育机构。大学应该实施普遍人性与个性化教育,要向社会 提 供 具 有 完 美 人 性 的 人。(2)大学应兼顾研究与教学两方面。(3)大学不应受政府和教会等外界势力的干扰,而应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朱九思先生曾精辟的论述过:“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大学的根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学术。这里所谓学术的含义是广义的,包括教育,研究与开发。”学术的四种类型 探究的学术 整合的学术 传播的学术 应用的学

32、术学术活动的特点 一是探究性 二是自由性,“意味着对任何事物进行无条件的追问,对任何真理进行无条件的质疑,对任何权威进行无条件的反抗”。美国高等教育的“三A原则”是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学术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三是自主性 四是学科性 学者为本 西蒙施瓦兹曼曾经说过:“大学基本上是追求知识的学者的团体”(11)。梅贻琦先生也同样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之于大学的重要意义,无可争辩地使其处于大学组织构成要素中的“主体性”地位。竺可桢先生在浙江大学就任校长时的就职演说中开宗

33、明义地称道: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的一切活动声誉取决于教授。季羡林先生:“根据中外各著名大学的经验,一所大学或其中某一个系,倘若有一个在全国或全世界都著名的大学者,则这一所大学或者这一个系就成为全国或全世界的重点和 圣地。全国和全世界学者都以与之有联系为光荣。问学者趋之若鹜。一时门庭鼎盛,车马盈门。倘若这一个学者去世或去职,而又没有找到地位相同的继任人,则这所大学或这个系身价立即下降,几乎门可罗雀了。”何谓学者?有一个通用的定义:学者是以学术为业的人。然而这个概念并不足以完整表达学者的内涵。在学术界,学者们对于学术的看法并没有统一的定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同时,对于

34、什么是“业”,学者们也存在不一致的意见,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将学者定义为:从事知识劳动并作为自己的“志业”,在某一个学科领域有一定的造诣,以此服务与影响社会的人。第一,学者的工作职责是从事知识劳动并且其劳动成果是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第二,学者将从事知识劳动作为自己的“志业”。需要区分的是“职业”和“志业”的差异。前者是以知识劳动为职业,即以从事知识劳动作为生存手段,侧重满足人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而后者是以学术为志业,即以从事知识劳动作为实现自我的手段,侧重满足精神需求,追求自我实现。一流大学的评价,最为重要的前四项指标是:学术声誉、学生选择、教师师资和经费资源。学术声誉始终处于第一位,而一个

35、大学的学术声誉,从根本上讲是由其作为学者的教师和所培养的学生所作出的科学贡献来决定的。大学组织的科层化倾向,导致了行政人员持有权力之剑,而教师仅能享受到理论意义上的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地位远远没有落实到实处。更为严重的是,“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价值取向得到相当部分教师的认同,向往行政权力在部分学者头脑中的滋生对大学的发展、提高大学的学术声誉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大学的前途,就其协调传统与革新的职能而言,应多取决于成千上万个别教师价值观,而很少取决于大学的理事或校长”我们还需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一个教师的成才和发展绝不是他个人的事情,他在学业、职称、学术发展上的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是大学

36、发展的需要,大学管理活动应紧紧围绕着主动去激发和满足这种教师的成才需要来展开,用好的政策和机制提高教师在学术上的抱负水平。3、学科为本 “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学科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学科”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 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指学科提供一定逻辑保存已有的实践知识,第二层指学科是依据一定的逻辑结构来规范知识增长的分类体系。学科即是一定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中,将学科划分为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医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5大门类;美国科研系统常用学

37、科分类将学科划分为生命科学、心理学、物质科学、环境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7大门类。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专业目录)依据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兼容性、扩延性、惟一性的原则,对现代科技知识分为十二大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学科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学科 学科组织是以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学科组织是以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为使命,以学者为主体,以知识信息和为使命,以学者为主体,以知识信息和各类学术资源为支撑,依据知识的具体各

38、类学术资源为支撑,依据知识的具体分类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分类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务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从专业到学科 辞海中对专业的表述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潘懋元等人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很显然,专业一词是基于劳动分工而产生的,社会化较强的一个概念,具体到大学则是特指与社会分工对应的大学基层教学组织。从知识形态上来看,学科是基于有效生产、传播的知识分类,是一门门领域清晰的知识体系,源于知识劳动的分工而得以发展;专业则是因培养人才的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而形成的特有体系,专业的划分源于具体的社会劳动或

39、某类职业。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需要如下几个要素: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研究理论体系,包括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构成严密的逻辑系统,以及研究方法。而一个大学的专业的形成只要具备培养学生所必须的课程就可以了。作为知识的劳动组织,学科与专业差异有二,其一,构成要素不同。学科的构成要素是学科使命、学者、学术信息和学科物质资料;专业的构成主要是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人。其二,学科与专业所追求的组织目标不同。学科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其行为结果是增进知识的进步,专业则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为己任,其行为结果是传授已有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具体要

40、求。在两者的结构形式上来看,学科的组织结构更为松散,甚至可以是虚拟的组织形式,注重的是资源的有效集约;专业组织的结构更为刚性,要求层次清晰,一般采取直线制的组织形式。从两者的联系来看,学科和专业作为一种基本组织实体共存于大学,在资源上可以共享或相互支撑。专业是学科进行知识传承、培养人才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大学组织的细胞 按细胞学说理论:细胞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大量的细胞互相协调、共同完成某种或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功能,表现生命现象,细胞通过分裂法得以繁殖。而学科之于大学系统而言正是具有了细胞的所有特征,大学组织的基本结构是学科,表现大学本质现象、实现大学传播、应用、

41、融合和创造高深学问的功能只能由学科来承担并实现,学科的生长表现出细胞分裂与繁殖的特征,一个学科的发展最后繁衍出新的学科,一个学科可以为另一个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营养。2、系统性原则 大学的系统结构:亨利,明茨伯格提出大学的系统结构: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的组织架构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的组织架构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五个基本构成部分。有五个基本构成部分。这些构成就是技术核心、高层管理、中这些构成就是技术核心、高层管理、中层管理、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层管理、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按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的组织架构理论按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的组织架构理论来研究大学组织,大学组织构型可以用来研究大学组织,

42、大学组织构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下图来表示大学组织构型大学组织构型学学 校校后勤支持部门后勤支持部门管理支持部门管理支持部门学学 科科 学学 院院 四大组织系统:行政系统,学术系统、后勤系统、产业系统。体制与机制:人事制度改革。权力的配置与制衡 纵向:权力的配置。校院系的权力分配。管理重心的设置。横向:高等学校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配置 3、合法性原则 改革内容与结果合法 改革程序合法 三、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1、管理模式 2、管理重心 3、权力分配 4、教师聘任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学院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切入口,理顺校院关系;增强学院活力,建立“学校一学院一学科”二级机构三级管理的运行模式。通

43、过激活学科细胞,使学院真正成为具有相对独立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实体,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目我约束的运作机制,并通过机关和后勤的改革;转变机关职能,推进后勤杜会化进程,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保障。以聘任制作为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科学设岗,竞聘上岗,通过改革校内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1、管理模式 我国大学的管理模式选择主要有以下四种 1、学校学系专业教研室 2、学校学系研究所 3、学校学系/研究所教研室 4、学校学院学系二个显著的共同特点 一是无论学校学院还是学校学系这二级从体制结构上是十分明晰的,问题主要在于这二级的权力如何配置。第二个特点是在学院层次之

44、下的系、所、教研室无论怎样的排列组合,都不能在一个组织体系中完整地承担大学的三大职能,体现出大学的本质特征。在这些基层组织中承担的大学功能是单一的、离散的,完成这些任务的学者们和学术资源也分属于不同的基层行政组织,也是分散的。基于学科的大学管理模式 学校学院学科二级机构三级管理的大学体制。呈现出纵向行政流畅通、横向学术流活跃的组织特性。1、学科是大学最基层的学术管理组织,承担本学科内的学术管理职能,同时也赋予一定的行政管理权限,但并不作为大学的一级行政机构,学科的管理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科的学术活动而展开的。学科采用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学科带头人对本学科的规划发展以及所承担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三

45、大任务负全面责任,要抓好学术梯队的建设,有权支配学科资源,自行决定学科内的经济政策。2、按学科群组建的学院,除了对学科进行必要的公共行政管理之外,学院对本院的学科建设负有全面责任,在抓好学科规划和提供一定的学术资源的同时,主要抓好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说高等教育需要的是:学科全力以赴从事学术研究,大学和学院集中力量从事教学和传播知识。”通过教学院长以及院教学委员会从各学科中聘任课程责任教师来实施专业教学,采用的是学科和专业间矩阵的管理方式。学院负责学科带头人的聘任与考核,学院的行政意志主要通过各学科带头人加以贯彻执行。3、学校为各学院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公共行政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生

46、活后勤服务,学校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规划调控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各学院的行政管理职能,降低管理重心。重点扶持和发展新兴学科,制定各学院的工作目标并实施考核,从原有过多的过程管理中解脱出来,多作宏观的政策研究和导向,重视学术权力在办学过程中的参与,调动学者们的办学热情,焕发基层的办学活力。学科制构建:内涵与框架 制度是思想的物化和相对稳定下来的契约,是人们交往与行动的规则。学科制,作为一种基于学科组织而建构起来的有关大学的学术组织结构、学术运行机制,是大学最基本的学术组织制度。它规定了学者进行知识劳动的行为规范与组合方式。依据大学变迁的历史事实,我们的观点是:大学组织的变革应从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的

47、变革开始。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伯顿R克拉克所言:“许多由上层宣布的改革过早地夭折,其原因之一是内部组织未能有效地动员起来,因而缺乏应有的支持。在一个头轻脚重的系统里,基层组织是推动政策和改革的主要力量。”“在一种以基层为主的学科和事业单位的矩阵中,基层革新是一种关键的变革形式。”“结构跟着战略变”,我国大学的基本问题就在于战略变化了,大学组织结构的变化没有跟上,尤其是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显而易见的是我国大学之间的发展战略与定位已有了显著的差异,而基层学术组织并无多大的区别。国内有学者曾在2003年作过一个调查:“在部属大学中,仍以教研室作为基层学术组织的占46.8%,教研室、研究室并行作为大学基层

48、学术组织的占42.5%;在地方大学中,仍以教研室作为基层学术组织的占54.4%,教研室、研究室并行作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占17.5%”一些大学高度重视基层学术组织对于大学发展的意义,在进行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革中,都注意到了教研室这种基层学术组织方式已不能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要求,都有愿望通过变革强化基层学术组织的科学研究能力,并以此为导向,建立了以研究为主导的研究所、教授研究室、创新团队等,并同时赋予了这些机构人才培养的职能,试图解决在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中教学与科研分离或冲突的状况,提升大学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能力。问题在于作为社会机构的大学不同于科研院所,大学存在的价值依据首先在于它的教育

49、性,强调大学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能力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大学人才培养的职能,教育职能更不能成为依附于科研职能的附属物。尽管,在一些大学的改革过程中,也赋予了研究机构教学的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旧瓶装新酒”式的变革能解决大学的根本问题,因为这种变革如同将教研室的职能中赋予更多的科研职能一样,教研室与研究所或创新团队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已有着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就象社会的其它机构一样,军队就是保家卫国的,工厂就是生产产品的,组织的使命与组织的名称应该名符其实。同时,任何一个大学组织的使命在一定时期应该是稳定的,其组织结构也应处于相对的稳定的状态,基层学术组织也是如此,不应该随着科研项目的变化或教授学术兴趣的

50、转移、人事的更替而变化,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设置依据不能维系在不太确定的因素上,而应该既遵循知识生产的逻辑,也体现大学的本质。从管理学的层面上来看,需要考虑的是管理的幅度,尽管我也十分推崇事业部制扁平化的大学管理模式,但如果按照教授或项目数来设置基层学术组织,大学的管理幅度将大大增加,降低管理的效率。1 1、基于学科组织使命的学者遴选与培养、基于学科组织使命的学者遴选与培养机制机制 2 2、基于学科组织成长的现代大学理财制、基于学科组织成长的现代大学理财制度度 3、治理模式下集约性学术资源共享平台治理模式下集约性学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的构建 2、管理重心 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选择 一、研究型大学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