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2 ,大小:877.50KB ,
文档编号:5175912      下载积分:2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175912.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五讲卷轴文化(下)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五讲卷轴文化(下)课件.ppt

1、第五讲 卷轴文化(下)程焕文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第五讲 卷轴文化(下)1.佛教典籍2.道教典籍3.官私藏书4.官私著述卷轴文化卷轴文化从简帛向卷轴的过渡玄学兴起与经学分立东汉时期,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今文经学和谶纬,丝毫无助于解决实际的社会政治问题。于是,一部分士大夫杂采儒、名、道、法思想,撰论著书,主张重法治,覈名实,举贤才,饬吏治,企图消除危机,重新稳定东汉统治。他们的思想部分地突破了儒家的限制,对于魏晋哲学思想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一定的影响。玄学兴起与经学分立汉代因今古文经之争而形成的经学兴盛局面,由于郑学的兴盛而开始发生变化。郑玄先是入太学学今文经,后又从马融学古文经。因而他既

2、通古文经,又通今文经(包括谶纬),且在外游学十余年,归乡讲学,弟子众至数百千人。他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学说,破除家法传统,遍注群经,汇集汉代经学的大成,从而基本上结束了今文、古文之争。玄学兴起与经学分立由于郑学盛而汉学衰,其后王肃出而郑学亦衰,经学进入了一个中衰时期。黄巾起义以后,东汉王朝瓦解,儒家思想因之受到打击,于是名家、法家、道家思想开始更广泛的传播。曹魏建立以后,否定了儒家名教的绝对地位,魏晋玄学思潮开始出现。玄学兴起与经学分立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人研究老、庄学说,用道家思想解释周易,开魏晋玄学之先端。他们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反复辩论,形成了“清谈”的玄学发展方

3、式。其后,以阮籍、稽康为代表的反名教的玄学家的出现,又把玄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到西晋时,向秀作庄子注,发明奇趣,振起玄风,郭象又述而广之,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其间吴人杨泉著物理论,西晋名士裴颜作崇有论,对玄学的唯心论进行了批判。玄学兴起与经学分立西晋以后,经学进入一个分立时代,出现南学(南朝的经学)和北学(北朝的经学)之分。南学受玄学、佛教的影响,陆续编出比注更详细的“义疏”。还就礼记中庸发挥天命心性学说,成为宋明理学的渊源。北学以章句训诂为主,墨守东汉旧说。此为魏晋六朝经学发展之大要。1.佛教典籍1.1 佛教发展源流1.2 传入与渐兴汉朝佛教典籍1.3 戒律与结合三国佛教典籍1.4 兴

4、起与分裂晋朝佛教典籍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1.6 官写与完备隋朝佛教典籍1.7 顶峰与衰落唐朝佛教典籍 1.1 佛教发展源流朝代朝代概概 况况特特 点点汉代 佛教自西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末期西域的佛教学者来到中土者渐多,译事与法事渐兴。佛教仅仅只是道术的附庸,影响不广。东汉末年的战事给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玄学与佛理的彼此渗透便于佛教的宣扬。三国 佛教的主要活动仍是译经,始有佛教戒律的传入和僧人的受羯磨法。开始按戒律规定受戒僧度。译经虽然流传不广,但已开始与中国传统学说相结合。西晋竺法护等人在敦煌等地译经,或从事其它佛教活动。该时期的佛教活动仍是以译经为主。译经几乎具备了当时西域流传

5、的主要佛典,为大乘教在中国的弘传打开了广阔的局面。在西晋官府藏书中亦已有佛典的收藏。东晋 形成了南北分裂局面。十六国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巩固其统治,大多数都提倡佛教。北方前后秦的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南方名僧的不断南移,而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南北朝南北朝的统治者基本上都信奉佛教。佛教典籍和佛教学者数量之多亦大大超过前代。北朝开凿石窟甚多。佛教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同封建统治阶级的关系更加密切;出现了不同的佛教学派。隋唐 出现了空前的鼎盛局面。寺院经济、佛教宗派、佛教典籍的丰富,寺院藏书的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唐代发展成诸多等宗派,成为有中国特点的佛教。武宗以后

6、逐渐衰落了。佛教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史上也达到了高峰。1.2 传入与渐兴汉朝佛教典籍佛教自西汉之际传入中国,汉明帝时曾遣使西域寻求佛经,从大月氏抄回四十二章经。东汉末期桓、灵二帝时,西域的佛教学者来到中土者渐多,由此译事渐兴,法事渐兴。1.2 传入与渐兴汉朝佛教典籍来自安息的安世高译出了安般守意经、阴持人门、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和百六十品经等佛典,介绍了印度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经典和禅定的理论。自月氏来的支娄加谶则译出了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等佛经,介绍了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理论(即大乘空宗)。1.2 传入与渐兴汉朝佛教典籍此时的佛教仅是道术的附庸,影响不广。东汉末年农民战争的失败,

7、以及随之而来的长期的封建割据战争和稍后的民族征服战争,给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玄学与佛理的彼此渗透,也便于佛教的宣扬。1.3 戒律与结合三国佛教典籍该时期佛教的主要活动仍是翻译佛经,所不同的是三国开始已有佛教戒律的传入和僧人的受羯磨法。曹魏建都洛阳以后,天竺、安息、康居等国的沙门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后来到洛阳,从事佛经的翻译。佛法虽流行,但僧众只是剪除头发,也没有禀受归戒,所有的斋供礼仪均取法于传统的祠祀。1.3 戒律与结合三国佛教典籍魏废帝嘉平年间,天竺律学沙门昙柯迦罗游化洛阳,主张一切行为应遵佛制,于是洛阳僧众共请译出戒律。昙柯迦罗遂译出摩诃僧祗部的戒本僧祗戒心一卷,并邀请当地的

8、梵僧举行受戒的羯磨来传戒。从此,中国开始按戒律规定受戒僧度,昙柯迦罗亦成为后世律宗的始祖。1.3 戒律与结合三国佛教典籍孙吴佛经的翻译,始于武昌而盛于建业。译人前后有维祗难、竺将炎、支谦、康僧会、支疆梁娄等5 人。其中以支谦和康僧会最为著名。支谦和康僧会二人祖籍均属西域,而又都生于汉地。三国佛经著名译人与译作译译 人人支支 谦谦康僧会康僧会译译 作作维摩诘经、慧印三昧经、阿弥陀经、大明度无极经、瑞应本起经等29部佛经,其所译。六度集经和吴品经等佛典,还对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作了注解。内内 容容 广泛涉及大小乘经律,而以大乘经律为主。特特 点点 支谦在译经里,不仅文辞典雅,而且还经常引用老子

9、中的成语来表达佛教思想。既译经又作注解。二人祖籍均属西域,生于汉地,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他们的译经虽然流传不广,但已开始与中国传统学说相结合。1.4 兴起与分裂晋朝佛教典籍西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竺法护、安法钦、疆梁娄至等人在敦煌、洛阳、天水、长安、篙山、陈留、淮阳、相州、广州等地翻译佛经,或从事其它佛教活动。佛教比三国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西晋的佛教活动仍然是以译经为主。1.4 兴起与分裂晋朝佛教典籍西晋佛典的翻译以竺法护最为突出。竺法护是世居敦煌的月氏侨民,他通晓西域各国36 种语言文字,从幼随师西游,将搜集到的大量佛经原本带回长安。公元266308,先后译出150余部经论,现存的

10、有光赞般若波罗密经40卷、正法华经10卷、渐备一切智德经 5卷、普曜经8卷等86部。其译本有般若经类、华严经类、宝积 经类、大集经类、涅槃法华经类、大乘经集类、大乘律类、本生经类,种类繁多,几乎具备了当时西域流传的主要佛典,为大乘教在中国的弘传打开了广阔的局面。1.4 兴起与分裂晋朝佛教典籍在西晋官府藏书中,亦已有佛典的收藏。姚名达先生曾说:“考四部之兴,世人仅知晋秘书监荀勖因魏秘书郎郑默中经,更著新薄,分为四部,总括群书。而不知其收更有佛经也。广弘明集引古今书最载晋中经簿四部书1885部,20935卷。其中16卷佛经书簿少2卷,不详所载多少。其第三句语意不明,似此薄共16卷”。“荀勗之晋中经

11、簿收佛经,足见佛经之在晋初,不特已有目录,抑且深入秘阁矣”。1.4 兴起与分裂晋朝佛教典籍佛教进入东晋以后,中国形成了南北分裂局面。北方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巩固其统治,大多数都提倡佛教。后赵、前后秦、北凉佛教均很盛行,尤其是前后秦的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北方佛教的代表人物有道安和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南方一向和清淡玄理交流的佛教,也随着当时名僧的不断南移,而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南方佛教的代表人物有道安的弟子慧远。上述三人都是印度佛教大乘空宗的传播者,而鸠摩罗什和佛驮跋陀罗则是该时期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1.4 兴起与分裂晋朝佛教典籍 北方佛教以二秦最盛。前秦佛教较盛。道

12、安则是前秦佛教的中心人物。东晋兴宁三年,为避兵乱,道安和弟子慧远等500余人到襄阳,从事佛典的传授与整理达15年之久。后被苻坚送往长安,住在长安城内五重寺,领众僧数千人,宣讲佛法,组织佛典的翻译。道安晚年在长安主持译经10部180卷,共100多万字。他还于东晋孝武宁康二年(374)编撰了综理众缉目录,将当时的佛教典籍分为经论录、失译经录、凉土失译经录、关中失译经录、古异经录、疑经录、注经及杂志录7类,成为我国佛经目录的奠基人。1.4 兴起与分裂晋朝佛教典籍 北方佛教以二秦最盛。后秦的佛教,比前秦尤盛。译经的讲习超越前代。鸠摩罗什先后译出的重要大乘经、论有阿弥陀经、大品般若、小品般若、大智度论、

13、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维摩经、法华经等,对于我国后来的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有着重大的影响。1.4 兴起与分裂晋朝佛教典籍南方东晋地区的佛教,形成了以庐山东林寺和建康道场寺为主的两大中心。佛驮跋陀罗在东林寺和道场寺先后翻译了修行方便禅经、摩诃僧祗律、华严经等佛经。法显在建康道场寺同佛驮跋陀罗共同译出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祗戒律等佛经,还著有历游天竺记传,这本书对于后来去印度求佛法的僧人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同时亦有较大的古代史地价值。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一方面佛教同封建统治阶级的关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又在南北出现了涅槃师、成实师、毗昙师

14、、摄沦师、地论师、四论师、四分律师、净土师,楞伽师等不同的佛教学派。佛教典籍和佛教学者数量之多亦大大超过前代。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其统治者基本上都信奉佛教,其中以梁武帝崇佛最甚,因而,南朝佛教到梁武帝时亦达到全盛。南朝历代的佛典翻译,相继不绝。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刘宋时期的译经主要有:佛陀什在龙光寺译出的弥沙塞部五分律30卷,畺良耶舍在钟山道林寺译出的观无量寿佛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各1卷,求那跋摩在祗洹寺译出的菩萨善戒经,在长干寺重译的杂阿毗昙心论等等。总计中外译师共22人,所译出的经、律、论及新旧失译诸经共456部,717卷。1.5 丰富与

15、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齐代译经有:昙摩伽陀耶舍在广州朝亭寺译出的无量义经1卷,僧伽跋陀罗在广州竹林寺译出的善见律毗婆沙18卷,达摩摩提在建康瓦官寺译出的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种第十二等等。萧齐一代共计有译师7人,译出经、律共12 部,32卷。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梁陈二代译师主要有曼陀罗、僧伽婆罗和真谛等。曼陀罗和僧伽婆罗同译了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法界体性无分别经、宝云经。僧伽婆罗从天监五年起,先后在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占云馆、扶南馆五处传译、译出了孔雀王咒经、阿育王经、解脱道论等10部。真谛先后译出无上依经、十七地论、解节经、律十二明了论、佛性论等经、律、论、集多种。总计梁

16、代外来译师共有8人,译出经、律、论及传记等,并新集失译诸经46部,201卷,陈代外来译师共有3人,译出经、律、论及传记等共40部,132卷。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南朝各代寺院、僧尼数目很多。一般来说,寺院作为传释佛法和僧尼聚集之所,基本上都藏有一定的佛典供僧尼之用,有寺院就有可能有佛经的收藏,这是符合情理的,但因史籍中虽有寺院的记载,但记载藏经者甚少,现已无从考证。南朝各代寺院僧尼数量各各 代代寺寺 院院(所)(所)僧僧 尼尼(人)(人)大寺庙大寺庙宋 代191436000天竺寺、报恩寺、药王寺、新安寺、湘宫寺、兴皇寺齐 代201532500建元寺、齐安寺、禅灵寺梁 代2846827

17、00同泰寺陈 代123232800大皇寺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南朝的佛教藏书=地方寺院藏书+官府佛教藏书这两类佛藏实际上可视为我国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经藏的发端。它们对后世经藏的大规模建立有着较大的影响。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中国佛教典籍至齐、梁时已甚丰富.历史上建立经藏第一人僧祐。高僧传:僧祐建康人,“初受业于沙门法颖。颖既一时名匠,为律学所宗。祐乃竭思钻求,遂大精律部。齐竟陵文宣王每请讲律,听众常七八百人。永明中,敕入吴试简五众,并宣讲十诵,更申受戒之法”。法颖“以从来信施造经像及药藏”,僧祐受其师法颖的影响甚大,遂集合众力,更广其事,“凡获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及修缮诸寺

18、,并建无遮大集,舍身斋等,及造立经藏,搜校卷轴,使夫寺庙开广,法言无坠”。先后在建业城内建初寺和钟山定林寺营建般若台造立了经藏。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僧祐“使人抄撰要事,为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伽谱及弘明集等”撰著诸书。僧祐和刘勰等人对经藏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经过的历年校雠,齐梁时的佛典已基本上“后定”。在此基础上,他们编撰了我国现存的最古的佛经目录出三藏记集。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出三藏记集共著录佛经2162部,计4328卷。这个佛经数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初、定林二寺的佛藏数目。出三藏记集中有集三藏录记、十诵律五百罗汉出三藏记、菩萨处胎出入藏记三篇文字,详细地叙述了

19、佛经结藏的经过,是研究南朝佛藏的重要文献。僧祐的弘明集和慧皎的高僧传 亦是研究这一时期佛教史和其它历史间题的重要资料。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南朝不仅地方有寺院藏书,而且官廷之中亦有佛藏。梁武帝大崇佛法,曾于“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隋书经籍志),建立了宏大的宫廷佛教藏书,并且还先后令僧绍、宝唱二人整理华林园佛藏。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僧绍整理华林园佛藏,编撰华林佛藏众经目录。僧绍略取出三藏记集,“分长四色,余增减之”,故“虽复勒成,未惬帝旨”。宝唱重撰华林园佛藏目录,整理华林佛藏。宝唱依据华林佛殿众经目录,注述合离,订釐真伪,编撰了“一帙四卷,雅惬时望”的

20、梁世众经目录。梁武帝乃令宝唱“掌华林园宝云经藏,搜求遗逸,皆令具足,备造三本,以用供上”,进一步从事华林园佛藏的营造,使梁代宫廷佛教藏书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北朝先后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几个朝代。北朝诸帝,除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排佛以外,其余的基本上都信奉佛教。北魏时,道武帝信奉佛教,到太武帝时,却下令诛杀沙门,焚毁佛经佛像,致使佛教受到重大打击,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毁佛事件。文武帝时又重新奉佛,他明令诸州县各建一寺,并允许平民出家,于是寺塔经像渐有修复。同时又先后令沙门师贤、昙曜等统领全国佛教。昙曜于平城西武州山开凿石窟,镌建佛像,这就

21、是著名的云岗石窟。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北魏至孝静帝时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都城由洛阳迁至河南的邺都,洛阳诸寺的僧尼亦随同迁邺。西魏都长安,其佛教因北魏太武帝的灭法一时显得衰落,但由于西魏文帝及丞相宇文泰都好佛,不久佛法又有所兴盛。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北魏、东魏的佛典翻译,相继不绝。文成帝和平三年,昙曜与西域沙门吉迦夜等在平城石窟寺同译出付法藏因缘传、大吉义神咒经、杂宝藏经、方便心论等佛典。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昙摩流支译出了信力入印法门经等佛经。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北魏、东魏的佛典翻译,相继不绝。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因师承和见解不同,各自别译,所以法华经论、宝积

22、经论和究竟一乘空性论等各有两种译本。到东魏时,菩提流支先后译出了佛名经、入楞伽经、法集经等30部佛经,被称为译经之元匠。勒那摩提亦译有金刚上昧陀罗尼经、摄大乘论等10多部佛经。总计北魏、东魏两代百余年间,中外僧侣译人共有12人,译出经、论、传等共83部,274卷。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北齐奉佛亦盛。文宣帝尝请高僧法常讲涅槃,并拜为国师。又置昭玄寺,管理佛教。天保七年,沙门那连提黎邺舍来黎耶都,文宣帝将其安置在天平寺中。北齐宫廷“三藏殿内,梵本千余夹”,文宣帝将这些官藏佛典“敕送于寺”,“请为翻经”。命昭玄寺20余人监译,沙门达摩阇那和居士万无懿传语,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译经组织。从天

23、保八年到后主大统四年12年间,先后译出了大集月藏经、月灯三昧经、法胜阿昙心论经等7部佛经。总计北齐一代中外译人有二,译出经、论共8部52卷。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北周亦颇崇佛。明帝建大陟岵、陟屺二寺,并每年大度僧尼。虽武帝重儒术、信谶纬,曾一度禁佛,但宣帝以后又恢复了佛教。北周一代,译师有4人,共译出经论14部29卷。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北朝佛教藏书亦初具规模,有寺院佛藏、石窟佛藏和佛经专藏。北朝元魏和高齐两代先后侫佛,李廓、法上曾两度结藏。李廓、法上结藏李李 廓廓法法 上上时间时间自北魏到东魏自东魏至北齐内容内容李廓在整理佛藏的基础上,编撰了众经录。该目录将佛经分为:大

24、乘经目录、大乘论目录、大乘经子注目录、大乘未译经论目录、小乘经律目录、小乘论目录、有目末得经目录、非真经目录、非真论目录、全非经愚人妄称。法上历任统师,掌管昭玄寺及全国佛教。利用其地位,在昭玄寺建立了经藏,并且依据李廓的众经录进行了整理。在此基础上编撰了新的佛藏目录。法上所结经藏其经藏之数尤为可观。数量数量目录等10类,共收录佛经427部,2053卷共有787部,2334卷1.5 丰富与不绝南北朝佛教典籍北朝开凿的石窟甚多,对后世影响亦大。北魏开凿的云岗、龙门石窟,北齐的天龙山、响堂山石窟亦十分有名。响堂山有南北二处,其中北响堂山石窟包括刻经洞、释迦洞和大佛洞三大窟。刻经洞是北齐特进骠骑大将军

25、唐邕所刻。他认为:“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牍难求,皮纸易灭”,佛教经典难以久存。于是开凿石窟,并将窟内外的壁面山镌刻维摩经、胜曼经、孛经、弥勒成佛经各一部,历时4年。刻经洞所刻的佛经实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要事,它不仅是北朝佛藏的一个类型,而且亦是后来房山石经的先驱,与儒家石经有异曲同工的意义。1.6 官写与完备隋朝佛教典籍到隋唐时已出现了空前的鼎盛局面:寺院经济的发展佛教宗派完善佛教典籍的丰富寺院藏书的规模 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6 官写与完备隋朝佛教典籍隋文帝一开头就改变了周武帝毁灭佛法的政策,以佛教作为巩固其统治政权的方针之一。开皇元年,隋文帝即位,即“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

26、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书经藉志)。这样隋文帝通过计口出钱和官写佛经的方法在全国各大都邑及宫庭秘阁初步建立了自中央到地方的佛教藏书。1.6 官写与完备隋朝佛教典籍当时,齐僧宝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宝、僧昙、智昭、僧律等10人携梵本260部至京师,文帝遂下诏设译馆,进行佛教典籍的翻译工作。开皇元年隋文帝改陟岵寺为大兴善寺,又令在五岳各建佛寺一所,诸州县建立僧、尼寺各一所,并在他所经历的45州各创设大兴善寺。其后名僧云集,颇为兴盛。1.6 官写与完备隋朝佛教典籍文帝遂于大兴善寺

27、设立译场,又敕由昭玄统沙门昙延等30余人主持,由西域僧人达摩阇那与连提耶舍传译,并且自突阙诏请言识异方,字晓殊俗,宣辨自运的阇那崛多返中原从事佛典翻译。更召达摩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传梵语;又置十大德沙门僧林、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译事,铨定宗旨;沙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再审复勘,整理文义。于是,译场之组织大为完备。1.6 官写与完备隋朝佛教典籍大兴善寺译场的完备组织为大批译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连提耶舍译出了大庄严法门经等佛典8部23卷。阇那崛多译出佛本行集经、大方等集护经、大威德陀罗尼经,并补译法华经、金光明经的缺品等共39部192卷。达摩笈多亦

28、先后译出药师如来本愿经、起世因本经、金刚般若经、摄大乘论等9部,46卷。总计隋文帝时大兴善寺所翻新经及修旧本共75部462卷。1.6 官写与完备隋朝佛教典籍隋文帝还对寺院的建立,经藏的缮写都作出了较大的成绩。曾经度僧尼23万人,立寺3792所,写经46藏,132086卷,修故经3853部,造像16580区。他还令法经等20余沙门整理佛典,据诸家目录,删简可否,总标纲纪,位为九录,区别品类,编撰了大隋众经目录。此录共7卷,其中别录6卷,总录1卷,是一部有组织而且分类较精的经录。全录收集众经2257部,5310卷。仁寿二年,隋文帝又曾令大兴善寺彦琮等翻经沙门编撰了众经目录5卷。1.6 官写与完备隋

29、朝佛教典籍隋炀帝也笃好佛教,早在他做晋王时就曾迎请名僧智顗为之授菩萨戒,还在王邸中设立了宝台经藏,共分四藏,藏经十万轴。隋炀帝即位以后,下令将全国僧寺改名为道场,道观改名为玄坛,并且各置监丞予以管理。还令沙门智果在宫廷藏经之所东内道场整理佛典,撰成众经目录。该录经藏分为11类,收录佛经1950部,6198卷。隋炀帝在位13年,始终对佛法甚为崇敬,共修故经612藏,29172部,治故像101000区,造新像3850区,度僧6200人。1.7 顶峰与衰落唐朝佛教典籍唐代,随着我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佛教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史上也达到了高峰。在统治者的扶植和寺院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佛教由南北朝的学派、流

30、派发展成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戒律、禅宗、净土宗、真言宗等宗教。这些宗派在中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成为有中国特点的佛教。唐代寺院多、译经多、写经多,而藏经之所亦遍天下,“佛教之隆,转超道教一等。论宗教目录学之盛衰,此时亦已登峰造极,无可比伦矣”。1.7 顶峰与衰落唐朝佛教典籍唐代统治者大都重视佛教典籍的整理和利用。唐代译经由国家主持,设有9 类职司: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本,润文,证义,梵呗,校勘,监护大使。唐代因为有如此完备的译场组织,加上翻译的人才优于前代,翻译原本完备,制定了翻译的律例,所以译经的质量较高。1.7 顶峰与衰落唐朝佛教典籍从太宗贞观三年开始组织译场,历朝相沿,直到宪

31、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才告终止。前后译师有:波罗颇迦罗密多罗、玄奘、智通、伽梵达摩等26人。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回国,携回所得经论520夹,675部。唐太宗非常崇信玄奘,下诏命他在弘福寺翻译佛经,令宰相房玄龄监理,参与者均为一世大德。如证义之神昉神泰,缀文之道宣,字学之玄应,笔受之窥基,都是千古有数的人物。自此,我国佛典翻译如日中天。玄奘共译出经论74部,1338卷。1.7 顶峰与衰落唐朝佛教典籍自玄奘以后,直到不空金刚,唐代的求法与译经,极为兴盛。义净三藏求法经25年,历30余国,证圣元年(695)回国,带回梵本经律论近400部,后译出了61部,260卷。不空于天宝五年(746)

32、自印度赍归密藏经论500余部,译出了104部,134卷。自不空以后,唐朝的译事便逐渐衰落了。1.7 顶峰与衰落唐朝佛教典籍唐代译师甚多,华人译师亦非前代所可企及。玄奘、义净、不空均是突出的人物。义净重律典,不空专密教,玄奘则瑜伽、般若、大小毗昙等面面俱到。唐代已基本上将印度大乘佛教的精华介绍到了中国。总计唐代共译出佛典372部,2159卷,数量空前。1.7 顶峰与衰落唐朝佛教典籍唐代寺院多、译经多、写经多,而藏经之所亦遍天下,“佛教之隆,转超道教一等。论宗教目录学之盛衰,此时亦已登峰造极无可比伦矣”。唐初,东林寺藏有译本5000卷,文记3000卷。宪宗元和年间,主持义彤将东林寺佛经注疏及开元至

33、贞元中新译经书合在一起建立了别藏。其藏经曾达10000卷之多,白乐天东林寺经藏西廊记曾说:“一切经典,尽在于是”。自唐太宗以后,唐代的写经及经藏亦日渐兴盛。太宗时,玄琬通过写经建造了德业、延兴二寺经藏。并且编撰了写经目录众经目录,共收720部,2690卷,比隋仁寿众经目录多31部,158卷。1.7 顶峰与衰落唐朝佛教典籍到唐高宗时,唐代佛藏已达到顶峰。高宗即位以后建造了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有屋1997间,中有翻经院,玄奘的大弟子窥基等名僧均居其中,经藏甚为宏富。高宗于显庆三年创立了西明寺。西明寺有10院,屋4000余间,有大藏经800部,3360卷,藏经很丰富。龙朔年间,道宣依前撰京师西明寺录撰

34、成了大唐内典录10卷。姚名达称:“道宣崛起,遂集佛录之大成。其大唐内典录,体例之完善,内容之精详,殆称空前绝后”。高宗时,大敬爱寺的写经及藏经亦十分可观,一共写旧经论741部,2731卷;写大唐三藏法师新译经论75部,1335卷,另外对有目而无本者,共382部,725卷。1.7 顶峰与衰落唐朝佛教典籍到武则天时,唐朝的佛典还有所增加,据明佺之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记载:“大小乘经律论并贤至集传,合2146部,6235卷;其后唐朝至圣朝,新译经论,及有虽是前代旧翻而未经入目,并虽已入目而错注疑伪,审共定校,事须改正者,前后三件,大小乘经律论,合1470部,2406卷”。总计3616部,8641卷。到唐玄宗时,佛藏又盛极一时,智升所编的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开元释教录的入藏目录共收1076部,5048卷,成为后来一切写经、刻经的依据。自武宗令焚烧经教、毁拆佛像等禁佛活动以后,整个唐代的佛典和佛藏便逐渐衰落了。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