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组合变形组合变形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一、概述一、概述 构件同时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 变形称为组合变形。 T4 T3 T1 T2 烟囱 传动轴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烟囱:烟囱: 自重引起轴向压缩,水平风力引起弯曲。 传动轴:传动轴:将皮带拉力向杆轴线简化,可知轴除 了作用平面为垂直于杆轴线的力偶引 起的扭转外,还有横向力引起的弯曲。 T4 T3 T1 T2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T4 T3 T1 T2 m1 P1 P2 m2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范畴:小变形 线弹性 方法:叠加法 先将荷载分解成符合基本变形外力条件的 外力系,分别计算构件在每一种基本变形时的 内力、应力、然后进行叠加,以确
2、定组合变形 情况下的危险截面,危险点以及危险点的应力 状态,据此选择合适的强度理论进行强度计算。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二、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的组合二、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的组合 在屏幕平面内绕 z 轴弯: y I M z z Iz: 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y: 到中性轴的距离 P 平面弯曲 y z 中性轴 y Mz z 荷载作用面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在垂直于屏幕平面内绕 y 轴弯 z I M y y P 中性轴 荷载作用面 y z y My z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1.1.外力分解外力分解 ( (使每个力单独作使每个力单独作 用时,仅发生基本变形用时,仅发生基本变形) ) Py=P cos
3、 Pz=P sin y L P x z x Pz Py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2.2.分别计算各基本变形的内力、应力分别计算各基本变形的内力、应力 内力:x截面 cos)(cos)(MxlPxlPM yz sin)(sin)(MxlPxlPM zy (上拉、下压) (后拉、前压) y L P x z x Pz Py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可不定义弯矩的符号,标明弯曲方向 M=P(lx) 总弯矩 Qy= Py =P cos Qz =Pz=P sin 组合变形时,通常忽略弯曲剪应力。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应力 Mz: y I M z z My: z I M y y Mz z y z y D1 D2 M
4、y D1 D2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3.3.叠加叠加 由于两种基本变形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 于是 “加” 成了代数和。 截面上任意点应力: z I M y I M y y z z 对第一象限的任意C点 (yc0 , zc0) c y y c z z z I M y I M My Mz z y D1 D2 C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4.4.强度计算强度计算 危险截面 x=0 危险点 D1点最大拉应力, D2点最大压应力 危险点应力状态 单向应力状态 (数值相等) 强度条件: max (D1是单向拉伸, D2是单向压缩) My Mz z y D1 D2 C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点D1(y1, z1)
5、 11max z I M y I M y y z z 显然 , 1 z z W y I y y W z I 1 强度条件: y y z z W M W M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5.5.中性轴中性轴( (零应力线零应力线) ) 不失一般性,令第 一象限的点的应力为零 即可得到中性轴方程. z I M y I M y y z z y0, z0为中性轴上的点 Mz My z y c(y, z) 0 00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可见中性轴为一条过截 面形心的直线,它与z轴 的夹角为: tg I I I I M M z y tg y z y z z y 0 0 当Iz Iy时, 即中性轴不再垂直于荷载 作
6、用面。 Mz My z y 中性轴中性轴 荷载作用荷载作用 或写成 00 z I I M M y y z z y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对任意横截面,做与 中性轴平行的直线, 与截面相切于点D1、 D2,即为最大拉应力 和最大压应力点。将 这些点的坐标(y, z)代 入应力公式,即可求 得最大正应力。 D1 D2 Mz My z y 中性轴中性轴 荷载作用面荷载作用面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6.6.变形变形 Py引起的自由端的挠度 z y y I l f E3 P 3 Pz引起的自由端的挠度 y z z I l f E3 P 3 y z fy fz () ( )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22 | zy
7、 fff tg I I IP IP I l I l f f tg y z yy zz z y y z y z E3 P E3 P 3 3 当Iz Iy时, 即位移不再发生在荷载作 用面。因而不属于平面弯曲。 y z f fy fz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xy面内y方向的力引起Mz xz面内z方向的力引起My 合弯矩M=My+Mz仍在对称 面内,于是总是可以用平 面弯曲的公式来进行应力 计算,不过此时中性轴已 不是y轴或 z轴。 Mz My My Mz M z y 对于Iz=Iy的截面(如圆形截面)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如求a点应力 d I M M: 合弯矩 I: 对中性的惯性矩 64 4 D I
8、II zy d: a点到中性轴的矩离。 My Mz M z y d a 中性轴中性轴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例例101 图示悬臂梁由25b工字钢制成,弹性 模量E=200GPa。荷载和几何尺寸如图所示,试求: (1) 求梁上C点的应力; (2) 求梁内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 C C o z q q=5kN/m P=2kN =30 30 P 3m y z y 1m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解解:(1) 外力分解 kNPP y 732. 130cos2cos kNPP z 130sin2sin (2) 求C点所在截面弯矩 2 ) 13( 2 1 ) 13(qPM y c z mkN46.1325 2
9、1 2732. 1 2 mkNPM z c y 221) 13( (上拉,下压) (后拉,前压) z q P y x 1m 3m C z P x y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3) 求 c 查表: 4 )( 96.5283cmIz 3 )( 72.422cmWz 4 )( 297.309cmI y 3 )( 423.52cmWy mmt h yc 11213 2 250 2 mm b zc 59 2 118 2 t z y h . C b mmbmmtmmh118 13 250,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c y y c z zC z I M y I M 059. 0 10093. 3 102 112.
10、 0 10284. 5 1046.13 6 3 5 3 Pa 62. 91062. 9 6 MPa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4)求Lmax , Cmax 在固定端有最大弯矩,因而Lmax , Cmax发生在该面上。 22 max 35 2 1 3732. 1 2 1 qllPM yz (上拉,下压) mkNlPM zy 331 max (后拉,前压) mkN70.27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显然,最大拉应力发生在固端截面上的A点。 最大压应力发生在固端截面上的B点。 t z y b h A B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A y y A z z AL z I M y I M max 6 3 6 3 104
11、2.52 103 107 .422 1070.27 y y z z W M W M Pa 6 10123 aMP 123 aM BC P 123 max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三、拉伸三、拉伸(压缩压缩)与弯曲组合与弯曲组合 P力作用在杆自由端形心处,作用线 位于xy面内,与x轴夹角为. P力既非轴向力,也非横向力,所 以变形不是基本变形。 L x y P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1.1.外力分解外力分解 Py=Psin y为对称轴,引起平面弯曲 Px=Pcos 引起轴向拉伸 l x Px Py y P x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2.2.内力分析内力分析 N=Px M z=Py(lx) 只有一个方向的
12、 弯矩,就用平面 弯曲的弯矩符号 规定。 + + Px Py Px N Mz Pyl l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3.3.应力及强度条件应力及强度条件 N对应的应力 Mz对应的应力 A N y I M z z 叠加: y I M A N z z y z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由于忽略了剪切应力,横截面上只有正应 力,于是叠加后,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规律只 可能为以下三种情况: | z z W M A N | z z W M A N | z z W M A N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中性轴(零应力线)发生平移。 危险点的位置很容易确定,在截面的最上缘或最下缘 由于危险点的应力状态为简单应力状态(单向拉伸或
13、 单向压缩),故: 强度条件 max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例例102 如图所示构架已知材料许用应力为 3m 1m 30 C B =160MPa。试为AB梁设计一工字形截面。 P=45kN A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解: AB梁受力分析 由AB梁的平衡方程易求得 NBC=120kN, XA=104kN, + XA P YA 30 NBC 45kN m 104kN Mz N YA=15kN, 作内力图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显然危险截面为B截面左侧 。 危险点位于B截面最上缘。 由强度条件: max max A N W M z 由于型钢的Wz, A无一定的函数关系, 一个不等式不可能确定两个未知量,因
14、 此采用试算的方法来求解。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试算: 先不考虑轴力N,仅考虑弯矩M设计截面 max z W M 36 6 3 max 10281 10160 1045 m M Wz 3 )( 281 cm 查型钢表: 22a 工字钢 Wz = 309 (cm)3 A=42 (cm)2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校核22a工字钢能否满足弯矩和轴力同时 存在时的强度条件。 Pa A N W M z 6 4 3 6 3 max max 10170 1042 10104 10309 1045 170MPa 强度不够,选大一号: 22b Wz = 325 (cm)3 A=46.4 (cm)2 材料力材料力
15、学学 MPa8 .160 104 .46 10104 10325 1045 4 3 6 3 %5%5 . 0 160 1608 .160 max 可认为安全。 可取22b工字钢。 A N W M z max max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四、偏心压缩四、偏心压缩 外力特点:外力特点:外力平行轴线,但与轴线不重合。 o P A (yP, zP) z y x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1.1.外力简化外力简化 将P力向形心简化 0 mz P A (yP, zP) z y x my P B P my m y =Pz P m y =Py P P x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于是得到一个与原力系静力等效的 力系:与
16、轴线重合的压力P和两个作用 在互相正交的纵向对称面内的力偶my, mz。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轴向压力P 引起轴向压缩 my 引起绕 y 轴转动的平面弯曲 mz 引起绕 z 轴转动的平面弯曲 偏心压缩是轴向压缩与两个互相正交平面 内的弯曲的组合变形。 当杆比较短而粗的时候,可按叠加原理求解。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2.2.内力分析内力分析 对任意横截面,显然有 N = P My= my=PzP (左拉,右压) Mz= mz=PyP (前拉,后压) N, My , Mz 不是 x 的函数, 即任意横截面上的内力为常量。 MZ N z y My x x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3.3.应力计算应力计算
17、由于N, My , Mz单独作用时,引起的 横截面上的应力均为正应力,因此,由叠加 原理, N, My, Mz共同作用时引起的应力, 应是单独作用时的应力的叠加。由于均为正 应力,因此为代数和。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对横截面上任意点: zy MMN y I M z I M A N z z y y 对第一象限的点E(y, z) y I M z I M A N z z y y MZ N z E(y,z) y My x x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对矩形截面,很容易判断最大压应力发生 在D1点,最大拉应力(如果有的话)发生在D2点, 显然D1点应力绝对值将大于D2点应力的绝对值。 MZ N z y D1
18、 D2 My x x 4.4.强度条件强度条件 max max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例例103 图示 结构,求底截面上 A,B,C,D四点 的正应力,以及最 大拉应力和最大压 应力。 a=0.2m A B C D y z x P=100kN 0.05m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解: 外力简化 yP=0.05m zP=0.2m P=100kN mz =PyP =1000.05=5kNm my =PzP =1000.2=20kNm a=0.2m A B C D y z x P=100kN 0.05m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内力计算 底截面上: My= my = 20kNm (前拉,后压) Mz= mz
19、= 5kNm (左拉,右压) N = P = 100 kN a=0.2m A B C D y z x P My Mz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应力计算 截面有关几何参数: A=ab=0.20.4=0.08m2 443 3 10667. 22 . 04 . 0 12 1 12 m ba I z 433 3 10067. 14 . 02 . 0 12 1 12 m ab I y a=0.2m A B C D y z x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A z z A y y A y I M z I M A N 1 . 0 10667. 2 105 2 . 0 10067. 1 1020 08. 0 10100 4
20、 3 3 33 aMPaP 37. 41037. 4 6 a=0.2m A B C D y z x (拉)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B z z B y y B y I M z I M A N 1 . 0 10667. 2 105 2 . 0 10067. 1 1020 08. 0 10100 4 3 3 33 aMP 63. 0 a=0.2m A B C D y z x (拉)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C z z C y y C y I M z I M A N 1 . 0 10667. 2 105 2 . 0 10067. 1 1020 08. 0 10100 4 3 3 33 aMP 87. 6 a
21、=0.2m A B C D y z x (压)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D z z D y y D y I M z I M A N 1 . 0 10667. 2 105 2 . 0 10067. 1 1020 08. 0 10100 4 3 3 33 aMP 13. 3 Cmax= 6.87MPa Lmax= 4.37MPa a=0.2m A B C D y z x (压)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5.5.中性轴中性轴 ( (零应力线零应力线) ) 不失一般性。我们令第一象 限的点的应力为零。 y I M z I M A N z z y y y I Py z I Pz A P z P y P 1 y
22、I Ay z I Az A P z P y P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引入惯性半径: , A I i y y A I i z z 01 2 0 2 0 z P y P i yy i zz A P 令 中性轴方程: 01 0 2 0 2 y i y z i z z P y P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显 然 中 性 轴为一条直线, 作中性轴的平 行线与截面相 切D1,D2即为 最大拉应力和 最大压应力所 在的点。 (零应力线) D2 D1 y z 中性轴 o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6.6.中性轴的特性中性轴的特性 中性轴为一条 不过形心的直 线,它将截面 分成受拉,受 压两个区. 一一对应 偏心力作用点
23、 一条零应力线 y z A(yP, zP) (零应力线) 中性轴 受压区受压区 受受 拉拉 区区 o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中性轴在y, z轴的截距分别为: P z y y i a 2 (令z0=0) P y z z i a 2 (令y0=0) ay与yP 符号相反 偏心力P的作用点与中性轴分居形心 (坐标原点)的两侧。 ay az y z A(yP, zP) 中性轴 (零应力线) o az与zP 符号相反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只要足够小(绝对值),中性轴将会在截面以外。 P z y y i a 2 P y z z i a 2 由 可知: 偏心力的偏心距与中性轴的截距成反比。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24、 截面核心: 在截面形心附近将存在这样一个区 域:当偏心力作用在该区域以内时,中 性轴将在截面以外,当偏心力在该区域 的边界上时,中性轴将与截面相切,当 偏心力作用在该区域以外时,中性轴与 截面相割。这个区域称为截面核心截面核心。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确定任意形状截面的截面核心边界的方法: 1. 建立坐标系:oyz, O形心 y, z截面互相正交的主惯性轴 求出 22 zy ii , O z y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2. 以任意一根与截面相切的直线为中性轴, 1 1 2 y z p a i y 1 1 2 z y p a i z 则其对应的偏心力 作用点1的坐标为 其截矩为 11, zy aa
25、 O 1 z y , 1 y a , 1 z a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3. 同样的方法将与截面相切的直线,看成 中性轴,求出对应的偏 心力作用点2,3, O 1 2 3 4 5 y 1 y a 1 z a 的坐标,连接1,2, 3,点所得到的封 闭曲线即为截面核 心的边界,该边界 包围的黄色面积即 为截面核心。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例例104 求直径为d的圆形截面的截面核心。 解:建立坐标如图所示。 作一条与圆截面相切 于A点的直线,将直 线看成中性轴,则: 2 1 d ay 1 z a 16 4 64 2 2 4 z 2 z 2 y d d d A I ii z y A o C 材料力材料力
26、 学学 8 2 16 2 1 y 2 z p1 d d d a i y 0 1 1 z 2 y p a i z 于是1点的坐标为 )0 , 8 ( d 由于圆关于圆心极对称,于是截面核心, 也应为关于圆心极对称的截面,所以截面核 8 d 为半径的圆截面。 心为以o为圆心, z y A o 1 C 8 d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五、扭转与弯曲五、扭转与弯曲 仅讨论圆杆的扭转与弯曲组合变形。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1.1.外力分析外力分析 P: 对称面内的横向力引起平面弯曲。 m : 作用平面为横截面的力偶,引起扭转。 P m x l y z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2.2.内力内力( (略去弯曲剪应力略
27、去弯曲剪应力) ) M = P(lx) T = m T M Pl m P m l x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3.3.应力应力 y I M p I T M引起的正应力 T引起的剪应力 C1 C2 C3 3 C y z y C1 C3 C2 y z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转90 t W T W M 外表面 外表面 横截面 t W T W M C1 叠加:C1点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转90 t W T W M 外表面 横截面 t W T W M C2点 C2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危险截面上的C1或C2点为危险点。 外轮廊线 C3点 t W T 3 C y I M 外表面 横截面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4.
28、4.强度条件强度条件 一般轴多采用塑性材料, 因而可选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 C1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r3 = 1 3 )()()( 2 1 2 13 2 32 2 214r 求单元体C1的主应力: 22 min max ) 2 ( 2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22 3 ) 2 ( 2 0 2 4) 2 (2 2222 31 3 r 3 22 4 r 22 1 ) 2 ( 2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W M , 32 3 d W 而且 t W T , 16 3 t d W WW2 t 代入第三强度理论: 1 )(4)( 222 t 2 r3 TM WW T W M 75.0 1 )(3)( 222 t
29、 2 r4 TM WW T W M 对弯扭组合变形,危险点C1的变形为: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例例105 图示 一 弯 拐 , 受 荷 载 F=4kN,弯拐直径 d=100mm,许用应 力为 =160MPa。 试按第三强度理论 校核强度。 3m B A C F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解:BC为平面弯曲Mmax=F2=8kN m, AB为弯扭组合Mmax=F3=12kN m, 最危险截面为A截面。 F=4kN 12kNm + 8kNm M T m=F2=8kN A 作AB杆的内力图: 材料力材料力 学学 22 3 22 r 321 3 AAAA TM d TM W 2323 93 )108(4)1012( 10100 32 MPaMPa16014710147 6 强度足够。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