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科学的基本价值地理科学的基本价值专题专题一、地理学的哲学价值 二、地理学的科学价值 三、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四、地理学的教育价值五、地理学价值的实现 作为人类知识形态之一的科学有其固有的价值,而作为科学门类之一的地理学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存在首先取决于地理学本身所具有的“客体”属性,即价值内涵。按照人类的知识体系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可以确定地理学的基本价值内涵,这包括地理学的哲学价值、地理学的科学价值、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和地理学的教育价值。各位同学,在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价值后,就可以知道你将要怎样通过地理科学为国家、为社会发展服务了。一、地理学的哲学价值 哲学作为自然科
2、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在本质上是反思的科学。这种结晶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要为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以及思维的进一步认识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要研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要探寻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二者关系的未来发展。而地理学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有能力回答和解决这些哲学所关注的某些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一)地理学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某些基础 哲学的研究绝不是空泛和抽象的,它以客观世界为基础,其思想和原理支配、影响着地理学家的地理学研究工作,同时又受到地理客观世界和地理学的反作用。地理环境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地理环境空间地域分异充满了联系和质量变化规律。这些客观实在充分肯定了哲学的正
3、确,并且可以检验哲学自身的价值。(二)地理学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准确而科学的答案 世界观是哲学要回答的问题,自然地理环境如何、未来如何等就是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和如何处理好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共同发展的问题。地理学自产生以来,就非常重视人地关系问题,形成了多种人地关系理论。地理学家经过艰辛的研究和理论思维,得出了人地共生、人地共同创造是实现美好未来的正确途径的结论。一、地理学的哲学价值 (三)地理学部分解决了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 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人类与地理环境中如何发挥呢?拙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较全面地探讨了人地关系问题,指出在地球表层内发挥人的
4、主观能动性应当按人地共生和人地共同创造思想,遵循自然界的组织原则,充分利用人类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之间,以及地理环境内部的正、负因果关系网:处于良好状态时,要维持负因果反馈网的主导地位;处于恶劣状态时,要打破负因果反馈网的主导,人工积极参与,建立起良性正因果反馈关系网的主导地位,使其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即负熵积累的方向)发展。(四)地理学的方法丰富了哲学方法 地理学的空间研究角度和方法,已丰富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丰富了哲学方法,并且可以从空间角度思考,探索时间问题,有利于时空统一观的发展。二、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二、地理学的科学价值 地理学被钱学森教授列为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
5、、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和文艺理论并排的十大科学之一。地理学在近、现代科学大厦中具有重要地位。(一)对近代科学发展的贡献 大航海时代以后,人类借助地理学的发展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升华了对地球整体的理性认识,在空间的对比中找到了时间发展的连续性,从而才产生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正是这些重大基础理论的突破,才带来了后来科学的全面繁荣。同时,地理学为关于自然界的诸分支学科提供了知识基础,对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二)整体观念对当前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 地理学一向具有整体高于局部的观念,恰与普通系统论的思想一致,对正确解决困扰全人类的粮食、
6、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复杂性、综合性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21世纪将是全球一体化的世界,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有整体观念。二、地理学的科学价值 (三)跨学科属性决定了对综合性问题解决的作用 地理学具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在解决大量存在的、一系列重要的,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自身又无法解决的综合性问题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四)地理学基本规律的作用 地理学基本规律之一是地域分异规律,与成因规律有着必然的联系。它可以揭示出其他学科自身难以直接揭示的未知规律。如极漫长的演替过程,就可以通过空间分布规律可以找到其时间过程规律,这已在泥炭形成、沙漠化研究等得到证实。同样,应用空间分布规律可以找出某些人类疾
7、病的原因和源地。另外,地理比较研究为众多人文科学提供了知识基础和研究素材,没有丰富的地域知识,没有对各种人文地理规律的了解,则它们很难有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二、地理学的科学价值 (五)地理学重大理论突破的作用 地理学属于宏观科学,重大理论的突破将直接促进其他学科的进步。如道库恰耶夫提出的自然地带学说,直接派生了土壤发生学(发生学观点的土壤学);现实沉积环境研究的新成果,直接冲击着地质学的成岩、成矿理论;青藏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本身就是重大的理论突破,对亚洲环境演变机理具有重要用途。(六)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学在科学大厦中的地位 地理学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这一特殊领域
8、为研究对象,这是其他任何科学(或学科)不曾研究的领域,而地球表层问题的主要研究之一就是空间系统。因此,地理学在科学大厦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三、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以陆大道院士和郑度院士为顾问、以蔡运龙教授为首席科学家和组长而完成的20062007地理科学学科发展报告,阐述了“地理学展望”、“自然地理学对重大工程、环境治理和决策的贡献”、“经济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和“人文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等问题。蔡运龙、陆大道和周一星等教授的“中国地理科学的国家需求与发展战略”、陆大道院士等“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陆大道院士的“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郑度
9、和陈述彭两位院士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等论著,差数阐述了地理科学的应用领域和特殊贡献。这些既有的和将有的贡献或需求,正是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所在。各位同学未来的地理学家们,通过了解地理科学既有的和将有的重要的应用价值,你可以知道你今后努力通过地理科学为国家发展服务的基本范畴。(一)地理学的既有的应用价值 1、对青藏铁路工程的贡献 青藏铁路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自然环境极为敏感、脆弱,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十分困难,并且可能带来冻土融化、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青藏铁路二期(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建设与运营涉及自然地理学多方面研究领域
10、,如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冰川冻土、动植物地理等。对此,程国栋院士等地理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发现,冻土作为工程建筑物的地基土,其工程性质的变化与冻土温度、土质类型、含冰状态、冻融过程等密切相关。无论是线性建筑物还是场地建筑物,冻土区修筑工程建筑物后,改变了冻土环境,引起冻土工程性质的变化。而且不同类型的冻土其工程性质变化不相同,对于高温冻土、高含冰量冻土,修筑建筑物后,冻土温度、含冰状态、冻融过程等会产生剧烈变化,同时也会产生热融沉陷、热融滑塌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使建筑物失去稳定性。但对于低温多年冻土、低含冰量冻土来说,修筑建筑物后,冻土温度、含冰状态、冻融过程变化较小,不会产生不良工程
11、地质现象。因此,不同类型冻土对人为活动的敏感性不同,所引起的冻土工程性质的变化程度也不尽相同,从而造成工程建筑物对冻土环境变化适应程度不同。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专家们根据青藏铁路沿线的资料给出了冻土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冻土工程适应性分区图,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对于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冻土区,采取“以桥代路”;在施工中采用了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铺设保温板等多项设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如今,青藏铁路被誉为是“筑在冰冻世界的奇迹”,自然地理学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青藏高原是世界巨川大河的发源地,生态系统独特而环境脆弱。青
12、藏铁路建设有可能会严重影响青藏高原的生态与环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自然地理学者同样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被很好地应用到青藏铁路设计和建设中,在自然保护区内,铁路线路遵循“能避绕就避绕”的原则进行规划,青藏铁路施工场地、便道、砂石料场的选址都经反复踏勘确定,尽量避免破坏植被。对植被难以生长的地段,在施工时采用逐段移植的方法。为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全线建设了33个野生动物通道。针对青藏铁路的环境与生态效应的最新研究表明: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建设中对沿途生态系统保护比较到位;铁路的建设与运营不可避免地改变了铁路沿线生态系统的部分生态功能,尤其近期对沿线动物生活与迁徙造成一定的影响,但
13、动物将能够逐渐适应这一新的环境状态。基于青藏铁路的生态安全与环境现状的系统评估,提出了铁路安全运营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建议。2、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贡献 我国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其中海滦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1/7。而华北地区的生产、生活与生态即“三生”的需水量很大,区域水资源安全,特别是首都北京的供水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东、中、西三线向我国北方补水方案,是一项改善我国北方缺水状况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以解决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问题。该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地质构造复杂,地震裂度大,且
14、要修建200 m左右的高坝和长达100km以上的隧洞,工程技术复杂,耗资巨大,现仍处于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且在选线上存在较大争论。自然地理学者通过建立综合自然环境指数,将工程区划分为4个区域,并指出,综合自然环境指数一级区和二级区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集中分布在工程区的东部,约占工程区面积的50,在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下,可以进行一定规模的工程建设;三级区是自然环境比较敏感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调水工程区的西部高原丘陵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特别注意对自然环境的各项保护措施,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四级区是自然生态与环境比较脆弱、恶劣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调水工程区的高寒高山上,进行工程建设会造成较大的环
15、境破坏,不宜进行工程建设。从科学的角度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选线奠定了基础。3、对塔里木沙漠公路等西部道路工程的贡献 在荒漠或沙化严重地区,风沙对交通线路的危害很大。为了维护与保护沙漠公路,科研人员首先开展先导试验,通过10多年的研究,在西北地区耐干旱耐盐碱的173种植物中,筛选出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存活的88种植物,栽种于塔中油田周围的沙漠绿化试验区,抽取沙漠地下咸水进行灌溉,保证苗木正常生长。随着先导试验的成功,沙漠腹地人工绿洲面积逐年扩大。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被认为是继塔里木沙漠公路建成之后又一次人类治理沙漠的伟大创举。这一重大建设工程对于确保塔里木沙漠公路的正常运营,促进沙漠油田
16、安全生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沙漠腹地的作业环境,保障石油作业人员身心健康具有重大作用,并为今后在沙漠地区大规模进行生态防护林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我国西部地区以山地为主,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频繁,为了解决这些灾害对重大道路工程的危害问题,我国于2003年启动了“西部山区重大道路工程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项目。科研人员选择西昌至攀枝花高速公路、国道318线和成昆铁路等作为典型研究路段,先后15次进行现场考察,布置监测点5处,进行离心模型试验30组次,研究了“边坡工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道路工程与水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工程与环境协调的选线设计技术,山地灾害与道路工程的相互作用”。在综合了泥石流
17、、滑坡、溜砂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道路交通干线泥石流、滑坡减灾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具有滑坡稳定性分析、泥石流活动性分析、危害范围确定、灾害治理工程优化设计等信息分析和决策功能。应用该系统的分析结果提出的15处工点防治工程优化设计建议被采纳,为我国西部道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4、对三峡移民工程的贡献 三峡水库移民100余万,迁建13座县城和100多个集镇。在平地很少和滑坡、崩塌频发的库区两岸,施加上这样一个庞大的移民工程体系,不论在城镇选址和具体工程建设中都会遇到如何适应、保护地质环境条件和避免、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问题。为此,“八五”期间就进行了库区移民工程环境地质研究,全面调查阐明了库区移
18、民工程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了移民地质环境分区评价,并对移民区的地质环境容量问题作了探讨。为此,国家投入大批专款,并成立了专门组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小组及其下属的专家组)负责实施。先后完成了防治规划编制、防治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防治工程方案、防治工程设计等各项工作。经过几年的考验,至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均安全无恙。个别未进行防治的地点发生了滑坡,由于成功的监测预警,未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上述工作中包含着许多自然地理学工作者的贡献。5、对西气东输工程的贡献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举措和重要途径。而基础设施建设被列为西部大开发工
19、作中的重中之重。建设西气东输工程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的,旨在将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东部地区。实施西气东输,不仅可以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和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而且在改善东部城市地区空气质量、加速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我国西部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西气东输工程作为特大型工程项目,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东至上海西郊的白鹤镇。工程穿越了沙漠、戈壁、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基本农田和湿地等多种生态敏感区。涉及地域广,生态系统类型复杂,环境问题突出。西气东输这一特大型工程将对4000km跨度的区域生态环境形成一
20、定的影响,同时,周边生态环境质量的退化和突发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将对管线工程的正常运营与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管道运行和区域生态系统双重安全的角度,构建沿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对于保障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如何针对超长距离的重大工程建设,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目前仍然缺乏可行的理论和方法。针对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自然地理学者系统分析了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特征,阐明了工程建设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先后开展了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生物多样性干扰评价、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提出了沿线地区不同类型区生态恢
21、复的原技术体系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超长管线的特点,提出了分区段、抓重点类型的超长管线生态问题解决思路,从区域层面上解决工程安全运行和管理的生态保障问题;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指导工程建设后的生态恢复与建设。6、对“十一五”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区划的贡献 地理学者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陆大道院士和樊杰研究员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聘任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成为这次规划的主要参与者。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和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编制主体功能区划的任务。2006年,国务院正式发文,启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工作。中科院
22、地理资源所作为联合课题组牵头单位,以樊杰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从经济地理学角度,主要承担以下任务:一是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包括国外区划理论和实践的借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的分析判断,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及标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技术路线;二是对国家主体功能区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基础上,明确各类主体功能区的边界,研究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未来我国区域空间开发总体战略构想;三是指导并衔接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方案的制订。包括研究提出指导省区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技术大纲,对省区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进行拼图汇总,并与国家主体
23、功能区划方案相衔接,对相邻省区方案提出衔接意见。另外,一些省区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开展了省区主体功能区区划的试划工作。比如潘玉君潘玉君教授主持完成了作为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地区的云南省的主体功能区区划工作,第一次比较科学、比较系统地认识了云南省区域发展能力的区域差距,为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出贡献。7、对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的贡献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地区差距、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内外经验教训,大范围欠发达地区的开发不能搞“平衡发展”,必须选择若干重点地区、有步骤地推进欠发达地区的
24、经济发展。国务院批准的“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要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重点开发战略。正确实施这一战略,要求在空间规划、产业选择、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科学的决策。经济地理学者在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的前期研究上为政府决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3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致函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委托陆大道牵头“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组”开展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方案前期研究。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下,课题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科学分析,并在以往大量西部科学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完成了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报告。对西部重点经济带的范
25、围和等级给予了定位;阐述了西部主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论证提出了各经济带主要区段的产业发展方向及重大建设布局;根据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要求,论证了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方案,提出并论证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途径:在考虑自然因素影响下,预测四个重点经济带大规模开发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演变及应采取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措施。为适应西部开发规划和管理的要求,报告还根据“点轴系统”理论和增长极理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应的空间分析技术,确定了四个重点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即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呼包包兰经济带、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带),并对相应的资源环境基础数据进行了集成。西部开发重点
26、区域规划前期研究结论得到了西部办领导的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研究内容丰富、应用了新技术和新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都非常高、具有前瞻性,是一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对今后西部开发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务院西部办还组织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西部办的领导讨论了该研究报告。报告中的某些观点已经体现在“十一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以及西部各省区市的相应规划之中。此外,经济地理学者陆大道院士和刘卫东研究员被国务院西部办聘为“十一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专家咨询小组成员。8、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贡献 继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国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考
27、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振兴战略的实施,东北地区发展中存在的条块分割、产业结构趋同、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有效协调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迫切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此,国务院东北办组织编制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以有效地协调各专项规划和分散的区域规划,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地理学者在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编制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综合规划的主要承担者。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陆大道院士担任了规划专家组组长,金凤君研究员担任了综合规划组组长。该规划充分发挥了地理学综合性、空间性的特点,对东北地区的发展阶段、存在问题进行了准确的判断;同时从分析东北地区的比较
28、优势人手,准确把握了国内外的形势和东北地区的特点,将东北地区置于全国乃至东北亚的大格局中,明确提出了东北地区振兴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政策;着眼于从东北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可持续发展建设、区域协调能力构建和发展活力的培育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谋划,本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对产业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水土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对外开放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论证和规划,确定了东北地区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区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9、对京津冀区域规划的贡献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十一五”规划国家确定的两个区域规划试点工作之一,技术牵头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29、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大道院士任专家组组长,樊杰研究员担任综合组实际负责人。地理学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的主体支撑力量,在规划中坚持综合的观点,较好地协调了各地区、各部门的利益,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坚持将区域的视角贯穿规划,典型的如从全球系统和全国发展总体格局中,结合分析京津冀的条件,确定该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地域上,确定地区的功能和定位。地理学的经典方法成为此次区域规划创新的重要实现手段之一。主体功能区划是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中的重要创新点,其理论来源于经济地理学经典的区划方法;通过对传统区划方法的应用和发展,确定了各地区未来发展的功能和定位,成为
30、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地方的发展需求是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内容与方法方面的共同创新,也成为保证规划实用性的重要手段,而实地调查,强调各地区在发展中的特殊性,是经济地理学的传统方法。10、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 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安排,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作为跨行政区的都市经济发达地区的规划,旨在引导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地区竞争力,率先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区域乃至全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体现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引导和调控方向和手段,具有突出的意义和作用。该规划文本编制主要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单位配合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具
31、体完成。在长三角规划的综合研究过程中,经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不仅为规划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保障和手段支撑,而且能够满足区域规划综合性、分异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经济地理学者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运用了区域要素综合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的功能定位和总体架构;通过区域关系及差异性分析,研究空间分工以及要素(城镇、产业、设施等)布局方案,经过不断的互动和酝酿,提出规划方案;也不断尝试探寻规划的新方法和新理论,以开放的态度,来丰富规划内涵和编制手段,包括GIS空间分析、系统分析法等,以增强规划和决策的科学性。11、对退耕还林还草的贡献 我国是受沙尘暴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沙尘暴问
32、题的科学研究,已建成了以卫星遥感为主、地基特种站网为辅的业务化沙尘暴监测系统,同时,在深入研究了风沙动力学、沙尘暴天气系统动力学、沙尘暴气候变化规律、沙尘暴与气候距平形势的关系以及抄尘暴形成机理基础上,建成了我国沙尘暴天气业务化预测预警系统。其中沙尘的动力统计理论和阵风起沙机制为我国所独创,跨季度气候预测以及用之于沙尘天气趋势预测亦为我国首创。上述研究成果为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此为基础,2002年12月6日国务院第66次常务会议正式通过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12、对“三农”问题的贡献 农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域
33、结构雷同,各地区重复生产,低层次产品竞争,二是农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缺乏竞争力,三是生产组织不合理,分散竞争,规模小,成本高。要解决上述问题,第一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解决区域结构问题;第二要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优质产品比重,解决农产品结构问题。在这些方面,地理学具有特殊的学科优势。自然地理学工作者结合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长期重视区域开发和治理研究,特别是在生态农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遍布全国不同区域的研究所和实验站在这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寒区旱区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研究所,中科院石家庄农业
34、现代化研究所、栾城生态实验站,黄淮海地区禹城和封丘生态实验站,东北的海伦生态实验站等,西藏自治区的中科院拉萨生态实验站及成立于2003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通过合并和力量加强,建立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南方地区建立了喀斯特生态实验站。另外多所大学也有自然地理方面的研究所和实验站。这些所、站主要分布在我国边远和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其研究成果对解决中央提出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13、对生态系统碳收支问题的贡献 大气中CO2、CH4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对全球和区域碳循环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为认识和控制全球气候变
35、化提供理论基础,而且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其他自然过程(水循环、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等)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等息息相关。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在CERN有关台站与科研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建成了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络,通过对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时空格局、碳循环过程和模型、生态系统的碳增汇减排技术的系统研究,阐明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的主要科学问题,为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森林、草地、农田、湿地、内陆水体和近海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等的外交谈判提供了科学知识、技术和数据贮备。14、对西
36、部大开发过程中水土资源配置与生态建设的贡献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自然地理学的工作主要聚焦在生态与环境研究与保护方面,主要研究了西部生态与环境的演化过程、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与环境现状评价及未来50年变化趋势预测等,为科学认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与环境变化规律,促进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特别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织了地理、地质、气象、水文、农业、林业、水利、土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学科的钱正英、潘家铮、张光斗、刘栋生、周干峙、刘昌明、石玉林、沈国肪、钱易和王浩等35位院士和300专家,以水资源为
37、中心,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重点,以工业、农业和城镇建设都能可持续发展和缩小东西部差距为目标,开展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战略性研究。为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决策提供了很有见地的指导性意见,并被很好地应用于实践中。15、对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林区和最好的草原。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生态建设滞后和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需要对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制与技术体系加强研究。对此,自然地理学者立足解决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建设
38、与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持续利用的国家重大战略性科技问题,系统研究了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对策,揭示了区域农田系统水分高效利用机制并研究了典型退化土壤的生态修复理论,建立了典型农田环境质量预警系统与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体系,通过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建设,为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性理论成果与技术支撑。16、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贡献 朱显莫院士等学者长期致力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为国家科学治理黄土高原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与水土流失机理”为基础,自然地理学家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了
39、大量的野外观测与实验、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工作,应用“尺度格局过程”原理,系统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尺度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探讨了多尺度景观格局变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在揭示区域水土流失机理方面进展显著。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提出关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景观生态建设的一系列有价值的治理建议:区域景观生态建设不仅需要考虑地形、土壤条件来确定适宜的植被类型,也需要充分考虑降雨因子的时空变异来合理配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优化用地结构,重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增加景观格局的异质性,注意在距河流较近处等适宜地段增加林草过滤带,以有效拦截泥沙;生态建设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等
40、问题结合起来,完善配套措施,在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注意及时巩固已有的生态建设成果。这些措施对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三、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二)地理学的潜在的应用价值 1、地理学的社会需求的国际态势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会同总统科技委员会确定了21世纪在研究、教育中与国家目标有关的8大关键领域:全球变化研究,环境研究,高性能计算与通讯(地理信息系统与可视化),公共基础设施系统,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教育,生物技术,先进材料与工艺,先进制造技术。地理学在其中的前5个领域可以起到骨干作用,并通过对环境与社会问题、资源利用、布局决策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侧重,与后3个领域有关。英
41、国应用生态学杂志2006年第4期在线版发表了英国发布与政策密切相关的100个生态学问题一文,列出了与政策、实践和科研有关的各种关键生态问题,涉及生态系统服务、农业耕作、林业、渔业和海洋保护、休闲与户外运动、城市化发展、外来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污染、气候变化、能源生产与碳管理、保护措施和政策、生境管理与恢复、景观连接度和景观结构、水资源与水环境等方面。该文指出,这些问题对英国政府部门决策非常重要,当然,其他国家也会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特殊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来确定适合本国的一些热点问题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所关注的主要热点问题,如生境的破坏与重建、外来物种入侵、资源过度开发、污染和气候变化也是世
42、界上其他国家所关注的热点。地理学被看作是人类生态学,所以这些问题也可以看作是社会要求地理学给予解答的。环境变化已是当代最重要的全球性研究主题,美国生物学家卢伯辰科认为“21世纪是环境(科学)的世纪”。另一些美国生物学家指出:“全球环境变化是由人类支配的”。人类社会在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如此重要,以至于即使是自然科学家也在寻求一种新的“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以便更好地认识地圈、生物圈和人类圈(anthroposphere)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更好地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政策中。全球变化,包括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变化,是
43、当前科学界和决策界的关注热点,地理学家从区域的综合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的角度来研究全球变化,“全球变化、区域挑战(Global change,regional challenge)”,“全球着眼、就地着手(Thinking globally,acting locally)”成为地理学的重要视角。全球变化研究成果应在决策中起作用,而决策者更关注的是直接与区域和地方相关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区域综合研究,应该发展新的视角,清楚地界定区域和地方尺度上的科学问题,聚焦危急区、脆弱区或热点地区,正视多学科和多空间尺度的综合。2、地理学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江泽民在为科学杂志撰写
44、的社论“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中指出:“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这就对中国的科学进步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显然,地理学是满足这些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学科之一。中国国土辽阔,地表景观复杂多样,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极大,又正处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人与自然的矛盾、城乡矛盾、区域矛盾、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矛盾、全球化的冲击,所有这些重大国情及其动态,都需要从地理学视角上来认识和解决。深入揭示中国地理的时空分异规律,揭示中国人地系统演变
45、机制,科学地预测未来一定时期中国地理的情景,对制定在全球变化趋势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由科技部发展计划司资助并委托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中心组织有关单位完成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未来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将对科技产生10大需求。这10大需求都与地理学有密切关系。()地理科学对产业优化与升级的贡献 中国在一、二、三产业中都存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问题,而工业产业结构升级是未来10年的主题,其中制造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又是主要部分。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区位因素和条件、区位特征,并从企业的区位决策、空间战略和空间结构,以及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等方面,研究工业发展条件和区域发
46、展机制,对于中国不同区域的产业优化升级、具体选址、空间联系和提高区域和产业竞争力等将起到重要作用。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第三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物流业发展、符号环境等正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角色,因而一直是欧美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形成企业地理学分支,主要研究企业区位和企业战略。目前的重要议题包括企业集群、企业的时空管理、企业的空间形态、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等。此类地理学研究将为国家对产业优化与升级作出重要贡献。()地理科学对农业发展对地理学的贡献 中国农业将向绿色、安全、标准化和高效方向转变,相关的技术需求包括:农业信息
47、化、绿色农业、安全农业、标准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名特稀优等传统农产品的技术创新。农业生产受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的综合影响和制约,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差异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利于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因地制宜原则,可对未来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转型和升级作出贡献。()地理科学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贡献 飞速技术进步给社会经济空间过程带来的影响亟待被认识和解释,这是地理学家必须而且能够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仅处于世界高技术产业的下游阶段,主要加工生产外部设备和进行整机组装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究开发几乎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信息技
48、术领域里的“数字鸿沟”日益扩大,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国家整个竞争力迫在眉睫。地理信息科学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中将起重要作用。经济地理学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上研究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以及学习型和创新型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对未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地区布局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地理科学对缓解国际贸易的压力的贡献 加入WTO后,中国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我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更为紧要的是,我国出口受到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限制。无论是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还是规避非关税壁垒,都需要通过技术进步,确保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
49、势。商业地理学研究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布、国际市场条件、国际贸易流向、国际贸易关系、地缘经济联系、国家竞争力、非关税壁垒的国别差异等,将在保持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和规避非关税壁垒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地理科学对城市化的贡献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正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陆续出现的一系列尖锐矛盾迫切需要及时的科学认识和解决之道。城市地理学研究城镇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空间结构与布局,城镇人口集聚与城市化过程,城市性质、规模与类型,城镇体系,城市规划与城市总体布局,城市分布、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背景,城市研究与区域研究密不可分,地理学所擅长的区
50、域发展研究对于城市化至关紧要。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区域主义论及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区、学习型区域、知识溢出等的研究,不仅为中国城市化途径提出政策建议,而且为各类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城市化对技术的需求主要体现为;城市管理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城市环境卫生保护对环保技术尤其是垃圾处理技术的需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技术的需求。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涉及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城市和虚拟城市等,可在满足上述需求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地理科学对人口健康和食品安全的贡献 食品安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和老龄化趋势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立和加强相应的预警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医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