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时期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770年年221221年)年)v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社会过渡的时期。1 1、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1 1)铁制农具的使用)铁制农具的使用(2 2)牛耕的推广)牛耕的推广2 2、新的生产关系逐渐产生、新的生产关系逐渐产生v公元前公元前594594年,鲁国年,鲁国“初税亩初税亩”,正式承认私,正式承认私田合法性。田合法性。v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3 3
2、、新的阶级关系产生、新的阶级关系产生v奴隶主奴隶主奴隶奴隶v地主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农民阶级v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削4 4、政治上,新的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进、政治上,新的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进行了夺权斗争,到战国中期,相继建立行了夺权斗争,到战国中期,相继建立起封建地主阶级专政政权。起封建地主阶级专政政权。5 5、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v宗法宗法“礼制礼制”衰落衰落v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v从制度上说:礼制从制度上说:礼制法制法制v从政治法律思想上说:从政治法律思想上说:“礼治礼治”“法治
3、法治”重点掌握:重点掌握:1 1、管仲、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法律思想的法律思想2 2、子产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子产铸刑书,公布成文法3 3、邓析私造、邓析私造竹刑竹刑管仲管仲奴隶主贵族中的明智之士奴隶主贵族中的明智之士子产子产由奴隶主贵族转化的新的封建贵族的由奴隶主贵族转化的新的封建贵族的代表代表邓析邓析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简介:人物简介:郑国人,春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先郑国人,春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先秦法家的先驱。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春秋秦法家的先驱。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时期的第一霸主。其事迹和言论
4、主要保留在其事迹和言论主要保留在左传左传 国语国语管子管子史记史记之中。之中。1 1、“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对旧法进行改造,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运用。对旧法进行改造,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运用。(1 1)重视)重视“旧法旧法”,继承周礼,继承周礼v旧法:西周的礼制和刑罚制度,侧重指宗法等旧法:西周的礼制和刑罚制度,侧重指宗法等级原则级原则v“国之四维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礼、义、廉、耻“饰四维饰四维”、“张四维张四维”(2 2)改造周礼)改造周礼第一,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一,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二,第二,“万物待礼而后定万物待礼而后定”第三,主张任用贤能第三,主张任用贤能第四
5、,公布法令第四,公布法令v总之,管仲对周代礼治思想的态度是既有继承总之,管仲对周代礼治思想的态度是既有继承又有改良。又有改良。2 2、“作内政而寄军令作内政而寄军令”治国总方针治国总方针 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实质上是用法令在制度上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实质上是用法令刑罚的手段来维护新的宗法等级制,伸张权威,刑罚的手段来维护新的宗法等级制,伸张权威,加强君主集权。加强君主集权。v施政纲领:施政纲领:“叁齐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叁齐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柄焉。”(1)
6、划分行政组织:)划分行政组织:叁其国叁其国而而伍其鄙伍其鄙(2)划分四民:士、农、工、商)划分四民:士、农、工、商 四民分居定业四民分居定业 3 3、“令顺民心令顺民心”立法主张立法主张 管子管子 牧民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v民心:好利恶害民心:好利恶害 管子管子 牧民牧民:“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令顺民心”v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强调物质利益的满足是人们遵守礼仪强调物质利益的满足是人们遵守礼仪法度的前提。法度的前提。v“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重商主
7、义重商主义为特征的立法思想。为特征的立法思想。人物简介:人物简介:子产,郑国执政,春秋时期著名的政子产,郑国执政,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治家1 1、对、对“周礼周礼”的继承和改造的继承和改造(1 1)明确区分礼与仪,指出礼与仪有本质区别,)明确区分礼与仪,指出礼与仪有本质区别,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同时,礼主要表现为主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同时,礼主要表现为主要们行为规范的总称。要们行为规范的总称。这种将礼从礼节仪式中独立出来,这种将礼从礼节仪式中独立出来,加以自然化、社会化的思想,是对传统的天命加以自然化、社会化的思想,是对传统的天命神权思想观念的一大突破,是春秋时期法律思神权思想观念的一大突破,
8、是春秋时期法律思想所取得的一大进展。想所取得的一大进展。(2 2)强调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制约人)强调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制约人们的喜怒哀乐,如果礼义与民心发生了矛盾,们的喜怒哀乐,如果礼义与民心发生了矛盾,主张改革礼义以适应民心。主张改革礼义以适应民心。打破传统的打破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礼不下庶人”的原的原则,将礼下放到民间,从而沟通了礼与法的界则,将礼下放到民间,从而沟通了礼与法的界限,开创了后来从礼治过渡到法治的先河。限,开创了后来从礼治过渡到法治的先河。2 2、改革内政,创立新制、改革内政,创立新制(1 1)作封洫)作封洫整顿土地制度整顿土地制度(2 2)作丘赋)作丘赋改革赋
9、税制度改革赋税制度(3 3)铸刑书,公布成文法)铸刑书,公布成文法 公元前公元前536536年,子产铸刑书于鼎,即把年,子产铸刑书于鼎,即把成文法的条文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成文法的条文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1 1)原因:)原因:v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刑不可知,威不可测刑不可知,威不可测”v封建社会社会发展的需要封建社会社会发展的需要2 2)争论:)争论:叔向叔向子产子产v铸刑书是为了救世,为了巩固行政、土地、赋铸刑书是为了救世,为了巩固行政、土地、赋税方面的改革成果,是为了郑国的生存和富强。税方面的改革成果,是为了郑国的生存和富强。v新刑法的公布并没有违背礼的原则,而是对传新刑法的公布并没有违
10、背礼的原则,而是对传统礼治的改良。统礼治的改良。二者的分歧,表现了春秋时期两种不二者的分歧,表现了春秋时期两种不同的礼刑观。叔向坚持传统的周礼和刑罚秘而同的礼刑观。叔向坚持传统的周礼和刑罚秘而不宣的原则,而子产则认为对传统的周礼的革不宣的原则,而子产则认为对传统的周礼的革新符合礼的精神。二者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奴新符合礼的精神。二者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礼和封建贵族的礼之间的矛盾,反隶主贵族的礼和封建贵族的礼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奴隶制的刑与具有封建性质的性质之间的映了奴隶制的刑与具有封建性质的性质之间的矛盾。矛盾。3 3)意义:)意义:v首先,子产铸刑书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首先,子产铸
11、刑书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法的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法的“合礼合法合礼合法”,它,它标志着罪行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标志着罪行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v其次,他打破了其次,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肯定的传统,肯定了法律对贵族特权的限制作用,这是成文法的了法律对贵族特权的限制作用,这是成文法的一项重要作用。为后来法家的一项重要作用。为后来法家的”一断与法一断与法”的的理论创造了前提。理论创造了前提。3 3、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1 1)以)以“宽宽”服民和以服民和以“猛猛”服民服民v“宽宽”:修德怀柔:修德怀柔v“猛猛”:刑
12、罚暴力镇压:刑罚暴力镇压 宽猛并用,以猛为主(水与火)宽猛并用,以猛为主(水与火)(2 2)罪刑相当与以情断狱)罪刑相当与以情断狱人物简介:人物简介:春秋末期郑国人,郑国大夫,先秦法春秋末期郑国人,郑国大夫,先秦法家的先驱之一。家的先驱之一。1 1、对、对“先王之礼先王之礼”的否定和批判的否定和批判v荀子荀子 非十二子非十二子:“不法先王,不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礼义 不要效法先王,不承认先王的礼不要效法先王,不承认先王的礼义。即否定和批判义。即否定和批判“先王之礼先王之礼”,要打,要打破旧思想、旧制度的羁绊,实行革新。破旧思想、旧制度的羁绊,实行革新。思考:子产和邓析法律思想的区别思考:子产和
13、邓析法律思想的区别?2 2、改革旧制,私造、改革旧制,私造“竹刑竹刑”竹刑竹刑:邓析私自编写的刑书,因写在:邓析私自编写的刑书,因写在竹简上,所以称为竹简上,所以称为“竹刑竹刑”3 3、助人诉讼、助人诉讼“讼师讼师”重点掌握:重点掌握:1、孔子以、孔子以“仁仁”为核心的法律思想为核心的法律思想2、孟子以、孟子以“仁政仁政”为中心的法律思想为中心的法律思想3、荀子礼法相结合的法律思想、荀子礼法相结合的法律思想4、儒家法律的特点、儒家法律的特点 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最早的一个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最早的一个学派,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学派,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1、“儒儒
14、”的由来的由来 指专门从事教育和执掌礼仪的人。指专门从事教育和执掌礼仪的人。2、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的代表人物u孔子孔子创始人,春秋末期创始人,春秋末期u孟子孟子战国中期战国中期u荀子荀子战国末期战国末期3、儒家学派的发展、儒家学派的发展(1)先秦儒家)先秦儒家(2)秦汉以后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秦汉以后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4、儒家主要法律思想、儒家主要法律思想 礼治、德治、人治礼治、德治、人治人物简介:人物简介:孔子、名丘,子仲孔子、名丘,子仲尼,春秋末期鲁人。尼,春秋末期鲁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思想家,也最深远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
15、的教育家。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现存现存论语论语一书一书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资料。资料。1、“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出发点。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出发点。孔子主张建立一个以孔子主张建立一个以“仁仁”为手段,以为手段,以“复礼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这成为整为目的的思想体系,这成为整个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个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u “仁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含义非常广,包括许是一种道德观念,含义非常广,包括许多方面,诸如孝、悌、忠、信、恭、宽、敏、多方面,诸如孝、悌、忠、信、恭、宽、敏、敬诚、忠恕等等。敬诚、忠恕等等。u 基本含义基本含义:“仁者,爱人仁者
16、,爱人”要求做到:要求做到:处理家庭关系处理家庭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处理政治关系处理政治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处理君子与小人的关系:处理君子与小人的关系:“恭、宽、信、敏、惠恭、宽、信、敏、惠”A、广泛性、广泛性 对象包括了对象包括了“庶人庶人。是我国古代较早出现的人道主义的萌芽。是我国古代较早出现的人道主义的萌芽。B、宗法性、宗法性 C、等级性、等级性 D、强制性、强制性(3 3)“仁仁”与与“礼礼”的关系的关系u颜渊颜渊:“颜渊问仁,子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克己复礼为仁仁”即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即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
17、自己的视听言行,使之符合礼的要求。视听言行,使之符合礼的要求。纳仁入礼,仁与礼相结合,复礼是目的,仁是纳仁入礼,仁与礼相结合,复礼是目的,仁是复礼的手段,二者互为因果,真正的目的还在复礼的手段,二者互为因果,真正的目的还在于维护西周以来的宗法等级秩序于维护西周以来的宗法等级秩序礼是一种典章制度和社会法律规范,实礼是一种典章制度和社会法律规范,实际上是政治范畴际上是政治范畴仁是一种伦理观念和品德,是伦理道德仁是一种伦理观念和品德,是伦理道德范畴范畴一方面,用道德的力量来促进和约束人一方面,用道德的力量来促进和约束人们遵守周礼,们遵守周礼,另一方面,可利用周礼的强制另一方面,可利用周礼的强制力量来
18、保证仁德。力量来保证仁德。实际上从道德和政治法实际上从道德和政治法律的两方面来约束人们的行动律的两方面来约束人们的行动.(1)礼乐兴,刑罚“中”论语 子路:“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A、主张“正名”,以法律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纠正各种违反周礼规定的等级名分的现象,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主张孝悌、主张孝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论与论与.子路子路记载:记载:“叶公与孔子曰:吾叶公与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直直躬者异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吾党
19、直直躬者异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直在其中”。(2)对周礼的修正)对周礼的修正A、纳仁入礼、纳仁入礼B、礼下庶人、礼下庶人C、举贤才、举贤才(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德主刑辅一方面,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一方面,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u为政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u“道之以德:道之以德:A、统治者必须推行德治,表现为宽惠使民,轻徭、统治者必须推行德治,表现为宽惠使民,轻徭薄赋,省法轻刑。薄赋,省法轻刑。B、为人民树立道德榜样,启发民众的心理自觉。、为人民树立道德榜样,启发
20、民众的心理自觉。u“齐之以礼”:A、一是统治者要模范的遵守礼的规定,从而感化和影响群众;B、二是所有的人都应该用礼来规范自己,用礼来约束道德。这样,德化和礼教的结合就能防止犯罪和反叛。另一方面,主张“君子怀刑”,治国必须有法和刑。主张:宽刑慎杀,反对冤狱,希望能够达到“无讼”的境地。实质是主张宽猛相济,以刑罚辅助德教,德主刑辅。u思考:为什么主张德主刑辅?u人性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u反对不教而杀,主张以德去刑(2)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卫灵公:“学也,禄在其中矣”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承认道德理想应以物质利益为基础,同时又肯定道德理想有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坚
21、决反对追求个人私利。人治思想在立法、司法中的表现:(1)“人存政举”,由圣贤治国立法。u“礼乐征伐自天子出”u“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政事的兴废,取决于当权者个人是否贤明。贤者当政,国家兴盛,奸邪当道,国家灭亡。u贤臣辅佐国君u举贤才 “近不失亲”“远不失举”(2)“身正令行身正令行”,执政者应带头遵守礼法。,执政者应带头遵守礼法。u“政者,正也政者,正也”u“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u构筑了以构筑了以“仁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为古代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为古代伦理主义的法律文化奠定了基础。理主义的法律文化奠定了基础。u奠定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
22、础,使之在中国奠定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使之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u孔子的法律思想具有两面性,要注意分析。孔子的法律思想具有两面性,要注意分析。人物简介人物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儒家的主要期邹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人物之一。现存现存孟子孟子一书,一书,是研究其思想的可靠材是研究其思想的可靠材料。料。(1)思想背景:)思想背景:u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相继进入封建社会。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相继进入封建社会。u社会矛盾加深: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两极社会矛盾加深: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两极分化严重、大量
23、农民失去土地;统治者穷奢极分化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欲、横征暴敛;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连年连年u面临问题:对内加强统治以实现国家稳定。对面临问题:对内加强统治以实现国家稳定。对外兼并他国以实现全国统一。外兼并他国以实现全国统一。u孟子主张:反对兼并战争,极力提倡孟子主张:反对兼并战争,极力提倡“仁政仁政”,反对暴政,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以反对暴政,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争取民心。从而此来缓和阶级矛盾,争取民心。从而“行仁政行仁政而王而王”。(2)性善论)性善论理论基础理论基础u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24、,恭敬之心,是非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之心。仁、义、礼、智仁、义、礼、智u孟子第一个提出的了系统的性善论,将儒家法孟子第一个提出的了系统的性善论,将儒家法律思想置于律思想置于“性善论性善论”的基础之上。的基础之上。(3)“仁政仁政”在法律思想上的体现在法律思想上的体现A、“正经界正经界”保障土地私有保障土地私有 划分和确定土地的疆界,土地归属确定,使划分和确定土地的疆界,土地归属确定,使民有民有“恒产恒产”。B、“薄税敛薄税敛”征收赋税徭役有定制征收赋税徭役有定制C、“省刑罚省刑罚”反对繁法苛刑反对繁法苛刑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25、”(1)国家的治乱,取决于)国家的治乱,取决于“圣王圣王”、“贤臣贤臣”(2)“惟仁者宜在高位惟仁者宜在高位”重民思想重民思想“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臣对等、暴君放伐君臣对等、暴君放伐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系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系统的统的“性善论性善论”和和“民为贵民为贵”的思想以的思想以及完整的仁政学说,从而形成了儒家的及完整的仁政学说,从而形成了儒家的道统道统”,即,即“孔孟之道孔孟之道”。(一)人物简介(一)人物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末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的期赵国人,
26、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现存现存荀子荀子一书,一书,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资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资料。料。荀子思想的主要特点是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荀子思想的主要特点是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趋于合流。理论背景:战国末年,诸侯割据逐步走向天下理论背景:战国末年,诸侯割据逐步走向天下统一,思想领域百家交融,万流归宗。统一,思想领域百家交融,万流归宗。(1)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明于天人之分明于天人之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运行有自己的规律自然界运行有自己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
27、用之”,人定胜天,人定胜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能群人能群”分(社会分工分(社会分工+等级明分)等级明分)礼、法礼、法(2)性恶论)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人之性恶,其善伪也”“隆礼而王隆礼而王”,贵贱有等。,贵贱有等。荀子是第一个全面继承、改造和发展儒家礼治学说的思想家。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赋予它以新的意义。从人的社会性和物质生活条件中去寻找礼的起源。性恶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有欲,欲礼起于何也?曰:人生有欲,欲 而不得,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则
28、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顾制礼仪以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顾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化性起伪化性起伪”:人性是恶的,如果放纵这:人性是恶的,如果放纵这种恶性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用道种恶性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用道德礼教对它进行改造,使之改恶为善。德礼教对它进行改造,使之改恶为善。2、礼是政治的指导原则 荀子的引礼入法,真正使荀子的引礼入法,真正使“礼治礼治”成为成为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成为完整而系统的学说。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成为完整而系统的学说。也就是说,荀子是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也就是说
29、,荀子是第一个提出系统的“礼治礼治”理论的思想家理论的思想家3、严格划分政治等级 政治上的等级划分,直接和财产的分配联系起来。“上贤禄天下,此贤禄一国,下贤禄田邑,愿悫之民完衣食。”4、“平政爱民”,借用裕民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荀子王制:“穿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1、法以礼为本性恶:“礼者,法之枢要也”王霸:“礼义生而制法度。”君道:“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2、论法的作用赏功罚罪3、先礼后法4、罚当其罪 只有善于治国的人,不存在善于治只有善于治国的人,不存在善于治国的法。国家的治乱取决于是
30、否贤人当政,而国的法。国家的治乱取决于是否贤人当政,而不在于有没有良好的法律。不在于有没有良好的法律。(1)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而不是法令。“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2)法是人制定的,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法是人制定的,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为国家制度的法律的好坏。为国家制度的法律的好坏。(3)法要靠人来掌握和执行。法要靠人来掌握和执行。(4)法律不能随实际情况而变化,要靠人的灵法律不能随实际情况而变化,要靠人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弥补法律的不足。活性和应变性弥补法律的不足。重点掌握:墨家以
31、“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墨家是战国初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一个学派,当时唯一一个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学派,也是先秦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团体墨家的著作,现仅存墨子一书,是研究墨家思想的直接材料。“自爱”与“兼爱”“兼以易别”“兼相爱,交相利”(1)兼相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的爱所有的人。(2)交相利: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夺斗争。反映小生产者希望彼此能互助互利的愿望,也包含了小生产者反对剥削压迫的积极因素。墨家提出了人的平等性问题,对当时冲破宗法的等级制起了促进作用。利:利益,功利,墨家更多地强调公利。法律必须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目的,主张
32、使“天下皆得其利”,以“利人”为原则立法。把国家和法律由维护少数贵族的利益而转为维护大多数人民利益的主张,具有巨大进步的意义。效法自然之天,因而称为“以天为法”的思想为自然法思想。“天志”:在现实的礼法之上有一个有意志、有权威的“天”。任何人都要接受天的监督,服从其制裁,天之所欲是“相爱相利”,天之所不欲是“相恶相贼”,即天志的要求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之所不欲则止”。“天志”是衡量天下万物乃至人们言行的唯一标准。一切国家制度都应依“天志”而成。p“天志”爱人利人,是为百姓早就世界万物的。p天是最公正无私的,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而无丝毫偏向。
33、突出强调法律的公平和平等。p“天志”的功能赏善惩恶p天志与法律的关系是源与流,体与用的关系。它是法律的来源和基础 墨子认为在没有国家法令的时候,人的思想认识不能统一,“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没有统一的是非善恶标准,因此互相排斥和损害,于是天下大乱。“天”便选“贤者”来“一同天下之义”,由天子“发宪布令”,制定一套法令制度。而天子又要服从天志“兼相爱,交相利”的要求。总的来讲,就是用“兼相爱,交相利”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建立安定的秩序。意味着法律的产生意义:力图使“兼爱”原则上升为国策和法律,以便用国家强制力贯彻执行。墨子将自己的理想神权化,在政治上借天的的权威恐吓和约束统治阶级,这是小生产者
34、政治上软弱的一种表现。积极意义:国家和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对赏罚的处理应及时、准确2、赏罚应与舆论、道德一致。3、赏罚要公正无私维护了小生产者利益,同时,客观上对统治者的滥赏滥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作用。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为劳动人民争权利的要求(1)首先是生存权利“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2)其次是财产私有的权利(3)再次是“农与工肆之人”参与政治的权利“不党父兄,不偏富贵”;“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无能则下之”重点掌握:重点掌握:v道家道家“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法的法律思想律思想(一)产生形成没落贵族隐居“山林”,形成“隐士”阶层。
35、一方面,对现实强烈不满,进行揭漏和批判。同时又悲观失望,颓废消极。认为自然社会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配一切,人是无法抗拒的,只能顺应自然、回避矛盾。哲学思想、法哲学思想老子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人。被奉为道家的始祖。老子一书集中了老子学派的的思想,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第一部经典。庄子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道家第二大宗师。庄子一书,是庄学汇编,最早提出了法律虚无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在思想体系上,与老子一脉相通,并有很多发展,但比老子更加消极。老子和庄子分别体现了道家法律思想发展的两大阶段。、“道法自然”()何为道?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它是万物之宗,支配一切,衍
36、生万物。它不是一个物质实体,而是一种绝对精神,是超然物外的。道家的理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无意志、无目的,顺应天地万物之自然,以自然为法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天地万物以及人类都受自然的支配,应当效法自然。所谓“自然”,指的是不假人为,听任万物自由发展,没有任何强迫的成分。“天道无为”的天道观是道家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3)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道家反对人定法,主张效法自然。认为:自然法体现了自然无为的要求,广大无边,谁也逃脱不了它的约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自然法对人无所偏爱,大公无私,一视同仁。自然
37、法是永恒的,天长地久。2、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在政治上的体现做到“道法自然”,“”就可以天下大治。对人民来讲,就是应该“清静无欲”,逆来顺受,安于现状。对统治阶级来讲,就是“无为而治”。(1)何为“无为而治”指统治者应效法自然,无所作为,不要干涉人民的生活,目的是要通过避免矛盾,避免斗争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实质是“无为而无不为”。注意:老子的无为相对的无为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庄子的无为绝对的无为 逍遥游,主张绝对的自由,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是一种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内心自由。一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少作为“三去”,即“去甚、去奢、去泰”。即要求统治者不要走极端,不要奢望,不要好大喜功。反对厚敛,
38、主张薄税。反对暴政,主张减少刑罚 反对穷兵黩武,主张和平稳定二是对于被统治的民众实行愚民政策,消除它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使其“无知无欲”。“三绝”即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去利。*绝圣弃智精神方面的措施 *绝仁弃义政治方面的措施 *绝巧去利经济和生产方面的措施老子崇尚自然,推崇自然法,否定人定法,认为儒家提倡的仁、礼是虚伪的;法家“法治”暴虐残酷,“法令滋彰,贼盗多有”,法令破坏了自然的和谐,只有毁灭一切法律法令,回到“小国寡民”社会中去,天下才会太平。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乐是大盗“窃国”的工具。“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法家的法破坏了天地自然的和谐,是社会罪恶的根源。主张取消一切礼
39、乐制度,让人类回到蒙昧无知的状态中去。法律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重点掌握:v商鞅的“变法”思想和“法治”思想v韩非的“法治”思想v法家的法律观和“法治”学说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形成于战国中期。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多方面阐述了法的基本理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1、春秋时期 管仲、子产、邓析法家的先驱2、战国时期初期:李悝法经中期:商鞅,法家理论的主要奠基者。慎到“势治”申不害“术治”末期:韩非,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商鞅卫国人,卫鞅或公孙鞅。后因功封于商,史称商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学家,法家理论的主要奠基者。现存商君书24篇,
40、其中有商鞅自著,也有其他法家的作品。(1)历史背景:群雄争霸,秦国弱小收歧视。(2)具体措施:二次变法(公元359年,公元350年)经济方面废井田,授田于民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统一度量衡政治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建立君主集权的行政制度改“法”为“律”“法,平之如水”灋“律,均布也”(一)法的起源1、历史进化观:上世人们亲爱亲人又贪图私利。“亲亲”中世出现抢夺和争执,人们尊重贤人,喜好仁慈。“仁义”治国下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民巧诈”,“以强胜弱,以众暴寡”,社会混乱,争夺激烈。2、圣人出现,制定各种制度以:定分确认对土地和其他财产的所有权。立禁制定侵犯私有财产等
41、行为的法律、禁令。立君、立官设立国君和官吏。官吏国家。国家和法律由此产生。(力图从财产关系上来探讨法的起源,并能够认识到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批驳“法古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2)批驳“修今论”“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为推行“法治”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性恶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好利恶害”“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从人性论方面来论证法家变法革新,实行“法治”的可能性。(一)任法而治(二)法的作用1、定分止争 确定事物的权利名分,把封建私有制和等级制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制止争夺。“百人逐兔”:一兔走
42、,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皆如鹜而逐之。名分已定,贫盗不取。2、兴功禁暴兴功:富国强兵。重农与重战。“利禄官爵专出于兵”禁暴:制止被压迫者的反抗。“为奸邪、盗贼者,死刑”1、法的规范性“法者,国之权衡”2、法的公正性“任法去私”私:包括天子、国君在内的个人利益称为“”私“。法:公法,代表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法。3、法的平等性“一刑”:指统一刑罚的标准,适用刑罚时不分等级亲疏,同时实行重刑连坐。商君书 刑赏:“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法之不行,自上犯
43、之”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商鞅明确提出贵族与平民平等的适用刑罚第一人。4、法的公开性公布成文法的好处:第一,人民可依法行事第二,官吏依法定罪“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任法”、“重信”、“权势独制”,法、信、权相结合。法:以刑赏为主体的法令。信:赏罚的信用。权:君主的权柄。“权制断于君则威”国家政权的重要性和法律对国家政权的从属性。(一)赏刑并用(二)重刑少赏1、“重刑爱民”“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2、“刑去事成”,“以刑去刑”“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
44、去事成”(三)“禁奸止过,莫若重刑”1、重轻罪2、“刑用于将过”,“细过不失”3、族刑连坐(一)“一教”论 指统一教育的内容,主张取缔一切不符合法令、不利于农战的思想和言论。实质要用法家的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言论,一切统一到农战上来。(二)“燔诗书而明法令”愚民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战国末期韩国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曾师从荀子,但去走上了批判儒家的道路。现存韩非子55篇,其中大部分是韩非本人的作品,但也掺入了一些其他人的作品。韩非强调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一)“法与时转”的历史进化观1、历史:上古、中古、近古、当今“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人民众而货财寡”的人口论
45、从物质生活资料方面寻找实行法治的根据。1、“欲利自为”的人性论“性恶论”:“欲利”“急功”“好利恶害”这种“自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也无须改变的,只能用法令赏罚因势利导,加以利用。2、“人主挟大利”的利害观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利害关系。韩非子 六反:“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于父母之怀衽,然产男受贺,产女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从人性论方面寻找实行“法治”的根据。商鞅重法慎到“势治”申不害“术治”韩非强调以法为本,法势术相结合:l“法”指法律、法令。l“势”指权势、权力。l术指统
46、治策略和手段。1、治国必须以法为本2、刑赏是君主手中的“二柄”(1)信赏必罚(2)赏罚“合于形名”(3)赏罚有度(4)厚赏重罚3、“峭其法而严其刑”“抱法处势则治”法与势的结合“法治”离不开“势治”,“势治”是“法治”的前提和依靠。“势治”离不开“法治”,“势”要靠“法”来加强。根本目的在于强化君主的权势,确立君主的无上权威,从而有效的维护封建统治。体现了韩非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1)“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人不食十日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熟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君主术则弊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2)“处势”与“修术”“势”要靠“术”来维持(3)术的内容具体包括:l综合名实之术:人君公开任免、考核奖赏官吏的方法l禁奸之术:“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指君主暗地里驾驭臣下,防止臣下作奸的权术,是秘密的,不可示人的,即通常所说的阴谋权术。l“无为”之术:“君道无为,臣道有为”l1、远仁义l2、摒德治l3、实行愚民政策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