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九大核心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共有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全球众多国家普遍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根本原因;二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整个教育战线一以贯之的要求,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
2、出;三是从上世纪末以来,在我国持续推进的课程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依然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由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方式转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依然任重道远。三个学说:1 1、人格构成人格构成与与发展发展说:说:基础教育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基础,人格发展是首要的。人格由四层要素组成的金字塔结构:一层是志向,包括冲动、愿望、兴趣、能力倾向、理想、世界观和信念等;二层是经验,包括知识、技能、熟练和习惯等;三层是反映,包括情绪、感觉、思考、体悟、感情、意志和记忆等;四层是气质,包括性别特质、年龄特质、病理学变化和身体变化等。人格学说为我们思考
3、基础教育提供思想参考。学校教育要从儿童人格成长的角度,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有长远的展望,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2 2、学力学力模型模型研究研究,寻求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的关键DNADNA 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学力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研究,都是学力模型研究的实例。学力模型研究案例。五大支柱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强调,核心素养的
4、培育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也需要核心素养。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即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与各种生活领域:学会求知(learring to know),包括学会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学会做事(learring to do),包括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神;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e),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
5、导改变。关键能力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年提出,知识社会要求三种关键能力:第一种关键能力是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符号与文本互动的能力,如阅读素养、数学素养;运用知识、信息互动的能力,如科学素养;运用科技互动的能力。第二种关键能力是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包括同他人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第三种关键能力是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包括在广泛脉络情境中行动的能力;设计并执行人生计划、个人计划的能力;表达并维护权利、利益、责任、限制与需求的能力。三是八大素养说。欧盟2005年发表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正式提出终
6、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同时提出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的共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3、学校学校愿景愿景研究研究,勾勒勾勒未来学校的图景未来学校的图景 学校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军队。学校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媒介,师生在互动关系之中,生成各自的意义、相互交换,创生新的学校文化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是国际基础教育学校愿景研究得出的结论。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教育使命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多元智慧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种学校寻求不同个性的
7、交融、多元声音的交响,寻求“和而不同”的世界。一些校长和教师张口闭口“拔尖子、选苗子”,却又口口声声“教育公平”。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改革旨在通过国民教育的正式课程来铸造未来国民的核心素养。如今,被誉为21世纪课堂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布劳恩(A.Brown)倡导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原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自我学习的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学习者。学生自身积极地尝试方略、保障学习,设置反思自己的理解过程的机会。为了求得更好的理解,学生也进行相互监督。参与并实践真正文化活动的共同体。参与有真正文化意义的活动,展开使儿童实践与成人实践贯通起来的活动。超越班级屏障,参与活动。学生投身于具有学习
8、价值的探究活动,为自己的事情作出选择。脉络化、情境化的学习。明确活动的目的,在行为中思考,反复参与尝试。研究者或是教师实际地体验想象的世界,并且展开应答性评价。授课计划灵活应变。依此愿景,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从根本上来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佐藤学说,“所谓好学校,绝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问题解决的学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迈出了合作、奋斗的第一步,那么,也就做好了迎候未来学校与社会的准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
9、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的期望成就。各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既体现本学科能够落实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部分或全部),也应该包括各学科独特的一些核心素养要求。我们要明确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名称、内涵与表现水平,并以关键词或核心概念来刻画学科核心素养。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和台湾地区都是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直接分解到不同的学科之中,特别强调跨学科的统整性,让大家明确地看到如何通过不同的课程共同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又看到不同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侧重。核心素养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反映在学校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中。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可
10、操作性涉及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要求的确定,也就是需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1)具体化的教学目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一教育目标一定是具体的,落实到要培养学生何种核心能力和素养层面。2)内容标准,学科领域(如数学、阅读、科学等)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3)教学建议,教育者应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以保证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广义上的教学建议包括“教育机会标准”或“教学过程标准”等,也包括课堂所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授方式,以及学校公平性、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的分配等。4)质量标准,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受教育的基本准备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等
11、方面的能力上需要达到的基本水平。要避免出现两个标准的情况,即学科核心素养等级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同时并行。核心素养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个体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通过各学科协同的“共同作用”,让学生成长。与以往的课程体系相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建构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将学生的培养方式,从分解式变成了整合式。所谓分解式,就是将学生成长需要的东西分解为每个学科,每个学科要分别完成各自的三维目标。在这种模式下的各学科,更强调学科的独立性,而忽视了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个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分解式的最终结果就是每个学科都试图以“学习时间”为标准衡量自己的价值。其结果就是每个学科都在对学生说:“
12、我给你们布置的作业并不多啊!”而所有学科作业叠加的结果,就是学生只能拼体力、拼健康,挑灯夜战已成家常便饭。当前的核心素养建构,先确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再将这些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具体化为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核心素养的着眼点,不再是各学科的任务分解,而是整体的“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懂大数据分析,有成长性思维,并善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我国学者提出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一是信念素养。
1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教师要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育人”。教师有教育信仰,才能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二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在当今这个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以从电视、网络及各种媒体上获取知识。教师的作用由过去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指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开展师生之间
14、的互动。”在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标准化教学被学生个性化网络学习所取代,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网络学习来完成,课堂成为师生讨论问题的场所。对于教师而言,没有信息素养,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适应时代发展,具备信息素养尤其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能力,才会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教师。大数据分析能力,就是未来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分类教学和因材施教更是信息化时代教师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三是创新素养。未来教师的创新素养表现为:创新意识要有强烈的广泛的兴趣,敢于挑战权威、文本和自我,又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造。创新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法灵活,多向思维;独辟蹊径,与众不同。创
15、新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用独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机智,化解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提高育人效益。创新人格具有执着的教育情怀和勇于担当的教育责任与使命,以爱育爱,以生命点燃生命,育人无声。具有成长性思维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体现,是教师创新素养的重要内容。1、价值性。科学研究为预测和未来服务,教学研究为实践和当下服务 2、目的性。科学研究有系统的科学体系,以未知为起点,探究是什么,为什么,教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指导实践的操作,探究怎么办。3、关于本课题研究的问题 科学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特质:处理好在不同学科之间、同一学科不同学段之间的核心素养的关系问题。目前的认识是:每个学科若干学科核心
16、素养,到了学生那里,就变成了几十个核心素养,这怎么实现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考察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特质。1、从核心素养培育的整合思维来说,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学段之间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同”的一面,即都是实现学生整体性培养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学科之间、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段之间应该存在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性质的一致性,即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段的学科核心素养都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完整”培养学生素养的需要;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即学科核心素养都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正能量的培育
17、;实现路径的一致性,即都要基于学生成长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方式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共同性”基于“整体性”的学生素养培育,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致力于将学生成长的“历时性”状态与教育教学的“共时性”状态结合在一起,体现的是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性与过程性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那里的表现,不应该是简单的“加法”,而应该是“乘法”,是以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为表现的统一体。2、是从核心素养培育的呈现维度来说,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学段之间的学科核心素养,都应该表现出其对于学生素养培育的“独特价值”。不同的学科,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素养培育。这种“独特价值”既是学科差异的表现
18、,也是学科价值的体现。这种“与众不同”的独特价值,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同中之异”。3、每个学科都有自己学科性质的表达方式,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问题领域,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可以在不同的程度和水平上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这些内容,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烙印和学段差异。例如,同样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语文学科主要在经典诗篇的学习中实现,而德育学科则关注于尊重与自尊;同样是关注学生的“政治认同”,小学阶段实现的主要方式是对于“国家观念”的初步感受,初中阶段就要落实到对于基本国情国策的认识,高中阶段,通过更加深化的认识,形成学生的国家立场和人生态度。学科的独特核心素养分享:语文:读说听写。阅读的习惯,写作能力。数学:数量、顺序、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物理:察、问、猜、思、做、算、述、用。生物:生命观念与阐释;理性思维与论证;科学探究与合作;生物学传播与实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