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90 ,大小:125.50KB ,
文档编号:5200134      下载积分:2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200134.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哲学导论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哲学导论课件.ppt

1、哲学导论 哲学的定义问题哲学作为无设定前提的去探索真理的事业,在其存在条件本身中即包含思想的自由和永无止境的怀疑、批判精神。哲学在其历史中从未真正出现过“大一统”的局面,哲学是在相互竞争的诸学派中存在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哲学导论本体论与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个词译自拉丁文:“ontologie”。它是根据希腊词on的复数onta(“诸存在者”)加上logos(“学”)构成的,将其拉丁化后,成为ontologie。从构词上看,所谓“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者”的学问,要研究存在者,就要先在思想上确定“存在本身”,所以,当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本身”被换成“存在者”,是

2、西方几千年本体论传统的一个错误。哲学导论 中国人用“本体论”来译ontologie是不尽妥当的。“本体”一词,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是与“用”、“器”相对待的词,佛学进来后,中国人开始明确区分“体”、“用”。另外,“本体”也是“本根”的意思,“本体论”也即“本根论”。本根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问。“本根”是某种无形无相、与天地万物不同而天地万物都由之而出的东西。这与西方的ontologie专门研究诸存在者之最基本的“存在规定”,意思不同。哲学导论 所以,有人建议直接用“存在论”译ontologie。我们只要记得西方的本体论,其根本旨趣不是要

3、探究一个“本体”来,而是要说明存在者的基本规定,也就可以了 但西方的本体论与中国的“论道之学”倒还是有相似之处的,只是西方的本体论追求的是抽象的最高知识,而中国的“论道之学”却落实于生命实践。哲学导论 哲学的定义问题 无法给出一个普适的哲学定义,但能说明哲学为何物,说明哲学为何物,从说明哲学问题的缘起和性质入手。“哲学”一词,汉语中本来没有,日本近代学者西周首先用它来译西语philosophia一词。此词源自希腊语,是philein(爱)加上sophia(智慧)构成的,意即“爱智慧”。照此意,哲学就是求智慧的学问。那智慧为何物呢?这要从智慧与知识的区别说起。知识这个概念,含义原初极为广泛,后辈

4、从前辈那里获得、或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切经验、技艺、典章、礼仪、观念、信仰都可以算作知识。巫术是人类最早的知识,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确立了自己的形态,知识通过科学的样式把巫术、工艺、宗教、艺术乃至哲学都从它那里排除了出去。哲学导论哲学与科学 任何科学理论都关乎特定的、具体的经验领域,并且常能以数学的精确性来描述和预测自然现象或某些社会现象,在这一点上,哲学显然不是科学,因为哲学并不去精确地刻画经验,也绝不去预测某种具体的现象,因此也不能具体的指导人们改造、控制自然或干预某些社会过程的实践,所以,哲学并不能提供有实际效用的知识。科学跟哲学,同属理性之运用,其产品却不一样,这是

5、因为运用的方式不同。科学总是必须把理性运用于具体的经验对象上,以便将日常经验提升为有普遍效准的知识,这就是说,科学必须在它的分门别类的学科中针对一定范围的经验领域。哲学导论智慧 如果理性不是把它的目光对准经验对象,而是对准产生出经验对象的人性活动本身的话,理性就是在对人性的活动、或者说对人类文明本身作反思。相对于科学而言,我们可以说,理性在这个时候是对科学本身奠立其上的人类生活基础做反思。这种关于文明之根基、关于人的文化创造之原动力的“知识”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精神之达到自觉。哲学导论哲学 宗教 艺术 智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这

6、三者的区别在于精神达到自觉的途径、方式不同。艺术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关照文明体系之内在的人性的人性质素,宗教则将这种人性的质素表象为一种超验的神性,哲学则把文明中的人性质素作为文明的意义基础,将其阐发为“纯粹的思”。纯粹的思是相对于在经验中的思而言的。对具体事物的感悟和认识活动,是“在经验中的思”,而哲学认识则是对经验中的思再作思,即拿思想本身来作一番“思”,用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思想思想”。因为哲学是思想思想,所以确实能够赋予精神的自觉性以最高的纯粹性。哲学导论文明与自然哲学既以文明体系内在的人性质素为认识对象,就要先说明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达尔文主义在人的问题上彻底贯彻了自然主义。人之作为生物

7、存在的自然起源,不可直接说明人之作为文明创造力的存在物的起源。人固然是最高级的灵长类动物,但此处所谓“最高级”仍然是生物学的角度,充其量说人的大脑智能是自在自然的最高形式。当涉及到文明起源问题时,达尔文自然主义进化论就不适用了。作为人的人,乃是文明的作品,同时又是文明的创造者。动物不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它不能高于自然为它选定的形式,也不能低于这种形式。但自然却未曾为人规定任何确定的生活形式,人必须在自己的文明创造中寻求确定的生活形式。人是靠什么来达到自我创造和自我规定的?这是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人必须自由,才能创生文明,但此创生过程又在实际上并非是自由自觉的。若用一种象征性的表述,人会对自己这样

8、说:我做了自然未曾教导我如何去做的事,但我却也并未由自己预先设计好这件所做之事,就好像我在混沌无意义的自在自然的荒漠上走出一条路来,但我却感到是在一种我所不知的力量的推动下走出这条路来的。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世界迄今为止仍属于必然王国的领域。哲学导论精神与自然意识 何谓“精神”?“精神”一词在日常语言中常与“意识”、“思维”这类词语混用。并非只有人脑才能对外界事物形成反映,具有高级神经系统的动物,都能对外界形成反映,这些反映都可以说是“意识”人的意识比动物的意识更复杂、更高级,但也只是程度上是区别,并未划出它们之间的真正界限。人寻求适合自身的“生存方式”的活动,超出了自然界赋予的本能,属

9、于文化创造,最基础的文化创造活动,就是劳动。本能活动和劳动都构成对于现成对象的否定,本能活动对于对象的否定,是直接消灭掉对象以满足自然的欲望(消耗物品),而劳动对于对象的否定,则是欲望的节制或限制,是推迟欲望的满足,因为劳动不是消耗或消灭物品,而是陶冶、塑造事物。劳动把自然意识“教化”精神,意识唯有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存在才为达到自我认识,意识只有达到自我认识,它才能同自然意识本质地区别开来而成为精神,而这一点正是也只能是通过劳动才达到的。哲学导论劳动创造了人 人并非只是更聪明一点的动物,人之为人,乃在于人的主体性。对于这一原理,曾有一种误解,以为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创造人,是劳动使人从猿猴进化为人。

10、这种理解所以是一种误解,因为它包含了两个基本错误。第一个错误属于逻辑上的循环悖论:倘若猿猴通过劳动进化为人,则必须先假定猿猴也能劳动,但能劳动的猿猴,我们还能称其为“猿猴”吗?哲学导论劳动创造了人 对劳动创造人的原理的这种理解的第二个错误在于它包含了拉马克的进化论。拉马克的进化论以后天获得性能够遗传的假设为基础来说明物种的进化。这种拉马克式的假设认为由于猿猴的“劳动”,猿猴的前肢变得逐渐灵巧起来,最后进化为“人手”,而猿脑也是这样进化为人脑。哲学导论劳动创造了人 对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人的原理的误解,归根到底是由于不理解马克思在此原理中所指谓的人,并不是在生物学意义上作为一个自然物种的人;马克思并

11、没有说劳动可以改变人的生物构造和形态,而是说,作为人的人所具有的主体性的地位,他的存在的普遍性,他对于自然界的自由的关系,都是劳动的产物、结果。人通过劳动把自身“教化”而成主体性的存在者。在这种意义上的“人”有一部自己的产生史,这部产生史就是以劳动做基础的社会历史。哲学导论精神的本性 人的精神存在的根本基础在于劳动的教化作用。劳动着的意识,不是把它的对象当作它直接需要、直接满足的对象看,而当作要在它身上实现自身的对象看。所谓精神,“就是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身,在异己的东西里感到是在自己的家里”(真理与方法,1992,17页)哲学导论 在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过程中,总是首先要从感性的异己之物出发

12、,那么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恰在于能否从异己之物那里向自为意识返回。在自为意识这里,数学意识不再是“他物”。劳动使人学会摆脱自然意识与异己他物的对峙关系,学会使异己之物成为为我之物,这就使意识可能去超出狭隘的直接性与个别性,学会容忍异己的东西,从而去寻找普遍的观点,不带“私心”地去看待事物,在外部事物上去把握自为意识的客观规定。哲学导论观念的真实性两种意义上的精神概念:渗透在一切文明创造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中的“精神”,与作为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反映和表达的“精神”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后一种“精神”是在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发生分工的前提下才形成的,在这种分工发生后,精神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

13、”的理论、神学、哲学等,这就是对“意识形态”的构造,其真正基础确实正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指出的“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和发展水平”。但是,社会物质生产本身绝非一个无精神的过程,相反这个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把精神作为自己的本质要素构建起来,它才能保持自己为“人的社会活动”。更具体地说,在这一过程中被建构的精神,把人对于自在自然的主体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再生产出来。在马克思的学说中,这两种精神一种为“意识形态”,一种为“实践的意识”哲学导论 当我们按照常识的信念把唯一的实在性(reality)归诸自然物质的时候,我们就必然要问,非物质的精神有实在性吗?因为,我们似乎难以把实在性同时归诸两种本质上不

14、同的东西,否则我们就会进入二元论。文明是靠观念来表达的,这些观念显然超出了个体的范畴(知情意),而是一种普遍物。那么,其真实性何在呢?为何文明能以其为基础而存在呢?我们再次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方面说起。哲学导论“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足以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完美定义。但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黑猩猩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发明创造工具的能力。但是,类人猿对于工具的需要属于一次性的情境性需要,无法摆脱out of sight,out of mind(视野之外,心智之外)的基本状况,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哲学导论 工具在人这里,除了是感性的存在外,还是非感性的存在。当工具活动结束时,作

15、为“工具情境”的物理世界随之消失,但作为物理存在的工具之离开视野,并不等于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之消失。观念之为观念,即在于它不是在时间过程中被感知的外部自然之物,它是超越感性的,非时间的因而是不朽的东西。哲学导论 工具在感性外观上的变化、消失,不会使工具在人的心智中的消失。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是不朽的。如此看来,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界比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所谓工具之观念的原型,决不可误解为这种是在人心中的工具表象,表象还是感性的东西,只不过是在记忆和想象中的感性。观念之为观念,不是指这种东西,而是之对一种特定的“关系”之在意识中的把握哲学导论观念真实性的缘起 柏拉图的分有学说,笛

16、卡尔、康德以探讨理性的先验本性的方式来追问观念真实性之起源,马克思在感性活动的社会性中揭示“实践的意识”对普遍观念的生产作用。现象学哲学,如胡塞尔的理论,则在感性是领域中探寻普遍观念之真实性在逻辑前的起源。观念的真实性问题给了哲学以无穷的动力。哲学导论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 人类可能面对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经验问题、形式问题、预测问题、抉择问题和超验问题。哲学的研究领域是超验问题。特征是“不切实际”:一、它们的对象既不是经验上可观察到的事项,也不是逻辑思维所关注的纯形式;二、它们所求的解答,既不是对感性世界的经验描述和预测,也不是感性世界之逻辑模型的建构 它们的内容由它们的所问构成。哲学导论“

17、什么是美的”是一个经验问题,涉及的是审美经验;“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不会在经验中发生,在经验中我们只能判断何为美。美之为美,根据不在经验中。建立起经验的东西,正是那使经验得以可能的根据。这根据不是经验本身,是经验之非经验的基础,因而是超验的,或曰:“形而上的”。哲学导论 哲学所探讨的对象,即经验得以成立之根据,无法以经验方法来“证实”它的对象之存在。但这并不是说它可以超脱于经验之外来任意地设想经验的根据。它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来追问经验的基础,它或在思维的本性中,或在语言的本性中,或在物质的本性中,或在人与世界的经验前的感性关联中做此追问,追问的方式不同,就是追问之所向的内容不同,换言之,哲学问题

18、的提法本身,总是先在地决定了问题之研究的基本方法。哲学导论 哲学进步并不在于它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逐次得到了解决,而是在于问题提法的改变。哲学的进步,不是某些问题之一劳永逸的解决,而是由问题提法的改变所导致的境界之提升。标准只有一个,看一看新的提法能否比以前的提法让我们更彻底地去揭示人类经验成立之根据。哲学导论西方哲学的起源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 古希腊在哲学发生之前最重要的精神形态就是神话和宗教。水是万物的始基 用自然来说明自然,这意味着,在解释世界的时候,不要靠诗意的想象或出于恐惧的敬畏,要用理智的推理,亦即要靠理性 黑格尔认为,泰勒斯这一命题另一重要之处是提出了“一”的原则,提出了思

19、想对感性直接性的超越,这是西方知识论的起源。哲学导论 西方知识观念的基本特征已包含在这里:思想的本性和使命,正是超越感性,去把握真正的实在。这也就是说,惟思想才与实在有同一性,这一点在西方哲学中一般表述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到了苏格拉底,把这种知识观念用于追寻人自身的真相,知识论的传统在西方哲学中正式确立。这就是为什么泰勒斯是西方第一个哲学家哲学导论“穷神知化”:中国哲学的起源 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在表述上往往借助形象和象征的方法,思想没有摆脱感性的东西而达到思辨的纯粹性,故而很不像哲学,但这只是对照了西方哲学之形态,才说它不像哲学,其实,是不像“西方哲学”。中国哲思的基本精神可用周易系辞

20、中的一段话来表达: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移,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更简洁的话即“穷神知化”。哲学导论 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自其起步时候起,就没有西方那种用概念去把握实在的“知识论态度”。中国思想重点在人的“生命实践”上。牟宗三:若以逻辑和知识论的观点来看中国哲学,那么中国哲学根本没有这些,至少可以说贫乏极了。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冯友兰说: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精神之自觉)。哲学导论 由“易经”和“易传”组成的周易,是最早的中国式的哲学著作之一,它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古人从原始卜巫的迷信到要求全面地把握整个宇宙之道的转变。由此,智慧开始取代想象。思

21、想摆脱了迷信、幻想和恐惧的束缚,开始立足于自身,开始赢得了反思的能力,这种转变正是中国哲学的诞生过程。哲学导论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哲学既是对人性活动的反思,就应该具有普遍性,而中西哲学又存在这么大的差别,这是为什么呢?哲学真理因为要由特殊个体的生命奋斗来体现,它的普遍性就要受到体现它的个体生命奋斗之特殊性的限制。哲学真理在民族那里的特殊性,究其实质,乃是历史性,即民族的精神传统。哲学导论 哲学的真理本有普遍性,因而有世界性,一个民族的哲学智慧,要能启发另一个民族,前提还是在于那另一个民族的生命实践的历史展开为这种启发提供了可能。一个民族,只有当其因为自己的文化生命发生危机而开始认真反思自己民

22、族的传统时,才有可能真正看到其他民族的精神传统也是一种哲学真理,是可以拿来攻玉的他山之石,这一点是既由欧洲的历史也由中国的历史所证明了的。对话和会通,必要两个前提,一是要看出所异,二是要看出所同。哲学导论本原学说 泰勒斯:水;矛盾:思想的普遍原则与感性的有限形式;阿那克希曼得:无限;否定,还是感性;阿那克西美尼:气(以太)在感性世界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只是在寻找“第一因”,存在“无穷后退”的问题,最先意识到这个问题是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点出了本原学说的困境:企图确定永恒不变的世界本原之努力是无望的。宇宙中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元素是永恒的,万物皆变,无物永存。哲学导论 赫拉克利特干

23、脆就用“火”来规定始基,火是永远在变化、活动的形象,以之为始基,其实是要破除“始基”观念中的“永恒实体”之意味,说火是始基,实即意指真正永恒的东西,是宇宙变化过程,是流变本身,所以,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已暗含了本原问题的消解。留下的问题是,如何寻得一种方法来超越感性,以揭示诸存在者的最基本的共同规定。哲学导论本体论的开创 在感性世界中找不到第一因:第一,这原因必须不再是其他事物之结果,即它自己同时即是自身的原因;第二,这原因必须是能保持自身不变的。换言之,必须以“自因”取代“第一因”。自因之为自因,在于它既是自身存在的原因,又是所有他物存在的原因。自因可能吗?在感性经验世界中不可能。哲学导论 太阳

24、与阳光的关系,是不是因果关系?大家都会承认是一种因果关系:太阳是因,阳光是果。但这种因果关系比较特别。第一,它不在时间中。不是太阳作为原因之事项先存在,而后有阳光作为结果跟随其后。第二,太阳本身不是可以直接被感知的东西,可被直接感知的,是阳光。非感性的太阳并不在时间上先于阳光:太阳不是阳光的前因。这种理解包含了一次超越推知:由感性的阳光推知非感性的太阳。哲学导论 从世界本原学说到本体论的过渡,即是从感性的第一因的探求到对非感性的自因的探求。这一过渡取决于能否找到超越的推知之法。这一方法的寻得,要归诸巴门尼德,所以,巴门尼德是西方本体论学说的开创者。巴门尼德是在古希腊早期丰富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产生

25、的。毕达格拉斯学派的数学思想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学说。毕达格拉斯是阿拉克希曼德同时代的人,他是从数中寻找世界本原的。哲学导论 毕达格拉斯关于数的基本思想(亚里士多德)总结:“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定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数及其相互关系,并非直接的感性存在,数显然离不开思想。但它又不是单纯主观的、个人心理上的观念,而是人类所共有的认知,即,它是客观的。哲学导论 以数和数的关系来解决“存在问题”,在通往本体论的道路上跃进了一大步,其表明普遍的原则必须是看不见的、非物体的东西。树立了这样一个原则:只有在思维中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性。以数为本质的思想,正面提出了思维超越感

26、性知觉的意义,但还未能创立起本体论来。其症结在于,数还不是真正的思想范畴。数的单元是“一”,“一”是在感性事物的范围内所达到的质的“自身同一”之规定。说它是一种思想也可以,但却是极度贫乏、无内容的思想,因为这个“自身同一”对于它自身仍是外在的,是不知道自己的内容的。其他的数都是这个无内容的“一”的外在的、机械的拼合。哲学导论 数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是真正思想的“前形态”,数虽不是感性的东西,但也未曾达到思想对自己本身的自觉。数因此很神秘,对它作为存在者的本体论研究,一直伴随着西方哲学的进展,直到今日依然如此。古罗马时期的一个新柏拉图主义者波尔费留在论毕达格拉斯的生活一书中说:哲学导论“没有思想,

27、就不能认识和知道任何真实事物。思想在它自身中听见和看见一切;别的(感觉)是跛而且盲的。毕达格拉斯用数学观念来达到他的目的,因为数学观念是介于感性事物与思想(普遍,超感性的存在)之间的中介,是自在自为者的预备形式。”哲学导论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学说“逻各斯”(logos)在希腊语中原意是“语词”,转义为“道”、“道理”、“普遍规律”,在用汉语翻译时,常直接音译为“逻各斯”。赫拉克利特首先用“逻各斯”表示蕴含在语言中的普遍法则,按照他的说话,逻各斯是人的灵魂所固有的,同时又是万物共同遵循的尺度、尺寸。赫拉克利特以火为本原,强调变的原则,但同时认为变是遵循着逻各斯的。哲学导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

28、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火象征永不止息的流变,逻各斯则是流变中不变的东西,是流变所遵循的“分寸”,因此,从逻各斯来看,“一切是一”,“一切都是遵循着这个道(logos)”。逻各斯在语言中,所以流变中不变的东西在语言中。这实际上是一条极重要的指示:那驾驭一切的东西在语言中。哲学导论 如果说毕达格拉斯在数中无法真正表达纯粹思维的话,那么,现在,赫拉克利特把探求的目光引向了思维所居住的语言。逻各斯指示着蕴涵在语言中的纯粹思维。赫拉克利特虽然指出了道路,但未曾在语言中找出纯粹思维来,也未能

29、真正实现对感性的超越。这个超越是由巴门尼德完成的。巴门尼德是如何做到对感性的超越的呢?巴门尼德明确提出了“感知”与“思维”之间的对立,前者是一条通向“意见”的道路,后者才是通向“真理”的道路。哲学导论 按照巴门尼德,变化是感官所感知的,所以不是真理,只是意见;把变化视为最高原则,视为“本原”之原理,是不对的。比如,赫拉克利特讲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是就感性的河流而言,河水作为感性事物,确实始终在流逝中。但“流逝”不是真理。倘若是,语言就不可能,我们也就不能说话,我们不能说“这是某某河”,我们不能说它是什么,因为它既存在又不存在:它不是它。哲学导论 不能说话的后果,并不是仅仅指没有了人与人

30、交流的一项重要手段,更是指世界无法向我们呈现,更是指诸存在者不能“存在”。倘若以“变”为最高原则,则存在者既存在又不存在,因而不复是“存在者”。存在者被取消了,追问世界存在、统一性及其根据的哲学努力也就随之取消,即取消对真理的探求。上面的讨论引向一个重要的结论:存在者不是直接的感性事物,感性事物单凭它的感知,其实是空无,不能成为某物,感性事物要成为存在者,须另有根据。哲学导论 感性事物成为存在者的根据在语言中,巴门尼德是从语言中把这根据找出来的第一人。他是如何找的呢?他抓住了言说中连接主语和述语的系词estin(希腊语einai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译成汉语是“是”,译成英语是is,德语是ist

31、)。哲学导论思维与存在 在语言中揭示纯粹思维规定,被认为构成了一条通往真理的真正道路。这条道路的实质,就是认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存在者,即是被思维者。“思维”的对象,表面看来是感性事物,其实却是客观思维。感性事物之所以能够被思,是因为它被客观思维所规定,即它成了能存在者。客观思维因此就是绝对的行规定者,感性事物之作为存在者的世界,是被客观思维规定出来的。哲学导论 这样客观思维自成一个世界,而且是真理的世界。感性杂多之所以也能成一存在着的世界,是被客观思维世界造就的,即,客观思维世界决定感性世界。这就是本体论在其起步之时达到的境界。若分析这一境界,它含有三层理

32、解:一、语言的本性是思维,语言之表达存在者,即是思维做出存在者;语言是客观的,因此思维是客观的;客观的、普遍的思维规定隐含在语言的构造规则中;二、思维与存在同一;三、思维决定存在。哲学导论 要注意,并非个人的主观思维可以与存在同一并决定存在。与存在同一、并决定存在的,乃是客观思维。客观思维正是那主宰一切的“逻各斯”。存在之为存在是被逻各斯决定的。因此,在本体论起步之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被正式提出来,而且获得了其最初的解决:思维决定存在,故而思维与存在同一。真正的知识,关于存在的真理,必须通过本体论的研究在客观思维中去寻得。哲学导论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高度称赞了此种境界:“真正的哲学思

33、想从巴门尼德起始了,在这里面可以看到哲学被提高到思想的领域,一个人使得他自己从一切的表象和意见里解放出来,否认他们有任何真理,并且宣称,只有必然性,只有存在才是真的东西”。说存在是真的东西,其实就是说客观思维是真的东西。客观思维原指思维的纯粹活动,现在它成一世界,即成一思维规定、范畴之世界,活动就有被实体化之倾向。哲学导论 思维规定的实体化,隐去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超越感性之纯粹思维活动来自哪里?客观思维之来历本是应当被追问的。但把客观思维规定之实体化,就决断了这些规定的绝对先在性。而正是这样,思维规定就脱离了感性存在,成了自在自为的世界,而这一世界的来历问题,也即追问存在问题,就在本体论中被无

34、限耽搁了,这是本体论的一个盲点,正是这一盲点,决定了西方本体论学说绵延千年的内部冲突,这就是著名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哲学导论 旧唯物主义自古希腊开始就持久存在,说明巴门尼德关于思维与存在的解决方案不是一劳永逸的。旧唯物主义也同样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承认客观思维在其逻辑规定性中把握了感性世界。但坚决反对将客观思维规定为自在自为的实体,反对有一个思想实体世界,更反对用这个世界来取消感性世界的自有性。就唯物主义者也不相信感性认识本身的真理性,也认为真理是在客观思维中,但客观思维的自有性乃是幻觉,它其实是感性实在的自身属性,因此,思维对存在的反映,说到底,是存在自身的反映。哲学导论 旧唯

35、物主义的道理在于:一、思维规定的实体化并不能真正取消思维规定的来历问题,在受客观思维规定前的感性杂多不能没有自有性。如果说“存在”只能为客观思维所有,真理岂不是思想在认识自身了?思想的自我认识又如何能揭示感性自身的真理呢?旧唯物主义认为揭示出来的真理是感性实在自身的真理,客观思维只是真理不得不采取的形式,真理的内容则属于不以客观思维为转移的感性实在本身。哲学导论 唯物主义的坚决态度在于认定“存在”乃是感性实在之存在,思维只是对此存在的反映;思维固可达到真理,且唯有思维才能达到真理,但思维仍然只是真理的主观形式。客观思维的“客观性”,不是感性存在的客观实在,而是逻辑上的普遍有效性。这普遍有效性来

36、自人类思维自身的规律。这是唯物主义所共同尊奉的基本原则。这样,唯物主义就在其本体论上形成了一个核心范畴:物质。唯物主义用物质来表达感性实在的客观性。但物质这个范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哲学导论 因为“物质”虽然专指感性实在,但不等于感性实在。感性实在之为“感性的”,必定是杂多而具体的,故必须抽象掉一切感性的具体性和杂多性,然后把被抽象了的“感性实在”本身立为绝对者,才能有“物质”范畴,否则,就又会退回到拿某一种特定的感性事物当作“本原”的前本体论中去。但经过对一切感性具体性的抽象,这个作为绝对者的“感性实在”,其实就不再是感性的了。可见,物质之为物质,归根到底还是思维规定。这样“物质决定精神”这一

37、说法就有问题了。哲学导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人类思维与外部实在的逻辑同构。所不同的是,唯物主义相信,思维的逻辑是对外部实在自身逻辑的反映,客观唯心主义则相信,思维的逻辑是外部实在具有逻辑结构的前提,若无思维逻辑,外部实在是混沌一片的无名者,是谈不上什么“存在”的,更毋言其逻辑结构。若是否定思维与感性实在的逻辑同构,则在本体论上会走向二元论,在认识论上会走向不可知论。哲学导论一元论与二元论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首次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笛卡尔之前的西方哲学,都是一元论的。柏拉图绝不认为作为“绝

38、对的非存在”的质料世界必须从理念世界中产生出来。在柏拉图那里,真理就是纯粹思维诸范畴自身之间的关系。哲学导论 但是柏拉图的理论存在一个关键问题:无法解决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联问题。假如没有关联,理念世界的真理就毫无意义,柏拉图知道这一点,但他必须保持理念世界的自主性,不能把感性经验世界看作是理念世界的基础,所以他便不得不捏造一个“巨匠”,这个巨匠以现成的理念世界为原型,将理念印刻到同样也是现成的质料上去,做成了感性事物,所以感性事物“分有”了理念。哲学导论 捏造“巨匠”的必要性,暴露了柏拉图学说的致命缺陷,这个缺陷就是在真理与现实的关系中放逐了人本身。,这也是近代之前的西方本体论及由之引导出

39、来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致命缺陷。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人的理性才是真理的发源地,人是真理的主体。真理对人来说不是外部的权威,而是内心的自由,这自由出自每个人自身的理性,因而每个人都有希望自己去认识真理,并有希望通过听从内在的理性而参与决定及改进现实。哲学导论 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成为西方近代哲学之父,同时成了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笛卡尔从怀疑一切开始,要找到一个不可怀疑的事物,作为哲学由之出发的自明性公理。笛卡尔找到了,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不可怀疑”。怀疑即是思维,故而“我在思维”是毋庸置疑的,“我思维”的对象,具体内容或许不存在,我可以怀疑这对象,这内容可以怀疑我对他们

40、的判断,但不能怀疑我在做判断。哲学导论“这是黄河”与“我认为这是黄河”的区别。“存在”是从“我思”来的,因而“我思”是思维的真正出发点。“我在”的“我”,不是作为身体的“我”,“我”的绝对性,不是“我”之身体或意志、欲望、感觉、想象、走路等等的绝对确定性,而是指包含在这些中的共同的“我”,“我”是这些内容中的思维,是具体的“我”中的纯粹意识。所以不能说“我走路,我存在”,而应该说:“我存在,所以这走路是我的”。哲学导论 按照笛卡尔,“我”就是“我思”,因而是无外部经验内容的、纯粹的自我。只有纯粹的自我,才有确定性。“我思”不像巴门尼德的“客观思维”那样可以直接规定出感性事物。由“我思”证明的“

41、我在”之存在与感性事物之存在,是不同的规定。于是,本原问题便重新产生了。“我思”作为主体思维,它自身有确定性,有确定性的东西就是实在的东西,实在的东西即是实体,所以“心灵是思维的实体”,这种实体不能保证感性事物的确定性,故不是感性事物的本原,感性事物出自另一种本原。哲学导论 但必须注意,笛卡尔重提本原,不是返回到古希腊的本原学说,这里的本原不能用特定的感性形态来规定,而必须用思想来规定,是“实体”范畴。所以笛卡尔区分了两种实体: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精神实体的实在性是思维,物质实体的实在性是广延。这是典型二元论的本体论。本体论上的一元论和二元论问题,是由于砍去了超越主体性思维的、外在的、彼岸的客

42、观真理世界后才引起的,超越的真理世界被否定后,现实感性世界之非“我思”的内容,就必然与“我思”相对待,而且是“我思”所渴求和欲予把握的对象,不能被打发为“非存在”。哲学导论 笛卡尔的意义在于,不仅把彼岸的客观思维拉回人的内心,以便宣布真理属于理性的内在性,同时还为纯粹思维树立了它的对立面广延,以追求真正的知识,但笛卡尔因为无法回答两个本原的关联,最后还是只好求助于神。哲学导论 虚构神并不是对问题的真正解决。可以说,整个近代的西方哲学都在对付这个问题。一元论与二元论,经验论与唯理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都在这一目标上汇合起来。哲学导论道与器 本体论是对隐含在人性活动最

43、深处的源始思想所做的阐发,是人对存在的一种终极领会,是文化的原动力,在中国就是“道”,本体论就是“论道之学”。“无名,天地之始”。名器为“用”,所以为用,因其是道显于其间,行乎其中的资具。哲学导论 道生名器,如何生?从人民的实践生活中生。道不远人,道就在每个人对自身文化生命的承诺之中。本体论之成就,便是形成“道统”,道统即是名器的精神实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对本体论研究之意义的很好表达 文明之危机源自器之离道。国民性格与社会制度?哲学导论死亡问题与终极关怀 人的文化生命本身不可被否定。若真弃之,惟有两途,一是了却生命,一是过动物式的生活。人一出生,死案

44、已立,整个一生无非是死刑缓期执行罢了 人皆有死是终极关怀的根源,需要“本体论地”知死。哲学导论“终极关怀”自哲学诞生之日起,即是哲学的题中之意,但作为一个词语,它却是晚近才出现,美国当代神学家、哲学家保罗蒂利希 终极关怀能导入宗教、唤起本体论的关怀和文学的感怀。人是“被抛”到世间的,但必须承担“被给予”的这一切哲学导论 威廉巴特:如果人无需面对死亡,也就无需展开哲学思辨了。假如我们都是永恒生活在伊甸园中的亚当,那我们就会优哉游哉,想这想那,却绝不会去思考任何严肃的哲学问题。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就是对死亡的沉思。人之所知所乐的生,是自我意识的存在,人之所知所惧的死,是自我意识的非存在 自我不能证明死

45、的存在,死恰恰是自我的非存在。哲学问题源自终极关怀!哲学导论克服虚无:哲学与宗教 以知识论的道路求本体论问题之解答的西方哲学传统,只能在理性中对付虚无与荒谬。但尘世对理性而言又有诸多不可理解性。斯多葛主义呼吁寻人们退回到内心,诉诸灵魂的自满自足,超越尘世生活。理性的自我肯定之路,只能把虚无拒之门外,并不能真正克服虚无。虚无事实上是无法真正拒之门外的,当代哲学承认和正视理性的有限性。哲学导论 哲学诉诸理性,但宗教直截了当地承认荒谬 信仰的前提是谦卑 宗教的逻辑是要导向对神的敬畏和献身,以换取来自神的终极关怀和超越之爱。宗教感情就其本体论意义而言,乃是在承诺虚无的同时给与人的存在以最高的肯定 虚无

46、并不因为人们对上帝的信仰而被克服了,而在这种信仰的感情中不再成为恐惧的对象。虚无依然不可战胜,但它失去了摧毁人的生存之勇气的力量。哲学导论 哲学也好,宗教也好,都只是克服虚无的道路,而不是其最后的成果。人们还将在这两条路上前行。人之自由存在的能力,归根到底不是来自理性,而是来自与虚无的直面遭遇。哲学导论“形而上学”释义 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严复将其译为“形而上学”,取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一致把本体论归入形而上学中,在黑格尔的小逻辑中,把形而上学分为四部分:本体论关于诸存在者之存在规定的学问;理性心理学研究心灵的形而上的本性;宇宙论和理性

47、神学。哲学导论 本体论属于形而上学的一部分,然而是形而上学之最核心和最基础的部分。如果说本体论试图解决的是诸存在者“何以存在”的问题,那么本体论之外的形而上学,则要解决诸存在者总体“怎样存在”的问题。人天生就是形而上学的怪物。形而上学的问题,虽是人类理性不可避免地向自己提出的,却不能如理性之愿获得如科学知识那么可靠的答案,对这些问题而言,作为确凿知识给出答案其实是不存在的,将来也不可能存在。哲学导论 在人类思想和知识的历史上,一切科学都是在形而上学的胎胞里成熟起来而后从哲学中分化出去的,中西方科学的差别,根源于形而上学的区别。哲学导论自由与决定论 人类行为让我们相信有自由,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48、的基本信念,又使我们怀疑自由是不是假象,这就是自由与决定论之间的对立。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使我们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科学就建立在因果联系普遍性的观念之上。哲学导论 决定论原理可以概括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仅是决定了的,而且是由其先前状况所决定的。自由观念之形成,是出自人类行为的特征。道德秩序和法律制度建基于“选择”,“选择”的基础是自由。自由与决定论的对峙,有待于本体论视域的根本性转换。哲学导论目的论与决定论 目的论也像决定论那样相信宇宙万有的普遍联系,并因而相信每一具体事物或状态之在普遍联系中所具有的确定性。但目的论认为普遍联系不是根源于因果联系,二世目的关系。决定论导致科学,目的论导致信仰

49、。哲学导论身与心“我有一个身体”的三种意思:1.我与我的身体同一,换言之,我是一个身体;2.我拥有我的身体;3.我是一回事,我的身体是另一回事,两者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发生联系。当代哲学用“场”来解释自我,主要是消解自我的实体性。消解自我,就学消解形而上学的身心关系。哲学导论认识论与先验哲学 认识论的核心是真理问题 西方近代以前的哲学,并无真正的认识论问题,但认识论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主要课题。在西方古代大多数哲学家看来,知识的前提在于有一个超越尘世的、彼岸的真理世界的存在,真理的本性是它对于感性尘世之物的超越性,而获得真理的途径直接就是人的灵魂对神的智慧的爱。哲学导论“我思故我在”的提出,开启了近代

50、哲学的理性时代 以思维为原则,而不是以超越的理念为原则,据此,真理以人心的纯思维能力为基础,真理的可能性不取决于神意,而取决于人的主体思维 作为纯思的自我意识,固然是真理之确实性的出发点,但是作为现实世界之真理的感性内容却无法从这个先天自明的“我思”中必然的推演出来。哲学导论 认识真理不等于纯思的自我认识,而是凭思维的规定去认识那现实的外部世界,目的在于使这个世界与人心一致。真理既是人心的产物,又必然是世界本身的真相,这样就发生来自纯思的先天理性与来自人心对外部世界的感性经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认识论以主体与客体的对峙为前提哲学导论 真理问题的实质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主体既是理智的主体,又是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