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与性别:文学与性别: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目录l1.女性主义批评的定义及产生背景l2.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和主要场域l3.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主张l4.女性主义批评的关键词l5.案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解读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尼娅女性主义批评发展概况女性主义批评发展概况l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很快盛行在欧美并蔓延于全球的一种批评思潮。l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人文社科杂志上,仅有12篇关于社会性别的文章。l80年代达到210篇;90年代,剧增至2607篇。l2010年12月13日在Google上搜索“feminism”,获得约129万条结果(用时
2、0.10秒);键入中文“女权主义”,也有48万9千条结果(用时 0.10 秒)。女性主义批评发展概况女性主义批评发展概况l乔纳森卡勒:“女性主义批评这个名称应该来运用批判所有关于性别压抑的批评流派。”l阿里逊莱特:“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任务是披露性别歧视,在每一个文学文本里以不同的力量予以展示。”l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发生文化转向的标志之一。从女权到女性的变化从女权到女性的变化l“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的主张;l后传到英美并逐渐流行起来。l经日本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其关注的焦点是男女社会权利的平等。l20世纪
3、6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地用“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以突出这种思潮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强调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的平等。朱刚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6页中指出,20世纪初以前的“feminism”译为“女权主义”,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feminism”译为“女性主义”。在特别强调妇女权利的地方,用女权主义。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批评l“女性主义”于1870年最先在法国产生,后传入欧洲其他国家和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美洲国家。l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从当时欧美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极富活力、具有较强政治性的批评理
4、论。1.1.女性主义批评的定义l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从当时欧美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极富活力、具有较强政治性的批评理论。l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观点:西方文明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是由男性控制的,妇女属于从属的地位。在家庭、宗教、政治、经济、教育、法律、文艺等社会的所有领域,妇女都受到男性的压制和排斥。男女的性别差异不仅是由生理决定的,也是由父权制社会决定的。l女性主义批评的主张:对男性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和社会进行批判,在社会各领域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发掘并建立长期被父权制文化淹没的妇女自己的文学经典和文化传统。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l“女性主义”于
5、1870年最先在法国产生,后传入欧洲其他国家和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美洲国家。然而“女性主义思想”出现的要早很多。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公元前7世纪)的作品就含有女性主义思想。中世纪德国女哲学家、艺术家、戏剧家、诗人、物理学家宾根在其著作中表达了女性主义的意识。在意大利出生的法国女诗人克里斯蒂娜在女士之城(The City Of Ladies,1404)中抨击了当时社会的厌女症传统。l不过,影响较大的女性主义著作还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出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影响了世界。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和1791年发表的人权宣言激发了各国妇女思考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一些妇女领袖提出了要在社会各
6、领域和家庭中争取平等地位的主张。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l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文化批评。l第一阶段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以追求妇女的社会权利为目标,及至本世纪初,这场运动以西方社会关于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等法案的通过而胜利告终。l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的“女权”运动进入第二阶段,也被称为“新女性主义”:政治色彩过于浓厚和实践行为较为激进的特点,主要目标是批判性别歧视和男性霸权。l20世纪80年代,欧美的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去中心”与“解构”等“后学”的方法论对女权主义有直接的影响和启发,促成了复杂纷纭的“后女权主义”时代格局。1.2
7、.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l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催生物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没有妇女解放运动亦不可能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诞生,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席卷欧美的第二次女权运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在西方高等教育界和学术界得到承认,成为影响较大的批评理论。2.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和场域l女性主义不是铁板一块的思潮,200多年间,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发展受到其他许多批评理论如心理分析、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黑人美学、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等的影响,女性主义借助这些批评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主要形成了四种流派:自由女性主义
8、、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l另外还有分支,诸如:文化女性主义、存在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或后殖民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等等。2.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l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不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个凸现文学外部研究的批评流派。它与20世纪以来的各种理论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体系丰繁复杂。l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A“妇女形象批评”(womens image criticism)B“妇女中心批评”(women-centered criticism)C“身份批评”(identity cri
9、ticism)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重在批判,揭露男性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扭曲,批判文学中的“厌女现象”,抨击阳物批评。代表作有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等。l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l重在发掘分析,追溯女作家自己的文学传统,大规模重新挖掘和阅读各国各时期的妇女文学,援用女权的视角读解经典作品,倾心于语言文学的批评。代表作有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等。l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重在反思,重新思考文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发展一种跨学科、跨性别的女性主义文化,不再拘泥于文学本身,兴起了对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性别诗
10、学”,呈现出多元的理论格局。l代表作有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妇女的时间等。茱莉亚克里斯蒂娃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2.2.1.2.2.1.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马克思主义提出,婚姻制度与家庭形式及两性关系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的性别特征是与社会属性密切交织在一起的。这一基本原理受到大多数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拥戴。马克思主义主张反抗一切压迫、要求人类解放、追求完全平等,这正好与女性主义要求女性解放、追求男女平等、反抗男权压迫相吻合。因此,这种批评可以说是马克思妇女理论在文学批评上的运用。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l
11、2.2.22.2.2、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受弗洛伊德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而开创的新领域。一方面对精神分析学说中的“阳物崇拜”发起猛烈攻击,一方面又借鉴和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的话语,作为女性写作的指导原则,提出“女性话语”、“女性写作”、“双性同体”的新概念。旨在把女性从父权制话语的压抑下解放出来,营造女性“自我认证”的大氛围。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l2.2.3.2.2.3.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发展过程还注意到种族种族的问题,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有时又称“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批评”。其
12、特征是对文化霸权的批判,对殖民话语的分析,并为非殖民化探寻出路。在这一流派中应特别注意“话语”、“身份”与“主体”三个关键词。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l2.2.4.2.2.4.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直接继承了后现代的特征,如否定所有宏大叙事,反对以男性文学为标准的大型理论;否定二元对立、强调多元方法论,反对以男性为主导的二元对立;反本质主义以及话语的狂热,创造女性自己的话语系统。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l2.2.5.2.2.5.后结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后结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后结构主义对女性主义
13、文学批评的影响在于语言观、“身体书写”论以及解构文论。大多数女性主义者认为,由男性操纵的语言表述与妇女的真实存在并没必然联系,因此要颠覆现存的语言符号系统,改变语言结构,改变涉及她们自身的语言用法,创造“妇女自己的语言”,进而倡导“身体书写”。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l2.2.6.2.2.6.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在生态运动、和平运动及妇女运动的共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视为“生态批评”或“文学与环境研究”的一部分,从性别角度切入生态问题,旨在解放妇女与自然,围绕自然、女性、发展等主题批判父权制的统治和压迫
14、,进而高扬女性文化、女性原则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作用。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3.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主张l根据不同的理论倾向和操作方法,女性主义批评可以分为两个学派: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3.1.女性主义批评之英美学派l在英美学派中,美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更多些学院特色,而英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更关注大众文化,强调性别和阶级之间的联系,特别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观点对文本进行批评,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l总体上说,英美学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是凯特米利特;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是肖瓦尔特;第三阶段是
15、80年代中期以后,英美女性主义主要在跨学科的女性文化研究层面上继续发展。l尽管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见解多有不同,前后期观点也甚多变化,但她们都致力于女性文学传统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以期建立起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她们都强调女性作者之间存在着亲密的关系,鼓励当代妇女只有加强联系和团结,才能与强大的父权制文化相对抗。3.1.1英美学派:肖瓦尔特“妇女批评学”理 论的构建l1978年她发表迈向女权主义诗学一文。在这篇论文中,肖瓦尔特首次提出“妇女批评”这一概念,她把女权主义文学研究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把妇女作为男性的消费者,研究男性文本中的妇女形象、研究文学史及批评对妇女作家的忽略和贬低以及女性受
16、众的被动地位等,探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一种是把妇女作为文本意义的生产者,研究女性写作的动力、女性语言问题、妇女文学史及特定作家作品的文本。3.1.1.英美学派:肖瓦尔特“妇女批评学”理论的构建l肖瓦尔特认为前者是一种扰评实践,一种政治性的阐释模式。作为一种批评读解,很容易被新的读解所取代而成为明日黄花。而后者则致力于未来的建设,诉诸于女性经验,把女子作为独立的文学团体来研究女性写作的特点,是更具有自我意识的理论建设。l肖瓦尔特还强调妇女批评不能只依赖男性大师的理论,不能只是对男性大师理论进行修正、挪移、颠覆和反抗,而必须建立自己理论。3.1.1.英美学派:肖瓦尔特“妇女批评学”理论的构建l在荒
17、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中,“妇女批评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建立。在此文中,肖瓦尔特总结了美、法、英等国的女权批评的特点,将妇女文学研究的理论归纳为四种视角,即生理的、语言的、精神分析学的和文化的。肖瓦尔特认为文化的研究模式吸收了前三种所长,因此更适合建立女权主义的批评理论。l法国学派则迥然不同于英美学派,更多地师从于让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雅克德里达和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理论。l法国学派尤其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问题,注重对语言的象征系统进行质疑,并提出“女性写作”可以在语言和句法上破坏叙述传统。这种“女性写作”既可以出自女性之手,也可以来自男性,它在对固有语言的破坏中显示出强大的解构性。l法国
18、学派面向未来,将重点放在“女性写作”上,希望建立起一种标举差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埃莱娜西苏、露丝伊瑞格瑞。l在理论上,法国女性主义批评采取了一种激进的态度,但她们这些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和颠覆力量的研究,明显地存在着将妇女解放的社会斗争问题心理化、生理化和语言化的倾向,因此该学派在政治上远不及英美学派那样富有实践精神。3.2.女性主义批评之法国学派303.2.1.西苏的“女性写作”理论l艾莱娜西苏(1937-),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小说家和剧作家。她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女性写作”的理论。但是受解构主义的影响,她拒绝给女性写作下定义。3.2.1.西苏的
19、“女性写作”理论l(一)写作是女性用身体来突围 传统的写作一直被父权制美学所控制,妇女失去了真正的写作和讲话的权力,因而西苏认为妇女必须开创一种新的反叛性的写作。首先,妇女必须写自己的身体,“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因为身体是妇女被压制的原因和场所,女性用身体来写作可以接近其潜意识的本原力量。从而使写作其有用身体突围的意义。在西苏笔下,写作是被压抑的女性欲望的爆发,是女性生命的呐喊和创造力的张扬。它不仅使女性身体产生快感,还能激起反压迫的力量。于是,写作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行动。女性通过写作可以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打入历史。西苏的行文风格也正是对她自己理论的印证。她的文章大都是激
20、情澎湃的散文诗,议论抒情交错,人称不断交换,不大讲究逻辑,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西苏喜欢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诗人,她认为诗歌语言可以颠覆普通语言,表现潜意识领域,而潜意识领域正是被压制的妇女们得以生存的地方。32l(二)“双性写作”理论 西苏的“女性写作”并不强调作者的生理性别。她说,女作家的作品未必就是女性的,可能是地道的男性写作,相反亦然。尽管很少有男性作品具备女性特征。但仍存在着,比如法国作家让热内。西苏认为她提出的女性写作是具有“双性特征”的写作。这一双性不同于传统上的双性,传统的双性是中性的,企图消除差别,抹杀个性,达到一种“完整”的存在的幻想。西苏的“双性写作”是非对立性的、多元的、不断变
21、化着的,不排除差别,也不抹杀任何同一性。其作者是一些依靠潜意识行为的破坏者,任何权威都无法制服的边缘人物。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男性易于保持单性崇拜的观点,而妇女往往更倾向“双性写作”。3.2.1.西苏的“女性写作”理论33l 西苏力图使写作具有革命性,她提出的“女性写作”弘扬了女性潜意识的革命力量和包容一切的母性特征,试图以此来打破二元对立模式。其在理论上的探索和政治上的热情都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她却给女性写作赋予了过于沉重的使命。语言毕竟只是语言,而不是自足存在、可以左右一切的力量。伊格尔顿在评价象征派诗人时说,“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一种激情写作转向了自身,对自身产生了深恋。”这句话用来
22、评价西苏的妇女写作理论也很合适。3.2.1.西苏的“女性写作”理论3.3.3.3.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总结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总结l英美女性主义批评更多地接受了英美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立足于人文批评的角度,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带有较鲜明的政治批评的色彩。l法国的女性主义更多的是从语言和文本的角度研究文学,带有法国文学批评的文本主义倾向。法国学派对所谓的“女性本质论”和“女性文学传统”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视角在客观上反而有可能维护父权制的文学史观。4.女性主义批评的关键词l4.1.“天使”与“妖妇”这种术语的出现见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第一阶段,它是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出发,对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进行阐释时
23、运用的关键词。此时,女性主义批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致力于挖掘女性在社会现实中被压迫的社会根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了政治批评和社会批评的性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在对文学文本加以解读的过程中,首先发现女性的社会处境对女性文学创作的影响,其次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形象的理解和批评过程中因为性别意识的存在和歧视导致了对女性形象的误解和歪曲。4.1.“天使”与“妖妇”l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目的之一即是探寻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压制,男权主义主流话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重新阅读和评论文本,批判传统文学对女性的歪曲,揭示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唤醒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l美国吉尔
24、巴特和格巴1979年发表的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解读了西方19世纪前男性文学在对女性形象误读历程中产生的两种虚假的女性形象天使和妖妇,这种形象与现实的真实状况并不相符,它呈现的是男权中心文化下男性的偏见和女性的从属地位。女性主义批评家发现在传统文学史中男性作家描绘女性形象总是两个极端。女性形象不是被描写成天真、美丽、温柔、无私的“天使”形象,就是被描写为淫荡、刁钻、丑恶、自私自利的“妖妇”形象。37l“妖妇”形象与“天使”形象恰恰相反,她们挑战男性权威,不肯顺从,不恪守妇道,有着强烈的个人欲望,如美狄亚中的美狄亚,哈姆莱特中的乔德鲁斯,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等等。这类女性形象又可归结为三类:
25、失贞者,男性化的女人,悍妇。这种女性形象是男性为了压抑敢于挑战男性权威的自主女性而创造的,展现了男性面对女性意识觉醒时的恐慌和厌女情绪,所谓“妖妇”形象,实质上是具有自主女性意识、独立人格,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l 无论是“天使”形象还是“妖妇”形象,其内涵都揭示了男权中心文化下男性对女性的贬低和歪曲,展示了传统文学史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暴露了男权主义语境中男性的审美取向控制、压抑女性自主意识的实质。女性主义批评家以对传统文学史文本形象的解读,阐释了文学形象在性别意义上的虚假性,揭穿了男权主义主流话语结构的本质,建构了颠覆男权主义中心文化后女性文本的叙事策略,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26、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84.2.双声话语l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批判性地借鉴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把对女性处境的研究深入到女性的心理结构、人心理分析层面上,探究女性文学创作的话语结构模式,解读女性创作中语言与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关系。男权中心文化模式通过对女性的压抑和控制得以维系,而女性则一直与男权中心文化模式进行着不断的压抑和反压抑、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即是女性写作的双声话语的显在表露。l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指出,男权社会中男性优越于女性的神话是男权中心文化规则创造出来的,语言标准也不例外,几乎所有的语种,男性都是标准和规范,在这样的语言困境中女性创作超乎寻常的艰难
27、,可谓是一场自主意识追寻的“突围表演”,因为传统文学史中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总是对女性误读和歪曲。39l诸如此类的女性形象,无不是父权专制社会和男性规范话语的畸形儿。女性作者处于这样的文化环境,她们感到强烈的孤独和奋起抗争对于女性的重要意义,这正如吉尔巴特和格巴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说:“女艺术家感到孤寂。她对男性前辈的隔膜伴生了对姐妹前驱和后来人的企盼。她急切地渴望女听众,又畏惧着男读者的敌意。她受制于文化,慑于艺术的男性家长的权威,对女子创作的不正当、不合体亦忧心忡忡。凡此种种卑贱低下的表现都标志着女作家在勉力寻求艺术上的自我定义,并使女作家塑造自我的运动有别于男性同行的奋斗。”l男权社会和男权
28、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和控制,使女性作家深感身份忧虑,她们要追寻女性自主意识和自身地位的回归,却又感受到男性权威的威慑,所以,西方19世纪的女性创作采用了“双声话语”的微妙策略,把女性寻求女性自主意识和社会地位的声音,隐含于男权主流话语之中,暗含了对父权专制社会和男权中心文化的反叛,从简奥斯汀、玛丽雪莱、爱米莉勃朗特到爱米莉狄金森等女性作家的创作无不如此。40l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在“双声话语”叙事策略的运用上可谓是典范文本。作品中夏洛蒂勃朗特除了描绘家庭女教师简爱这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个人奋斗的历程外,重要的是展现了她与庄园主罗切斯特艰难曲折而又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简爱与庄园主罗切斯特的爱情结局
29、,似乎可以看成是在西方广泛流传的“灰姑娘模式”,但人们深刻解读后才感到夏洛蒂勃朗特不落案臼,她没有让简爱顺利地获得爱情,而是在罗切斯特几乎双目失明,庄园毁于大火,简爱与罗切斯特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才安排简爱回到真正需要她的罗切斯特身边。这种叙事策略既从女性话语上揭示女性对成为男性附庸的拒绝,又颠覆了男性经典爱情故事的模式,隐含了女性创作对男权中心文化和男性主流话语的反叛。5.案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解读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尼娅5.1.我的安东尼娅故事梗概l薇拉凯瑟(18731947)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一位独具特色的女作家。她生于具有浓厚南方传统的弗吉尼亚乡村,长于西部的内布拉斯加大草原,童年的草
30、原生活经历对她产生了终身的影响,对自然的热爱成为她作品的永恒主题。同时,凯瑟具有浓烈的性别意识。在其充满怀旧色彩的“内布拉斯加系列”(或称拓荒系列)小说中,自然和女性相互指涉,勾勒出凯瑟“心往归之的纯美理想”。l我的安东尼娅是凯瑟拓荒小说系列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也是凯瑟的巅峰之作它史诗般地描绘了20世纪初欧洲移民在美国西部边疆的拓荒生活。小说的女主人公安东尼娅是波西米亚移民,来到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草原定居。透过她儿时的伙伴吉姆伯登的双眼,我们看到一位坚强的女性在草原拓荒、文化疏离、个人不幸与辛苦劳作中挣扎与绽放的故事。l年幼的安东尼娅随着父母从弗吉尼亚迁移到内布拉斯加大草原在与自然的接触过程中
31、,安东尼娅的内心世界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经历着精神的成长。初到草原时,希默尔达一家被同乡骗光了钱,由于不适应严酷的环境,又不懂英语,他们只能住在土穴里。当冬季来临时,安东尼娅绝望的父亲在严寒、贫困和对故乡的思念中饮弹自尽了。安东妮亚便担起家庭的重任。最初,她给哥哥安布罗希当帮手,此后去黑鹰镇做帮工,后来被一位列车员欺骗遭受抛弃。再后来,安东妮亚重新回到农场,并在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她不断地从自然中吸收能量,逐渐成长为一位内心强大的女性。20年后,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在那片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和谐的家,在农场的厨房和果窖间找到了幸福。5.1.我的安东尼娅故事梗概l 随着生态批评(Ecocriti
32、sism)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以来,生态女性主义批评(Ecofeminism)也应运而生。生态批评基于生态思想的基本原则,即整体的、和谐的、多样化的、相互依存的原则,重新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看它们是否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是否有助于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是否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均衡。l 在生态批评的基础上,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则更加注重探讨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人际和社会平等公正问题,更加关注两性之间的征服、支配、压迫和统治。生态女性主义超越了男性中心论的局限,将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和掠夺与夫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和征服加以类比。生态女性主义为我们描绘了
33、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同时社会的异质空间尊重差异,强调相互依存,以生态系统基于生态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薇拉凯瑟是一个具有生态整体意识和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她主张建立自然与人、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5.2.我的安东尼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l生态女性主义批评首先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堡垒,使人类重返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命运始终与自然的存在和发展密不可分。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然价值的肯定和万物平等的思想是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观念。安东妮亚是名副其实的大地女儿,她将自己深深地融入到那片土地之中,最终完成了生态学意义上的“自我构建”。l安东尼娅的自
34、我构建诠释了凯瑟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安东尼娅珍视自然中的一切。在她看来,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在干旱时节再累也为这些树操心。它们在我心中就像是些孩子。有许多个夜晚我等他睡熟之后又起床,出来担水浇灌这些可怜的家伙。可现在你瞧,我们可享受到它们的好处了。”她甚至对待动物也非常仁慈。在向吉姆解释为什么怕枪时,她说:“自从有了孩子后我就再也不想杀生。如今让我拧断一根鹅脖子我也会感到几分胆怯。”吉姆的祖母也说:“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会觉得动物可亲。5.2.1.融入自然,建构自我 凯瑟通过塑造安东妮亚这一人物形象,向我们诠释了一个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理想。同时,凯瑟表达出她对人与自然的看法:人离
35、不开哺育她的土地,只有那些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才能真正构建自我、实现自我。5.2.1.融入自然,建构自我l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社会,男性压迫女性,破坏自然,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以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消解了男性中心意识,极力反对男人支配女人的观念,反对人与人之间的强权、统治和歧视。大自然那既愿意给予又夺回生命、既富饶又贫瘠的明显矛盾特征,导致男性产生一种必须征服自然和女性的心理,通过驯服或疏远女性来征服女性。l而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和自然之间有着密切和内在的联系,更强调“女人在自然与文化之间所占据的桥梁般的位置”。女性对草原的认同、对土地的依恋和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与父权制主导
36、下的殖民者用刀剑征服土地的做法迥然不同。5.2.2.回归两性,完善自我l重返自然怀抱的安东尼娅与具有女性特征的草原融合在一起,她们具有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她和她脚下的土地都已经具有创造力和生育力,准备着生儿育女和生产庄稼。”当吉姆在阔别20多年后再回到内布拉斯加草原去看望安东尼娅时,他发现曾经的荒原已经变成了良田,而安东尼娅也拥有了一座伊甸园般的农场。吉姆羡慕地看到,安东尼娅儿女成群,农场里一片欣欣向荣,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有鹅、鸭在我行走的小径上嘎嘎地叫着穿过。几只白猫在门廊台阶上的黄南瓜中间晒太阳。”l吉姆注意到了这个家庭的和谐,“从围在安东尼娅身后的孩子们中间我感到了一种自然和谐。他们以
37、各种姿势挨着靠着,一点不顾忌互相碰撞。”安东尼娅和丈夫情投意合,两性的和谐是她获得新生的基础。安东尼娅与安东的家是建立在互爱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他们之间没有压迫和奴役,是一种和谐、自然、平等的两性关系。5.2.2.回归两性,完善自我5.2.2.回归两性,完善自我l相比之下,凯瑟笔下的男性则是脆弱的。凯瑟曾说过:“在当时恶劣的草原生存环境中,是妇女表现出传统的男性的力量与勇敢,而男人则显得软弱无能。”他们被如实地记录在凯瑟的故事里,如我的安东尼娅里以自杀来结束痛苦的希默尔达先生。在家乡,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受人尊敬的乐师,有丰厚的收入,有知心的朋友。而在内布拉斯加大草原,在这个异乡荒凉的一隅,他
38、们一家人像獾一样蜷缩在洞里,靠仅有的一件大衣取暖,吃着腐烂的土豆。极度的痛苦和屈辱击垮了脆弱的希默尔达先生。还有故事中的叙述者吉姆。最初吉姆在安东尼娅面前的优越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种男性之于女性的优越。还未成年的安东尼娅对此也很清楚:“事情对你们来说总是很容易,可对我们却总是很艰难。”但成长后的吉姆来到城市读书并且成为一位铁路公司的代理律师。虽然他“保持着年轻”,但他知道自己的家庭生活很空虚,他的成功无法与安东尼娅充实的生活相提并论,他没能获得精神上的幸福。l在我的安东尼娅中,凯瑟告诉我们想要达到一种自然与人、男人与女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感,就需要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认识两性间平等互补的相互性、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同生共存的命运,需要打破人类中心的意识,克服男性占统治和支配地位的傲慢感觉,懂得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关爱的伦理。这样才能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的神奇,获得自然赋予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改变人类征服自然的态度,消除性别偏见、种族歧视、阶级压迫;才能建构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关爱他人、维护和平。结语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