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31 ,大小:5.93MB ,
文档编号:5203339      下载积分:2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203339.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ppt

1、执教人:万宝奎执教人:万宝奎 第第7 7课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019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31张PPT)2019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31张PPT)2019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31张PPT)2019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31张PPT)山 东 省 宁 阳 第 四 中 学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

2、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形成的背景和影响。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形成的背景和影响。2.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3.汉至唐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汉至唐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一、选官

3、制度一、选官制度政治是政治是人人的政治。的政治。人才的选拔对于国家的治理人才的选拔对于国家的治理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如何合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如何合理且方便的选拔出优秀的人理且方便的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就是中国古代历代统治才,就是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者,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之一。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时间时间先秦先秦秦国秦国汉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4、 隋唐至明清隋唐至明清制度制度方式方式标准标准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军功爵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察举制科举制科举制血缘血缘世袭世袭推荐推荐军功大小军功大小自下而自下而上推荐上推荐评定评定授官授官分科考试分科考试品行品行门第门第才学才学1.1.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逐渐制度化;2.2.选拔标准渐趋公平、公正;选拔标准渐趋公平、公正;3.3.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100%大权独揽大权独揽皇权士族士族皇权皇权士权士权获

5、得世家大族的支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拥护,巩固皇权持拥护,巩固皇权获得皇帝分享的选获得皇帝分享的选官特权,世代为官官特权,世代为官利益交换利益交换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时间:曹魏政权时间:曹魏政权首倡:陈群首倡:陈群中央中央任命任命中正官中正官(士族)(士族)评定人评定人才等级才等级任命任命官职官职初创时重视初创时重视家世家世、道德道德和和才能才能并重并重主要看重主要看重家世家世1 1、含义:、含义: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2)(2)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

6、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1)(1)历史发展的客观潮流:历史发展的客观潮流:经济上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壮大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壮大政治上政治上:士族门阀衰落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他们要求庶族地主兴起,他们要求参与政权参与政权.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维持。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维持。2 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科举制开创的原因:隋唐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隋唐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隋文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

7、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隋隋朝朝创创立立唐玄宗唐玄宗(开元开元)任用高官主持任用高官主持考试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后成为定制为定制 唐太宗唐太宗(贞观贞观)增加了考试科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首创殿试和武举;唐唐朝朝完完善善3 3、隋唐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隋唐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注重门第选官制度,选官注重门第4 4、特点:、特点:(1 1)不再以家世名望

8、为选官标准,而是通)不再以家世名望为选官标准,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过考试选拔官员;(2 2)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士族地主手)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士族地主手中收归中央(加强皇权)中收归中央(加强皇权)山 东 省 宁 阳 第 四 中 学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殿试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而且将其制度化将其制度化它那它那“朝为田舍郎朝为田舍郎,暮登暮登天子堂天子堂”式的式的“机会均等机会均等”的机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对知识分子

9、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薛明扬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孟郊登科后登科后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盛于贞观、永徽徽 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终不为美。故有诗云:。故有诗云:“太宗皇帝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王定保保唐摭言唐摭言5 5、评价、评价积积极极(1)(1)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冲破世

10、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士族抑制士族门阀势力的发展门阀势力的发展;(2)(2)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3)(3)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4)(4)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有利于政局稳定;(5)(5)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发展,尤其是,尤其是唐诗发展唐诗发展;(6)(6)影响深远:影响深远:科举制度为科举制度为后代历朝所沿用后代历朝所沿用,为日本、朝鲜等国所采用为日本、朝鲜等国所采用,为中外文化交流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出贡献;(7)(7)有利于有利于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有一定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合理性。消消极极(

11、1)(1)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应付考试,忽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视了实用性的学问;(2)(2)同年登科的进士同年登科的进士易结成易结成“朋党朋党”,朋党之争朋党之争”成为唐朝后期政治黑暗的重成为唐朝后期政治黑暗的重要因素要因素,加剧唐朝的走向衰亡加剧唐朝的走向衰亡.三大选官制度比较三大选官制度比较时期时期两汉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制度制度察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选拔选拔途径途径选拔选拔标准标准自下而上推荐自下而上推荐中央采用考试方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拔式选拔西汉至东汉前期根西汉至东汉前期根据才能和品德;据才能和品德;主要依据考

12、试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才能)成绩(才能)自下而上推荐自下而上推荐依据门第族望依据门第族望东汉后期依据门第东汉后期依据门第族望族望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加强中央集权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皇皇 帝帝尚书令尚书令侍侍 中中常常 侍侍丞丞 相相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太太 尉尉 九九 卿卿 有事上报有事上报中朝中朝外朝外朝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1 1)演变过程:)演变过程: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

13、并完善三省六部制;(2 2)分工与职权)分工与职权二、中枢体制的变化二、中枢体制的变化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皇皇 帝帝门下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中书省中书省(起草政令)(起草政令)(执行(执行 政务)政务)(封驳审议)(封驳审议)吏吏部部户部户部礼礼部部兵兵部部刑部刑部工部工部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意义:1、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2、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史料一史料一唐代中央最高机关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尚书、中书

14、、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史料一根据史料一,结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隋唐所学知识,概括魏晋、隋唐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独揽事权”的方式。的方式。参考答案:演变: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参考答案:演变: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唐时期三省长

15、官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另设机构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相互牵制)。史料解读史料解读史料二史料二(唐朝前期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起草。起草完毕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制可”,加盖骑缝印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再送交尚书省施行。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2)依据史料二依据史料二,指出唐

16、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程序,相互制约。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趋势?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秦朝秦朝西汉西汉隋唐隋唐重点深化重点深化 (1)皇帝

17、通过不断压抑、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皇帝通过不断压抑、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压

18、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的效率低下的弊端。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三、赋税制度演变三、赋税制度演变l 从春秋从春秋末期末期齐国管仲的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l 鲁国开始实行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

19、合法,这就承认了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解。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初税亩初税亩特点:征收对特点:征收对象以象以人人为主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租调制 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主要内容: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主要内容:(1 1)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的田地。分配,给农民一定的田地。(2 2)土地不得买卖。土地不得买卖。(3 3)授田农民每年必须交纳授田农民每年必须交纳一定的租调,丁男负担一定的一定的租调,丁男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徭役和兵役。4 4、作用、作用 有利于农

20、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有利于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有利于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是隋唐实行租庸调制和府兵制的基础。是隋唐实行租庸调制和府兵制的基础。每丁每年要向国家:每丁每年要向国家:1、交纳粟二石,称做、交纳粟二石,称做租租。2、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调。3、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交一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可交一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这称做庸庸。特点:征收对特点:征收对象以象以人人为主为主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租庸调制租庸调制

21、l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l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指导思想:轻徭薄赋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为为唐唐前期从前期从“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到到“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繁荣局面的出现,繁荣局面的出现创造创造了条件。了条件。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

22、,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租庸调制的作用租庸调制的作用唐朝后期:两税法唐朝后期:两税法背景:背景: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唐朝后期,由于土地买卖买卖兼并严重,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颁行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土地土地平均平

23、均税收税收平均平均土地土地兼并兼并税收税收平均平均内容:内容: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两税中。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

24、收时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间。征课原则: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材料材料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所在赋敛,所在赋敛,迫趣迫趣(促促)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

25、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民旬输月送,不胜困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民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作两税法。资治通鉴卷资治通鉴卷226问题:问题:依据材料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依据材料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唐玄宗末年,户籍不实,租庸调制难以实施;安唐玄宗末年,户籍不实,租庸调制难以实施;安史之乱

26、后,赋役缺乏统一管理,随意增科,名目史之乱后,赋役缺乏统一管理,随意增科,名目繁多;赋役不均、赋役沉重,导致流民大量增加。繁多;赋役不均、赋役沉重,导致流民大量增加。史料解析史料解析一年分一年分夏、秋两季夏、秋两季征收征收中央定出的中央定出的总税额总税额,分配分配到各地征收。到各地征收。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地税:按田亩多寡缴纳地税:按田亩多寡缴纳特点:征收对象特点:征收对象人丁人丁和和财产财产并重并重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役。唐朝后期:两税法唐朝后期:两税法影响:影响:简化了简化了税收税收名目,扩大了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收税对象,保证了国

27、家财政保证了国家财政收收入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赋税制度,减轻了,减轻了政府政府对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的人身控制。租庸调租庸调户税、地税户税、地税自耕农自耕农商人、官僚、商人、官僚、奴婢奴婢以人丁为主以人丁为主人丁和财产并重人丁和财产并重唐朝后期:两税法唐朝后期:两税法归纳总结,知识升华:租庸调、两税法对比表归纳总结,知识升华:租庸调、两税法对比表租庸调租庸调两税法两税法征收征收依据依据征收征收标准标准征收征收方式方式政府依据授田记录向人政府依据授田记录向人民征收租庸调民征收租庸调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分配到各地征收不论贫

28、富,一律缴纳定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额的租庸调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为粟二石,称为“租租”无论主户,客户都编入无论主户,客户都编入居住地户籍,依照丁壮居住地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每户按田亩纳米粟每户按田亩纳米粟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纳绢二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麻三斤,称为“调调”每每户依户等缴纳户税户依户等缴纳户税每丁每年要为国家服力役二十每丁每年要为国家服力役二十天,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每天,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每丁可丁可“纳绢代役纳绢代役”,称为,称为“庸庸取消取消“租庸调租庸调”和一和一切杂捐、杂税,一年切杂捐、杂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分夏秋两次纳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民控制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民控制小结:小结: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政治制度政治制度赋税制度赋税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魏晋:租庸调制魏晋:租庸调制唐:两税法唐:两税法山 东 省 宁 阳 第 四 中 学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谢谢 谢谢 观观 看看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