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33 ,大小:7.98MB ,
文档编号:5207147      下载积分:2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207147.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课件《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统编版历史1.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课件《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统编版历史1.pptx

1、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集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更利于加强专制。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选官主体变化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出现了怎样的弊端?思维点拨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

2、(公元前134年)。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出现了怎样的弊端?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三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证疏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重奖重罚: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内容:察举分常科和特科。(1)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3)发展完善: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

3、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重点难点:1.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和阶段特征。2.官员考核方式的变化。3.监察制度的演变。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血缘)(世卿世禄制)(2)春秋战国:军功爵制 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概念阐释军功爵制:军功爵制萌芽于春秋,确立于战国,在秦及汉初期的政治舞台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为不问出身,按士兵立下的功劳赐予相应爵位及其他赏赐,如田宅等。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

4、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更利于加强专制。七级:公大夫(爵位和待遇相当于县令)(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二十级:彻侯(爵位和待遇与三公相同)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元朝的监察机构

5、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但毋庸置疑,它对于今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作用: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二十级:彻侯(爵位和待遇与三公相同)十九级:关内侯十八级:大庶长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六级:大上造十五级:少上造十四级:右更十三级:中更十二级:左更十一级:右庶长 十级:左庶长 九级:五大夫 八级:公乘七级:

6、公大夫(爵位和待遇相当于县令)六级:官大夫五级:大夫 四级:不更三级:簪袅二级:上造一级:公士爵位级别爵位级别民爵民爵官爵官爵l 民爵指授爵后仍是平民身份,官爵指相当某一官职的爵位。l 各级爵位赐田、宅数目,以一顷田、九亩宅的比例递增。l 斩获敌首一名,赐爵一级,但赐爵者甚少晋升九级以上。l 拥有一至四级爵位的人,在军中仍然是“卒”,第五爵位以上才是军官。秦国的军功赐爵表材料一: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赐田(顷)赐宅(亩)20201801801919171171181816216217171531531

7、616144144151513513514141261261313117117121210810811119999101090909 981818 872727 763636 654545 545454 436363 327272 218181 19 9(3)秦朝:秦统一后,官吏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4)汉代:汉武帝(公元前134年确立)推行察举制。征辟制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内容: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品德和才能),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

8、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作用: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形成小集团。思维点拨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5)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确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

9、官。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使大批知识分子入仕,文官队伍壮大;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核制度对官吏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升官员队伍的良好素养,能够有力推动吏治的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为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起到重要保障作用。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制度设计与智慧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集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

10、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3)发展完善: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考核制度的看法。科举制采用公开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其实质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制度设计与智慧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制度设计与智慧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内容:察举分常科和特科。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30P30史料阅读史料阅读 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日,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

11、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影响: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反映了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出现了怎样的弊端九品中正制出现了怎样的弊端?创想1:以家世门第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形成门阀政治。知识拓展门阀政治: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

12、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2.官员管理(1)考核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集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2)监察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

13、,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思维点拨(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2)监察制度的作用: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上计考核制与刺史巡视监察制度是秦汉时期官员管理的重要制度,其作用分别是什么?步P27问题思考:上计考核制,把上计考核的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与控制;刺史制度,对地方巡视监察,有利于澄清吏治,保证官员的廉洁高效,有利于

14、加强中央集权。问题思考1.官员选拔: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思维点拨科举制度反映了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以及中下地主势力的上升。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2)内容: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

15、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3)发展完善: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P31P31 思考点思考点 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创想2+步P28:(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大批知识分子入仕,文官队伍壮大;出现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的局面。(2)选官主体变化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依据变化从血缘门第到学识能力。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制采用公开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其

16、实质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科举制打破了人们以前依靠门阀才能当官的特殊方式,打破了世族对官场的垄断。(4)影响:积极: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a.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维护专制统治。明清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考四书五经。扼杀人的创造性,不利于科技发展。b.重视才能,轻视品德。c.官本位,学而优则仕。(+步P29)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考核制度对官吏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升官员队伍的良好素养,能够有力推动吏治的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为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17、。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唐)大雁塔成为科举考中者题名之处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拥有一至四级爵位的人,在军中仍然是“卒”,第五爵位以上才是军官。(1)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

18、,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明朝张居正曾说:(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更利于加强专制。全面辩证地看待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

19、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步P29唯物史观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仍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1)演变步步高P27知识总结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2)趋势选拔标准

20、: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正。家世品德和才能2.官员管理(1)考核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2)监察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

21、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创想3:任命官员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1.官员选拔(1)元朝方式: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恢复科举制: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元朝在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录取人数: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二十级:彻侯(爵位和待遇与三公相同)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22、、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制采用公开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其实质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集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3.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1)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5)魏晋时期:九品

23、中正制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维护专制统治。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会元)。上计考核制与刺史巡视监察制度是秦汉时期官员管理的重要制度,其作用分别是什么?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仍存在(2)明清:考试级别: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解元)。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第一名:状元 二:榜眼 三:探花)参考人员: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24、。命题范围: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易错提醒科举制的实行并不是一直以积极作用为主,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消极作用更为明显。(唐)大雁塔成为科举考中者题名之处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本质问题?创想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映了南方作为经济重心的重要地位2.官员管理(1)考核: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25、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2)监察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步P28史论总结(1)特点:组织独立,自成系统。重奖重

26、罚: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更利于加强专制。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专制主义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2)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1)制度设计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并未确立。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中

27、国古代官员管理的制度设计与智慧步P30历史解释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整套监察法规。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P33P33学习拓展学习拓展 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

28、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三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证疏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考核制度的看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考核制度的看法。步P28问题思考:材料中强调法规制度的严格执行,对官员行政效果的考核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中国古代重视对官员的考核,通过考核,赏勤罚懒、奖廉惩贪,以此来整治官吏玩忽职守、贪污腐败、政令梗阻不通的问题。考核制度对官吏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升官员队伍的良好素养,能够有力推动吏治的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为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当然,考核制度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不能根本杜绝官员工作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毋庸置疑,它对于今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创新探究一vs探究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