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至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原名,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昨日之歌日之歌,1929年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
2、南联大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外语系。外语系。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的诗作,影响甚大。作为诗人的冯至,与卞之琳一起作为诗人的冯至,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鲁迅曾称赞他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鲁迅曾称赞他是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曾以其,朱自清曾以其“诗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对他的,对他的十四行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十四行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1936年年7月同济大学聘
3、冯至任教授兼附中主任,不久其妻子姚可月同济大学聘冯至任教授兼附中主任,不久其妻子姚可崑带着女儿冯姚平来到上海。崑带着女儿冯姚平来到上海。姚可崑姚可崑在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在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教德文。虽然他们在这里结交了一些很要好的朋友和学生,但繁琐教德文。虽然他们在这里结交了一些很要好的朋友和学生,但繁琐的行政工作、复杂的人事纠纷使冯至烦恼,特别是派系斗争更令他的行政工作、复杂的人事纠纷使冯至烦恼,特别是派系斗争更令他厌恶,所以坚决要离开同济。厌恶,所以坚决要离开同济。冯至冯至1938年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年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第二年第二年8月他就辞去同济大学的工作到西南联合大学任
4、外国语文学系月他就辞去同济大学的工作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外国语文学系德语教授。德语教授。1941年,为了躲避空袭,冯至携全家搬进昆明附近的杨家山林年,为了躲避空袭,冯至携全家搬进昆明附近的杨家山林场,寄居于茅屋之中。每星期进城两次去教课,十五里的路程,走场,寄居于茅屋之中。每星期进城两次去教课,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此处远离尘嚣,风物原始,自然界的一切本真地显露出来,去走回。此处远离尘嚣,风物原始,自然界的一切本真地显露出来,无时无刻不在跟人对话。茅屋时期是冯至一生中最沉渊于自然和玄无时无刻不在跟人对话。茅屋时期是冯至一生中最沉渊于自然和玄思的时期,他一生中最珍爱的三部书:思的时期,他一生中最珍
5、爱的三部书: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及小说伍子胥山水及小说伍子胥,都是在林场茅屋中诞生的。,都是在林场茅屋中诞生的。一个消逝了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山村冯至冯至发现消逝了发现消逝了的山村的山村石路残迹泄露秘密石路残迹泄露秘密发现旧路,产生推想。发现旧路,产生推想。实际有过,浩劫消逝实际有过,浩劫消逝草木间感受村庄的余韵草木间感受村庄的余韵养育过山村的水源养育过山村的水源草木间感受山草木间感受山村余韵村余韵山野滋养我和消逝的村庄;我与山野滋养我和消逝的村庄;我与村民有意味不尽的关联村民有意味不尽的关联陪伴过山村的鼠麹草陪伴过山村的鼠麹草滋养过山村的彩菌滋养过山村的彩菌村民没见过的
6、有加利树村民没见过的有加利树秋夜的野狗的嗥叫和麂子嘶声秋夜的野狗的嗥叫和麂子嘶声整体感知整体感知作为感怀载体作为感怀载体的风物的风物眼前小溪、鼠麴草、彩菌、有眼前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鹿子。加利树、野狗、鹿子。麂子麂子景物景物联想联想情丝(感悟)情丝(感悟)小溪小溪曾养育昔日的人们曾养育昔日的人们人类声息相通人类声息相通鼠麹草鼠麹草少女、村庄少女、村庄生命的宁静之美生命的宁静之美彩菌彩菌滋养过山村里的人滋养过山村里的人生命的美好生命的美好有加利树有加利树严峻的圣者严峻的圣者生命的渺小生命的渺小野狗野狗海上的飓风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寒带的雪潮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麂子
7、麂子幻境幻境生命的庄严与神圣生命的庄严与神圣村村山山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 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默默地对着永恒。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 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 浩劫,回、汉互相仇杀,有多少村庄城镇在浩劫,回、汉互相仇杀,有多少村庄城镇在 这时衰落了。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这时衰落了。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
8、一世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 作者在写泉水、鼠麴草、菌子等事物时,充分表作者在写泉水、鼠麴草、菌子等事物时,充分表现出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好,值得我们珍惜。现出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好,值得我们珍惜。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 泉水滋养了当时的山村和现在的我们;菌子泉水滋养了当时的山村和现在的我们;菌子“也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
9、想”。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平共处与人应该和平共处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实质意义上的山村已然消逝实质意义上的山村已然消逝,但在作者,但在作者勾勒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勾勒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人和动物生活在自然之中彼此相通相息和境,人和动物生活在自然之中彼此相通相
10、息和谐共处。曾经的那些自然景象并没有随着历史谐共处。曾经的那些自然景象并没有随着历史和人事的变迁而消逝,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山和人事的变迁而消逝,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山村曾经的存在及辉煌,可以说山村村曾经的存在及辉煌,可以说山村仍然没有消仍然没有消逝逝。作者对这个消逝了的山村富有情感色彩作者对这个消逝了的山村富有情感色彩的的想象和描述想象和描述,将山村的质朴和原始融合大自,将山村的质朴和原始融合大自然的至性常情,使之鲜活地重现在、历史的舞然的至性常情,使之鲜活地重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给人深刻的震撼。台上,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给人深刻的震撼。文章标题为文章标题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个
11、消逝了的山村”,那么,那么,村庄真的消逝了吗村庄真的消逝了吗?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Q:文章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加上作文章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抒发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抒发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作者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平以及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及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PPT模板 http:
12、/moban/“含蓄、飘逸、简明、生动含蓄、飘逸、简明、生动,而且诗意盎然而且诗意盎然”。-季羡林季羡林 “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诗的,那么,那么明净明净,那么,那么含蓄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李广田李广田“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好散文归
13、结为三个因素:好散文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表达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作者曾说过:强。作者曾说过:“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义。”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