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并序东晋东晋 陶渊明陶渊明知识简介作品分析艺术赏析壹知识简介 作者简介 事件背景 文体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直至贫病而卒。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意境隽永,对唐以后的诗歌有很大影响。部分作品表达愤世嫉俗之情,呈现出“金刚怒目”的一面。有陶渊明集。公元405年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
2、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即日解绶去职,归家途中写下与官场决裂的宣言书,即归去来兮辞。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活泼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富于变化。作品分析贰思路结构归去来兮辞序辞一、冲破樊笼,放飞心灵二、回归田园,怡享天伦三、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四、隐士暮年,乐天安命出仕与归隐之间犹豫彷徨的心路历程序出仕归隐家贫离家近,有酒喝向往自然,做官违反本性(根本原因)程氏妹去世(直接触因)交代作者再出仕与
3、归隐之间犹豫彷徨的心路历程矛盾一、冲破樊笼,放飞心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辞出仕归隐归隐自责自悔 自醒自恕 陶渊明对“心为形役”的深切体察和对“今是昨非”的明确判断,直接提出了在封建专制体制下,在普遍奴化的现实中怎样保持自我独立,人格不缺失的问题,提出了作为一个想保持精神独立的文人该“怎样活”的命题。正是带着这一问题,陶渊明踏上了自己的还乡之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一个“摇摇”,一个“飘飘”,是摹写轻舟的飘荡和微风的轻拂,又何尝不是诗人愉悦心神的映衬?“问征夫以前路,恨
4、晨光之熹微。”着一“问”字尽现诗人思乡之切,着一“恨”字道尽诗人归心之急。对家乡的种种猜测,对自然的切切期盼,此刻当不在言。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二、回归自然,怡享天伦 诗人终于远远望见了自己亲手搭建的简陋的茅屋,看见了曾经追随左右的僮仆,曾经环绕膝下的稚子。诗人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狂喜,开始“载欣载奔”。伴随着诗人激烈的心情变化的,是辞的节奏,由前面六言句的一唱三叹的变成四言句的短促有力。而四言句的短促有力正是诗人在狂喜的飞奔下越来越快的心跳。兴奋的诗人终于走进了家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园中的小路虽然已经荒芜,但松树却依然在挺拔地生长,菊花也依然在绚烂地
5、开放,拉着自己的小儿子走进卧室,酒已经倒满。陶渊明的一生,唯好菊与酒,而走进家门,所见皆为心中所爱,而那些在官场上不得不应付的俗务全然不见,诗人内心的惊喜可想而知。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在这里,诗人用“自酌”、“眄”、“倚”几个动词写出了自己的生活情态。“自酌”者,自斟自饮,想喝便喝,不想喝便不喝。“眄”者,斜着眼看,不如说是想看便看,不想看便不看。“倚”者,非站非坐,却是最随意之态。脱离官场的陶渊明正是在这“自酌”的随心,“眄”的随意,“倚”的随便当中,打开了自己的心灵,展开了对美的全面感受,并在这种感受中“审容膝之易安”,体察到即使在自己小小的茅屋中也可以
6、获得生命的大愉悦、大欢畅。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八句写涉足庭园,情与景遇,悠然有会于心的境界。“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景翳翳以将入”,写夕阳在山,苍茫暮色将至;“抚孤松而盘桓”,则托物言志,以示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这一大段,由居室而庭园,作者以饱蘸诗情之笔,逐层写出种种怡颜悦性的情事和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展现了一个与恶浊的官场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三、返璞归真,天
7、人合一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这里有的只是乡里故人的亲切交谈,有的只是春耕夏耘的活动。春来亲自播种希望,秋冬躬身获取丰收,辛劳和汗水换来的是真真切切的丰收喜悦和农人特有的纯朴,闻之已使人心醉。远离尘嚣,远离闹区的嘈杂和纷争,寄情诗、书、乐、耕,令人艳羡不已。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诗人用心和大自然交流,自然的美景吸引着诗人去访胜,访胜之中觉自然之繁荣和永恒,因而感叹吾生之将尽。“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寄身世上又有多少时光,何不按自己的心意或去或留?如同自然界的草木一般
8、任其自然的生自然的死,这何尝不是超然物外的情怀,天人合一的境界?诗人的旷达、洒脱,堪称至性至情。四、隐士暮年,乐天安命 生命盛衰无常,人生得失进退,终如过眼云烟。人生富贵和帝乡仙界都不过虚无缥缈之物,并非人生的必然追求。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在对富贵和生死的超越中彻底摆脱了外在之物对自己生命的羁绊,也完全揭开了蒙蔽在心灵之上的纱,让自我完全呈现在大地敞亮的澄明之境,从而维护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完成了自我的回归,让自己的生命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的乐天安命中与天地同化。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
9、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叁第三部分 艺术赏析 想象丰富 情景交融 质朴天然一、想象丰富一、想象丰富 “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钱钟书管锥编 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序文署写作时间为晋义照元年(405)的冬天十一月,但所描述的背景皆为春天景景物,看来全篇的情事并非实写,而是出于作者在决定辞官归隐时的悬拟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
10、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作者爱好自然本性的真情流露,与自然景物的美好呈现,两者在文中融为一体,情景两洽,如画如诗。前人称它为“一篇自然真率文字”。多处文字袒露胸襟,用哲理性的议论直陈心志、点化文旨,还用激情满怀的笔调表达内心欢悦之情,正是议论与抒情并举,支撑起全篇的归隐主旨。二、情景交融二、情景交融 本文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气氛烘托和象征暗示的重要作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衬托出作者归隐时的急迫心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与作者的归隐意绪相映相生;“松菊犹存”、“抚孤竹而盘桓”,显然隐喻
11、着作者高洁孤傲的品格;“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又暗示了作者已然觉醒的生命意识。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出现,源于其心物相融的审关自然观,故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李格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三、质朴天然三、质朴天然 这是一篇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作为韵文体作品,全篇以六言和四言的偶句为主,又穿插以三言、七言等奇句,句式运用在整齐中有变异;通篇叶平声韵,中间凡五次换韵,或舒徐、或急切的节奏转换,传递出作者心境的种种变化:有时平和不迫,有时急切动荡,有时欢情洋溢,有时思绪深沉,顿挫抑扬,自协声律。这些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因其乃是作者“沛然如肺腑中流出”,读来是那么和谐自然,真切动人。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