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整个西方社会完全掌握在宗教和宗教意识形态之下,一切古代文明与教育都被摒弃,人类的灵魂和肉体被长期禁锢与压抑,所以这段时期又被称为“黑暗时代”。不论中世纪多么的黑暗,多么的压抑,抑或是文明的倒退,但是在缓慢的发展进程中它逐渐地吸收了希腊的民主、平等、哲学、教育,罗马的法制、政治、基督教的神学,以及日耳曼民族的兽性、野蛮。这些文明的相互结合,相继产生和发展了行会教育制度、骑士
2、教育制度、教会教育制度和大学教育制度,这四种教育制度构成了中世纪职业技能教育、行为精神教育、宗教神仪教育和学术研究教育的四大体系。一 教会学校 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一)修道院学校(1)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2)教育目的: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3)主要学习内容:圣经,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
3、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4)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5)学生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二)大教堂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三)堂区学校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托马斯阿奎那的教育思想(ThomasAquinas12241274)是西欧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大学教师。托马斯阿奎那在教育和神学的关系中,把教育思想从属于神学之下,形成了神秘、系统
4、、独特的经院主义的教育思想。1阿奎那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阿奎那的阿奎那的知识观知识观概括的讲,就是感性知识观、理性知概括的讲,就是感性知识观、理性知识观、神性知识观。感性知识是对物质的实物的知识,识观、神性知识观。感性知识是对物质的实物的知识,感性知识可分外感性知识和内感性知识。感性知识可分外感性知识和内感性知识。2、论教学 阿奎那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的作用。在教阿奎那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符号作为媒介,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符号作为媒介,教学
5、离不开语言、文字、图形和实物,知学离不开语言、文字、图形和实物,知识即寓于这些符号之中。识即寓于这些符号之中。3、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 第一,正反论辩式。第一,正反论辩式。第二,开放调和式。第二,开放调和式。第三,启发诱导式。第三,启发诱导式。简评:简评:阿奎那的教育思想处于附属于神学的年代,阿奎那的教育思想处于附属于神学的年代,其内核已蕴含着近代教育思想,其内核已蕴含着近代教育思想,强调理强调理性,尊崇科学的重要成分性,尊崇科学的重要成分,为教育思想,为教育思想发展到尊重人性的文艺复兴时代,起到发展到尊重人性的文艺复兴时代,起到了铺石垫路的作用。了铺石垫路的作用。二、骑士教育1、封建等级
6、制度和骑士制度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是骑士。骑士教育成为世俗封建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欧封建社会概况西欧封建社会概况 封建社会内部等级森严封建社会内部等级森严3、骑士教育的实施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1)从出生到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3)从1415岁到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骑士教育的基本内容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骑士十诫”。骑士教育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其内容虽也注重培养宗教道德品质,
7、但以养成军士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三、城市教育 中世纪城市与罗马早期的城市的主要区别是它不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城市,而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中世纪的城市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中世纪城市的这种比较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为城市教育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兴起背景:在中世纪城市的形成过程,市民阶级的形成对于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和城市教育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影响。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生产经营的需要,一般都组织起行会。市民阶级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市民阶级对教育的广泛需求。在这一时期,促使城市当局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机构,城市学校出现了。与中世纪
8、其他世俗教育机构的区别:首先,中世纪的城市学校大多是由城市当局或行会组织负责开办和进行管理的。因此更具有世俗教育的特点;其次,城市学校比较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再次,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第四,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四 大学教育 从12世纪开始,西欧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世纪大学的建立是这种发展的主要标志。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经院哲学的出现,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就每一所大学的建立而言,又各有其特殊和具体的原因。中
9、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早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和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言的。西欧第一所大学是11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波伦亚的波伦亚大学。1150年,巴黎大学形成。后来巴黎大学中的英国学生返回祖国,组成了牛津大学(1168年)。1209年,从牛津分出一部分学生设立剑桥大学。http:/ http:/ lombard,11001164)的箴言四书(libri quatuor sententiarum),但其主要的教学方法仍是通行的
10、讲授和论辩。讲授讲授(lectio)来自拉丁语动词阅读(lego),即阅读指定的教材,由教师诵读教科书原文及其注解,学生逐字逐句地笔记,授课的内容则被记录、整理为“注释集”(commentarius)。论辩论辩(quaestio)最初只是一种口头训练,后来演变为一种正式的教学方法。在神学院,论辩又分为两种,即问题论辩(quaestio disputata)和自由论辩(quaestio quodlibetalis)。问题论辩在课堂上进行,由教师提出一个论点,由两名学生或两组学生进行对辩,由教师主持,裁定胜负。有时,由一名学生就某一问题的两面自己提出论据,自己辩驳,称为独辩。自由论辩则是在公开场所
11、进行,一般是在降临节(advent)后的第二周和四旬斋(lent)后的第四、五周举行。自由论辩的规模很大,不局限于学术问题,任何问题都可提交讨论,参加的人包括学生、老师以及其他著名的访问学者。论辩的题目最后整理、汇集为“论辩集”(quaestiones),各种题目的论辩集则进一步总汇为“大全”(summa)。它的写作方式是围绕一个题目提出一系列问题,每一问题都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作者先列举维护这些意见的理由,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逐一反驳其中一种意见的各种理由,并论证另一种意见的各种理由。4、入学时间和学习期限 都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是十三四岁入大学,先学习文科5年至7年,学习内容
12、为拉丁语和“三艺”,学完后通过考试取得学士资格。然后再学“四艺”,四艺学完考试及格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学生只有取得硕士学位后才有资格选修其他三科(神科、医科、法科)深造,而在其他三科中的一科毕业后,就可获得博士学位,也才有资格被任命为教授。当时认为神科最难学习,水平最高,毕业生的出路和前途也最好。5、学位出现的意义 事实上,学位制最初只是教师行会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它起着决定职业标准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的作用。学士最初根本就不是一种学位,它乃是教师行会所新招学徒的一种身份,这些年青人希望有一天也成为行会的正式成员。那些获得许可证,被接纳到教师行会的人,最初一律叫硕士,magister其本意就是
13、师傅,表明已出师了,可以开始授课带徒,而博士或教授仅仅是一种荣誉称号。学位的出现和大学学位制的形成,表明社会需要掌握专门知识的人,也要求了解其知识的程度和质量,它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经过多次变化,一直流传至今,仍被广泛采用。6、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特权 在中世纪,大学之获得特权,始于1158年(一说为1155年)。这一年,“红胡子”腓特烈一世(FrederichBarbarossa)在巡视意大利时,接受波洛尼亚大学部分师生的请求,颁布了完全居住法(Authentica Habita)。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中,这位德国皇帝不但肯定了知识的价值,而且对那些为了追求知识而被迫远离家乡的人
14、表示钦佩,并愿意为他们提供保护。他授予到波洛尼亚学习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民法和宗教法的学生)具有在城市中居住和自由活动的权利。完全居住法规定:学者们不能因为债务问题而受到伤害和报复,违者将处以四倍的罚款;学者们免受地方法官的司法审判;在特殊的案件中,任何被传唤出庭的学生都可选择是由自己的教师审理还是由主教审理。腓特烈一世的法令为后来的统治者们提供了可供效仿的范例,这一法令本身也成为了大学的学者们诉求更多其他特权的基础。7 7、中世纪大学存在的意义、中世纪大学存在的意义(1)、中世纪的大学产生以后,迅速成为欧洲文化复兴和传播的中心,也是随后进行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阵地。此外,尽
15、管世界各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种种较高水平的教育机构,如希腊雅典的学院、阿拉伯的“智慧馆”和中国的书院等,但是,西欧中世纪形成的大学所提供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业考核制度、法律地位等,却是近现代世界高度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2)、中世纪的大学是欧洲重新获得和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当欧洲还处于文化的黑暗时期时,却正是阿拉伯世界以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彪炳于世的时候。公元7、8世纪兴起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古代东西方诸多民族、宗教融合、碰撞的结果,它在产生之初即表现出勤于学习、尊重知识的特点,据说,穆罕默德曾对穆斯林发出“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号召。经过阿拉伯人
16、200年左右的努力,欧洲古代的主要经典几乎都翻译成了阿拉伯文,当这些著作被翻译为拉丁文而为中世纪的学者所了解后,重新点燃了欧洲人的智慧,而这主要是在当时的大学展开的。(3)、中世纪的大学直接促进了经院哲学的发展与繁荣。随着大学的发展,教会的势力也慢慢渗透进大学,经院哲学逐渐成为大学的主要内容。中世纪大学与经院哲学1经院哲学的兴衰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是教父哲学的继续与发展,是中世纪神学哲学化达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89世纪,盛行于1213世纪。进入13世纪,后,由于种种原因,经院哲学逐渐衰落。经院哲学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调和哲学和神学、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为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经院哲学家所作的工作之一,就是使神学哲学化。2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 经院哲学对中世纪教育影响巨大,它与中世纪大学的关系密切,是当时大学的灵魂。第一,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二,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第三,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第四,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第五,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讨,从而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经院哲学家在大学中的学术探讨和争鸣,为中世纪大学摆脱狭窄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