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147 ,大小:1.44MB ,
文档编号:5222280      下载积分:29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22228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教育哲学课件第八章-社会哲学与教育.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哲学课件第八章-社会哲学与教育.pptx

1、第八章 社会哲学与教育本单元教学目标 1.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社会哲学思想,在了解和借鉴西方社会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哲学思想。2.辩证理解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以及我国良好社会秩序建设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自觉而有效地开展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教育。3.立足于我国建设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第一节节 社会哲学概述社会哲学概述 社会哲学是对人的社会生活的思考,是对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方式的反思,是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方式以及理想社会秩序等社会根本问题的探究。一、中国传统的社会哲学思想一、中国

2、传统的社会哲学思想二、西方主要的社会哲学思想二、西方主要的社会哲学思想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思想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思想一、中国传统的社会哲学思想什么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如何解释社会的变迁?如何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中国古代思想家,我们这里主要介绍和学习的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思考,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一、中国传统的社会哲学思想(一)儒家的社会哲学思想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和谐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

3、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三代”,而理想社会中的人应是有仁爱精神的人,就是能够做到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孔子还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民无信不立”。孟子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仁政,且十分重视诚信。“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诚”是天道的体现,“思诚”则是做人的规律。极度诚心而不能使人感动的,是天下不曾有过的事;不诚心,没有能感动别人的。人际关系的“五伦说”;儒家认为家庭和睦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

4、家而天下定矣。”“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儒家还强调“礼”的约束。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荀子:“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儒家注重教化在构造理想社会方面的作用。教化:“以身熏训人是之谓教,以身率人是之谓化”,主要通过一些榜样作用和社会教育来实现。“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社会的治理离不开法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5、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法者,治之端也。”荀子“义立而王,信立而霸。”荀子(二)道家的社会哲学思想 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状态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否定仁、义、礼、智等协调人际关系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的行为方面的作用。无为而治是道家达成社会秩序的理想路径。不论是个人少思寡欲,还是社会管理者清静不扰,老庄的根本目标是社会的良性运行。(三)法家的社会哲学思想 在社会基本价值目标上,法家与儒家

6、有相同的地方,都强调社会内部的安定和秩序。但与儒家不同的是,法家实现这一目标不是依靠德,而是靠变法,强调术为法用、法术结合。法治与德治分道扬镳:“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 商鞅和韩非子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不仅内部秩序井然、君主统治稳定,同时国家能够不受外部的威胁和影响,有效捍卫国威甚至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其前提是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长。将政、刑这些强制性制度置于礼乐教化之后,强调积极有为儒家 明确主张自发性秩序,追求无为而治道家 主张强制性秩序以及对法制的服从法家 总体上说,儒家、道家和法家出现在“礼乐崩坏”之时,都追求社会稳定和谐,只是各自开出的“药方”

7、相同。我们需要认识到:先秦时期的社会哲学思想及其综合利用,是中国古代的社会智慧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国家和社会治理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二、西方主要的社会哲学思想课堂讨论:为什么要了解西方社会哲学思想?以什么立场对待西方社会哲学思想?(一)西方古代社会哲学思想 西方古代社会哲学主要是指古希腊城邦民主制条件下的社会哲学思想,其主要代表有智者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智者派 最早关注社会问题,他们从自然秩序中划分了一个社会秩序,遵循与自然哲学家相同的方法,追求变化中的不变和多样性中的统一。柏拉图 以拯救社会为目的,并具有理想性。与智者派的个人主义相对立,柏拉图持一种整体主义或社会有机论。亚里士多德 把

8、社会结构看成一个整体,同时把最小单位视为集团。他把社会状态分为四种:正常、良好、不良、理想,主张从现实的可能性出发,去争取一种良好的状态,这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二)西方近现代社会哲学思想 作为作为对于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于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的反思,近现代社会哲学始于社会生活的反思,近现代社会哲学始于1717、1818世世纪,在纪,在1919、2020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深刻地影响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社会契约论结构主义社会功能论社会批判论1.社会契约论 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社会是一个通过

9、契约联系起来的结构。托马斯霍布斯 在政府论中论述了社会契约论思想;看到了契约背后的利益及其所有制基础。约翰洛克 社会契约论 分析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卢梭2.结构主义 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各领域深入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概念与方法便有相互融合的趋势,结构主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结构主义的主要观点:第一,提倡一种“整体论的观点”,主张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不应该相互独立地加以研究,各个部分,只有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根据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得到理解。第二,结构主义倾向于优先考虑不变的东西而不是暂时易变的东西。第三,反对实证主义。与实证主义根据直接观察来说明事物不同,结构主义承认远在观

10、察到的现象表层之下有一个比较深层的实在层。第四,结构主义承认社会结构的约束性。3.社会功能论 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初,兴盛于50年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和罗伯特金默顿。倾向于以下主要原则:其一,社会实践扎根于社会系统之中;其二,社会学家的任务是揭示比较深层次的社会合理性;其三,社会运行必须满足特定形态所需要的必要条件。4.社会批判论 社会批判论具有双重批判特质:一方面,它批判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某些传统,如传统理论对现实社会持非批判态度,批判理论主张对西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这种批判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还转向对实践的批判。另一方面,它批判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形式化倾

11、向,认为西方社会学传统满足于“社会一般”而忽视“社会特殊”,批判理论则重视对具体社会的探讨与批判。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并描绘了社会发展的理想。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思想。(一)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后,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本质的理由:首先,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共生于实践活动中。其次,是因为实践决定社会生活。最后,是因为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

12、的动力之源。(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的运动和发展构成了历史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反映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生产活动,这也是每日每时都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人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不仅形成了生产力,而且形成了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三)未来社会的理

13、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理想既汲取了历史上所有进步思想家关于美好社会秩序的观念,又指明了实现这种社会理想的现实道路,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指导性和历史感召力。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1)在所有制关系上,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成为社会最基本的所有制形式。(2)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由于无产阶级革命消除了束缚现代化大生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障碍,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空前提升,社会物质生活资料极大丰富,贫富差距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3)在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层面,无产阶级或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掌握了国家政权,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

14、对立、阶级剥削现象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平等、友爱、互助、团结的新型社会关系;(4)在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思想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发展的道路以及未来社会的理想等,都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同时指明了实现这种美好社会理想的现实途径,论述了无产阶级在实现这一社会理想方面的历史使命,与历史上其他学者的社会哲学思想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思想是一百多年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思想武器,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历史教育、理想教育、价值教育,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方向,以及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教育

15、根本问题,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教学建议:组织同学思考和讨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精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费尔巴哈部分:把科学思想和方法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第二节 良好的社会秩序与教育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作为规范与协调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法律规章、风俗习惯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挑战,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多样而复杂,急需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把握。一、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一、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二、良好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二、良好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三、教育与良好社会秩序的建三、教育与良好社会秩序的建设设一、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 在

16、古拉丁语中,“自由”(liberty)一词的含义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由”与“解放”同义。(一)自由的定义 英语中的liberty即源自拉丁文,出现于14世纪。而freedom在12世纪就已形成,同样包含着不受任何羁绊的自然生活和获得解放等意思。在西方思想史上,自由概念的含义和自由问题极其复杂。1.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法国文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邦雅曼贡斯当将自由分为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政治自由、集体权利公民自由、个人权利古代人的自由现代人的自由2.马克思、恩格斯论自由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只有通过劳动,人才能超越外在的障碍,能动地完成

17、自我实现、自我创造。马克思论述自由真正的实现:“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认同黑格尔“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的思想,并克服了其唯心主义体系的局限。恩格斯的思想:首先,承认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前提。其次,认识必然是自由的基础,即自由的获得要依靠人们对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最后,运用客观必然性改造世界是自由的标志。(二)秩序与社会秩序1.秩序的含义 辞海中的解释,“秩,常也

18、。”秩序就是,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秩序的原意是指有条理、不紊乱的情况,与“无序”相对。美国社会学家杰弗里亚历山大认为,秩序问题是个体单位是如何被安排在非随机的社会模式中的问题。从法理学角度,美国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认为,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序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二)秩序与社会秩序2.社会秩序秩序自然秩序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由社会规则所构建和维系,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结构和状态。作为社会正常而有规律的活动状态,是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具有三个特征:(见教材221页)(三)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

19、的对立统一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在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一部分思想家强调整体性,主张整体优于个别,社会优于个人,如柏拉图、黑格尔。另一部分思想家沿着相反的方向看待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自由主义重要代表约翰密尔。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对立统一关系: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的,个人是社会的,社会由个人组成,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社会秩序,个人自由难以保证;没有个人自由,社会秩序必然僵化。秩序是自由的保证,自由是秩序的根据。良好社会秩序的建设在于辩证地处理好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在于既要保持社会的活力,又不导致社会的混乱,在于

20、既能够继承社会良好的传统,又不阻碍社会面向未来的创新。思考和讨论 联系实际,如何理解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良好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一)良好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 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国良好社会秩序建设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和谐原则1.自由原则 自由是指一个人做某事免于他人或权力机构的约束或强制。作为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价值,自由是对每个人权利的保护,个人权利是自由的表现。社会建设需要尊重个人自由,但个人自由又应以尊重社会规范为前提。作为良好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自由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从来没有抽象的、普遍的自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21、,自由的内涵和具体要求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劳动人民有了不受剥削和压迫的自由,并获得了人身、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2.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一种古老的理想社会秩序和关系的价值基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从内涵上看,作为良好社会秩序价值基础的平等不单单局限于经济领域或分配领域,它还广泛地体现在尊严、机会、权利、社会关系等各个领域。近代以来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肯定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尊严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平等性。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保证了所有成员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等方面的平等。

22、女性主义运动催生了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所以,现代平等的价值理念是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特权、等级、歧视、排斥等思想相对立的。3.公正原则公正,又称“公平”“公道”“正义”,在不同的语境下人们倾向于使用不同的词语。从内涵上看,公正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对一个人或某个社会群体从他人或特定社会组织包括国家那里得其所应得关系的概括。公正在性质上也是一个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概念,公正与否的具体标准和适用范围在不同历史和不同社会中也会有所不同。公正也是一种古老的价值原则,是建立理想社会秩序的基石。荀子儒效“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孟子离娄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理想国副标题就

23、是“论正义”,讨论如何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或国家。罗尔斯把正义看成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就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4.效率原则效率是指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效率原则指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要发展就要追求效率。但是,追求效率的同时需要兼顾公平和关注和谐。5.和谐原则和谐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及“致中和”等思想主张中都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社会群体之间国家之间在构建和谐社会秩序中,要摆脱静态稳定的思维束缚,树立动态和谐理念,要对社会冲突与矛盾持理性宽容态度。用和谐的方式处理各种利益冲突与矛盾,有助于形

24、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新风尚。(二)良好社会秩序价值原则间的关系 是创建良好社会秩序的两个价值原则,也是现代社会哲学所关注的核心概念。1.自由与平等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相互支持又存在一定矛盾的两个价值范畴。2.平等与公正 是矛盾统一的关系,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3.公平与效率思考与讨论 如何理解良好社会秩序价值原则间的关系?三、教育与良好社会秩序的建设(一)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秩序关系的问题,核心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自20世纪以来一直是教育家们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1.康茨的社会改造主义教育乔治康茨(18891974)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改造主义的主要代表

25、。他的思想首先是建立在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分析基础上的。1932年,康茨提出了一个问题:“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康茨的改造主义思想主要是把希望寄托在教育上,希望能通过教育来实现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有“乌托邦”的色彩,但他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提出教育有助于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2.阿普尔关于教育对社会作用的主张迈克尔阿普尔是美国当前批判教育理论的重要代表。1932年,康茨提出的问题,在2013年,阿普尔在教育能够改变社会吗?一书中,对其仍然持肯定态度。从小在贫民窟长大的阿普尔站在社会中没有权力的群体立场,批判教育中阶级、种族、性别的不平等。阿普尔期望通过

26、教育的途径,建设一个“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康茨的社会改造主义和阿普尔倡导的教育要参与社会变革的主张,突出强调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行动,参与社会秩序的改造和建设。思考和讨论 良好社会秩序所需要的基本价值有哪些?为什么?教育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二)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教育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公德教育尊重规则的教育1.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标示着一种对终极价值的肯定和持有,表征着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怀。教学建议:实例分析法如战斗英雄张富清等,理解信仰的力量 理想和信念都源于人类的自我超越性,都是人类精神层面

27、的追求,都对人实现自我价值具有引导作用,但两者有区别。理想的内容具体、丰富,目标明确;而信念是理想的高级形式,是使人产生深刻信任感的一种精神状态,更具有深刻性和持久力。树立理想与信念的意义:对个人理想信念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精神,是人格塑造的基础。对党、国家和民族理想信念是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2.法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需要做到:第一,从制度建设上确保法治教育成为国

28、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第二,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特点,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三,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良好环境。建设法治社会,需要营造一个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3.公德教育 道德指在人们生活实践中积淀于人内心的善恶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和行为习惯,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公德公民道德,是社会公民个体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在履行社会公共伦理规范的实践中,所应具备的社会公共伦理品质。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国共产党、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

29、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4.尊重规则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社会现象讨论漠视规则的危害。如有的中国人在公共场所的不良行为。规则与社会规则的涵义:社会规则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定的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关于人们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准则、标准、规定。社会规则的具体含义:其一,社会规则在本质上是一种衡量与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其二,社会规则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其三,社会规则反映了个体与社会间的关系;其四,社会规则是在社会发展中衍生出来的。社会规则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调节润滑作用。其二,激励防范作用。其三,惩罚弥补作用。尊重规则教育的必要性:良好社会秩序的运行与维系依靠社会规则,社会秩序离开规则

30、便会混乱无序。尊重规则的教育,提高公民的规则意识,使公民重视规则,尊重规则,进而遵守规则,从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第三节 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公民对公民角色及其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作用的认识。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二、公民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二、公民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三、公民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合三、公民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格公民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公民的含义“公民”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英文为citizen,由city一词演化而来。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最早用于古希腊城邦的奴隶制民主

31、国家,并为古罗马所沿用。当前,“公民”是指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人。在概念上,公民常与“私民”“臣民”相对而言,指在国家法律的规范下,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具有公共理性和公共道德、承担公共义务、促进公共利益的人。(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1.权利的含义 公民权利指法律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益,通称为公民权。我国宪法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有明确规定:公民具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义务的含义 义务是主体所承担的一种责任,一切规范中都有义务的规定。公民义务是指法律规定公民所

32、承担的一种责任。公民义务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交纳税款、服兵役、接受教育、保守机密及其他民事义务。公民必须履行政治义务,每个中国公民都应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依照法律自觉服兵役并参加民兵组织,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这些都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一致性为基本特征,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利和义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一致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是一致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具有对等性。其二,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离,公民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

33、具有对应性。其三,公民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是平等的。二、公民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一)公民教育的含义 公民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以尊重人的独立为前提,以唤醒人的公民意识、提升人的公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提高中国人尤其青少年一代的公民意识,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二)我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发展“公民”是近代传入我国的一个概念。我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晚清公民教育的萌芽民国时期公民教育的确立当代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兴起1.晚清公民教育的萌芽 我国公民教育萌芽于清末。鸦片战争后,受列强欺辱的中国人开始反思并向西方学习,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探索“教育救国

34、”之路。严复 对国民性进行了批判,在原强中,他提出了“三育救国论”,认为中国要走向富强之路,就要从教育入手,从德、智、力三方面去改造中国传统的人格,强调“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并将民主与道德引进公民道德教育。梁启超 从内治和外交两个方面阐述了“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提出塑造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的新型国民”。理想“新民”不仅仅指个人,更多的是指群民,即国民。2.民国时期公民教育的确立 蔡元培 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主张引进西方教育理论,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他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特别强调“以公民

35、道德教育为中坚”。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新学制,确立了作为独立学科的“公民科”,以实施公民教育为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正规学校公民教育的确立。晏阳初认为,公民教育思想旨在养成平民的公心与合作精神,从根本上启迪平民的智慧与公民常识,提升民族意识情感,训练自制能力,培养法治精神。这些教育家倡导的公民教育反映了内忧外患环境中的民族危机感,救国图强的人们开始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养成。3.当代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兴起 我国在1954年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社会成员的公民身份和公民资格,公民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教育重新受到重

36、视。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中学教育大纲,把公民教育列为德育的组成部分,强调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重点培养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中共中央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教育从学校拓展到全社会,我国公民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和发展时期,公民教育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和发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习

37、近平认为,它们回答了“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指明了方向。公民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国家政治建设与公共教育之间沟通的桥梁。(三)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1.古希腊时期的公民教育 西方公民教育实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在古希腊人看来,公民的德行是城邦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强调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是国家最重要的工作,用以训练公民行使参政权的能力和培养人们遵纪守法的习惯。(三)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1、古希腊时期公民教育2.近代以来的公民教育 三、公民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改革开放以来,

38、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快速发展,迫切要求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和高素质的公民。公民教育是使公民成为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责任主体,成为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中有效成员的过程。当前我国的公民教育从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分为:公民认同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公民参与教育(一)公民认同教育 公民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就是促进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公民认同的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就是促进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公民认同的教育。公民认同国家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公民认同表现为国家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1.国家认同 公民是一种政治身份,国家认同是公民认同教育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

39、良好公民品格第一位的就是“爱国”。国家认同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最根本的就是认同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风貌、历史传统、经济制度、生活方式、文化符号、民俗节日,认同为这个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等。国家认同既包括情感上公民个体与国家之间联系的建立,也包括理智上对国家历史和现实的积极认知,还包括行动上为实现国家梦想而努力奋斗和责任担当。在我国大中小学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牢固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励他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

40、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刻苦努力、成人成才。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公民认同的基础。个体对社会的认同包括个体对社会的价值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是个体遵从和适应社会规范、顺利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实施公民社会认同教育: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同时要加强法制建设,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法可依、有德有序的社会环境。要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建设和

41、谐富强社会,从而提高公民的社会认同。3.民族认同 民族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认同就是人感觉到同属于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过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民族认同教育要处理好各民族自我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中华民族认同的大前提下思考各民族自我认同的问题。实施民族认同教育: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用大量历史的、现实的客观证据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以及“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倡导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反对民族分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二)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

42、道德公民个体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实践中,所应当具备的社会公共伦理品质。2001年,我国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出发,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涉及公民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心,不爱国的人算不上是合格的公民爱国 涉及公民的职业态度和伦理,要求公民在职业生活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敬业 既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美德,也是针对当前社会诚信不足的现状而言的,要求公民个人在公共生活中要言

43、而有信、信守承诺诚信 也是一种传统的美德,要求公民个人之间友好相处、守望相助、拒绝冷漠。友善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三)公民参与教育 公民参与教育是国家为公民提供直接参与社会公共事物与公共生活的机会,从而使公民在具体行动和切身体验中强化公民意识、履行公民责任和义务并不断提高服务社会和国家能力的过程。青少年的公民参与教育体系参与学校公共生活参与社会和国家公共生活针对青少年的公民参与教育体系包括两个基本层面: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如何理解公民教育对当代中国的意义?你认为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谢谢!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