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75 ,大小:1.88MB ,
文档编号:5236040      下载积分:3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23604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Q123)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5.1《论语》十二章ppt课件75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5.1《论语》十二章ppt课件75张-(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1、第5课 论语十二章南阳市五中开卷有益激活思维高效导学天纵之圣你是那来自远方的一声惊叹,满腹经纶,弟子三千;逍遥列国,谈经论道。你经历时间的跌宕,伤不逢时,寄兰作操,却赢得万世师表。一部论语,君子之守,子孙之昌。太和元气,永世长存。遥望君子,独唱幽兰。你智慧的沉吟,已化为铿锵雄厚的论语。你豪迈的人生,已征服整个华夏大地文 学 常 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主张“有教无类”。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

2、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圣高举生命之道,弘扬心性之仁学,丽如日月,朗照百代,自此我华夏智有所发,学有所依,行有法度,命有所归。写 作 背 景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

3、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文化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逐渐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相 关 知

4、 识儒家学派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它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深远。儒家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儒

5、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后兴起。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以“仁”为核心,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传播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

6、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

7、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孔子确立了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名 言 警 句论语名句德不孤,必有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名

8、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作业时间:20分钟1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动词,激发人的感情动词,起身动词,兴办,举办动词,发生,产生动词,勤勉形容词,聪慧形容词,快,疾速名词,居住的环境动词,坐动词,处于动词,囤积,储存动词,占,占有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动词,停留,止息动词,超过动词,经得住,能承受动词,胜利形容词,优美的动词,尽,完动词,匡正形容词,正当,合适形容词,不偏,不斜形容词,正直副词,恰好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动词,

9、约束动词,战胜,攻破动词,完成,成功助动词,能够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顺承,才连词,表反问,语气强烈,难道,岂代词,它的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3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_ 今义:_(2)譬如平地古义:_ 今义:_(3)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_ 今义:_质朴和文采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平整地面,填平洼地。平坦的土地。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4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朝闻道,夕死可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2)形容词的活用见贤思齐焉()见贤思齐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名词作状语,在内

10、心名词作形容词,粗野、鄙俗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形容词作动词,向看齐5句式积累(1)倒装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敏于事而慎于言_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2)判断句止,吾止也_进,吾往也_克己复礼为仁_定语后置句,即“有一可以终身行之者言乎”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状语后置句,应为“君子于义喻,小人于利喻”状语后置句,应为“己所不欲,勿于人施”“也”表判断“也”表判断“为”表判断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君子于义,小人于利。(2)见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质胜文则,文胜质则。文质,然后君子。(4)士不可以不,任重而道远。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而

11、后,不亦远乎?(5)如为山,未成一,止,吾止也。(6)者不惑,者不忧,者不惧。(7)其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之事父,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喻喻贤焉野史彬彬弘毅己已譬篑知仁勇恕迩远主旨撮要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难点探究1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答案: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

12、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2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答:_答案: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

13、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3观点争鸣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

14、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答:_答案: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素材这样积累课内素材素材1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做事时应当勤勉、谨慎,而且能经常反省自己,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君子应该克制自

15、己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德行方面。现代社会中,一些追名逐利的人并不明白这样的道理,他们为名利所累,本末倒置,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适用话题“提高自身的修养”“物质与精神”等。素材2论语十二章中有很多对我们现代人有启发的观点,如“义利观”。在孔子的“义利观”中,他并不反对人们对“利”的追求,只是他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君子的最高境界,对道义的追求比谋取财富更重要,无论何时何地,君子都会把奉行仁义道德放在追逐财富之上。这种对“义”的至高追求也成了孔子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孔子之后,这种“义利观”便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成为影响中国人处世做人的一条法则。很多人为了“义

16、”可以放弃仕途,甚至牺牲生命。孔子对道义的坚守与执着,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了几千年来无人可超越的一座高峰,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座不朽丰碑!适用话题“君子与小人”“伟大人物身上的伟大精神”“钱财与道义”等。课外素材关于尊重的名言为人粗鲁意味着忘却了自己的尊严。车尔尼雪夫斯基施予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这是助人的艺术,也是仁爱的情操。刘墉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徐特立不知道他自己的尊严的人,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席勒对人不尊崇,起首便是对本人的不尊崇。惠特曼关于君子的名言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

17、阮子盖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朱熹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资治通鉴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贞观政要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苏轼 素材这样运用怀一颗孔子心,染一身庄子气旧闻不堪解,尘世多烦忧。现代生活,急景流年,来去匆匆。人们行走在现实的巨大框架里,也曾呐喊:我们不仅要生存,也要生活。但如何在这物质的世界中寻求些精神食粮呢?孔子和他的儒家学说中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要人们把握当下、积极入世,

18、追求生命的价值,进而心怀天下、兼济苍生。用一颗进取的心去追求生的意义,这是理性与务实的生活态度。孔子之心乃进取、入世,进而心怀天下、兼济苍生,这是一种宏观的生活境界。而入世的分寸却很难把握,一不小心就显得目的性十足。谁都想轻易又快捷地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但功利、急躁,会使我们失利。庄子的气度则相反,它平和、超然、无念,是一种平淡的真味,一种修身养性的微观生活境界。看破死生,看破红尘,看破虚妄,淡泊又孤傲;但易使人松懈懒散,不思进取。我们不妨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寻求两者的平衡,就是要以此者长补彼者短。平衡点即在于怀一颗孔子心,染一身庄子气。对个人生活而言,一颗孔子心、一身庄子气,是一种平衡、理想

19、的境界。对一个国家、一种文明而言,亦然。中国是一个大国,傲然雄踞于世界的东方。一颗孔子心,能让这个大国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惧挑战、敢于攻坚,展现出进取精神;一身庄子气,能让这个大国在国际交往中大气洒脱、宽容随和,展现出博大胸怀。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与气度。以一颗孔子心、一身庄子气来寻一次生活的真味,来进行一次文明的自省,让生活在逆旅中开出花朵,让文明在岁月长河中绽放魅力。千古圣人,风骨犹存两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杖凝思的老人的衣角,这位老人庄严伫立,他就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人世间的一次苦行。他出身

20、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秉持“以仁为本”的理念,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的贫困并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屈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未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办教育、开私塾,使贫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使知识传播跨越了出生阶层的鸿沟。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这些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安邦,小的方面可以修身齐家,他用“义”和“礼”来教化世人,用“智”和“信”来约束世人,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正气的传播、治国方

21、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相关主题阅读(一)孔子生平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叔梁纥的正妻施

22、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早年经历孔子的具体生日有争议,公羊传作鲁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谷梁传则作同年十月庚子日;史记则作次年,不记月日。孔子五十一代孙金代孔元措的孔氏祖庭广记将孔子的生日定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但后世仍存有争议。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

23、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颜徵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步入仕途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

24、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这一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

25、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周游列国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到各诸侯国游学,因孔子的观念在当时乱世是难以践行的,因而在各国都受到冷遇。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待在东门旁发呆,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鲁哀公二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

26、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

27、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卒葬泗上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拄杖倚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

28、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流下了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二)孔子思想道德学说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

29、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

30、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政治学说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衰,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

31、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只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

32、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

33、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经济学说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

34、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做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

35、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若不富足,国君就不会富足。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

36、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

37、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38、。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