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139.17KB ,
文档编号:5244771      下载积分:6.66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244771.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八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编版高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八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1、统编版高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八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原因(1)制度差异:美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2)同盟关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3)根本原因: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4.主要表现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

2、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地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军事1949年4月,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5.两极格局(1)正式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概括: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二、冷战的发

3、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2)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3)表现: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2.多极力量的成长西方阵营逐渐分化(1)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2)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1)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2)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1)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2)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1)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

4、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2)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3.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关系时期特征苏联美国70年代日趋紧张苏联入侵阿富汗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与中国关

5、系也实现了正常化2.两极格局的瓦解(1)原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标志:苏联解体。(3)影响: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拓展延伸1.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原因(1)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2)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3)重视教育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4)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增长。(5)美国的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有利时机等。2.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3.两级格局的特点及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特点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

7、盾,每个联盟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2)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消极影响: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

8、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国家的宏观调控1.背景(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3)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2.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3.主要措施(1)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2)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3)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4.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

9、度较快。5.调整(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2)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6.国际协调(1)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2)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二、第三次科技革命1.背景(1)科学理论的突破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2.主要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

10、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三、阶级关系的新变化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新变化(1)就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2)“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1)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2

11、)来源:社会福利由国家财政负担。(3)影响: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4)调整: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2.社会运动的兴起(1)原因: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2)主要表现主要代表原因结果美国黑人民权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如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美国国会

12、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妇女运动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为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其他运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3.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局限性(1)实质: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表现: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拓展延伸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的方式及实质1.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

13、立国有经济。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3)财政政策调节。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2.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背景(1)取得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

14、大提高。(2)面临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3)改革契机: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2.赫鲁晓夫改革(1)主要内容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2)影响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3.苏共二十大(1)时间:1956年。(2)概况: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

15、秘密报告。(3)影响: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4.勃列日涅夫改革(1)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结果: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3)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5.戈尔巴乔夫改革(1)主要内容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2

16、)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6.苏联解体(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12月26日,苏联解体。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社会主义建设: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社会主义改革(1)原因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2)南斯拉夫改革措施:建立了社会主义

17、自治制度,权力下放影响: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3)其他改革取得成效的国家: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3.东欧剧变(1)原因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2)概况类型主要表现变化相对平稳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发生流血冲突罗马尼亚国家实现统一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国

18、家陷入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1.社会主义的建立: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3.伟大转折: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主要成就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的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90万亿元,稳居

19、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2)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的民族独立(1)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巴分治)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过程: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士兵和工农斗争风起云涌。结果: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

20、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2)亚洲殖民体系崩溃: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2.非洲的民族独立(1)主要历程国家或地区主要概况埃及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阿尔及利亚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戴高乐政府调整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政策。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也为国家独立而斗争(2

21、)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3.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1)古巴摆脱美国控制: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2)巴拿马:人民不断开展斗争,在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4.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1.发展中国家:又称“

22、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2.现代化建设浪潮代表国家或地区发展概况亚洲国家(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2)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非洲国家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拉丁美洲国家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多数拉美

23、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1.亚非拉国家地区面临问题调整及结果亚洲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拉丁美洲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2.面临的共同问题(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2)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

24、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3)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 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1“如果和平不能在我们周围,在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得到恢复,那么我将了此一生。”由此可见甘地最后一次绝食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制“非暴力不合作”中的群众暴力行为B要求英国人彻底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C反对印度跟随英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D希望平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2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

25、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是A联合国的成立B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20世纪最后一期时代周刊,评出一位“世纪人物”,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之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据你推断,这个“世纪人物”应是:A爱因斯坦B牛顿C达尔文D爱迪生4“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北约”“华约”建立D欧洲联盟的成立5二战后期,美国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以

26、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关键因素是二战后美国A工业产值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B黄金储备居世界第一位C是世界政治军事大国D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6德国当代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说:“发达的资本主义无法用社会福利进一步完善自身”,这是因为“福利国家”制度A不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B违背社会公平与正义C不利于公民的经济安全D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7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这种做法对社会产

27、生的影响不包括A低收人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B增加了政府收入C造成国家财政困难D扩大了社会消费8有研究者指出,赫鲁晓夫“肯定没有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该观点意在说明赫鲁晓夫A建立了新的官僚政治体制B加强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C不自觉地延续斯大林模式D改革使苏联经济失去活力9“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于是,20世纪60年代,以南斯拉夫、埃及、印度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做出

28、的选择是A分别投向两大集团B兴起了不结盟运动C接受欧洲复兴计划D参加亚太经合组织10下表反映了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局面出现说明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工业生产下降情况15.3%11.2%12.3%16.3%20.8%通货膨胀15.3%9%11.1%19.1%5%A经济理论需要适时调整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位下降C美国经济发展趋于理性D国家宏观调控需进一步加强1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主要靠下达大量指令性指标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表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C取得

29、了巨大经济成效D导致了农业发展缓慢12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他是A列宁B勃列日涅夫C安德罗波夫D戈尔巴乔夫13科技创新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改变B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C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D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14这场全面的东方与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

30、: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场“战争”A双方是北约国家和华约国家B双方斗争的实质和方式基本不变C双方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D根本原因都是西方推行霸权主义15一科学理论认为:“光速是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变量,它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时间和空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此理论A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B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C将量子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D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16马来西亚前副总理巴达维说:“在全球化的中心,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相互交融正无一

31、例外地在销蚀掉每个国家的权力。国家权力受到全球和地区机构及其规则的限制国家权力的被迫缩小令人十分担忧,这对于发展中世界的弱小国家尤其如此。”这表明经济全球化A对国家主权安全带来空前挑战B导致了全球利益分配的不平衡C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D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共存共荣17如图是刊载于1945年11月19日生活杂志的一幅图片,图片上写着“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门口的石狮旁,技术人员正在测试这座城市瓦砾的放射性”。图片反映了A原子弹导致日本投降B美国面临苏联的核威胁C人们对核武器的恐惧D冷战阴影下人们的恐慌18(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

32、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着重于解决苏联存在的根本问题B全盘否定了斯大林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D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19罗斯福在1944年说道:“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杜鲁门(1945-1953年任美国总统)声称美国是“经济世界的巨人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下列选项体现了罗斯福和杜鲁门主张的是战后单独占领了日本 控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欧洲经济

33、共同体 拉拢西欧国家建立“北约”ABCD20有学者把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70年代的“滞胀阶段”,以及8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阶段。纵观三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控政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保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B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和长远利益C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平衡与协调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11963年6月,美苏达成美苏热线协定,以便两国领导人能够在突然发生危机的情况下通过“热线”保持联系和对话,及时了解对方的意图,防止由于事态失控而导致双方的核对抗。这体现了( )A美苏间由敌对走向合作B美苏两国的自我控制C美苏争霸

34、中美国处守势D不结盟制衡美苏冷战二、材料分析题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世纪2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寻找摆脱大危机困境的模式。材料一 固定不变的工厂工资和不断下降的农场收入,这两大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了国民收入严重的分配不均。1929年,5%的美国人得到全部个人收入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人民大众不充分的购买力与那些拿高薪水、得高报酬的人的高水平的资本投资同时并存。20世纪20年代中,资本货物的产量平均每年的增长率是6.4%,而消费品出来的增长率是2.8%。这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受阻;这种低下的购买力不能支持如此高比率的资本投资。结果1929年6月到10月,工业生产指数

35、从126下降到117,从而造成了促使这年秋天股票市场崩溃的大萧条。(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摘编自(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

36、国1929年的社会发展特征。(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试用了怎样的“试验性疗法”?指出这一做法的实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留下的“深远的影响”。23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现代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影片梗概如下: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工厂的管理层疯狂压榨员工,查理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负责扭紧六角螺帽。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东西都遭了殃,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扭。尽管如此,工厂老板认为工人吃饭的时间过长,引进全新的吃饭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喂”工人吃完饭,省下大量时间用于工作。最终,

37、查理失业了,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随后他无意中成为了示威运动的领导者,但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查理发现一不用担心饿死和操心生计的地方是监狱,他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法使自己进入监狱。虽然查理自己无法保证温饱,他还是在街头搭救了一个偷面包的流浪女子,并获得了这个女子的爱情,两人相依为命一同度过这个“摩登时代”。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查理失业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什么?大批工人失业给当时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2)为解决失业问题,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什么措施?(3)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影片中的诸多问题,推行福利政策。你如何评价“福利国家”制度?24国家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20世纪上半叶,英帝国从顶峰上走下来,白人殖民地完成了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成为英联邦中与英国平等的伙伴。亚洲非洲各附属殖民地的民族主义也开始抬头了,印度开始离心,民族主义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第二次世界大战推进了所有殖民地的民族主义潮流,英帝国的末日也即将来临了。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上半叶“英帝国的末日”即将来临的原因,并结合材料指出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变化。材料二 1946年3月4日,丘吉尔在美国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在演讲中,丘吉尔一再呼吁英美联合起来,建立“特殊关系”,推动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他还特

39、别强调英美“双方军事顾问继续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便共同研究潜在的危险、武器的异同、训练的教材以及在军事院校互换军官和学员等问题,它还应包括联合使用两国在世界各地掌握的所有海空军基地,使现有设施继续用于共同安全的目的”。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丘吉尔此时呼吁与美国建立“特殊关系”的原因。此后十年间,英美两国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建立起了怎样的“特殊关系”?第 19 页 共 20 页参考答案1D 2C 3A 4A 5D 6D 7B 8C 9B 10A 11B 12B 13C 14B 15A 16A 17C 18D 19B 20D 21B 22(1)特征:国民收入分配不均

40、;市场购买力低下;农业生产由繁荣转为衰退;股市崩溃加剧了工业萧条。(2)“试验性疗法”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实质:是在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政治: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膨胀;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了社会稳定。23(1)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大批企业破产。影响:加深了社会危机;导致社会动荡;法西斯势力乘机抬头。(2)措施:“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3)评价:积极: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消极: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助长了惰性。24(1)原因:白人殖民地组建了民族国家;亚非等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变化: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不断受到挑战并最终瓦解。(2)原因:二战后英国国家实力的削弱;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极力在欧洲扩张自己的势力;英美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都非常尖锐。军事领域:英美等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领域:英国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一一马歇尔计划。第 20 页 共 20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