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课后限时集训 (二十四 ) “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时间: 45 分钟 分值: 85 分 )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 1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 (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 )、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 )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 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 A 据材料“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 , 作 者认为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
2、 故 A 项正确;材料“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 , 经过畴人 (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 )、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 ,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并不能反映儒学与百家思想的关系 , 故 B 项错误;材料“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 , 经过畴人 (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 )、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 , 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并没有反映出百家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 , 故 C 项错误; D 项表述过于绝对 , 材料“先秦学术思想发展”不能代表古代所有时期的学术状况 , 故 D 项错误。 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
3、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 )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D “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 , 君臣有义 , 夫妇有别 , 长幼有序 , 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中的“朋友有信”无法体现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 故 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 , 君主集权已成趋势 , 但先秦儒学并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 统治者用法家思想加强了集权 , 故 B项错误;“到汉 代 , 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可见先秦的儒学没有构建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 故 C 项错误;从孔子的“君君、臣臣、
4、父父、子子”到孟子的“父子有亲 , 君臣有义 , 夫妇有别 , 长幼有序 , 朋友有信”的“五伦”再到汉代的“三纲”均把君臣父子关系作为必然的关系 , 即家庭国家关系结合在一起 , 故 D 项正确。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3 (2017 临沂高三模拟 )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 ( ) 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C认同情感的积极性 D 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B 根据题干信息 , 儒家要求人应该讲情义 , 主张建立礼乐制度是要求人应该遵守等级名分 , 故 A 项错误;宗法制讲究血缘亲情 , 故 B
5、 项正确;儒家要求人们认同情感的存在 , 材料中没有涉及情感的作用 , 故 C 项错误;人文理性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人的作用 , 故 D项错误。 4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天命为性,性赖于心,“心弗取不出”,这就必然归结到“教使然”。这体现出孟子主张 ( ) A重视教化 B心由性生 C心外无物 D人性本善 A 据材料“心弗取不出”“教使然”可知孟子重视教化 , 故 A 项正确; B 项与材料“性赖于心”不符 , 故 B 项错误; C 项是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 故 C 项错误;材料“天命为性 , 性赖于心”与人性善恶无关 , 故 D 项错误。 5据庄子 天下篇记载:“天下大乱,贤圣不
6、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这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 B“天下大乱”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C这说明庄子主张思想大一统 D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思想争鸣 C 材料所述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主张 , 他认为天 下大乱之时 , 圣贤的学术主张不能彰显于世 , 道德的标准也不能求得划一 , 天下人大多凭借一孔之见就自以为是炫耀于人 , 譬如眼、耳、口、鼻 , 各有各的官能和作用 , 不可能相互交替通用 ,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 , 故 A 项正确 , 不符合题意;“天下大乱”体
7、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 故 B 项正确 , 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庄子指出事物间存在差别 , 未主张思想大一统 , 故 C 项错误 , 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士阶层的兴起 , 故 D 项正确 , 不符合题意。 6 (2017 濮阳高三模拟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 ,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 ( ) 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A 诸子百家虽政见各异 , 但都在论证“治道” , 即治理国家的方法 , 说明诸子学派都关心【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国家发展 , 具有较高的政
8、治热情 , 故 A 项正确;诸子学派虽都论证“治道” , 但政治诉求是不一样的 , 有的主张维护奴隶制 , 有的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故 B 项错误;并非诸子学派都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 儒家学派如孔子主张维护“周礼” , 维护奴隶制度 , 故 C 项错误;只有儒家学派高度重视社会 伦理道德 , 故 D 项错误。 7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太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 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 )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奠定了
9、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体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 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的儒学均未确立儒学的独尊 性 , 故 A 项错误;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思想 , 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 , 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 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 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提供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的具体内容 , 无法得出 C 项结论;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思想 , 但无法体现开始融合 , 故 D 项错误。 8
10、 (2017 九江高三联考 )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这一思想转向最终由“中华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完成。该 “总设计师”首倡 ( ) A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B用“仁义”“王道”施政 C法、术、势结合统治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以德治民 , 爱惜民力是孔子的主张 , 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 没有维护皇权 , 故 A项错误;仁义、王道是荀子思想 , 但荀子没有维护皇权的主张 , 故 B 项错误;法、术、势结合是法家思想 , 故 C 项错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维护君主权威 , 体现儒学为皇权服务 , 故 D 项正
11、确。 9 (2017 大连高三双基 )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 之间的媒介。这反映了董仲舒的 ( ) A以刑辅德的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三纲五常的思想 D君权神授的思想 D 材料没有体现刑法的相关内容 , 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一的内容 , 故 B 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指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规则 , 与材料不符 , 故 C 项错误;从“天道高远 , 凡人岂能领会 , 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可知 , 材料强调君主的地位 , 故 D 项正确。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10 (2017 潍坊高三模拟 )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
12、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 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 )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 A 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 , 本以霸王道杂之 , 奈何纯任德教 , 用周政乎”可知 , “霸王道”指法家思想 , “德教”“周政”指儒家思想 , 体现汉朝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 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汉宣帝父子在治国思想上的分歧 , 故 B 项错误;自汉武帝时代起 ,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汉代儒学地位上升
13、, 故 C 项错误;汉代儒学吸收了 法家思想 , 治国强调外儒内法 , 故 D项错误。 11 (2017 景德镇高三模拟 )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B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C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 D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 B 孟子和董仲舒均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 , 不会代表人民利益 , 故 A 项错误;“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 , 薄税敛”有利于小农的稳定和发展 , “塞兼并之路”“薄赋敛 , 省徭役 , 以宽民力”也有利于小农的稳定 , 故 B 项正确;孟子的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 , 薄税敛”里没有抑制兼并的内容 , 故 C 项错误;孟子的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同并成为治国思想 , 故 D 项错误。 12 (2017 日照高三模拟 )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 ) 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司法过程中 法律与道德兼顾 D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