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232023年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目 录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考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考点2 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活动考点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目 录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考法 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与调整高分帮“双一流”名校冲刺素养1 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明素养知识贯通素养2 运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读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研析 国家命运的缩影:近现代中国外交育思维材料研析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2、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形成的背景2018全国卷,T30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成就及影响2019海南高考,T11历史解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2018江苏高考,T12历史解释中德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2020全国卷,T41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活动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
3、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考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 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考点2 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活动考点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 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2018全国卷第30题(1)国际:二战结束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尖锐对立、激烈斗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2)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2.表现政策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
4、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2020海南高考第11题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使我国在国际交往中能够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巩固和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3.成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
5、互助条约,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提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018江苏高考第12题特点平等性、包容性和开放性。意义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解
6、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为维护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辨析比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政策的区别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新中国独立与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2016江苏高考第12题背景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
7、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时间1954年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结果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间1955年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结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名师提醒“求同存异”方针中“同”和“异”的含义同异共同
8、经历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存在差异。共同任务反殖、反帝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共同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平等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2.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3.结盟性:同苏联等国结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是中华
9、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思维拓展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中国外交的曲折发展1.1958年,中苏关系出现裂痕;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彻底恶化,并爆发局部武装冲突。2.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
10、切合法权利。名师提醒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联合国是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废墟之上的国际政治组织,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坚持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的国家,以此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包围、封锁,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占据。3.意义(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标志着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二、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
11、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2019江苏高考第13题(1)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陷入越战泥潭;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需要利用中国牵制苏联;经济衰退,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相对衰落。(2)中国: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对中国安全造成威胁;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2.过程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影响外交环境中美关系的改善促使
12、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苏联也开始检讨对华政策,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经济环境中美建交后,随着对外开放的实行,中国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祖国统一中美建交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外国势力从台湾的撤退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教育和生活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美国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重要目的地,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日益受到美国的影响。归纳总结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第一
13、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处于对抗状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在此期间,美国侵略朝鲜,侵入台湾海峡。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正常化。原因: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全球战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的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支持。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原因:美国加紧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国家性质决定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14、取得巨大成就和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三、中日邦交正常化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3.影响: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名师提醒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外交高峰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促成这三次高峰的原因分别是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1972年:20世纪六七
15、十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3.1992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背景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两极格局走向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环境相对宽松。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表现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
16、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影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思维拓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1.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诸如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2.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3.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4.共商、共建、共享是中
17、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5.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6.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外交政策做了全面调整,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这种适应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摆正了外交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关系,对外政策中的经济因素日益明显。2.把握住了机遇,妥善地回应了来自世界的挑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对外政策适时地进行了全面调整,为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有
18、利的外部条件。3.对外工作更具灵活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工作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的同时,力求以新的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得外交战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调整后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国对外政治关系的新发展,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引进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外资和先进技术。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考法 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与调整 考法 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与调整命题透视 近几年高考对本知识点的考查主要以重大史实为依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影响、三大政策的内容和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成就、20世纪70年
19、代外交成就的表现、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涉及,难度适中,注重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已考视角预测视角1.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形成的背景2.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成就及影响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4.中德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2.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示例 2020全国卷,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
20、。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
21、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解析 本题以中德关系发展历程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分析中德关系发展变化的情况、原因及其启示。第(1)问,与民主德国关系的“变化”可根据材料“2
2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6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概括得出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原因”可根据材料“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等和所学知识思考作答。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可根据材料“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概括得出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可根据材料“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和所学知识思考作答。第(2)问,可先根据材料“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德国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
23、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等,从德国外交政策与目标调整、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方面概括回答;再结合所学中国改革开放、欧洲一体化发展、德国实现统一的相关知识回答。第(3)问,可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史实、原因、影响等分析作答,如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中德两国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改善两国关系可得出外交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如根据中德两国都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外交决策,不依附于别国可得出外交需独立自主等。答案 (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4分)原因:20
24、世纪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6分)(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9分)(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6分,任答3点给6分)素养1 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素养2 运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读
25、近 现代中国的外交明素养知识贯通育思维材料研析研析 国家命运的缩影:近现代中国外交素养1 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兴起的非殖民化运动中,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新生的国家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中国、印度、缅甸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中缅分别发表联合声明,确认这五项原则将在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国家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予以适用。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
26、和平的思想传统。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印度、缅甸等其他亚洲国家人民也历来崇尚仁爱、慈善、和平等价值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法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有力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27、。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历久弥新,意义历久弥深,作用历久弥坚。示例1 2018江苏高考,12,3分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解析 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结合材料信息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应坚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A项正确。1949年中华人民
28、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创了中苏友好的新局面,B项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C项说法错误;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材料中邓小平的论断无直接对应关系,D项错误。答案 A素养2 运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读近现代中国的外交1.晚清外交近代以前,清政府没有专门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由礼部和理藩院分管一部分具有外交性质的事务。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于1844年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实际上负责五处通商口岸的对外事务,但其并不是专官也无专门的办事机构。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有了较为明确
29、的分工,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2.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独立自主外交无从谈起。3.北洋政府的外交:这一时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外交政策变化较频繁,从“联合英美对抗日俄”,到“亲日联美”,再到“联美制日”,北洋政府周旋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这一时期也取得了一些外交成就,如挫败了英国企图分裂西藏的阴谋,收回了部分租界等。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进行“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积极争取,英、美等
30、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以维护与共产国际的团结、坚持独立自主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原则和方针,交往对象主要以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以及亚洲部分邻国共产党为主,其目的是为中国革命寻求国际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正当交往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纠正了与共产国际之间的隶属关系,有效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教条化问题,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6.新中国的外交:见考点13。示例2 2018全国卷,30,4分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
31、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解析 本题从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对英、法、美等国的外交态度切入,考查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形成的背景。材料说明中共为了不被外交条件束缚而采取静观的态度,这是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西方国家不支持国民党政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说明当时美国对中国
32、还没有实行外交孤立,排除C项。当时中共急需得到苏联的支持,排除D项。答案 A研析 国家命运的缩影:近现代中国外交 材料一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对外交政策的选择缺乏主动性,仅仅依靠外交的“均势原则”(即所谓“以夷制夷”论)不能够成为外交理念和政策的最佳选择。李鸿章毕生奉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是以列强间的矛盾和裂痕为基础的。实际上,列强之间在侵华问题上的“合作”或者称为“勾结”远甚于彼此之间的对立,这就注定了“以夷制夷”政策必将遭到失败的结局。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材料二从中共十八大到中共十九大,乃至到2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外交有了一个最
33、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简单来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我国外交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具体来说,在此外交布局之下,我们主要是从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来推进外交实践。在周边外交层面,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按照这一理念,我们全面提升和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让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落地,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得到加强。在全球层面,我们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来加强与大国之间的协调,以及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摘编自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材
34、料解读 材料一叙述了中国近代“以夷制夷”外交政策失败的原因。叙述的是经济原因,即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叙述的是主观原因,即缺乏外交主动性和依赖列强间的矛盾;叙述的是客观原因,即近代列强侵华利益的一致性。材料二叙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特点及目标。叙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叙述的是中国从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进行外交实践。两则材料对近现代中国外交的叙述凸显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材料运用【问题设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以夷制夷”外交政策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和实践。【试答】(1)原因:近代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外交主动性;缺乏近代外交理念;列强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列强相互勾结。(2)目标: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周边,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的活动;筹建和成立亚投行。全球,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或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开展“一带一路”建设。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