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年中考议论文阅读策略01.了解课程标准对议论文的要求02.回顾中考,梳理考点04.分析题型变化,探索考题趋势目录目录03.应对中考,浅探备考策略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课标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也是议论文阅读考查的依据。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议论文阅读的要求二、中考回顾年年份份篇篇目目考考点点20102010匠人与大匠人与大师师提炼概括中 心论点论证方法及作论证方法及作用用找出不恰当的事实 论据,说明理由20112011坚持“一件事原则”提炼概括中 心论点论证方法及作论证方法及作用用 补
2、写事实论补写事实论据据20142014阅历与读阅历与读书书提炼概括中 心论点首段作首段作用用链接材料作论链接材料作论据据(名言(名言)20152015为什么不读经为什么不读经典典理解内容,概括要点首段作首段作用用链接材料作论据(事 例、名言)20182018重拾汉语的母语自 信理解内容,概括要点链接材料作论链接材料作论据据(事例(事例)20192019一起做读书种一起做读书种子子提炼概括中 心论点首段作首段作用用论证方法及作论证方法及作用用 联系实际谈体联系实际谈体会会2010-2019年,议论文考查6次,其中:事实论据等)5次(除19年外)3.论证思路5次(除19年外)4.论证方法及作用3次
3、(10、11、19)5.首段作用3次(14、15、19)6.内容理解概括2次(15、18)6.联系实际谈体会1次(19)考点梳理1.提炼概括论点4次(10、11、14、19)2.论据(补写论据,链接材料适合作哪段论据,找出不恰当的考点相对固定 题型变化不大2021 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共7分)百花盛开,青春正好。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我们当代青年学习中国共 产党的光辉历史,不应该只把它当作书本上的记录、展览馆中的文物,还应该。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红色基因,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 神财富里有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李大钊曾满怀信心地
4、预 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 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这一远大理想凝聚起先进的力量,从一条红船出 发,掀起了中国革命的巨浪。百年历程中,在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理想指引下,中 华民族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在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勇向前的信念 指引下,中国创造出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三、分析题型变化,探索考题趋势你也许会想,树立远大理想是成年之后的事情,作为未成年的学生,我们首先要 考虑学习的问题,长大后再树立远大理想也不迟。其实,树立远大理想要趁早。青 年,对未来充满热情,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最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早一点 树立远
5、大理想,我们就能早一点唤醒自身的潜力。今天,守边卫国、开拓创业、扶 贫攻坚、科学探索,到处都有青年奋进的身影。他们把自我追求与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结合起来,将青春汇入了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这笔精神财富里还有在艰难时世中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牺牲、淬火成钢的意志品 质。“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红军将领王尔琢写下最后的 家书,用生命践行了誓言;“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抗日英雄赵一 曼慷慨赴义,甘用自己的热血浸染中华土地。百年以来,无数的烈士为中国革命和 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壮烈的牺牲,昂扬奋进的精神,铸就了人民当家做主 的新中国。你也许会想,红色基因是艰难时世
6、的产物,这种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对和平年代的我们有何价值?其实,从来没有什么一帆风顺,困难、压力、挑战甚至灾难 常会出人意料地出现,而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正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共产党员先上!”的口号奏响了“战疫”的强音。无数青年医护工作者、志愿者继承了革命先烈无畏、担当的精神,毅然决然地奔 赴“抗疫”战场。将“红色”作为青春的底色,这些青年便有了面对各种困难的底气与力量。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广大青年需要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始终葆有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让“红色”成为青春底色,我们就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分)20.根据你对全文内
7、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继承党在百年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21.下列关于文章-段结构关系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乙)(222.下面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关向应的有关材料。请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上 面的文字,简要说明他身上具有哪种红色基因值得我们继承。(3分)关向应的在致叔父家书中写道:“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结合材料考查对中心论点、分论点的理解包括2022上册 59页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谈语言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
8、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
9、作姿态”。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看酷暑”“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
10、?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辽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
11、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使运用口语。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有些话
12、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作者:王力。有删改)1.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2.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个分析其作用。3.文章最后三段是如何与前文紧密联系的?请简要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三段是对上文“将口语上升为书面语”的补充论证,补充要有读者意识,要尽量规范化,规
13、范的标准更适应语言的发展。从结构上看,倒数第三段开头“但是”一词紧承上文论证,引出和强调下文所写内容。1、试题总量减少,单个题分值增加。2、题目问法和答案都表现出“去套路化”的特点。3、越来越青睐侧重深度思维的拓展探究题。(一)梳理议论文知识体系议论文备考建议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论证语言议论文阅读一般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设题。提炼、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点是作者的观点,中心论点应能统摄全文,分论点应能统领一段 或几段。论点的位置:通常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过渡等地方,如果没有直接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进行提炼概括。概括论点要
14、注 意论点的完整性,用一个能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的陈述句来表述。1、论点: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封信里,我向你谈谈“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2011坚持“一件事原则”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014阅历与读书1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2分)二者不可偏废。(1分)2019一起做“读书种子”1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 简要概括。(3分)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书做学问,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3分)论点在
15、开头段两个分论点的整合对全文内容的 提炼概括整合1.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用来证明 论点。事实论据(典型确凿的具体事实,概括性的事实)道理论据(经典论述、名言警句、公理格言等)。2.辨别论据的类型,论据使用是否恰当3.分析论据的作用4.补充论据2、论据:2018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13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 据?请简述理由。(4分)材料一:第段。这则材料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可以证明“很鱼具有独一 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材料二:第段。这则材料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证明母语“能把一 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答题思路:概括材料内容或观点目标段观点
16、分三段作答分析论证思路。议论文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 决问题)三部分构成。分析论证思路时,除关注中心论点、分论点外,还要注意那些具 有过渡作用的句、段和能显示行文思路的关联词语。3、论证:2015为什么不读经典13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4分)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分)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 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 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2分)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分)理清逻辑关系,使用关联词语辨识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列举典型的事例具体地证
17、明论点。道理论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来有力地证明论。对比论证: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事实或道理的对比,突出地证明论点比喻论证: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形象,从 而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2010匠人与大师14第段、第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 什么作用?(4分)【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乙】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 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甲】比喻论证,把匠人凭经验做事比作一个一个摘瓜,把大师按规律做事比作提瓜 藤,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18、对比论证,用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摘瓜方式作对比,突出大师已上升到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答出一 种即可)【乙】举例论证,以鲁班由匠人到大师的经历为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只有追求更 高的目标才会断进步的道理。(一处2分,共4分)分析论证语言。议论文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准确、严密。分析时要注意文章整体语 言的概括、简洁,部分用词用语的准确、严密等。有些议论文的语言除准确、严密外,还有或典雅或生动等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其语言风格。近几年河南没考。二练中的第12题,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分析语言风格得分率低 议论文还常考查拓展、探究能力。如联系实际对文中的观点和 材料发表评论等,这相当于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答
19、题时要做 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4、拓展、探究能力2019一起做读书种子14.从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 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3分)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读书滋养了我的心灵。/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持让我感 动,让我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 乡村贫困面貌,虽历经重重困境,但他矢志不渝,最终走向成功。/读这本书,让我更坚定了来努力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2015 为什么不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 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 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 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 正去
20、读的却 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 远之呢?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引用黄庭坚 的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 说服力。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议论文备考建议(二)(二)用好教材!用好教材的阅读提示和课后习用好教材!用好教材的阅读提示和课后习题题九上第二、五 单元提示2019一起做读书种子第11题: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 的话简要概括。(3分)九上敬业与乐业2018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11题:从全 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 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况。(4分)2019第13题: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 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补写论补写论据据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怀疑与学问课后第二题谈创造性思维阅读提示创造宣言阅读提示用自己的话写出你对文本一标题“在劳动中把小我融入大我”的含义的理解。说明与解析 下册比喻论证及作比喻论证及作用用补写论补写论据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0102010匠人与大师第1515题:笫段中有 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 由。(2 2分)2011坚持一件事原则第14题:请给第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2014阅历与读书第14题:如果用以下 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 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2015为什么不读经典第14题:下面哪 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段的论据?请简述 理由。(3分
22、)2018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第13题:下 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 据?请简述理由。(4分)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观点 与材料的关系)6 6年5 5考怀疑与学问考查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 典雅)此前河南一 直没考,要 重视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议论文备考建议 2022解析与检测上册“议论文阅读”部分,共选两篇阅读。第二篇是一篇多文本阅读题,选了两则关于阅读经典作品的材料,设置三道题。2022解析与检测下册“议论文阅读”部分,共选三篇阅读。全部是多文本阅读题,都选择两则材料,分别围绕劳动的价值、书法教育、创新三个话题,各设置三道题。(三)关注多文本阅读 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1
23、)初读文本时,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读文章 关注中心论点、分论点、具有具有过渡作用的句、段和能显示行文思路的关联词语。为什么不读经典 “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将大量的读者变成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
24、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活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
25、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会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那些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急
26、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来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睿智、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作者:彭程。有删改)文本二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降目刻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
27、局与眼界心胸。如果把人类文明比作一座山峰,那么雄踞高山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沟洗而筛选出的经典作品,它们标志着先辈曾经抵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正如登山需要阶梯,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同样需要拾阶而上。有时,理解经典的主题是困难的,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经典作品中的主题,一般历千载而不变,充满泛着古老铜绿的端庄大词,庄严肃穆,诸如民族命运、历史兴衰等。有时,需要借助另一部经典的阶梯去理解眼前这一部经典,方能参悟其精妙,比如国学上“以传注经”的传统就是如此。有时,也需借助人生经验的阶梯,正如陈年老茶需要用沸水才能浇出厚重余味,理解经典也需要我们用老水手般的人生阅历,用经久不息的温热内心,浇开经典作品中只属于独特个体的专属气息。唯其如此,方能找到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经典的鉴赏者代代不绝。(节选自白龙品读经典,聆听高处的声音)(2)在读题时圈点勾画,培养审题能力2.文本一第段和文本二第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两个文本在论证过程中都使用了对比论证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3、两个文本都论述了“技”与“道”的关系,但是论述角度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