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一、 地球的位置及特殊性1. 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连同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的物质。2. 恒星:由赤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星云:比如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3.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4.地球处在的位置从小到大: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5.月地距离约38.4万km,日地距离约1.5亿km6.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系天体
2、的旋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7.类地行星(更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体积巨大,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木星,土星远日行星(远离太阳,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天王星,海王星8.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这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自身的体积和质量有关。也与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有关二、 地球的历史1.地层及化石的概念: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
3、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2.地质年代表的概念: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3.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A.时间:距今5.41亿年前,约占地球历史的90%。B.特点:地球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到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细菌,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是重要的成矿时期。C.代表生物:蓝细菌(2)古生代:A.时间:距今5.41亿年2.52亿
4、年B.特点: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是重要的成煤期,发生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C.代表生物: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古生代后期出现低等的植物,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时代,从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再进化为爬行类,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3)中生代:A.时间: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B.特点: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解体,是重要的成煤期,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事件。C.代表生物:爬行动物(恐龙),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裸子植物(4)新生代:A.时间:距今6600万年-至今B.特点: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地球运动剧烈。形成现在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全球数次冷暖交替
5、。C.代表生物:被子植物,第四纪出现人类。三、地球的结构1.纵波及横波的概念:A.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B.横波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2.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km处3.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900km处4.圈层结构:(1)内部:A.地壳:由固体岩石组成坚硬外壳,海洋地壳约510km,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km。地球平均地壳为33kmB.地幔:占地球总体积的80%,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C.地核: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3400多千
6、米。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超强的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2)外部:A.岩石圈: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B.大气圈: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C.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
7、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D.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四、地球的大气特点及受热过程、运动1.组成:二氧化碳0.038%(变动),氧气21%,氮气78%,氩气0.93%,其他0.032%2.干洁空气: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所进行
8、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他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却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3.垂直分层:(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底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这一层。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在对流层的顶部气温降至-60。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就高。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
9、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图2.6)。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2)平流层:平流层范围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该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但是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在22一27千米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臭氧层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3)高层大气:平流层以上
10、的大气统称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会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又持续上升.在300干米的高空,温度可达1000以上。在80-120千米的高空,多数来自太空的流星体会燃烧,成为我们夜晚看到的流星,在80一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高层大气的空气密度很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大气的密度已经是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这里的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宇宙空间,这个高度可以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4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保温
11、作用: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此。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除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一95%)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在吸收地面
12、长波辐射后会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2)热力环流: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高空:热高压,冷低压。高压向低压,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3)热岛效应:(4)山谷风:(5)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13、摩擦力可以减小风速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五、地球水循环及海水性质1.水循环过程及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地理意义:1.是地球上各种垂体处于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2.是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3.可以塑造地表形态。4.成为海陆间联系的重要纽带。5.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5.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2.海水温度:太阳辐射是海洋主要热量来源1km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km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大致
14、相同。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受到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影响: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2.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的游动。3.人类的远洋捕捞和近海养殖。4.影响海洋运输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度低的小。海水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2.海水密度: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温度,盐度,深度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中低纬度,一定深度的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
15、的变化较小。(海中断崖等)3.海水盐度:世界大洋的平均年度为3.5%对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纬度、降水量、蒸发量温度、海区封闭程度、入海径流等盐厂:日照充足,降水较少,宽广平坦,雨日较少,蒸发强烈。影响:海水养殖对严重的稳定性极为重要,海水淡化等技术。4.海水运动(1)海浪:可以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水下大规模坍塌等因素造成。风暴潮,海啸。海浪是受到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2)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性现象,成因是太阳与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一天两次)影响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港口建设、潮汐发电、诺曼底登陆等。(3)洋流:海水比较稳定,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暖流从水温高的地方流向水温低的地方(增
16、温增湿)寒流从水温低的地方流向水温高的地方(降温减湿)渔场形成条件:寒暖流交汇,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有沿海大陆架。影响:轮船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洋流从极地地区携带的冰川对海运造成威胁。可以把建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进化速度。六、地球地貌及观察1.喀斯特地貌:2.河流地貌:V型河谷、冲击扇、冲击平原、河曲、牛轭湖、三角洲河曲形成:河流平直,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3.风沙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沙丘(等高线平缓的一面是迎风坡)4.海岸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平台
17、、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沙坝5.地貌观察:应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1)顺序:宏观到微观、面到点、大到小、粗略到细节(2)内容:(3)高度: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4)坡: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隆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除了观察高度、坡度
18、、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状况等。七、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波长:红外波长最长, 紫外波长最短1.太阳是什么:是一颗巨大、赤热的气体星球,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k(热力学温度单位)。你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它是地球及整个太阳系光和热的主要源泉2.太阳的构造:日冕:大气的太阳最外层,可以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它的亮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用肉眼看见。光球: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它发出的可见光最强,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色球:位于光球之外,由于色球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的千分
19、之一,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它,只有在日全食时或者用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3.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量。4.太阳活动:(1)太阳风:太阳大气不断释放高速带电粒子流(日冕层)(2)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是出现在光球层上的黑斑点,太阳黑子区城温度比周围低,因此颜色看上去深一些。人们发现太阳黑子数量具有周期性变化,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3)太阳耀斑:是色球表而忽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一个火的太阳耀斑在短期可以发出相当于10亿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长期的观测发现,大多数太阳耀斑和太阳黑
20、子活动相关。(4)太阳日珥:是在色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剧烈太阳活动现象,喷射的气体呈弧状,像太阳的耳朵一样,由此得名。日全食时,可用肉眼观测火红的日珥。日珥爆发时会喷射大量带电粒子。(5)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物质抛射表现为日冕结构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明显变化,向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它使大范围日冕受到扰动,破坏了太阳风的流动,是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5.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有显著的影响。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极光筹现象。当这种扰动足够强烈时,还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八、植被及土壤1.植被:自
21、然界成群生长各种植物的整体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只被高度越大,植物中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1.森林: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1)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2)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本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
22、根和茎花现象。(3)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这里夏季炎热或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4个月,目降水活宜、乔木评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旺(4)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早。2.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这里全年高温,分干湿两荒漠,认识它们的环境特征。温带草原(图5.9)地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
23、枯,植被高度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1)热带草原: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2)温带草原: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3.荒漠: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早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1)热带荒漠:旱生灌木(2)温带荒漠:荒漠植被2.土壤: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黑土(东北平原)、红土(南方丘陵)、紫土(四川盆地)、黄土(黄土高原)2
24、.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1)砂土: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2)粘土: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3)壤土: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3.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a有机层:以分解部分分解的和半分解的有机有机碎屑层质为主。b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
25、,呈灰黑色或黑色。c淋溶层:由于溶解干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d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e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f母岩层:坚硬的岩石。4.土壤形成因素:a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或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b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量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氩、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
26、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题粒团聚c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亚马孙河流域因高温多雨,自然土壤失去热带雨林保护时,有机质快速分解,营养元素被淋溶。总体而言,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d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
27、的。例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e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水稻土)5. 土壤功能及养护:(1)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2)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3)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酸(中和酸性土壤)粘(
28、增施砂土)瘦(种植绿肥、休耕、广施农家肥、作物轮作)九、 自然灾害及预防技术一、气象灾害1.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洪涝灾害多发区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多发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洪涝危害巨大。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图6.2)、人畜饮用水困难等。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
29、济发展。此外,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地势低平,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遇特大暴雨洪涝侵袭,则损失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2.干旱灾害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干旱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干旱也
30、会影响畜牧业,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干旱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此外,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灾。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3.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31、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4.寒潮灾害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件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备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在我国,寒潮是冬半年主
32、要的气象灾害。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
33、、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这些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2.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
34、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正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滑坡多发。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闻内大量水流是发生泥石流的主要条件。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环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三、防护1.灾害监测2.灾害防御3.灾害救援和救助4.灾后恢复自救和互救5.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遥感技术(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实时动态监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RSS):精确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储蓄,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第 14 页 共 14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