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 明朝的秘书工作【本章导入本章导入感知体悟感知体悟】锐意改革的中央政府秘书长张居正 一、少年立志,中年入阁,难圆改革之梦想 二、晚年掌权,全面改革,推行新政见成效 三、人亡政息,改革失败,功过自有后人说张居正画像【本章认知本章认知学习梳理学习梳理】目录 第一节 明朝的官职机构 第二节 明朝的秘书机构一、内阁二、通政使司三、六科 第三节 明朝的宦官秘书 第四节 明朝的文书档案工作一、明朝的公文类别和体式二、明朝文书工作制度的完善三、明朝的档案工作【本章内容提示】明朝丞相制的废除,使得皇帝对内阁等秘书机构倚重,各部也出现了司务厅、经历司、照磨所等专门的秘书事务机构。地方各级行政单位,秘书机构
2、和人员的配备当规整。文书工作在继承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有了大的进步,公文的种类大量增加,文书工作制度更加完备。官僚机构中普遍建立了档案室架阁库,档案工作专业化、制度化管理走向规范。宫中宦官形成以司礼监为首的一套机构,通过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等控制各级官员、干预朝政,利用代皇帝批红的机会擅行大权,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一节 明朝的官职机构“三司”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着手整顿地方官制,废除地方在统治机构方面权力过分集中的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设置了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管省级地区的民政、司法和军队。“六部尚书
3、”和“左右侍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对中央统治机构进行调整和重组,废除了沿袭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撤除横亘于皇帝和百司之间的中书省,废相不设,皇帝直接君临百司,主断大小事宜,将国家和政府首脑合而为一,从体制上保证了君主在中央集权政治中的绝对权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提高,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直接听命于皇帝。同时设立庞大的秘书机构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朝的秘书机构体制有很大的变化,史称“内阁制”。其后历永乐、洪熙、宣德,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参赞机务,但首辅无丞相之名,一切决策取决于皇帝批红。第二节 明朝的秘书机构 内阁:明朝的内阁是兼具政务中枢和机要秘书双重性质的非正式
4、国家机构,其对政务的处理、决策是在行使秘书职能的过程中间接发挥出来的。建立内阁的朱棣正德时期首辅李东阳通政使司:明朝通政使司又称通政司,是朝廷的总收文机关。“掌受内外章奏敷奏封驳之事”(明史卷75职官志四)。通政使司“职专掌出纳,与内外诸司俱无文移,有径行本司者,以违制论。”“本司奏事虽小必闻,凡每日早朝引奏天下臣民及入递所奏事,或五事七事,明世遇大寒大暑减免,奏数不一”(古今图书集成卷365)。明朝的通政使司是一个独立的专门化中央秘书机构。明朝 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通政使司右参议学士祖权谨遗像六科:吏、户、兵、礼、刑、工六科作为协助明朝皇帝处理六部事务的秘书机构,均设有都给事中、左右给事
5、中、给事中等官员。根据明史记载:“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明史卷74职官志三)。从这个意义上说,六科是明朝的监察机构,但不领属都察院,具有秘书机构的部分功能,还可以参决刑狱,参加高级政务会议。六科给事中第三节 明朝的宦官秘书 24衙门:朱元璋建朝之初,为防止宦官干政,在宫门树立铁牌,镌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严厉训告。洪武末年,朱元璋颁发定制,宫内设有司礼、内官、御用等12监,惜薪、钟鼓等4司及兵仗等8局,总称为24衙门内书堂:宣宗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
6、官教小太监识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朝宦官专政先声。司礼监:明太祖时设立的司礼监,最初在24衙门中地位并不高。司礼监设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督理皇城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司礼监因负责“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而与内阁形成直接的权力互动关系。司礼监代皇帝批红和传谕圣旨的权力,因而它的内部机构也逐渐完备起来。明太祖明太祖第四节 明朝的文书档案工作 明朝的公文类别:皇帝下行公文:有诏、敕、制、册文、诰、谕、书、符、令、檄十种。谕、书为明朝首创,谕的使用范围较广泛和随便,皇帝有所宣示多用谕,对臣子的过失予以警示,则称诫谕;书多用于对外活动,明
7、朝与朝鲜、越南等国使节往来多用书,朝廷与国内割据政权往来也用书。官府下行公文;有照会、下帖、札付、故牒四种。照会为明朝首创,用于都督府下行六部,六部下行布政司,都指挥司、布政司下行应天府。札付是纯粹的下行文类,是比较常用的官府下行公文。下帖的应用范围扩大,各级官府均可用下帖。牒分故牒、平牒,故牒是下行文,平牒是平行文。故牒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军、政、财经上级部门均可用故牒向下级部门发号施令。臣僚上奏公文:有奏本、表笺、讲章、题本、揭帖、书状、文册、制对、露布、译十种。奏本和题本为明朝首创,使用最广泛。凡臣民建言、陈情、谢恩及有所议论皆用奏本,诸司上奏政务用题本。讲章是经筵讲官的讲稿。揭帖是明朝内
8、阁专用于进奏机密要事的公文,用文渊阁印封进,为明朝首创。官府上行公文:有咨呈、呈状、申状、牒呈、牒上五种。每一种都有固定的使用范围,如咨呈,用于六部上行五军都督府,布政使司上行六部;牒上用于千户所、兵、马指挥司上行府、州等。官府平行公文:有平咨、平关、平牒三种。各衙门堂上正官的品级即是该衙门的品级,平行公文常用于同一品级的官府之间,但也有例外,如州与兵马指挥司品级不同,但可以互行平关文。王府长史司与府品级不同,也可以互行平牒。明朝公文的体式 明初规定,臣民具疏上于朝廷者为奏本,东宫者为启本,皆用细字。后因为诸司奏本不便,凡公事用题本,其制比奏启小而字稍大。嘉靖八年,奏准本式遵照大明律后附写尺寸
9、,参考当时适中式样,定:题本每幅六行,一行二寸格,抬头二字,平行十八字。头行衙门官衔姓名疏密俱作一行书写,不限字数,年月下疏密同。若有连名,挨次俱照六行书写;奏本每幅六行,一行二十四字,抬头二字,平行二十二字。头行衙门官衔,武士儒吏典军民灶匠籍贯姓名,疏密均作一行书写,不限字数,右谨奏闻二字,右字平行,计纸字左右,谨字前一行,与谨字平行差小。(大明会典卷76)除题、奏本有定格式外,其他公文也有规格。明朝文书工作制度的完善(一)明朝对繁文之弊的治理(二)明朝上行文处理的程序(三)明朝对文书工作制度的完善(1)首创票拟制度。(2)贴黄制度完备。(3)明确公文格式。(4)制订行移勘合制度。(5)公文
10、文体首次有了官方详尽的明文规定,规定奏本用洪武正韵字体,黄册用细字,并不准浮帖,错处须用印压盖。明朝还规定了严格的文书书写制度,违规者皆要受到处罚。在文书的拟写、修改、誊抄过程中,还形成了一套表示不同意义和规定的符号,类似于现今出版行业现行的校对符号。(6)明朝很重视对公文的检查、催办,除六科负责督促、催办各官衙外,皇帝还经常派员检查各官衙的公文处理情况。(7)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公文照刷、磨勘制度。(8)明朝制定了授职到任须知,将元朝的当面交卷制度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9)明朝的公文传递制度已经完善,有水驿、陆驿和水陆兼驿,州、县还设有专门检查,督促公文译传的官员。(10)明朝公文的保密制度尤其
11、严格,对文书档案的保密工作,明朝实行“密疏”制度,并制定严厉的法律对泄密行为进行惩处,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增补保密条律。明朝的档案工作 明朝高度重视文书档案的建设,在宫中建大本堂、文渊阁。为了确保文书档案的保存安全,明朝除建大量的档案馆库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予以防范。明太祖洪武实录:明太祖洪武实录卷二百四十六对档案人员的选拔任用资格,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明朝重视利用档案编史修志,编史修志工作十分发达。据统计,宋元两朝共编志书500余种,而明朝就编撰了1 500余种,几乎每个皇帝在位期间都要撰修志书,通志、府志、州志、县志、镇志皆有。著名志书有全国性通志大明一统志90卷及寰宇通志等。编史修志事业的发达,反映了明朝档案事业的成就。明朝是我国文书档案工作制度的集大成者,许多制度规定对其后的清朝甚至近现代秘书工作有直接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谢谢欣赏!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