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CONTENTS认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秘书工作01认知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02认知两宋时期的秘书工作05认知辽金元时期的秘书工作06认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03认知隋唐时期的秘书工作04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秘 书 工 作春秋战国时期史官的衰落士阶层的崛起与私人秘书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秘书工作的发展3史官地位的变化史官衰落的原因新秘书官职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史官的衰落政府机要人员 降 记事、人事史官1.社会动荡,王室衰弱2.私学兴起,文化普及3.注重人格,选官变化左徒-筹划军国之事,起草重要诏令,处理日常公文令正-鲁国设立,掌文告辞令。掌书-齐国设立,掌符节及文史记载。尚书-秦国设立,掌秦
2、国国君及政府文书。文书-魏国设立,掌文书制作。4知识链接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
3、都郢都士阶层的崛起与私人秘书的出现5士担任秘书工作,主要在于参谋顾问,辅助政治决策,私人秘书出现士择明主而从,主则唯才是用(双向选择)如不被重用,则离去(士具有流动性)士与主人的关系士充实秘书队伍6 赵盾(?前601年):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史料中多称之赵宣子、宣孟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衰之子,赵同、赵括、赵婴齐之兄,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他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令晋集举国之力与楚国争衡而不落下风,可谓“治世之
4、能臣,乱世之雄才”。赵盾于公元前601年病逝知识链接7春秋战国时期秘书工作的发展文书规则的发展档案的广泛利用1.公文文体变化 2.公文拟制制度的形成 3.用印制度的发展 4.文书传递制度的产生1.用来治理国家2.用来传授学问3.进行档案汇编8春秋战国时期文书规则的发展之公文文体变化 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诸侯国的国君为加强合作共同争霸而相互订立的协议;一类是各诸侯国内部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壮大力量,联合起来向旧贵族夺权而订立的协议,如侯马盟书,即春秋末年晋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赵简子为盟主,与晋阳赵氏订立的盟书,相约联合起来,讨伐旧贵族荀寅、范去射等人。令指挥性行政公文,可以由王发布,也可以由重
5、臣或军事统帅发布,用于颁布法令及指挥军队,如商鞅的变法之令、魏国李悝的习射令、吴王夫差的礼越王令等。书臣僚之间表达意见、阐述政见、商讨国事的公文。有国君对臣下而作的,如燕王喜遗乐闲书;也有臣下对国君上奏之书,如李斯谏逐客书、乐毅的报燕王书、黄歇的上书说秦昭王等。移书各诸侯国之间、官员之间的平行文。檄文帝王、诸候在讨伐敌方之前表明理由、痛斥敌国、鼓舞士气的公文。计书郡县官员向国君报告下一年度民户、赋税的项目、数量的公文。揭贴将自己的政见和对国事的看法书写并张贴出来进行公开讨论的文体。秦 汉 时 期 的 秘 书 工 作秦国的秘书工作两汉的秘书工作10秦国的秘书工作11 一、秦朝的中央秘书机构:三公
6、九卿 秦朝“三公”都设有自己的衙门丞相府、御史府、太尉府。丞相府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行政机构,太尉府是掌管军事的机构,御史府则是主要的秘书机构。秦统一天下之后,设立御史府,以御史大夫为长官,与丞相、太尉并列三公。御史府的主要职掌有:1受理公卿、百官和吏民的奏事;2掌管“图籍秘书”,即版籍、地图、法律文件等重要文书档案,以供官民查询;3负责对大小官员的监督和考察;4受命处理皇帝亲自交办的事项;5受命代皇帝巡视各郡县,并监理郡务。12三公九卿示意图13 二、秦朝的秘书官职:皇宫秘书官职 .为皇帝处理具体事务的秘书官,主要有:尚书战国时秦国的主要秘书官。太史令即史官,负责记录大事,有时代朝廷起草
7、文书,地位不高。符玺令负责保管皇帝印玺。参谋性质的秘书官,是皇帝的谋士,主要有:博士为皇帝的专职谋士。秦始皇有博士70人,组成了庞大的皇帝智囊团,其为首者称博士仆射。博士一般通晓古今,学识渊博,备皇帝咨询。最高统治者设专门的参谋机构,是秘书工作史上的一大进步。给事中侍于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侍中本属丞相府中办理文书的官员,因丞相常派其往来宫中,故称侍中;后来成为侍从于皇帝左右、出入内宫的近臣。宦官秘书 秦始皇实行独裁,晚年对大臣疑虑重重,很少接见公卿,行踪诡秘,深居简出,宠信宦官,并授以保管。秦始皇14 长史-主管丞相府的事务性工作并处理大量的文书和公文,相当于丞相府的秘书长;主簿-掌管
8、丞相府的秘书事务,同时是丞相的私人秘书。所设各曹也分别担当不同的秘书工作任务,如奏曹主奏章,议曹主参政,待曹负责接待宾客,集曹负责朝议及廷议的会议记录,这些都是丞相府中之秘书人员。丞相还有使五人,往来于丞相府与皇帝之间,沟通信息,传达命令,上奏政事,称之为侍中,其首领为仆射。侍中虽然是丞相府的属员,但因其特别接近皇帝,因此也往往被视为皇帝的私人秘书人员。太尉府设曹十余个,奏曹负责各地军事文书的奏报,法曹负责公文,通过邮驿向全国传递。各曹还设掾吏担任诸曹秘书事务。三、中央各府衙的秘书官职15四、地方政府的秘书官职 秦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县辖乡,乡下有亭、里,建立了一套比较
9、完整和系统的地方政权体系。郡的长官为郡守,也称太守;县的长官为县令(小县称县长);郡县之下都设相应的官佐,负责秘书工作。主簿郡府中设置,负责郡中往来公文的处理,保管文书档案和典籍,是郡府中常设的秘书人员。记室令史掌文件的起草、保管、收发等事宜。记室令史在中央政府中亦有设置,其地位在曹之下,实为各曹的秘书人员。郡府中的记室令史其地位和作用与中央政府各部门中记室令史相当。书史掌文件的起草、誊写及档案的收藏。县丞为县令之副职,协助县令管理本县行政事务,担负一定的秘书工作。令史掌记事、公文草拟、文件收发,属县府的秘书官吏。16郡县制秘书官职示意图17秦朝的秘书官吏(一)秘书官吏的资格 凡从事秘书工作的
10、史,职务皆世袭。史的子弟从小就有资格被送入专门学校,培养读写能力,接受教育,继承父业。不是史的后代,不准接受此种教育,违者依法惩处。犯罪之人,更严令不准任用为史。(二)秘书官吏的选拔 自秦朝始,秘书官吏列入封建王朝的文官系统,其选任途径类似于文官选任方法。中央政府的秘书官员,一是从开国功臣中选拔,如李斯;二是从六国旧部中招用,如博士。地方政府的秘书官吏则用试吏法简选出来,即根据各地民意反映、推荐,由县以上官员对地方人才面试,选派优秀者至县以下基层从事秘书工作。中央各部门及地方郡府的一般秘书人员,则通过学校培养、输送。(三)秘书官吏的考核 “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纠察,
11、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为便于理解与落实,秦政府又把这些原则、要求分解为必须遵守的“五善”与必须防止的“五失”。“五善”为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者都做到,予以升迁授爵。“五失”为夸以迣、贵以大、擅制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如有一失或多失,予以削爵、降职、罢官直至处以死刑。18秦朝的文书档案工作(一)公文文体 制古代王言为命,秦始皇改命为制。诏昭、告的意思。秦始皇将古代的令改为诏,凡不属于“制度之命”者,都以诏下达,为人主专用的文书。奏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始皇改书为奏,成为人臣上书君主的专用文体。秦汉一直到清朝都沿用。其内容大体上有陈述政事、呈献典章仪式、
12、反映紧急事变、弹劾罪愆谬行等。议尚书说:“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决定处理事情的适宜方案称为议,议者宜也。最早见于文献的是李斯上秦皇罢封建议。汉朝开始称为驳议。国有大事,必召集群臣进行廷议,如桓宽的盐铁论记录了汉昭帝召集贤良、文学六十多人为盐铁官营问题展开国策大辩论,即属此类。19 (二)秦朝律法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秦朝是一个历行法治、以法治国的封建专制王朝,法家思想及其政治主张是其专制政体的理论基础。早在商鞅治秦时就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条款,形成了大量的法律档案。当时即以此作为推行新政策的手段,又作为重要档案来保管。秦统一后,废除了战国时各国条文不尽相同的律法,在秦律原有基础上,重加修订,颁行全国,所
13、谓“法令由一统”。秦朝的律法文书是推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工具。(三)秦始皇不重视史官记注和焚烧六国档案典籍 秦始皇除禁绝私学外,对史官记注也不甚重视。司马迁曾说过:“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一方面剥夺了春秋时期史官传统记注、典守的职任;另一方面对君举必书的不容。秦朝改周官五史中之大史为太史令,是史官职任的变革。因传统史官的秉笔直书已为秦统治者所不容,从秦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可知并非记注,而由御史等官员记注政事和典守档案,说明秦时史官职任已不同于西周,他们与文书档案工作已经疏远,失去了参与国家大政的机会。故秦记虽有保存,但内容极不丰富。秦始皇取消谥法,他认为是“子议父,臣议
14、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未,除谥法”。可见,史官秉笔直书对于秦始皇的专制独裁来说是更不能容的。20知识拓展:焚书坑儒 焚书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坑儒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
15、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21知识拓展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先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司马迁著史记,设有李斯列传,是现今研究李斯事迹的主要史料来源。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帝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李斯22两汉的秘书工作23这里用于解释这个概念这里阐释一个概念这里用于解释
16、这个概念这里阐释一个概念这里用于解释这个概念一、御史府秘书职能被尚书台逐步取代1.原因:汉初“三公”皆由开国功臣担任,其权力日渐扩大。尤其是丞相位尊权重,大有架空皇帝的趋势。为防止相权超越皇权,汉朝最高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削减“三公”权力的措施,重用尚书并设立尚书台就是重要措施之一。2.尚书职能:汉成帝时,将尚书组织成独立的办事机构称尚书台,办公地点设在皇宫之中。尚书台设官五人,其首长为尚书仆射,其它四名尚书分曹办事。其后尚书台日益成为秉承皇帝旨意参赞政务、议论朝政,草拟制诏,上传下达的皇帝私府。光武帝后,中枢机要进一步扩大,包揽了原丞相府、御史大夫府所典掌的百官奏章的收发、拆阅、裁决、审查、批
17、答。皇帝诏书的拟草、封发、记录,重要公文档案的收受、保管,直至对百官的考核监察、选任奖罚,无所不统,天下枢要皆在尚书。皇帝之于尚书”犹天下有北斗也,斗为天之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位尊权重,责之所归”。朝中的三公九卿或其他朝中官员只有加领尚书事或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能成为朝廷大权的实际执掌者。此时,尚书台已完全取代丞相府,成为汉王朝的最高行政主管机关和核心秘书机关。24秘书官职 (一)两汉皇宫其他秘书官职虽然尚书台后来成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的机要秘书机构,但从编制上仍属皇宫秘书机构。除此之外,皇宫还设有两类秘书官职。1以参谋言谏为主要职责的秘书职务,主要有:博士其职能如同秦朝。
18、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博士的职责转为专事学术研究,负责儒家经学的阐释、讲授、传播,成为学者,失去了皇帝智囊的作用。郎官郎官是代替博士职能的殿廷侍从,能直接接近皇帝,其中起参谋、顾问作用,带有秘书性质的郎官主要有:谏大夫东汉改称谏议大夫,职责为直言极谏,提醒皇上之阙失。中大夫后称光禄大夫,备顾问应对,并常被派往各地办理救灾、选士、社会调查等事宜。议郎专掌顾问应对的低级参谋。2宦官充任的贴身秘书,主要有:中常侍出入宫廷,侍从皇上,传达诏令,掌管机要文书。侍中往来殿中奏事,后被提升为“切问近对”的侍从顾问,品秩虽低,权力颇大,并有了办事机构“侍中寺”。黄门侍郎侍从皇上,传达诏命。中书令汉
19、武帝时设此官,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掌管机要文书,颇有实权。25(二)中央府衙的秘书机构 1丞相府的秘书机构。2御史大夫府的秘书机构。3太尉府的秘书机构。(三)王国、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 汉初分封皇帝子弟和功臣为“王”,各有王国。王国内秘书机构和秘书官员设置,与中央相似。王国之外的地区设郡县。汉武帝后,增设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长官为刺史。州、郡、县各级地方政府中的秘书官职名称基本相同。如副职“丞”均兼掌秘书事务,主簿在各级政府中都是主要的秘书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办公厅主任;如汉朝末年被曹操杀掉的杨修的职务就是“丞相府主簿”;书佐则是负责起草公文的文字秘书。各级政府中还设置了专门的秘书机构“
20、记室”专管起草、收发文书,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处(办公室)。26 (四)军队中的秘书机构 汉朝实行征兵制,其军队分为京师军和地方军。除在中央政府中置太尉以负责军事行政外,在军队中设大将军以总领其兵。军队编制自上而下为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曲下有屯,有屯长一人。屯兵的各级将军都有自己的参谋班子,设有长史、主簿,赞画军务,处理军中日常行政事务,典领文书、掌管军籍。将军参谋班子的成员由将军在许可的范围内自己征聘。除中央统辖的军队外,地方各郡都有一部分用以维持社会治安或戍守边关的军队,由都尉统领,在都尉府中设有都丞协助都尉掌其兵,也兼管秘书机务,另置主簿、掾吏、书佐等为从事具体
21、文书等工作的低级秘书人员。27 (五)以“秘书”冠名的秘书官职的出现 东汉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秘书”二字冠名的秘书官职。汉书刘向传曰:“诏向校中五经秘书。”这里的“五经秘书”,皆指图书秘文。秦始皇焚毁六国图书档案后,社会上文献极为珍贵,汉初,统治者为政治需要,广泛搜集社会上遗留的图书文献,集中于宫中秘藏,故称“秘书”。此“秘书”指的是物,而不是指人。东汉建和三年(公元149年),汉桓帝刘志在朝廷首置“秘书监”一职,其职责是“掌典图籍秘书”。朝廷以“秘书”名称任命官员,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个官职虽以“秘书”冠名,但从其职掌看,仅是管理图书档案的官员,虽然也是秘书工作的一项内容,
22、但不是主要的秘书官职。作为主要秘书职务并以“秘书”冠名的名实相符的秘书官职,是在东汉末年出现的。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下隶秘书左丞和秘书右丞两副职。秘书令统领魏王府整个秘书工作,掌管王命的撰拟、传达等事务,其职责类似现代的政府秘书长。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秘 书 工 作秘书机构与秘书官职秘书的选拔及与主官的关系文笔之分与文书档案工作秘书机构与秘书官职29三省制的初步形成皇宫秘书官职地方秘书机制”霸府”现象30“霸府”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王朝都由手握军权的权臣建立。在正式取得皇位前,他们任用一批人组成一套机
23、构,完全在正规官制之外,自由行使权力,历史上称这些权臣所独自掌握的实权机构为“霸府”。这种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代一再重演。到隋朝建立时,随着“霸府”在历史上消失,后代再没有出现过。霸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建立的控制皇帝和朝廷,作为国家实际权力中心的府署机构。霸府是国家实际上最高政治中心和最高军事中心。霸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而重要的机构,同时也是特殊的统治模式,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制度都有重要的影响。霸府不属国家官署,只是权臣的私府,相当于秘书处。幕僚既是谋士,同时办理文书、处理日常事务,相当于秘书官员。幕僚在帮助主人夺取帝位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博得主人信任。一旦主人继位称帝,其军队
24、变为国家常备军,霸府变为中央秘书机构,幕僚则转化为国家正式官员或秘书人员。三省制的初步形成31设中书省替代尚书台 1.曹丕设立中书监、令 2.中书省的主要秘书官职 中书省除主官中书监、中书令外,还有其他秘书官员。其名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变化纷繁,主要有:黄门郎魏文帝时设立,掌收受、拆封、初阅各方奏章,然后签名、交给通事郎。通事郎魏文帝时设立,为中书监、中书令的副手,负责起草诏令,并负责审读黄门郎转来的奏章,署名后呈送皇帝。中书舍人西晋在中书侍郎下设舍人、通事,后合称通事舍人,也称中书通事舍人。东晋、宋、齐沿袭,梁朝除去“通事”二字,改称中书舍人。有权起草诏书。刘宋时,中书舍人的权力日重,轮流值宿
25、于皇宫,出宣皇命,凡奏章都有他们转呈,并参与处理。萧齐时,中书舍人不离皇帝左右,关系更为亲近。中书舍人为皇帝所信任,并能越过中书监、中书令和中书侍郎,直接秉承皇帝旨意拟诏。梁武帝时,中书舍人不但专掌诏书拟制,参与机密,而且有时专断政务,甚至代表皇帝发布命令。梁陈之时,国家政务几乎都有中书省处理。主书令史负责保管各类文书,抄写诏命敕令,典掌朝政机要,地位不高,因其接近皇帝执掌机密而备受关注。著作郎魏明帝太和年间设置,专门负责记录国史,编修史书。其属官有著作侍郎、著作令郎等。32设下省分中书省之权 随着中书省的权力日益加重,皇帝都力图限制,分散其职权,以防止其成为实权机构。晋朝,将侍中、常侍、给事
26、中、黄门侍郎、谏议大夫、起居郎等皇宫秘书官员组成一个新的秘书机构,即为门下省,在皇帝左右议论大政,出宣诏命,办理交付事项。门下省的主官为侍中。宋文帝起,侍中始掌奏事,值侍皇帝左右,掌管殿内门下众事,议论朝政,参与政务,过问朝廷事务。梁陈两朝相沿。北魏尤重门下官,多以侍中为辅政。这样,门下省分掌了中书省的一部分秘书工作,“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限制中书省的权力,并互相箝制。33三省的初步形成与相互牵制 曹丕以中书省代替尚书台,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机构,旋即将尚书台转化为政府行政机构,起执行作用。此时,尚书台作为执行机构,其组织愈加完备,分工也更为细密。在朝廷不设“录尚书事”时,则以尚书令为尚书台
27、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共同参预朝政。其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西晋时,尚书台曾设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等六大曹,以后又有一些增减,至东晋时成为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大曹,每曹各设尚书为其长官。西晋时又置小曹三十余,设尚书郎二十余人,分曹主事;东晋以后逐渐省并,以三、四个小曹为一部,或五部、或六部不定。南北朝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使之成为中央政府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台内的各部、司设有:尚书都令史,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主事令史,负责本部门的文书事务,为令史之首。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初步形成后,各自承担一部分中央秘书事务。一般来说,魏晋和南朝以中书省为重,北朝则以门下省为重,尚书省偏重
28、执行。34三省制的示意图35皇帝秘书官职 中书省从皇帝的机要秘书机构转化后,门下省成为实际的兼职皇宫秘书机构,门下省的黄门侍郎、常侍等成为皇宫秘书。除此之外,重要的皇宫秘书官职还有:典签刘宋时设立,原为处理文书的小吏,后受皇帝信任,常受差遣监视出任的方镇、宗室诸王及各州刺史,号称“签帅”,名为典领文书,实为控制地方政权、兵权。起居令史掌记录皇帝的重要言行和大臣对朝政的讨论,日积月累后交著作郎。36地方秘书机构(一)州、郡、县三级为主的地方机构建制 曹魏的地方机构设置,基本沿袭东汉之制,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官制。州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直接接受中央管辖,统领一州之内的军政民大事,长官是州牧或州刺史
29、。郡是由州统辖的第二级行政机构。除京师所在之郡(河南郡)长官称尹外,其余各郡称太守。县是第三级行政机构,大县设县令,小县设置县长,以管理县内政务及民事。(二)魏晋时期地方秘书机构及职能 魏晋时期,州府的官员除刺史或州牧外、其僚属有别驾从事、治中从事、诸曹书佐等。这些属官大多为刺史或州牧自行辟署,充任幕僚。一方面作为长官的参谋和智囊以备顾问和应对,出谋划策;另一方面负责州中相应的民政、财政、刑狱等专项事务,基本是州刺史的秘书班子。其中,主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州刺史自行聘任,一般具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和行政能力,与长官或为师友或为亲朋,关系密切,在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和纷繁复杂的军政事务中起主谋的作用
30、;还直接负责州府中的文书处理、州长官与中央及郡县的公文来往、总领州府中的重要事务,成为地方长官的幕僚长和秘书首脑。(三)曹魏时期军队中的秘书机构 曹魏时期,战乱频仍,军队是政权的主要支撑。曹操当时亲自掌军。军队中除领兵打仗的将领之外也设置了相应的秘书人员。曹操执政之时,以太师丞相总领军队,有大量的幕僚和军事参谋人员,这些人大都从事秘书工作,常加参军头衔。此外,地方州刺史及将军所领之军队中也设置了秘书人员,主要有:录事参军刺史的主要属官和秘书官,总领将军府中的秘书事务。咨议参军相当于军事参谋,掌参谋军事,辅助长官决策。记室参军负责将军府中的公文书信。秘书的选拔及与主官的关系37 秘 书 的 资
31、格 与 选 拔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包括各级秘书官吏)的基本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用于代替始于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是要改进汉末察举之颓风,以出身该地的贤能京官,评论当地之人士优劣,以代乡论;强化中央集权,全国人才集中到中央;又能一定地调和地方势力。38秘书与主官的关系曹操招揽信用秘书人才诸葛亮对秘书的要求和提拔曹操执政时期,三次颁布求贤令,思贤若渴地招揽秘书及其他各种人才。他打破了西汉以来任官讲究门第、资历的框架,不拘一格用人才。他爱才敬才,不计私怨,唯才是举。他知人善任,根据特长,分别任用为不同类型的秘书。由于
32、其广纳人才,使用得法,较为妥善地处理了主官与秘书的关系,使得身边的秘书各展其能,成为得力助手,也使其如虎添翼。这也是其能击败各路豪强、统一北方的重要原因。对于秘书人才,诸葛亮除了要求忠于职守外,还注重听取他们的意见。39文笔之分与文书档案工作文笔之分与文书工作的发展 文笔之分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文笔”概念出现于汉朝,而文笔的理论探讨却是南北朝声律产生之后的事情,它开启中国文体研究的先河,对于后世的文章编选和各文体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笔之分,文书工作有了重大的发展,公文已经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文体,有了专门拟制文书的人才,产生了一系列文书制作制度,
33、并对公文进行了理论研究。40文书拟写与公文理论研究(一)公文文体 魏晋前,公文具有散文的特点,文中常抒写个人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魏晋时,随着文笔之分,文学自觉,公文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文体基本沿袭两汉,自身也孕育了其他种类的公文,如赦文、启、牒状、贺表、列辞等,多为委任官职、诉讼告狱类。(二)公文写作人才 公文独立以后,产生了一批专事拟写公文的人才,如陈琳、阮瑀、任昉等。(三)公文理论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学者对公文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研究。如蔡邕的独断、曹丕的典论论文、曹植的与汤祖德书、虞挚的文章别流论、应玚的文论、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任昉的文章缘起等。
34、41文 书 制 作 制 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系列公文制作制度。用纸制度桓玄诏令公文须用纸写,并规定重要的公文须用加染的黄纸书写,既可以防虫蛀,又便于分辨公文类别。卷轴制度初期的纸写书的形式,完全是模仿帛书的。纸被大量应用后,从抄写到制卷,逐渐改进、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卷轴制度。用印制度以纸制作公文后,改用朱印。朱印简便易行,印迹清晰易辨,不易消褪。骑缝、押缝制度“魏晋以来法书,梁御府所藏皆是,朱异、唐怀克、沈炽文、姚怀珍等题名于首尾纸缝间,故或谓之押缝,或谓之押尾。後人花押盖沿于此。”日知录。可以有效防止公文伪造,以保证公文的真实性。连署制度即几位官员在同一公文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示
35、对该公文的共同负责。勾签制度魏晋时,尚书台中设置比部,置比部郎中主官,专掌诏书律令勾签等事,即稽核皇帝和中央政府颁发的下行文。一文一事制度秦汉公文,往往一文数事。曹操的公文,多为一文一事。东晋桓玄下令公文用纸制度后,一文一事制度逐渐成为定制。能够有效防止行文关系错乱,提高公文的准确性、时效性,加速公文的运转。42 此时期最重要的档案是谱牒文书。由于谱牒的大量产生和广泛应用,魏晋南北朝形成了专门研究谱牒的谱牒学,又称谱学。谱局是政府设置的专门保管谱牒的机构,由令史具体管理。谱牒是古代重要的档案史料,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伦理学、经济学、方志学、民族学等提供各种具体和典型的史料,有些可以补
36、充史籍的空缺。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家族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谱牒是研究中国家族制度形成、发展、功能、特点的主要依据。档 案 管 理 工 作43 谱牒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谱牒文化。那么谱牒文化的产生就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家族制度已经形成,需要谱牒来记录它内部的血缘关系;二是文字已经产生,并且有了简单的书写工具,如简册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文献。当然,谱牒的起源也有一个从简单到繁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对自己家族世系的记忆,最初总是口耳相传,当懂得结绳记事时,就会利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记忆,但这种东西不是我们所说的谱牒,它不
37、会成为一种文献、簿籍。关于中国谱牒的产生过程,根据能见到的材料和研究状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阶段与西周(公元前1000-800年)的形成阶段。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形成于西周。知识拓展隋 唐 时 期 的 秘 书 工 作隋唐时期的秘书机构隋唐时期的秘书官吏隋唐时期的文书档案工作隋唐时期的秘书机构45朝廷秘书机构隋朝的三省制及秘书官职 中书省的主官为中书令,“掌军国之政令”,自隋朝开始设有四人。初改称内史舍人,简称舍人,不久恢复中书舍人之称。中书省内重要的秘书官员还有通事舍人与起居舍人。门下省的长官称纳
38、言。其下有给事中、典仪、符宝郎等秘书官员。尚书省的长官,隋朝称尚书令。下设有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仆射下设有处理日常事务的机构,称都省,分管六部。各部分曹办事。各部设置有都事,负责收受、转发文书,稽查缺失、监印等工作。PPT34页三省制示意图46皇宫秘书机构唐朝的三省制及秘书官职 中书省 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其副手为中书侍郎与右散骑常侍。唐朝负责起草诏书之权在于中书省。门下省 门下省的长官为门下侍中,其下有门下侍郎二人及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宏文馆学士等多人。门下侍郎为皇帝重要的秘书官员,负责掌管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审议中书省拟写的制、诏等公文。门下省内的其
39、他秘书官职还有给事中,主要职掌是驳正臣下有违误的章奏;其次是起居郎,他与中书省的起居舍人一起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另有符宝郎掌管皇帝的玉玺。尚书省 唐初,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唐太宗时,由于太宗在未登位前曾出任尚书令,故群臣不敢再居其位,于是改为以左右仆射为长官。左仆射下设吏、户、礼三部尚书;右仆射下设兵、刑、工三部尚书。47地方秘书机构唐朝三省的相互牵制及政事堂的设立 三省制的特点在于互相牵制,中书省发出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但此种制度亦有其弊端,就是当中书省与门下意见不一致时,往往由于涂归封还,以致造成拖延,废时失事。为了补救此弊,协调双方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乃设立政事堂。政事堂是中
40、书省及门下省联席议政的地方,是三省六部以及御史台等中央机构中三品以上高级官员议事的会议厅,其权力凌驾三省之上,地位非常重要。政事堂创设后,军国大事都要在此经过讨论,作出决定,然后报请皇帝批准。凡属皇帝的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是经过政事堂会议通过,才算是合法的诏令。若未加盖印之诏书,而只是由皇帝直接发出,在当时被认为不合法,下属机关可以不承认及拒绝执行。政事堂的枢机房专门经管皇帝下达给宰相的诏敕等下行文,负责将诏敕收受、专递给宰相,实为政事堂承办机密公文的部门。其他四房负责收受朝廷各司及百官的奏状等上行文,协助宰相初阅,提出初步意见,送宰相批阅。它们是处理朝廷大量日常公
41、文的部门。这样,政事堂五房对中枢机构及时无误地处理各类公文、加快公文运转、提高效率起了显著的作用。48政事堂与三省的关系皇宫秘书机构49 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初于禁中置翰林院,为内廷供奉之所,除文词、经学之士外,还有卜、医、棋、术等各种专门技艺人员。他们定期入值当班,待诏于院中,以备皇帝召见,陪伴天子下棋、作画、写字并为其占卜、治病。总之,他们各以其专长为皇帝游居宴乐服务。此外,皇帝还往往召集一批作为私人参谋的文士,以备顾问。翰林学士院信访机构宦官秘书机构 唐朝禁中设有殿中省、内侍省、学士院,负责掌理皇帝及皇室的衣、食、住、行,为皇帝起草特别文
42、件,传达诏旨,安排会见等。其中担负秘书职能的部门主要是翰林学士院和内侍省的宦官。中宗时在内廷设立以宦官充任的机要秘书内枢密使。唐朝是我国古代信访制度相对完备的朝代。唐初仿周制,在朝庭前备置“肺石”、“登闻鼓”,臣民可通过叩石击鼓鸣冤上访。50地方秘书机构 唐初,各州设有都督府,为地方驻军的指挥机构,后改成节度使,总揽数州军、政、财权。此外,中央政府还派遣观察使、经略使、招讨使、制置使、田练使、防御使等名目繁多的大员,到地方任职,掌管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统称外官。他们均建有幕府,设有秘书人员,重要的有:掌书记全称节度掌书记,亦为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唐初为行军大总管府临时军事差遣
43、,后来发展为文职僚佐,其名称也由记室、典书记、管记等固定为掌书记。随着藩镇权力的扩大和独立性的增强,掌书记的地位也日益显得重要。判官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睿宗以后,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皆有判官辅助处理事务,亦由本使选充,非正官而为僚佐。孔目原指档案目录。掌狱讼、账目、遣发等事务,始于唐朝。记室参军掌文书制作。隋唐县府内,则有主簿、录事等秘书人员。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前,为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魏、晋以下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此为主簿权势最盛之时。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
44、务官。隋、唐三省六部不设主簿,惟御史台、诸寺等署有之。唐诸州以录事参军取代主簿。南宋中叶后,御史台也不设主簿。元诸寺、监、院有关人员,或称主簿,或改称典簿,县主簿简称为簿。明、清太仆、鸿胪二寺及钦天监称主簿,太常、光禄二寺及国子监称典簿,县署则仍称主簿。均系低级之事务官。录事晋代骠骑将军及诸大将军不开府办事,属官有录事,掌总录文簿。51秘书官吏的素质文化修养高政治素质高应变能力强52秘书官吏的选拔科举选拔1聘请文士2征召名士3自我推荐4提升下级5秘书官吏的考核530301标准明确,分类考核02德才结合,等级分明范围广泛,量化考核04制定考核法,程序明确齐全隋唐时期的文书档案工作54 一、公文文
45、体 (一)下行文 1.皇命文书 制书制书就是皇帝说的话。秦始皇灭六国后,改命为制,制即成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唐朝的制书,分制书和慰劳制书两种。除用于颁布国家重大制度的命令外,还用于官僚的褒奖嘉勉。发日敕唐朝诏旨形式之一。凡增减官员、废置州县、征发兵马、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下官等用之。敕书也称“敕谕”,属“敕”之一种,是皇帝专用的命令文书之一。唐朝有论事敕书。敕旨唐朝百官奏请朝廷施行的政务,皇帝批答用敕旨。后又称旨。自唐迄清,历代都用此名称称帝王的命令、宣告等。敕牒始于隋唐之际,除授百官,由门下省政事堂草拟文书经中书舍人进奏画敕字,然后政事堂出牒公布于外,所以又称敕牒。宋元沿用
46、此体。景云元年:唐制,封授三品以上官称册授;五品以上称制授;六品以下称敕授。55 2.朝廷及地方官府的下行文 堂判唐朝政事堂宰相对各类事务判决和处理时使用的文书。堂贴唐朝政事堂宰相判事文书。宋初沿用,不久废除。宣晚唐始有此文体,仅为枢密院奉旨处置给驿马、命在修工程时使用。部符尚书省六部、寺发给下级政府的公文。文末有“符到奉行”字样。部省札尚书省处置公事、长官签押后发付给诸司、路、监、州、军执行的公文。符州署发给下属县衙的公文。(二)上行文 疏臣属论谏政事的上书。子臣下向皇帝奏事、通谒。熟状宰相上呈皇帝审批的、处理一般行政事务的文书。(三)平行文 唐朝官衙间的平行文有关(用于相互质询)、刺(名帖
47、)、移(行文于不隶统属的官署间)等56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形成管理阶段归档收存阶段1.执论制度 2.“四禁”制度 3.用纸制度4.贴黄制度 5.签押、判署制度 6.誊写、用印和折迭制度1.归档制度2.勾检制度 3.文书的保管与移交制度 4.保密和安全制度 5.档案利用制度 6.鉴定销毁制度两 宋 时 期 的 秘 书 工 作两宋时期的秘书机构两宋时期的秘书官吏两宋时期的文书档案工作58两宋时期的秘书机构59宋三省的秘书部门(一)中书省的秘书部门中书省的秘书部门主要有:主事房“掌行受发文书”,即文书收发、登记。点检房“省察差失”,掌管点检各房的文书工作。催驱房“督趣稽违”,掌管督促、催办各房的文书。班
48、簿房“掌名籍具员”,即百官名册及有关官员基本情况的文件。制敕库房“掌供检敕、令、格、式及架阁库”,掌管收受制诏,保管并编录成册的部门,并负责档案库的管理。中书省仍设有令、侍郎等官职,只是中书舍人分作五案办事,划分如下:上案掌管册礼和朝会事务。下案掌管收发文书。制诰案掌管制作皇帝的制、诏等文书。谏官案负责处理与中央其他政府机构往来的文书。记注案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起居。60(二)门下省的秘书部门 门下省的秘书部门主要有:通进司隶属给事中,负责收受三省、枢密院、六曹、各寺、监百官的符牒,文武近臣的表疏,以及银台司收受的各地章奏案牍,具事目后进呈皇帝。皇帝批示后,由其颁布。是中央政府处理文书的总
49、枢纽,常与银台司合称银台通进司。银台司掌管抄录天下奏状案牍,并发付有关机构检查,纠正其违失、监督其执行,以防文书积压。章奏房负责收受天下章奏案牍,送交通进司。封驳房掌管文书的审议、封驳。发敕司属银台司管辖,掌收受中书省、枢密院交付的宣、敕,登记后颁发。进奏院唐朝藩镇在京师置邸,称上都留后院,即驻京办事处。大历十二年(777年),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唐藩镇于京帅置上都知进奏院,掌报递章奏,承转诏令。宋初,各州府于京师城置进奏院,宋太守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置都进奏院管理各州府进奏官,以京朝官监领。掌承转诏敕及朝廷各部门公文于诸路,并转呈章奏,分送文书至朝廷各有关部门。南宋属门下省给事
50、中,元废。门下省仍有侍中、侍郎、给事中等官职。给事中也和中书舍人一样,分成五案办事,各案职责同于中书舍人分成的五案。61(三)尚书省的秘书部门 尚书省的秘书部门主要有开拆房、催驱房、簿房、敕库房,负责公文的收受、等级、催办和编录、保管等事务。尚书省的官职仿唐制而设,有令、仆射等。其中,左、右丞掌参议大政,通治省事,辅助令、仆射,如仆射不在,有权代行职务。左、右司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分别掌管下隶房的文书工作,举证其稽失和督促、催办,发现文书积压、滞留,责令各房限期处理完毕。尚书省各部也设立了专门的秘书部门,称案。如刑部有进拟案,掌管断案刑名文书。断狱,有进拟案拟定奏稿,进呈皇帝批示。62(四)枢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