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文答题技巧记叙文答题技巧一、记叙文的分类一、记叙文的分类1、写人2、记事3、写景状物(散文、游记类)二、记叙文六要素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内容)三、记叙文的线索三、记叙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1)以时间为线索;(2)以地点变化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以人物为线索;(4)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5)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藤野先生(7)以题目为线索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线索的作用:(1)是贯穿全文的脉络;(2)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3)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四、记
2、叙文的三种人称四、记叙文的三种人称第一人称: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五、记叙文的三种顺序五、记叙文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强调:叙述的“叙”要屡次强调,其次讲明倒叙和插叙,是常考的考点。【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作用: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五、记叙文的三种顺序五、记叙文的三种顺序【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
3、述的方法。作用:(1)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2)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五、记叙文的三种顺序五、记叙文的三种顺序【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作用:(1)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完整。(2)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完整。(3)避免文章结构的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曲折有致。(4)或交代细节、背景等,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深化主题(使文章的主题 更鲜明、更深刻)。六、标 题 的 含 义六、标 题 的 含 义(1)表层含义 分析标题中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分析标题的指代义。(2)深层
4、含义 分析标题与主旨的关系。分析标题与人物的关系 分析标题在结构上的作用(线索、悬念)。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分析标题的双关义。答题格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表达效果。七、词 语 的 含 义七、词 语 的 含 义(1)理解词语表层含义揣摩深层含义(结合语境、文章内容、主旨揣摩)(2)指代义:指示代词:看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联系文章内容推断(3)解释修辞义:比喻、借代、拟人结合语境,寻找本体答题格式:“xx”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起到了的作用。九、句 子 作 用九、句 子 作 用(1)开头:结构作用 开篇点题;总领下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奠定情感基调。内容
5、作用:记叙或描述内容,表现-的特点(情感);交代或点明-渲染气氛;暗示主题等。九、句 子 作 用九、句 子 作 用(2)文中结构作用承上(总结上文)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承上启下;与前文照应。内容作用 揭示事件意义;突出人物精神品质;抒发作者情感。九、句 子 作 用九、句 子 作 用(3)文尾结构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突出、深化)中心;升华情感;照应开头(题目、前文)。内容作用 揭示主题;抒发情感。十、主 旨 情 感十、主 旨 情 感(1)标题提示法。即从文章的标题上窥视出文章的中心主旨。(2)首尾归纳法。即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3)段意串联法。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
6、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4)重复即中心法。即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记 叙 文 文 阅 读记 叙 文 文 阅 读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卞毓方 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
7、,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
8、:“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
9、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
10、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
11、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1)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3分)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寄居在叔父家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去世,懊悔不迭。夫妻聚少离多,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三个要点,每点1分)(
12、2)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文章第三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季老少年时代天真、活泼、顽皮个性,下启季老一生中三件遗憾之事。(3)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简要探究一下。(4分)作用:总结了全文,照应了文题“缺憾人生”;深化了主题(升华了主题)人生总有缺陷、不完满,才能够敦促人去追求。朱光潜先生的“缺陷”说和季羡林先生的“不完满”说,都说明了人生是有缺陷的。既然有缺陷就需要去努力填充生活的“缺陷”,就需要去奋斗。这样人们在生活中就有希望、有想象的余地。我们所居的世界
13、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常考题目方法指导常考题目方法指导一把握主旨(概括中心思想)答题方法:(1)从题目入手(有的题目也是线索、本身也起到点题作用)(2)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开头、结尾、过渡、抒情、议论句里找)(3)概括中心:文章记叙(描写)了 (人)或(事),表现了 精神,表达了 思想感情,或领悟(体会)到 道理。常考题目方法指导常考题目方法指导二写作手法与技巧赏析(方法运用:写作手法+分析+作用)(1)布局谋篇的技巧: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详略得当等(2)表现手法及作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以物喻人;象征、对比、烘托、先抑后扬等。三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答题方法: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对象特点命题角度(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2)词语用法(动词、副词、形容词)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