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第1课 从野蛮到文明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标要求:(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导入材料:早在农业革命之前,采集者就已经对大自然的秘密了然于胸,毕竟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非常了解自己所猎杀的动物、所采集的食物。农业革命所带来的非但不是轻松生活的新时代,反而让农民过着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生活。狩猎采集者的生活其实更为丰富多变,也比较少会碰上饥饿和疾病的威胁。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只是
2、造成人口爆炸,而且产生一群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普遍来说,农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头来的饮食还要更糟。农业革命可说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思考】为什么人类掌握植物生长规律,但并不急于开展种植? 为什么作者说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 怎么理解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一、从采集到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一)食物采集阶段(旧石器时代):“狩猎者采集者”社会大约距今300万- -35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在这一时期中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早期智
3、人和晚期智人等阶段,最后完成了从原始人向现代人的转化。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卷早期生产生活的特点1.食物来源:以采集渔猎为主2.生产工具:木、骨、石3.取暖方式:学会使用火4.居住方式:过迁徙群居生活5.母系社会,女性地位较高(二)食物生产阶段:农业革命 1.原因: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2.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3.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及其成就特点:多元中心、多样性 交通限制、独立发展4.意义(1)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2)食物结构的变化:增加了人类
4、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人口的增长。(3)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聚落的形成;开始从事手工业劳动(4)思想文化: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开始发展(5)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6)生产关系的变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原始社会崩溃,奴隶制社会产生。二、从共性到个性: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共性:四大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起1.目的:减少水旱灾害的影响2.措施:修建水利工程,重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和维护。共同特征:地处大江大河流域的冲击平原,灌溉农业发达。(二)个性:区域性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1.古巴比伦:(1)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2)政府官员、贵族、商
5、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3)法律保护了人民的私有财产(汉谟拉比法典)(4)为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重视兴修水利工程。2.古代埃及:形成了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对尼罗河和太阳神的崇拜,成为古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3.古代中国:(1)表现:土地制度:井田制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者经营方式:集体耕作 家庭生产,男耕女织生产工具和技术:铁犁牛耕的应用;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国家政策与建设:重农抑商,维护统治;国家重视水利工程(2)特点:种植格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战国开始)。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
6、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战国开始)。国家治理: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实行重农抑商。耕作特点: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产业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二)个性:区域性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4.古希腊:(1)主要粮食作物:西亚传入的大麦、小麦(2)谷物与蔬菜轮作;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3)奴隶制经济,普遍使用奴隶劳动。5.古罗马:(1)土地制度:国有私有(家庭小农经济)(2)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幻灯片196.古代美洲:(1)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2)土
7、地制度:村社土地公有制(每家有一块份地,两年不耕,村社收回)三、从部落到国家:生产关系的变化1、社会关系变化: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2、贫富分化出现:生产力发展,人类产品有剩余,首领利用权力形成私有财产。3、自由民与奴隶:战争使军事首领地位上升,权力加强,战俘被变成奴隶。4、阶级的产生:自由人(富人、穷人)、奴隶,阶级划分产生。5、国家的诞生:调节阶级之间利益冲突的强制机关出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第2课 食物之旅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的概况。2.难
8、点: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一)内容:(二)特点:1、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2、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主要是在邻近地区和大洲内部进行3、存在少量跨州交流4、交流物种较少5、受战争和政治环境影响大一、“走出去”美洲物种的外传(一)原因:1、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 2、欧洲早期殖民扩张;3、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4、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二)概况:1、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2、传播路径: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从美洲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3、表现(1)粮食作物:玉
9、米 马铃薯拓展:玉米、甘薯在明代广泛种植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原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玉米、甘蔗自身的优势,对气候土壤较强的适应性。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影响: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人们饮食结构和习惯的变化;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中国陷入人口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2)蔬菜作物:番茄 辣椒 4、 特点(1)范围广泛全球范围; (2)内容丰富各类物种; (3)时间漫长一直至今(4)方式多样和平的商业活动、人口自然迁移、战争、殖民扩张(5)影响多重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具有互补性;同时既有优良物种,也有病毒性生物二、
10、“引进来”其他作物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农作物种类水果类:苹果、葡萄等;蔬菜:黄瓜、豌豆等;经济类:甘蔗;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影响小麦、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迅速推广,成为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由西班牙人传入,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畜牧种类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影响极大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农业发展拓展:阅读教材P10,谈谈你对咖啡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的认识。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一粒粒咖啡豆带来的不仅仅是物
11、质生活的丰富,还有“合同一家”的世界文化融合。三、“命运与共”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积极:(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马铃薯在欧洲,小麦在北美,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物
12、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5)有利于世界联系的加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6)在西方殖民活动中,在殖民地种植经济作物,改变了当地的经济模式,进而影响全球分共格局。2.消极: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1)美洲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中国: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第3课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保障食品供应: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一)农业生产现代化1.原因:(1)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2)科学技术的进步(3)政
13、府的支持和推广 2.过程:(1)20世纪中叶: 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2)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3.表现:(1)农业机械现代化条件: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表现: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美国大型为主 ; 法国中型为主; 日本小型为主;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作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农作物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2
14、) 杂交育种技术新的突破(3)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化 畜牧业1)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2)生产规模大型化渔业1)捕捞渔具日趋现代化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拓展: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特点: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发展;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结合;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 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2)影响: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利于消除人类饥饿问题;推动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更新变化有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结构。拓展: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
15、主要区别项目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 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 初加工 外循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二、增加粮食储备: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一)粮食储备技术1、过程(1)原始社会:人们用陶器和地窖储存粮食(2)古代:储粮技术逐步改进(3)现代:20世纪
16、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随后在全世界推广 ;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2、趋势: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二)食品保存技术1、发展过程:(1)古代:古人利用腌制或风干的方法加工保存食品;利用自然界的冰延长食品保藏期。(2)现代:20世纪20年代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这项产业的发展。2、特点:主要依靠科技发展拓展: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实现农
17、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减少农产品损失,有效避免农产品在储备、运输过程中衍生的个别食品安全问题。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水平。三、保证食品安全: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一)粮食安全:吃得饱1.原因:(1)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2.对策:(1)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2)中国方案措施: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
18、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成就: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二)食品安全:吃得好1.产生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1)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2)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3)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2.应对措施:(1)国际: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2)中国:立法规范: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
19、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严格监管: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农业工具的进步(一)耕作工具1.石制工具(非金属时代)(1)特点: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2)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增加了磨制。(3)制作过程:选料、打击、磨光、钻孔。2.青铜农具(金石并用时代)(1)产生条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2)出现地区:最早在西亚、北非地区;新石器晚期,中国出现小件青铜器。(3)概况:珍贵,青铜农具数量有限。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较低,主要用作
20、礼器和兵器。3.铁制农具(铁器时代)(1)出现: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2)传播: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3)优点: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4)中国:战国,铁制农具逐步推广;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拓展: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铁工具和牛耕。战国发明铁犁冠。(2)两汉:西汉赵过推广二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西汉后期形成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西汉发明具有开沟播种双重功能的耧车(近代条播机雏形)。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江东犁”),安装犁评;作用:耕犁已相当完善,适应不同耕作要求,
21、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一直为后世沿用。 (二)灌溉工具1.概况:原始社会末期: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利用杠杆原理灌溉。2.中国:(1)东汉末期:翻车,三国时期马钧革新其后在民间广泛使用。(2)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3、变化趋势: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从人力到自然力。4、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改变传统的劳作方式,促进精耕细作;扩大农耕区域,加速开发利用新的土地资源。(三)畜牧业驯养工具1.捕捉、驯化工具:弓箭、网、马鞍等2.驯养条件:圈厩(ji)、马槽等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一)纺织工具 时间工具及其用途 古代中国 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
22、针缝制兽皮 新石器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汉朝纺车纺纱;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元朝以后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使得棉布成为人们的常用服装材料。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古代西方 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二)陶瓷工具时 期工具/方式用 途原始社会泥条盘筑制造陶器新石器晚期坯 车制作圆形坯件,以调控车速,控制坯件厚度南朝匣 钵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唐 宋支 钉置于器物底部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三)冶金工具冶金工具进步简表冶金方式冶金工具作用锻打(小型)土炉熔化金属原料锤打击金属原料锤磨平金属铸造(大型)坩埚熔化金属 范定型,商周制作青铜
23、器定型,战国以后制作铁农具东汉水排水力冶铁鼓风工具三、劳作方式的发展(一)农业1.集体劳作(1)代表:中国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2)特点: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2.家庭式劳作(小农经济)(1)地位:工业时代前很普遍。(2)原因:铁犁牛耕的推广(3)表现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4)小农经济评价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国家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 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精耕细作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
24、展的要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排斥商品经济,阻碍社会分工,难以产生技术突破,是中国封建社会停滞的主要原因。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动动荡、不断反复的根本原因。3.庄园式劳作(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2)表现:罗马共和国晚期奴隶制庄园。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拓展:魏晋时期坞堡的特点:人身依附于关系强;自给自足;宗族集团为核心;自带一定的武装力量,割据一方。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建立的原因:五胡内迁,战乱频繁,为防游牧民族侵扰
25、;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混乱;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招抚流民,割据自立;生产力不够发达。(二)手工业1.概况:包括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家庭手工业,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2.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经营形态出现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西周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素称发达,领先世界。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一般不在市场流通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26、家庭手工业春秋战国家庭的副业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稳定了小农经济;近代逐渐破产。第5课 改变世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标要求: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一、生产方式之变: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一)生产力变化: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1.背景:(1)生产专业化: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2)技术革命: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2.影响: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动,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27、(二)劳作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取代分散劳动1.原因:(1)工业革命的产物(2)机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的质变2.标志: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厂3.特点:(1)上班方式:工人实行倒班制确,保机器昼夜运转,机器大生产(2)管理制度:工厂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生产规模大,劳动力高度集中(3)作业方式: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协同劳作、便于监督、保证效率和产品质量,分工细致,严格管理(4)原料调配: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生产资料归工厂主4.影响(1)积极: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经济效益;促进标准化生产模式诞生(2)消极:贫富分
28、化加剧,阶级矛盾尖锐【拓展】手工工场与工厂制度的区别对比项目手工工场工厂出现时间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工业革命特点分工协作,较小规模生产;人工劳动,松散的管理制度细致的劳动分工,协同合作;大规模集中生产,使用机器;严格的规章制度与农业关系关系密切,手工业作为农业重要补充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生产资料所有者工场主提供原料,部分雇佣劳动力掌握劳动工具工厂主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关系较为亲密的劳动伙伴天然对立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产品生产目的自用或近距离销售远销海内外5.扩展引进中国阶段人物主张代表企业历史影响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奕訢、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自强求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汉阳铁厂
29、、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引进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张謇、范旭东、荣宗敬、荣德生实业救国天津永利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借鉴西方工厂管理经验,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拓展: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经济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2)政治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3)思想文化上: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如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总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开
30、始近代化进程二、生活方式之变: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一)积极:1.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1)问题:大城市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2)措施: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增加了社会流动性。(1)原因: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3.促进了乡村的改变(1)生产: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2)人口: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
31、阔。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2)表现:出行戴表,标准钟。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1)原因:机器生产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要求市民具备基本生活技能(2)表现:西方: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教育经费。中国: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二)消极: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健康问题(劳动时间过长、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职业病);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解决: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运动风起云
32、涌,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诞生。结果:斗争使产业工人待遇有所改善。第6课 现代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课标要求:(1)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意义。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概况:二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二)背景1、理论基础: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2、个人努力:无数科研工作者辛勤付出。3、物质基础: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4、国际形势: 战争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刺激5、政府对高科技的大力支持6、经济政策:国家垄
33、断资本主义的发展;7、根本:世界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2.主要领域:(1)电子计算机世界目的: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出现: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影响: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2)网络技术产生发展1969年,美国国防部将机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起军用网络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遍布全球影响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3)人工智能技术(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含义: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
34、技术。出现: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内容: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应用:影响: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4)航天技术开端: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就: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已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影响:许多国家利用航天技术服务于军事部门与国民经济,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美苏太空竞赛(5)海洋技术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深海研究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潜
35、入水下6000米处进行科学试验,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20年,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中国在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6)原子能技术积极:原子能可以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事业,应用于生产生活。原子能可以为新的交通工具提供动力;可以服务于很多生产领域,为它们提供新能源;可以应用于医学研究与诊断治疗,造福人类健康。消极:原子能的滥用给人类带来了危害甚至灾难。核扩散、核泄漏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现代科技进步的特点(1)科技成果大量出现,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
36、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3)新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中最主要的因素。(4)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5)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比例不断上升。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一)积极:1.经济方面(1)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由机械化、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2)经济增长模式: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社会生产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利润增长依赖技术革新。(3)管理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4)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
37、升并逐渐占据主导,物流运输、互联网等迅速发展。2.社会层面(1)物质生活:衣食住行日益朝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文化生活: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进而大大丰富人类的知识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人类联系: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4)阶层结构:中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多,工人阶级地位得到一定改善,阶级矛盾趋于缓和。(二)消极: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网络犯罪、青少年沉迷网络等;航天方面巨大的投资并未带来足够的回报;不断产生太空垃圾;生物工程方面的伦理问题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标要求:(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
38、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一)起源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2.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交换的出现。3.目的: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二)演进1.先秦时期(1)商朝:已出现商品交换、货币和商人;商贸遍及商朝统治区和周边地区;官府和贵族控制商贸(工商食官)(2)春秋战国:货币流通广泛;一批中心城市出现; 私商逐渐成为主体;“工商食官”被突破;重农抑商政策【拓展】中国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1)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和基础(2)商业发展和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商业发展(3)商业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根本
39、:自然经济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2.过程(1)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征收重税,严禁商人购置土地,压制商人地位等政策。 (3)唐朝中期至宋代: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 有所松动,朝延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 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如商人参加科举,宋代的榜下“捉婿”之风;唐朱以来,官商分利原则广泛运用,出现盐引 茶引,很多大盐商地位尊崇。(4)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经营,对民营工商业加征商税。3.评价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
40、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成为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重要原因。2.秦汉时期(1)条件: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2)特点:全国性商品流通政府对市场管理严格(时间、地点限制)重农抑商国家插手经营商贸(均输平准、盐铁官营)3.隋唐两宋时期(1)特点: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朝代周秦至唐代唐末两宋及以后时间限制商业贸易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打破时间限制(夜市、晓市)地点县治以上城市才设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打破坊市界限,形成街市、草市等管理设市令等官员管理,受官府严格控制商
41、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控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多元化,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娱乐服务功能4.元明清:表现:(1)商业市镇的兴起(2)白银广泛使用,货币经济发达(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5)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会馆(6)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7)区域间长途贸易兴盛【拓展】中国古代商业的变化及特点1、商业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3、交易媒介:从最初
42、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流通领域: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城,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5、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官商到私商出现,再到区域性商人出现,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贸易范围:不断扩大,由地区性交易发展到全国性的长途贩运贸易。6、商人地位: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7、商业发展程度:不断变高,出现了金融服务机构和大量工商业市镇。(二)商业的发展:古代世界1、表现:(1)古希腊各
43、城邦: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2)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3)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4)古埃及:金字塔壁画上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5)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2、特征: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三)贸易通道1.丝绸之路(1)地位: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2)作用: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
44、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2.海上贸易通道(1)路线: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2)商品: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3)管理机构:官府在东南沿海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3.明清“朝贡贸易”(1)严格规定(2)1757年广州十三行4. 特点(1) 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2) 以友好交往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 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4) 外贸促进了民族交融。不少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