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13课完整教案汇编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课标内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二、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但是他们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而分析、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材料分析,加深学生对宋朝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
2、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目标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重难点)目标3: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播放视频:北宋的建立师:960年,赵匡胤以开封为都城,建立北宋。那么,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宋太祖)是如何来管理他的江山的? 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
3、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北宋的政治导学任务单,任务一,北宋的政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2)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结合材料及教材第29页相关史事,说说北宋统治者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师: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师:出示后周时期形势图、北宋统一形势图。提问:观察地图,说说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 生:北宋并没有
4、实现去全国的统一,出现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师: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北宋完成统一后,宋太祖就开始了思考怎样治理国家。出示问题:结合下列材料及教材相关事实,说说北宋统治者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赵普:“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
5、料后总结原因:1、唐末五代,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2、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3、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出示问题:【合作探究】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师:出示下列表格,师生共同探讨宋太祖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措施的影响。后出示答案: 补充: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 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
6、事,行政效率很低。 出示任务:任务三:【合作探究】结合材料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出示问题:阅读右边材料,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曹翰退将诗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生: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将的地位低于文官。师: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出示问题:【合作探究】结合材料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学生
7、回答,教师讲解。(1)重文臣、轻武将;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臣统兵出示欧阳修图片及生平。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就是军职。(2)广开科举。材料一: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成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职。倪方六古代“高考”阅卷前要糊名易书 许落榜生查卷材料二: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材料三: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 论宋
8、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宋代科举与唐代相比,取消了门第限制,扩大了取士范围,无论身份如何,只要稍具文墨就可应举。同时还废除了荐举制度的参与,防止了考场内外一切徇私舞弊,使其更显公平。据统计,唐代宰相524 人,进士出身的有232人。宋代有宰相133 人,科举出身的达到123 人之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积极影响1.有效地清除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2.推进读书的风气,文化的繁荣。消极影响军队作战能力低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3)课堂小结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由于宋太祖是武将出身,通过兵变夺取政权。因此在他的统治下出现
9、了大量重用文臣的现象。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而且,北宋并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同时并存的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北宋的命运如何,我们下节课继续了解。(4)知识结构任务四:【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六、 教学反思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标内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够从史料和历史信息中发现问题,但在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认识上相对肤浅,再加上以前固有的汉族中心论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
10、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几种不同的途径。一是民族迁徙。二是战争与交往。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四是友好往来。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双方
11、议和以后,在边境设置榷场,物质交流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的基本史实。目标2:对比总结契丹、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原因,认识契丹族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重点)目标3:列举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战、和的史实
12、;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重难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展示电视剧杨家将剧照。师:杨家将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同学们可以讲述他们的故事吗?他们生活在哪个年代,那个年代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的基本史实。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任务单,任务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自学检测,答
13、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2)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对比总结契丹、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原因。2.在北宋形势图上标注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师:契丹族是我国北方一个重要的民族,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浪漫的传说,一个骑白马的英俊少年和一个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不期而遇,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之后结为夫妻,繁衍后代,成为契丹族的祖先。刚才我们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契丹族、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原因。生:略。教师根据课件图示进行讲解。师;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辽和西夏建立后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这两个政权都学习了中原文化,仿效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注意发展生
14、产,所以实力不断增强。之后相继建立了政权。PPT出示问题:2.在北宋形势图上标注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建立者、时间、都城。学生活动:在探究问题单上标注后,回答。出示任务:任务三【合作探究】1.列举北宋与辽战、和的史实;结合材料分析北宋与辽签订和议的原因及影响。2.说出北宋与西夏战、和的史实及北宋与西夏签订和议的原因及影响。完成下列表格。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答案,并讲解。宋太宗时,为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宋太宗时几次北伐,都遭到失败。失败的代价非常大,除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多的是当时的统治者担心长此下去的战争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所以将最初的“积极对外进攻”转为“积极防守中原内
15、部消极对外”的政策,即“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在消极防御政策之下,辽军数次进攻都对中原地区展开破坏性活动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而当时的统治者并未作出任何的积极的防御措施。辽军便得寸进尺,发动了澶州之战。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但是在打退辽军之后却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出示问题:【合作探究】1.结合材料分析北宋与辽签订和议的原因。材料一:(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
16、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总结。原因:一方面是北宋统治者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宋辽签订和议对双方有好处。出示问题:【合作探究】1.结合材料分析宋辽和议(澶州之盟)的影响。材料一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天命陛下为四海神民主,当使四夷即叙。今乃称契丹母为叔祖母,称契丹为叔父。更岁与数十万钱帛,此乃臣之所耻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
17、羊、马、骆驼等。材料三(战后几十年内)生有蕃息,牛羊被野,戴白(白头发)之人,不识干戈。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总结。对于北宋: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皇帝贪图苟安的结果。从此,北宋政府威风扫地,“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对于辽:得到了银、绢等钱物,经济实力增强,是意外的收获。对于中华民族: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民间的交往和融合。过渡: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如何呢?PPT出示问题:【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说出北宋与西夏战、和的史实,概括北宋与西夏签订和议的原因及影响。生:宋: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立国时间短,受人力、物力限制,西夏因战
18、争遭到损失,人民困苦。师补充:和议的原因是西夏、北宋政权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第一,西夏虽然屡屡胜利,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二,战争也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中断北宋对西夏的粮食供应,严重影响了西夏人民的日常生活,西夏人民反对战争,西夏统治者提出议和;第三,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同意议和。宋夏议和的影响与宋辽议和的影响是一样的。促进了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出示问题:思考:如何看待北宋与少数民族的战与和?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的评价北宋与少数民族的战与和。战:消极:频繁的民族战争使社会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积极:辽、西夏方面是进攻、掠夺,宋是守土自卫。但战争也使各
19、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消极:议和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岁币”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积极:但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拓展延伸谁能说一说我们今天民族之间的关系怎样?你知道我们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吗?生:友好相处。师: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党中央设立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藏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规划;西气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等。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3)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学习了辽、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之间的战和关系。在中国历史
20、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政权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给彼此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民族友好与交流始终是主流,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使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4)知识结构任务四:【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六、教学反思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标内容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争强好胜,对知识充满好奇与渴望,又不愿被动接受;对岳飞比较熟悉,学习兴趣高,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共同探究问题。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女真
21、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贯穿三部分内容的主线是金的发展壮大,以及金与两宋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了解金的发展及其与辽、宋的关系。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的基本史实。目标2:结合地图,叙述女真族的崛起;(重点)目标3:比较金、南宋、西夏对峙图与北宋形势图,叙述金灭辽、北宋的史实,分析辽和
22、北宋灭亡的原因。(重点)目标4: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说出岳飞值得后人尊敬的原因,评价岳飞抗金的行为;分析归纳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难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播放岳飞被赐死视频。师:同学们看到岳飞被赐死,有何感受?岳飞生活在什么年代,为什么会被赐死,让我们一起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来寻找答案吧。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的基本史实。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金与南宋的对峙导学任务单,任务一,金与南宋的对峙自学检测,答案
23、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3)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结合地图,叙述女真族的崛起。师展示:学生观察地图并结合教材回答。师根据图示总结女真族的崛起:补充:完颜阿骨打(1068年1123年),汉名旻,女真族,金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金朝灭亡辽朝、统一北方具有奠基意义。提问:金作为一个后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壮大的原因是什么?生:金太祖模仿汉制,改革军政体制,发展生产,势力壮大。知识拓展:女真族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大金国志这样描述女真族: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寒,骑马悬崖上下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伏马而渡。3000多年前:名称是肃慎
24、;汉至晋:挹娄;南北朝:勿吉;隋至唐:黑水靺鞨;辽:女真;清:满洲族。过渡:当女真族不断强大,建立政权时,辽和北宋的统治者越来越腐朽,人民起义不断发生,1125年,辽被金灭亡; 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他们具体是怎么被灭亡的,北宋被灭亡具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接下来一起来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三【合作探究】1.比较金、南宋、西夏对峙图与北宋形势图,说出两幅地图在政权名称及疆域范围的不同。2.结合金灭辽、北宋动画地图,叙述金灭辽、北宋的史实。3.观看视频及结合所学,分析北宋灭亡的原因PPT出示问题:【合作探究】1.比较金、南宋、西夏对峙图与北宋形势图,说出两幅地图在政权名称及疆域范围的不同。展示:
25、生1:金、南宋、西夏对峙图上有金、西夏、南宋等政权。生2:北宋形势图上有辽、北宋、西夏政权。生3:第一幅地图与第二幅地图比较,辽政权已不存在,变成金。南宋的疆域远远小于北宋的疆域。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生:因为金把辽、北宋灭了。PPT出示问题:【合作探究】2.结合金灭辽、北宋动画地图,叙述金灭辽、北宋的史实。学生叙述。略。师讲述:金灭辽:辽统治者残酷地剥削和压榨女真人,激起了女真人的反抗。后来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能与辽抗衡的金朝。金朝屡屡战胜辽朝,金连胜辽军的消息传至北宋,宋朝君臣想乘机灭辽,收回幽云地区。宋徽宗数次派使臣泛海出使金国,终于在宣和二年(1120年)与金缔
26、结盟约,规定:宋金两国地位平等;宋金夹击辽,长城以北的中京由金攻取,长城以南的燕京(即南京,今北京)由宋攻取;灭辽后,燕云地区归宋,西京之地待拿获天祚帝后给宋(平、营、滦诸州的归属未定);宋给辽的岁币转送金国。这件事史称“海上之盟”。但是最终辽还是于1125年被金所灭。金灭北宋:金与宋联合攻打辽时,金发现宋朝的虚弱,于灭辽当年撕毁合约进攻宋朝,由于北宋王朝自身的腐朽和软弱无能,又不支持军民的抵抗要求,靖康二年,即1126 年,金军乘着大雪攻破北宋都城东京。1127 年,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并且掠走了宫廷仪仗、天下府州图、典籍、天文仪器乐器以及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
27、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过渡:由于辽和北宋的统治危机重重,统治者又腐败无能,加上人民不断起义,辽和北宋被金灭。宋朝还有哪些原因被灭亡呢?PPT出示问题:【合作探究】观看视频及结合所学,分析北宋灭亡的原因。师:播放北宋灭亡视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补充。原因:北宋方面:1.皇帝对形势认识不清,缺乏决断能力,用人不当,压制主战派,一味求和;2.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3.政治腐败影响军队士气,与金交战时常常不战而逃。金方面:1.金统治者励精图治;2.女真族骁勇善战;3.灭辽后实力大增。过渡:虽然“靖康之变”带走了北宋的两位皇帝以及宗室成员,但还是有幸存下来的北宋宗室成员,比如
28、北宋皇族、宋徽宗第九子的赵构就逃离了金人的魔掌,率领北宋遗留下来的子民南下躲开金人的围捕。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金与南宋的关系怎样,金会继续南下灭南宋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出示任务:任务四【合作探究】1.搜集资料,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说出岳飞值得后人尊敬的原因并评价岳飞抗金的行为。2.分析归纳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师:南宋建立以后,金军不断向南进攻。岳飞和韩世忠是当时著名的抗金将领。尤其是岳飞,以少胜多,屡败金军,逐渐成为宋军中的一名重要将领。PPT出示问题:【合作探究】1.搜集资料,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讲述。师:南宋建立以后,金军不断向
29、南进攻。岳飞和韩世忠是当时著名的抗金将领。尤其是岳飞,以少胜多,屡败金军,逐渐成为宋军中的一名重要将领。郾城大捷后岳家军节节胜利,金兵闻风丧胆。岳飞高兴地向高宗禀告:金兵锐气丧尽,目前丢盔弃甲,向北逃窜。机不可失,准备进兵汴京,迎回徽、钦二帝。此时宋高宗却在一天之内发了数到金牌,让岳飞班师回朝。岳飞即刻起身回京,最终被害。岳飞感叹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在悲愤之余,岳飞写下了充满浩然正气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PPT出示问题:【合作探究】1.搜集资料,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说出岳飞值得后人尊敬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因:1、岳飞精忠报国,屡建战功;
30、2、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是正义的斗争。PPT出示问题:【合作探究】1.搜集资料,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说出岳飞值得后人尊敬的原因并评价岳飞抗金的行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1)史论结合,有理有据;(2)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评价;(3)全面客观评价,不能以偏概全。正面:岳飞的抗金斗争在客观上维护了人民利益,受到历代人民的尊敬。反面:岳飞在抗金斗争顺利发展时候,奉命班师回朝,表现了他忠于封建统治者的一面。但总体看,岳飞仍然是忠君爱国的抗金名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出示问题:思考:历史上都是将军打了胜仗受到奖赏,打了败仗受到惩罚。为什么宋
31、高宗、秦桧在岳飞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还将他杀害? 教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讲解。对于统治者而言:1.担心抗金力量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2.担心抗金胜利后,被俘的皇帝回来,自己帝位不保。对于投降派而言:妥协投降派一心求和,而岳飞成为议和的障碍。师:在岳飞事迹被广为传诵的同时,迫害岳飞至死的秦桧却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到人民的唾弃和鞭挞。“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对正义,历史是公正的;对奸佞,人民是无情的。岳飞班师回朝后,投降派占了上风,宋金达成了和议。出示问题:【合作探究】2.说出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生:宋金和议(绍兴和议)的签订。师:需要强调一
32、下。对峙:并存相对而立,双方有敌意,但也没有战争。说明宋金在政治、军事力量均衡。宋金签订的这个和议规定: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原因:对于南宋统治者:南宋与金和议的形成原因在于南宋政治腐败,皇帝无心抵抗,导致在军事上即使处于有利地位,也求和,送岁币。对于南宋投降派:投降派受宠,主战派主张得不到认可。对于金朝:大金经过连年征战,实力衰弱,一时无法灭亡南宋。北方民族正时刻威胁着金的安全。影响:在较长时间内,双方和平相处,客观上为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间的和平交往。(3)课堂小结南宋与金对峙,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舞台上复杂的政治格局,
33、而且也使我们认识到祖国大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之上的。女真族对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的开发,发展和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我们在了解宋金并立的政局之时,还要永远记住岳飞的可敬可泣的感人事迹。(4)知识结构任务五:【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六、教学反思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标内容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重心的南移。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思想活跃,充满好奇心,形象思维及想象力发达,但知识体系尚未能形成。而且本课涉及的知识点比较杂乱,更不利于学生掌握。对于散碎的知识点,让学生列表归纳;对于较难理解的原因
34、及结果,提供史料,共同讨论。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三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商业繁荣局面的出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所以,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最终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
35、题,识记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的基本史实。目标2:列表归纳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成就,分析总结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重点)目标3:总结宋代经济集中发展的区域,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理解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重难点)目标4:回顾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总结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播放视频清明上河图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现了宋朝经济繁荣的场面。那么宋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表现在哪些方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36、指引学生学习。(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的基本史实。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宋代经济的发展导学任务单,任务一,宋代经济的发展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2)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列表归纳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成就,分析总结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学生根据表格,进行填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l 自然环境开发l 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l 技术提高和区域拓展出示任务:任务三【合作探究】1.在下面表格中填写农业、手
37、工业、商业发展集中区域,总结宋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域的特点;2.结合材料,总结归纳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学生活动:根据教材在探究问题单中填上区域一列。总结出特点。生:特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区域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师:那么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PT出示问题:【合作探究】2.结合材料,总结归纳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师出示: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材料二: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结合P42相关史实)
38、材料四:南宋政府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将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学生简述,教师总结要点。原因: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生产过渡:由于以上的原因,中国的农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这样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师:什么是“经济重心”,我们先认识“经济重心”概念: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师出示图例,进行讲解。农业由于垦田面积扩大,新农具出现,耕作技术提高,新品种占城稻引入,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使太湖地区租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出现了“苏潮熟,天
39、下足”的局面;除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推广和种植,商品化带动了宋代市南方地区性市场的扩大,草市与市镇的不断出现,说明市场经济在南方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远远超过了北方。两宋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除了农业的进步,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之外,航运业也十分兴盛。航运业促进了港口城市的繁荣与市镇的兴起,促使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草市、夜市、海外贸易的发展、纸币的出现都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那时政府的财政收人,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这表明中国古代经
40、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哪些证据表明,在南宋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宋初南方人口是北方人口的两倍。2、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所谓“苏湖熟,天下足”。3、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人80%来自淮河以南。“国家根本,仰给东南”4、农业、手工业集中在南方。5、商业城市南方多于北方。出示任务:任务四【合作探究】回顾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结合本课所学及相关史事,总结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知识拓展历史上的经济南移的三个时期。【合作探究】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1)政局的稳定
41、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2)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4)要重视引进劳动力、先进工具和技术。(5)坚持对外开放,重视对外贸易。(3)课堂小结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北方战乱频繁和大量人口的南移,导致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4)知识结构任务五:【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六、教学反思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课标内容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
42、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成吉思汗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对于少数民族如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比较感兴趣。因此,本课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视频、故事、问题探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最终达到理解本课重难点的任务。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唐朝统治瓦解后,我国进入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的历
43、史时期。这个时期,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民族关系纷繁复杂。一方面,民族冲突加剧,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另一方面,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之间的交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国家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多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5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基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中西交通的发展。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
44、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基本史实。目标2:说出蒙古族兴起的史实及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史实,探究其对蒙古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正确评价成吉思汗对蒙古和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重点)目标3:结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动画地图,说出蒙古军灭西夏、金和南宋的过程,知道元朝的统一,探究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重点、难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视频导入:视频导入:13世纪令人胆寒的蒙古军队视频中
45、的军队,是哪个民族的?这个民族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哪个历史时期成就辉煌?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基本史实。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任务单,任务一,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3)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观察金、南宋、西夏对峙图,在地图上标出蒙古族兴起的区域,说出蒙古族生活的环境特点及民族习性。2.观看视
46、频,说出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原因及史实,探究其对蒙古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3.查找资料,说说成吉思汗对蒙古和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师出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学生活动:在地图上标出蒙古族兴起的区域,说出蒙古族生活的环境特点及民族习性。师补充讲解:蒙古人自称“蒙古”(Mongol)。“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或“永不熄灭的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蒙古”等。蒙古人是东北亚主要种族之一,集中居住外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自治区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等地区。在蒙古族兴起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微课。PPT出示问题:【合作探究】2.观看视频,说出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原因及史实,探究其对蒙古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师:播放视频:微课:成吉思汗与蒙古的勃兴。学生活动,观看微课,回答问题。教师讲解补充。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