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群体的含义、类型及群体的发展阶段,掌握群体行为解释各变量的含义友内容,了解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掌握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特点和作用。第一节 群体概述 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体之间,是指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即 由若干个体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以一定的行为规范约束其成员的人群结合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能更全面把握群体的含义:(1)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群体成(2)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群体成员(3)群体成员有着相同的目标。这个目(4)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个体利益在于群体之中,没有
2、群体利益,个体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二、群体的类型(一)按照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有明文规定的、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职务分分配清晰的群体。正式群体还可以细分为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而是在在成员某种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二)按照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松散群体是处于最低层次的群体,群体成员只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但没有共同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要求。联合群
3、体处于群体发展水平中的中间层次,常常由松散群体进一步发展而成。群体发展的最高层次是集体。(三)按照群体的规模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四)按照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五)按照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六)按照群体的开放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三、群体的作用(一)完成组织任务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这是群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二)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群体作为一种社会化形式,可以满足其成员安全感的需求,个人在群体中可以避免独感和恐惧感,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群体还可以满足成员获得成就和自尊的需要。(三)进
4、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四)协调人际关系(五)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四、群体发展阶段塔克曼(Tuckerman)和詹森(Jensen)(1977)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二)间断一平衡模型间断一平衡模型是由鲍姆加特纳(Baumgartner)和琼斯(Jones)提出来的。该模型为,群体发展当中的第一次聚会很重要,因为它能营造出群体的氛围,也能确定群体的领导;随后是一个均衡时期,群体投入正常运作;然后变化突然发生,这一点被称为群体发展阶段的中点;之后由于认识到任务必须尽快完成,这种均衡状态被打破,同时在群体的各项安排上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二
5、节 群体行为解释一、群体外部环境二、群体结构(一)角色1角色认同 2 角色直觉 3角色期待 4 角色冲突(二)群体规范所谓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1群体规范的概念2群体规范的形成3群体规范的改进4群体规范的压力5群体规范的作用(1)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2)群体规范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3)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4)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三)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又称从众影响行为、相符行为、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从众行为又称从众影响行为、相符行为、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
6、的意见的行为。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的行为。“随大溜随大溜”就是一种从众行为。就是一种从众行为。2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从众行为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把多数人的错误判断看成是正确的而表现出从众行为。当刺激性质不明显时,容易出现此种情况。(2)因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对结果没有把握而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心安。(3)虽然相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但又不愿标新立异,或担心大家冷眼相待,因此,表面上采取从众行为,内心则保留自己的判断,当群体压力被解除时再讲出自己真正的看法。此种情况可称为权宜从众。从众行为有表面的与内心的两种反应。从众行为有表面的与内心的两种反应。(1)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2
7、)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3)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4)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3 3从众行为的作用从众行为的作用(1)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2)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四)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能够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有关研究表明,小群体成员有更多彼此交流的机会,因而比大群体内聚力高。群体变大,成员的态度和价值观差异增大,异质也增多,所以大群体成员行为的多样化程度高。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五)群体构成(六)群体凝聚力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2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1)自然凝聚力。(2)工作凝聚力。(3)领导者凝聚
8、力。(4)情感凝聚力。三、群体互动过程 群体互动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协同效应;二是社会促进效应。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1+12”。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一)群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 2名义小组法 3德尔菲法 4电子会议法(二)群体决策的优点 1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观点多样,信息和知识更全面 2决策更加民主化,更容易被组织接受(三)群体决策的弊端及防止措施 1群体决策的弊端 2防止群体决策弊端的方法(1)制定合理的决策程序(2)鼓
9、励群体成员参与(3)选用科学的决策方法。第三节 非正式群体与管理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1)价值观。(2)共同的兴趣爱好。(3)类似的经历和社会背景。(4)性格、脾气一致。(5)时间、空间相近。(6)同年龄、同性别。(一)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一)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 2非正式群体主要靠兴趣、情感、共同需要等情感因素来维持 3 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4非正式群体有强有力的群体规范 5非正式群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6非正式群体的内部信息传递畅通、迅速 7非正式群体大多数具有自卫性和排他性,同时还具有相,相对的不稳定性(二)非正式群体的类型1
10、.1.按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按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利益型:由于利益上的联系、利害上的一致而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群体。(2)情感型:为了寻求友谊、感情,得到社交上的满足,群体成员以亲密的感情为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3)爱好型: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关系。(4)信仰型:以信仰、理想、观点相同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5)亲缘型:因为是同乡、同学、师徒、本家、邻居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2 2按照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作用划分按照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作用划分(1)积极型:(2)中间型:(3)消极型:(4)破坏型。3 3按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构成划分按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构成划分(1)纵向非正式群体:(2)横向非正式群体:(3)混合交错的非正式群体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一)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一)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弥补正式群体在满足需要上的不足 2满足成员对信息沟通的需要 3可以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强度的晴雨表(二)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二)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影响工作效率 3容易传播谣言 4会产生破坏作用(三)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三)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1正视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2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3注意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