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74.35KB ,
文档编号:5346866      下载积分:8.8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346866.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提纲.docx

1、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提纲9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jng)节先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诗人、散文家,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故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古今异义缘溪行 (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敞亮。今义:(思想、心胸、 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阡陌交通 (古义:

2、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讯。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 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邀请。今义:延长)未果,寻病终 (古义:实现。今义:结果,果实)一词多义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乃 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居然)舍 便舍船(读sh,动词,舍掉,离开)屋舍俨然(读sh,名词

3、,房屋)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i,动词,当作,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i,介词,对,向) 遂 遂与外人间隔(副词,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副词,竟然)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看到的景象)具答之(代词,代指问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助词,无意义)闻之,欣然规往(代词,指渔人去过桃花源这件事)翻译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东晋考武帝年间,湖南常德一带的人以捕鱼为业。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前行,忘记了路程有多远。2.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木,香草新鲜

4、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桃林在溪水源的地方就到头了,紧接着就看到了一座山,山上有小口,(里面)隐隐 像有光亮。5.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渔人)就丢下船,从小口入,起初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6.土地平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千陌交通,鸡犬相闻.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5、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人们在田野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8.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源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吃惊,问他从何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邀请渔人去自己家,摆酒杀鸡,做饭菜来招待他。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村里人听到有这样一个人,便都来讯问,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于儿女和同乡的族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位,再没有出去过。10.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如

6、今是什么世道,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渔人向他们详细说明了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他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作客,全都拿出酒水食物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他说:“这里不值得外人知道。”1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已经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沿着原来的路处处做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他所遇到的事,太守立即派人跟渔人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有找到那条路。1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

7、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有个叫刘于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士人,听了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去,但没有实现,不久又:病死了,后来就没有再去探求的人了。分析讨论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拜访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武陵渔人的行踪2.渔人在桃花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3.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田园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8、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氛围和谐日常生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此地?作者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原因:为了避秦时乱。交代这个原因的作用: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暗写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社会的否定。5.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具言”的内容: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叹惋”的原因:渔人所说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所以

9、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对外面的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6. 第3段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见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从秦时就开始隐居于此,不知外界的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而“叹惋”。7. 渔人“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如此”包含渔夫人“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入、出桃花源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8. 渔人“处处志之”却依旧“不复得路”,这一情节有何深意?“处处志之”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的生活的渴望。但“

10、不复得路”意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虚无缥缈的所在,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也表明作者感觉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9.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不多余,因为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分析讨论1.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对它心驰神往?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自然环境桃花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安定平和。 社会环境桃花源中的人和睦共处,桃花源民风淳

11、朴。 社会风气桃花源中的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长幼有序。 生活状况桃花源中的人怡然自乐,自由幸福。 精神状态桃花源是一个自给自足、自由美好的人间仙境,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2.文中所描写的桃花源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你怎么评价这一社会理想?文中描写了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的。这种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

12、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幻想。主旨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景色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对社会、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心声,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及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10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又因官终柳州(今属广西)刺史,人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主要作品:寓言三戒罴(p)说,诗歌江雪渔翁,

13、散文“永州八记” 、捕蛇者说等。古今异义闻水声 (古义:听到,听见 今义:用鼻子嗅)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 今义:住)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一词多义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明灭可见 (动词,可以)清水尤清冽 (形容词,清澈)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凄清)参参差披拂 (形容词,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 (动词,交错)为全石以为底 (动词,作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以全石以为底 (介词,用)卷石底以出 (连词,相当于“而”)以其境过清 (介词,因为)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

14、由,自)隶而从者 (动词,跟随)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翻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一条道路(走

15、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水潭,水格外清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文:(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它的源头在哪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文: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译文: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分析讨论1. 作者发现小石潭的

17、经过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动词?试着进行评价。小丘 西行 篁竹 水声 伐竹取道 小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移步换景 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2.“伐竹取道”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对表现小石潭的特点有什么作用?表明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突出他浓厚的游览兴致,表现了他内心的闲适。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小石潭幽僻的环境特点。2.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小石潭及其周围景物的?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近景 由近及远写出了小石潭岸边石头形态的多样。

18、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远景写出了树枝藤蔓婀娜多姿、青翠欲滴之美。3. 第2段对“鱼”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虚实相生,写水的清澈动静相应,妙趣横生寓情于景,表现作者内心的愉悦5.“似与游者相乐”这个句子有什么妙处?运用拟人手法,写鱼儿似乎在挑逗游人,由景及情,将自己内心的愉悦投射在自由自在的鱼儿身上,妙趣横生。6.作者写小石潭源流时,依次抓住了哪些特点?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身:蜿蜒曲折岸势:交错不齐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有

19、什么作用?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睛之笔,高度概括了小石潭凄清冷寂的环境特点;又由景及人,传达出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凄苦落寞,表现了他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8.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因此,这几个人心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主旨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游踪为序,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

20、、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含蓄地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摆脱的凄凉落寞的心境。11 核舟记作者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明未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文学家,著有茅檐集。其父魏大中因上疏弹劾宦官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词义理解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古今异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今义:可以)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归属)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词类活用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

21、着高高的帽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一词多义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开头)其人视端容寂(正)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为中轩敞者为舱(表示判断,相当于“是”)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翻译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2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译文: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看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

23、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和黄鲁直一起看着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体,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译文: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态与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

24、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个壶,那个是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

25、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译文: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朱红的。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总计这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箬竹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了长而窄的

26、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分析讨论阅读第一部分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了“奇巧”二字?(1)径寸 雕刻材料的微小(2)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雕刻内容的丰富(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雕刻者构思精巧,技术高超阅读第二部分1.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核舟?船舱 船头 船尾2. 作者在介绍船头时,用了一系列方位词,请找出来,想一想这些方位词有何作用?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用“中”“右”“

27、左”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后用“左”“右”描绘苏、黄的姿态、神情和动作,表现二人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时的神情。进一步显示了王叔远雕刻刀法的奇巧,也表明了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逼真。3. 船头三人各有何特点?苏轼和黄庭坚陶醉在书画长卷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表现出豁达放旷的胸怀,其中苏轼表现出长者的慈爱,黄庭坚表现得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佛印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放浪形骸,洒脱不群。4.作者描述的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这样写?两个“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专

28、注听“茶声”。但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舟楫的“横卧”,更加展现出一种有楫等同无楫、有舟子等同无舟子的放任自流的情形。这样写,是为了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景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4. 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主题为“大苏泛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进行了分类统计。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进行的。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刻有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核舟视觉上的“主体”。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

29、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介绍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主体”已经明了,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而苏东坡、黄鲁直、佛印是主要人物,所以先介绍。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所以后描写。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逻辑顺序。阅读第三部分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整体探究核舟的设计是如何体现雕刻家的艺术构想的?(1)苏轼游赤壁,大部分时间是“泛

30、舟游于赤壁之下”。雕刻家利用桃核“修狭”宜于刻成舟形的特点,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形成了“泛舟”的主题。(2)以“峨冠而多髯”表现主角苏东坡。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中都没有指明同游者,雕刻家以自己的想象,艺术地在作品中加上了苏轼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并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为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位置,就突出了雕刻作品的主体部分。(3)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雕刻家巧妙地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刻上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大胆的艺术创造,更好地体现了作品“大苏泛赤

31、壁”的主题。(4)精心设计“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两个舟子都很悠闲,给观赏者带来江上泛舟的实感。(5)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他似乎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一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使人感到江上确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展示了出来。课文主旨本文通过对王叔远所刻核舟“大苏泛赤壁”的细致描绘,表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12 诗经二首作品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

32、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颂”是祭祖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祖,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现存共40篇。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求取;今义:液体移动;流动)寤寐思服(古义:思念;今义:衣服)一词多义右左右采之(方位词,跟“左”相对) 道阻且右(向右迂曲)代在河之洲(助词,相当于“的”)左右采之(代词,指荇菜)钟鼓乐之(代词,她,指伊人)词类活用琴瑟友之琴瑟,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友,名词作动词,对表示亲近。钟鼓乐之钟鼓,名词作动词,敲钟击鼓。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关雎

33、诗意速通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雎鸠鸟不停地鸣叫,相伴停在水中的陆地上。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开头四句写出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爱慕和殷切期望。这两句统摄全诗内容。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译文:长的短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求取它。文静美好的女子,我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荇菜的流动不定比喻淑女的难求,以时而左、时而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极写男子对淑女追求之切,想念之深。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译文:追求的愿望难以实现,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她。 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来覆

34、去难以入眠。极写男子对淑女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译文:长的短的荇菜,或左或右忙采摘。文静美好的女子,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托物起兴,以不停地摘荇菜喻指对淑女的不懈追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是男子的想象。男子设想女子已经答应了自己的追求,于是男子兴奋地弹琴鼓瑟与她亲近。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长的短的荇菜,左挑右选忙采摘。文静美好的女子,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依旧是托物起兴,以不停地采摘荇菜喻指对淑女的不懈追求。“钟鼓乐之”写的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是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

35、寐企盼实现的愿望。分析讨论1. 本诗是首爱情诗,为什么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这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鸣声。诗人以河洲上鸣叫求偶的雎鸠鸟作比,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雎鸠鸟的行为引出抒情主人公对淑女的爱慕和殷切期望,将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2. 诵读这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的手法,并举例分析。(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雎鸠鸟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水鸟和鸣又可比喻男女间的和谐恩爱,所以是“比兴”。(2)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36、“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采荇菜兴起男子对淑女的追求,以时而左、时而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课文主旨本诗通过写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蒹 葭诗意速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译文: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霜。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的另一边。开头四句交代了主人公所思慕的对象和其所在的地点,写出了主人公的思慕之切和惆怅之情。“所谓伊人”似乎暗含“意中人”难以明言之意。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译文:逆流

37、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追求“伊人”的道路艰险而漫长,但主人公仍不放弃,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的痴情、执着和内心的焦急与忧愁。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译文: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河的岸边。“未晞”,营造了冷寂、落寞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高陡难登攀。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在水中的高地上。“溯洄从之,道阻且

38、跻”道路又险又陡,表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难,衬托了主人公思念之深切与焦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伊人飘忽不定,主人公眼前出现了幻象,表现了主人公因水相隔无法与所爱的人相见的痛苦与无奈。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译文: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的那一边。“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重。“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伊人行踪不定,既增加了追寻的难度,也表现出追寻者的执着。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无论路途如何艰险,主人公始终不放弃对所爱的人的追寻。“所谓伊人,在水涘”“长”“跻”“右”“央”“坻”“沚”“的变换,表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困难重重,突出了他想见“伊人”的急切心情。分析讨论1.蒹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以秋景起兴,交代了时令,展现了一幅萧瑟、冷寂(或凄清、凄凉)的秋景图,为全诗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课文主旨以深秋的芦苇起兴,通过描述访求“伊人”而难得的实际情景和想象之景,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第 17 页 共 17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