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题:地震的监测与预报流体与地震系列谈 郑州地象科技有限公司 寇伟 13903832188 地震预报分为:“长期预报指对未来十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报指对未来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临震预报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中国科学院张培震院士介绍:强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挑战。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仅有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即1975年中国科学家对辽宁海城地震进行了准确预测并及时发布了短临预报。对于强震预报难的问题张院士的解释:一是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人类对地球内部
2、的了解非常有限,最深的状态也是达到10公里;二是地震物理过程非常复杂,同时大地震非频繁、经验不可复制等因素,让地震预报成为一个世界难题,短时间内很难解决。 以应力应变效应理论为前提的地震前兆观测系统,认为区域地质构造应力的变化是导致地下流体异常特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把地下流体运动异常作为地震应力前兆异常的表现形态进行监测,可间接反映地震应力积累变化程度。其实恰恰相反,应该是地下流体的变化导致地质构造应力产生了变化,最终突破了岩层可承受应力的极限而产生规模不等的破裂形成了地震,流体变化是因、岩层构造应力变化是果。 我国开展地下流体地震监测工作已有40多年,目的是通过这些观测台网观测地震发生
3、以及构造运动和地震灾害等过程中深浅部流体的动态特征,获取强地震前的流体物理和化学前兆信息,为揭示地震孕育发生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有文章评价地下流体地震监测的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观测方法研究工作滞后,技术成果储备不足”,实际上问题是监测的思路和方法有问题、并非是监测技术装备水平差,即使是花再多的钱来装备测量检验技术也是无用。 国内外地震研究人员虽然已经充分认识到流体在地壳乃至地球演化发展中的作用,流体在孕震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数值模拟及其机理解释等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对地震前兆机理的认识仍然是建立在地震流体对构造活动应力应变响应的基础上,至今尚未摆脱应力致震的樊笼。在观测技术方面,已开始重视多
4、手段的比测研究,提倡发展尽可能避开地表环境干扰、接近深部物质活动的深井观测技术。 目前国家地震台网中心下的地震前兆监测台网中心,下辖有地磁、地电、地下流体、地壳形变、重力五个台网体系。本人对于国家地震预报体系具体情况知之甚少,但目前地震预报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唯一一次算是成功实现大地震准确临震预报的还是1975年2月的海城大地震,距今已有47年了。 对于目前国家地震台网体系的建设和运作,吾等“民科”不便随意置喙评价,只是从地震的孕育机理角度出发,对于地震前兆监测办法及技术手段提出一点参考意见: 一是地磁、地电、地下流体、地壳形变、重力监测的效果不论,但不能按照面积布点普遍撒网,应当按照流体孕育
5、地震机理,沿规模较大、有可能孕育地震的断裂带布点重点捞鱼。否则,测取的应力、地磁、地电、重力及流体在临震前的变化范围及测量尺度都会很小,监测效果较差。 二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应该重点建设无人值守的监测系统,自动定时采集相应数据,通过无线网络或北斗短报文功能传至数据处理中心统一分析处理,这样做投入的资金少、布点多、响应快,可以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能做到反应速度快捷、大数据甄选分析可靠性好、监测效果更佳。 三是因震前深部流体上行到地表的前兆信息都是从断裂带构造内裂隙传递上来的,若是监测点不在连通断裂构造内裂隙的出露处就接收不到多少信号,所以监测点应该通过物探查清断裂构造含水裂隙的分布
6、形态,选择与深部流体连通性好的位置布设监测点。 四是地面或浅层监测技术装置受地表之上电磁干扰、地面震动、浅层水污染等复杂因素影响过大,人为扰动信号杂乱,很难断定采集监测信号的真伪。因地震前兆信息是深部超临界流体转换成气态通过断裂构造内裂隙渗透上来的,为避免受到浅层干扰信号影响,最好是钻探3000米左右的深井,重点观察断裂构造内深部流体的存在形态及变化、对断裂构造岩体的作用及影响范围,直接测取深部热水的温度、气体组分及水位变化,准确获取震前地下流体异常前兆变化信息,这样才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另外,从断裂带深部不断抽取地热水,相当于为深部孕育地震的高压锅上开了一个出气孔,可以不断释放深部压力、适当降低深部流体温度,减缓、疏解地震的爆发及其震级。 202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