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说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力目标: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教学重点:1、读懂理解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加强人才观教育 教学难点: 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方法: 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幻灯片展示一组“马”的图片,学生就“马”谈谈自己的认识或感受,或列出有关马的成语,进而引出课题。1、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
2、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作品简介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二、整体感知(一)我会朗读(学生分组结合注释或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并朗读,注意节奏、语
3、气、情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我会解释(学生分组结合注释或工具书把文意疏通)1、重要字词: 故、虽、祗、辱、骈、称、是马、等、安、 食、策、通、临、其2、重要语句: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4、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三、文本探究我会思考(小组合作交流)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2、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哪些语句体现了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6、文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7、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8、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情感?四、小结反馈 我会归纳层层递进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
5、用。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托物寓意 千里马人才 伯 乐识人才者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本文作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生被埋没的现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丑恶嘴脸,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五、拓展延伸我会阅读 (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并概括文章大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 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 使人问其故,曰:“
6、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 诳:kung欺骗。刖: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薨:hng周代诸侯死叫薨。奚:为什么。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贞士:坚贞之士。理:治理,对璞进行整治。 六、作业布置 我会巩固作业布置:1、熟读背诵课文 2、完成马说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三” 3、预习送东阳马生序 七、温馨寄语韩愈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在告诫我等学子应脚踏实地、勤奋刻苦方能展示自己的个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学习、生活中的一匹千里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