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2 ,大小:260.01KB ,
文档编号:5383216      下载积分:12.8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383216.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特点、特征类非选择题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特点、特征类非选择题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1、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特点、特征类非选择题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 中国古代史一、材料题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材料三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

2、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如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

3、一个山洞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页材料二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

4、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1)根据材料一,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制开创于隋,以分科举士而得名。唐承隋制,设置了秀才、进士、明经、明

5、法、明书、明算六科,后三科是关于法律、书法、算学的专门科目,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科和进士科都是考经书和时务策,前者重经书,后者重时务策。唐高宗以后进士科更被看重。科举制度以封闭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不论考试生徒的出身门第,唯才是举,能从较广泛的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能使一般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隋唐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入仕途径。摘编自朱英、魏文亭主编中国历史与文化材料二明清的科举制度,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八股取士,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然而,随着封建政治的僵化,八股取士也同

6、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特别是“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的积弊,在八股制义的束缚下达到了极致。在晚清大变革的格局中,最终成为妨碍中国政治转型的重要一环,被历史所淘汰。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科举取士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的原因。4、材料一: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晋书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

7、,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三:监察在中国源远流长。伴随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秦汉时期监察制度初步形成。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六条察郡之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法的基础。汉代采取了多元制的监察组织方式,不仅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进行监察,而且还有上级行政机构对下属机构进行监察。魏晋时,御史台脱离少府,与行政相分离,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对监察官也实行定量考核,以实绩黜陟监察官。李瑞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经验及启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8、特点;并指出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两个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名称。并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新律和北魏律为代表。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

9、。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深刻影响着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材料二:现在保留下来的早期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法律碎片本质上都是习俗,尤其是百户法庭和郡法庭,都宣称习惯法的裁决是从习俗中产生的。大部分的法律与商业财产的变动有关。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被他的邻居认定有罪时,他将通常受到若干经济惩罚,同时还需上缴给政府一定的罚款。如被他人杀死,则罪犯必须

10、按照法律赔偿被杀者人身估计价值。百户法庭每月至少开庭一次,判决应该通过百户区所有自由民的同意。法庭可以根据他人保证宣告被告无罪,条件是必须找12个亲戚或关系密切的邻居来为他的誓言作证。10世纪阿尔弗雷德统一英国,发布三个法令,但能否得到执行,还是有赖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同意。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英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国法制建设的共同影响。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

11、汴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散在各个街市。宋代以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模的政治据点,至宋代,它们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遍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围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如铁器制作、皮革珠制和皮具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相交换

12、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市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如瑞士莱茵费尔登城的外来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业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透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溃。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相比的不同点。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城市在推动西欧社会发展方面

13、的积极作用。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戎俗,尚武勇,故其民风大近于质朴无华,不尚文礼之一途”,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材料二: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

14、地理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控制军事重镇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15、识,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并简述其历史作用。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陈旉是一位云游于江苏一带自耕自足的道教学者。他严厉批评了当时士大夫耻以农学的行为,指出:“士大夫每以耕桑之事为细民之业,孔门所不学”。他的农书“成于绍兴十九年”,他说“是书也,非苟知之,盖尝允蹈之,确乎能其事,乃著其说以示人”。这是我国最早对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传统农业知识与技术总结和概括的农业著作,其中也夹杂着一些道教神秘主义的内容,如“祈祷巫祝”等。摘编自贺耀敏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材料二 宋元农学四大农书之中元有其三。农桑辑要是元政府“大司农司”组织人力遍求古今农书编写的。王祯编写的王祯农书由“元帝刻行”,综合黄河流域

16、旱地耕作和南方水田耕作的生产实践和技术经验写成,并“屡屡提到南北操作方法的异同”。维吾尔族人鲁明善在任职太平路总管时,编写了农桑衣食撮要,该书包含有西北少数民族的一些农事活动情况。摘编自杜石然论元代科学技术和元代社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旉撰成农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与陈旉农书相比,指出元代农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有利因素。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注:山东布政司共辖六府,其中青州、莱州、登州三府被称为“东三府”,东昌、济南、兖州三府被称为“西三府”。材料二 国家承平百余年,休养生息,济南、东、兖颇称殷庶,而登、莱二郡,沂、济以南,土旷人稀,

17、一望尚多荒落。摘自嘉靖年间山东通志材料三 明朝山东赋税状况分区统计地区亩均/顷均承担税粮(升/亩)马草(束/顷)西三府统计5.027.20东三府统计4.915.97据嘉靖年间山东通志整理材料四 嘉靖十四年(1535年),时任山东按察副使的王献主张续开淤塞的胶莱运河和元代未通的马濠运河。明人崔旦在海运编中总结了续开两运河带来的变化:“商贾云集,货物相易,南海胶州有桩木税,北海掖县有船只税,胶州、平度邻境十数郡邑之民,仰给攸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举措及其作用。10、阅读材料,完

18、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

19、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材料二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

20、常明显。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参考答案1、答案:(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2)特点:决策和行政分离;集体宰相制;门下省发挥着枢纽作用;分层决策机制。作用: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

21、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解析:(1)据材料一“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可知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据材料一“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可知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据材料一“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可知实行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2)依据材料二可知,当时看,相权三分,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长远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控实权、军事上收精兵、经济上制钱谷等方面,归纳宋太祖中央集权的措施即可。2、答案:

22、(1)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特点:重视实证:史料互证。(2)变化:由以户计征转变为(到)以丁计征。原因:以户计征导致赋税分摊不均;大地主家族荫占人户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均田制的实行。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统一;打击了门阀士族地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1)史料价值:根据“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得出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根据“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得出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

23、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特点:根据“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得出重视实证:史料互证。(2)变化:根据“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得出由以户计征转变为(/到)以丁计征。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以户计征导致赋税分摊不均;大地主家族荫占人户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均田制的实行。意义:根据“北魏孝文帝须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

24、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可得出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所学,可得出巩固了北魏政权;根据“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得出击了门阀士族地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答案:(1)特点:继承前代选官、用官制度;分科考试选拔官员;考试内容讲究理论联系实际;以封闭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注重公平。积极社会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25、2)原因: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妨碍了中国近代政治转型;无法适应晚清时期社会大变革要求。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唐承隋制”“设置了六科”“进士科更被看重”“以封闭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等信息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中“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锄结合为一体”“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妨碍中国政治转型”等信息回答。4、答案:(1)发展特点: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实质:逐渐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意义: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

26、对政权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等。(3)官职:御史大夫;刺史;评价:积极: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腐;加强中央集权;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实质: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得出逐渐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意义:依据材料“在能破朋党之私此选举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

27、不得”,得出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从对世家大族的打击分析,得出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从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对官员文化素养分析,得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统治基础角度分析,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3)官职: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制以及刺史制度的知识分析,得出御史大夫;刺史。积极:依据材料“不仅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进行监察,而且还有上级行政机构对下属机构进行监察”,得出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腐;依据材料“伴随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得出加强中央集权。局限:从专制体制的本质分析,得出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5、答案:

28、(1)中国:重视成文法典的制定;强调刑罚;君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司法审判程序严格,注重证据事实;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英国:本质为习惯习俗法;注重经济惩罚;民众自下而上影响法制建设;司法审判随意性较强;保留着原始遗风。(2)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经济关系;促进了公平和正义;为近现代依法治国提供了借鉴;是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工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比较能力,中国古代对法制建设特点,根据材料中看出,“夏代有禹刑秦朝时被发展为秦律”,说明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立法,并制定成文法,由国家推行,材料中还可看出,古代中国法律主要以“刑”、“罪”、“罚”,说明以惩处为主,从内容上明显

29、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英国,“现在保留下来的早期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法律碎片本质上都是习俗”,即从习俗发展而来,“大部分的法律与商业财产的变动有关”,说明与经济关系密切,“百户法庭每月至少开庭一次。条件是必须找12个亲戚或关系密切的邻居来为他的誓言作证。10世纪阿尔弗雷德统一英国,还是有赖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同意”,反映重视法律程序,但在判决上由民众的影响较大,判决结果有较大的随意性等。(2)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和英国法律的共同影响,主要根据法律对社会关系调节作用,对社会稳定作用等方面回答。6、答案:(1)特点: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行业集中,交易量大;形成区域中心,具有开放性(由封闭转向开放);设施

30、完备,服务性强;打破市坊界限。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政策的影响(政府监控放松);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2)不同点:经济作用突出;专业化趋势;商品经济渗透农村;影响深远。作用:冲击农村封建生产关系;改变农村的经济生产结构;改造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城镇化发展;加速社会转型。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商业经济中心”“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散在各个街市”等内容可归纳出特点。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稳定、经济政策等方面总结答案

31、。(2)第一小问不同点,通过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作用、影响、商品化趋势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可从生产关系、生产结构、思想观念、社会转型等角度作答。7、答案:(1)原因:吸取分封制导致地方分裂割据的历史教训;秦国受周朝文化影响较小;是对商鞅变法的沿袭;加强对边远地区控制的需要(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需要);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特点: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的主要使命各有侧重;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行省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历史作用: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

32、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为后代所沿用。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可归纳出周朝分封制的教训;根据材料“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可归纳出秦国受周朝文化影响较小;根据材料“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可归纳出加强对边远地区控制的需要。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2)特点:根据材料“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可归纳出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根据材料“

33、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滎古请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可归纳出行省的主要使命各有侧重;根据材料“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可归纳出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的推行,提高了行政效率;现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8、答案:(1)原因:南方农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道教思想传播:理学繁荣,士大夫缺乏对农业的关注:靖康之变后,南宋保有江南地区:陈旉个人的生产实践。(2)特点:对少数民族农业科技的关注;国家力量介入农书编

34、撰:兼顾南北农业(综合度高)。因素:元代国家统一;民族交融;前代农业科技的积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中国人自古的重农思想。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可知农书是我国最早对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传统农业知识与技术总结和概括的农业著作,可得出农书撰成与南方农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有关;根据材料可知,陈勇是道教学者,著作中也夹杂道教神秘主义的内容可得出受道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他严厉批评了当时士大夫耻以农学的行为”可得出当时理学繁荣,士大夫缺乏对农业的关注;根据材料得知农书成于绍兴十九年,是南宋高宗时期,南宋保有江南地区,政局相对安定,农业获得发展,为陈旉著述提供了条件;根据材料得知,陈旉云游于江苏

35、一带自耕自足,反映了农书离不开陈旉个人的生产实践。(2)特点:根据材料二“维吾尔族人鲁明善在任职太平路总管时,编写了农桑衣食撮要,该书包含有西北少数民族的一些农事活动情况。”可得出对少数民族农业科技的关注;根据材料二可知农桑辑要是元政府大司农司组织人力编写的,王祯编写的王祯农书由“元帝刻行”,体现了国家力量介入农书编撰;根据材料二可知王祯农书综合黄河流域旱地耕作和南方水田耕作的生产实践和技术经验写成,并提到南北操作方法的异同,可得出元代农书兼顾南北农业。因素:根据特点,用唯物史观理解,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影响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科技,结合元代的史实,可得出元代国家统一;民族交融;前代农业科技的积累

36、;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中国人自古的重农思想。9、答案:(1)明朝山东地区东西部呈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从自然条件上,东三府濒临大海,境内多是丘陵和山地,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西三府大部分地处平原,土地相对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另外,大运河穿过山东西部地区,有力促进了商贸流通。因此明朝东三府在经济发展方面落后于西三府。(2)东三府税粮负担相对西三府较轻,加上东部地区运河的开凿,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但该政策的实施在明中后期也限制了西部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国家承平百余年,休养生息,济南、东、充颇称殷庶,而登、菜二郡,沂、济以南,土旷人稀,一望尚多荒

37、落”得出明朝山东地区东西部呈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根据材料一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自然条件上,东三府瀕临大海,境内多是丘陵和山地,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西三府大部分地处平原,土地相对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且大运河穿过山东西部地区,有力促进了商贸流通。(2)举措:根据材料“明朝山东赋税状况分区统计和时任山东按察副使的王献主张续开淤塞的胶莱运河和元代未通的马濠运河”可知,东三府税粮负担相对西三府较轻,加上东部地区运河的开凿。作用:根据材料“商贾云集,货物相易,南海胶州有桩木税,北海掖县有船只税,胶州、平度邻境十数郡邑之民,仰给攸赖”可知,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

38、的繁荣;但该政策的实施在明中后期也限制了西部发展。10、答案:(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2)原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

39、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可分析得出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可分析得出治理方式多元;根据材料中唐、元、明清不同的管理政策可分析得出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2)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

40、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根据材料“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可分析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 中国近代史一、材料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自办的近代金融事业的开始。19世纪下半叶后,中国城市中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式建筑,公用设施如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站及自来水、电力、电话、电报等也纷纷出现。1908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设置相应的

41、城市管理机构。开埠城市上海、广州、汉口以及东北的大连、旅顺等有了迅速发展,它们主要由外国人管理。这些城市的商品、资金、技术、工厂等高度聚集,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畸形的繁荣、发展。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近代中国城市的分布不仅10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而且全国小城镇的80%也分布在东部几省。梁家贵浅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材料二 欧美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1851年)国家总人口(万人)农村人(%)城市人口(%)英国约180048%52%法国约360075%25%俄国590093%7%美国230087%13%中国约43200

42、89%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时代特征。(2)材料二反映出中西双方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民国船王”卢作孚曾经主持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里,他在实验区修筑铁路公路,治理河道河滩,兴建工厂,创办学校,规划城区,绿化环境,建立运动场、报社,开办农村银行,还创建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他甚至在实验区民众俱乐部放幻灯片时,亲自手拿话筒,为峡区百姓讲解屏幕上出现的飞机、轮船、火车等,让乡民了解世界。得益于良好的基础,抗战时期,北碚成为陪都

43、重庆的重要迁建区,大量机构、学校进驻北碚,无数文人、政治家、军人在这里传下佳话。摘编自刘重来被遗忘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卢作孚即向全体职工提出:“国家对外的战争开始了,我们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在厂矿内迁运动中,民生公司的船只担负了90以上的运输量。整个抗战期间,民生公司运送出川军队共计2705万,武器弹药等30多万吨。大批学校,文化团体,医院等也由民生公司帮助下内迁大后方。抗战时期民生公司的附属产业和投资业共有7家,重点在采煤、机械、冶炼、纺织、商贸、建筑、金融等项目,为稳定和发展后方发挥了重要作用。卢作孚顺应时势抓住机遇,扩大投资、开发实业,努

44、力实现其“实业救国”的夙愿,被毛泽东赞誉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摘编自汪洋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卢作孚为抗战所做的贡献。(3)综上,你有何启示。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演变时期收入支出1750年以前英格兰的教区(较大的农村社会的地方行政机关)以一定的税率征收济贫税。爱尔兰不存在政府的救济系统,而苏格兰则主要以私人自愿捐献为基础。1750-1837年1806年所得税以完整的税制出现。工农业部门都采取了一些纳税措施。1795年伯

45、克郡决定,根据家庭的大小和面包的价格对当地的农业工人增加工作补贴。1837-1880年1894年提出了修正遗产税案。关税和货物税占英国政府国家收入的1/3至2/3。1834年,中央政府从此开始集中地对救济进行管理;1870年通过教育法建立小学制度,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税收。1880-1914年1907年开始区分劳动所得税和非劳动所得税,1909年开始实行累进所得税制。1908年法律规定7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获取年金。1911年通过的国民保险法也把失业保险涵盖在内,是由雇员、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出资。整理自韩玲慧英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演变:从1597年至今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体制发生了巨大变

46、化。由于许多预算外支出数额庞大,“量出制入”成为政府的财政原则。除田赋仍是主要来源外,盐课、关税等传统税项的地位逐渐为厘金、海关税等新增税项取代。各种新税(海关除外)的征收和支配权从开始就掌握在各省手里。晚清国家财政有三个主要支出方向:军费、洋款、皇室消费,用于如实业、行政、司法等建设的财政资源少之又少。1865-1894年30年间,洋务企业支出总额仅占国家财政的2.9%。清政府一味强调“量出制入”,完全忽视财政收入水平和民众承受赋税的能力,结果自掘坟墓,亡于辛亥。摘编自邓小章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为什么不能成功以晚清财政为分析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财政税收

47、制度演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财政体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葛剑雄中国移民史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麋(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