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引言类哲学题目训练 1 “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 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 ( ) 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 C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 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2面对春天,苏轼曾有 “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的情思。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对苏轼的情思理解正确的是 ( ) A它来源于苏轼内心对春天的 真实感受 B这是苏轼主观意识的自觉选择 C它如实地反映了春天
2、的天气变化 D它影响着苏轼的词赋创作风格 3毛泽东说: “ 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 想办法 , 打主意 。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 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 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真实和可靠 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形成 “ 好主意 ” 的前提条件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冥思苦索无助于 “ 好办法 ”“ 好主意 ” 的产生 A B C D 4 “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 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据考,春秋时孔子曾在泗水弦歌讲学,而朱熹写此诗时泗水已被金人占领,不可能去游春,是虚构想象之作。从辩证唯物主义角
3、度看,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是 ( ) “ 万紫千红 ” 皆是 “ 我 (诗人 )” 之特点,是想象产生的 诗人之想象与泗水之春风因孔学而产生了某种联系 某种联系因诗人不渝的追求而不受外在条件变化的影响 即使时间、地点的转换 “ 我 (诗人 )” 也期盼 “ 万紫千红 ” A B C D 5 “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 改旧时波。 ” 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其中 “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C我们在看到事物绝
4、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 6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下列与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 ( ) 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近水楼台先得 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7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下列选项与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 A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B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C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8习近平总书记在
5、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下列引用的古典名句与其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 序号 古典名句 蕴含的哲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抓 住时机,促成质变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坚持群众观点和路线 A B C D 9韩非子 内储说上七术有一段关于法治理论的著名比喻: “ 火形严,故人献灼;水形懦,故人多溺 ” ,大意是 “ 法律如有威严,像火一样使人望而生畏,百姓不敢以身试法,这样,国家就容易治理,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反之,若过于宽大
6、,执法不严,百姓不知畏法,反而容易因违法而最后受到 法律的制裁。 ” 从辩证法的角度,下列诗句包涵哲理与之相似的是 ( ) A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B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C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D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答案精析 1 A 题中 “ 停却棹 ” 与 “ 是船行 ” , “ 山不动 ” 与 “ 是船行 ” ,这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因此答案 A 正确;物质与意识分不开的观点错误,意识离不
7、开物质,物质可以离开 意识,B 表述错误; C、 D 均不符合题意。 2 B A 说法错误,意识活动来源于客观存在; B 符合题意,苏轼 “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的情思,是他个人的自觉选择; C、 D 都不属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故排除。 3 C 名言的主旨是不作调查,是想不出好办法的,突出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故选 ;而要调查,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故 应选。 说法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性认识要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说法错误,冥思苦索有助于 “ 好办法 ”“ 好主意 ” 的产生。 4 D 由于
8、春秋时孔子曾在泗水弦歌讲学,因而诗人写出了 “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的诗句。在这里,诗人之想象与泗水之春风因孔学而产生了某种联系。 说法正确;虽然朱熹写此诗时泗水已被金人占领,不可能去游春,是虚构想象之作,但即使时间、地点的转换 “ 我 (诗人 )” 也期盼 “ 万紫千红 ” 的愿望没变,故 符合题意。 5 C A、 D 两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 项观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 波 ” 是一种运动, “ 不改旧时波 ” 强调的是相对静止。 6 B “ 物 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 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 操千曲而后
9、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 这里的 “ 操千曲 ”“ 观千剑 ” 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与题意相符, B项应选。 7 C 材料的大体意思是说: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不良细节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的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不良的嗜好中,受其迷惑而陷于困顿。这里蕴含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与 “ 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 蕴含的哲理一致,故 C 符合题意。 8 D “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 强调矛盾具有特殊性, 正确。 “ 政之所兴在顺 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 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正确。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强调我们要
10、做好量的积累, 不选。 “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 强调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不选。 9 C 材料表明法律如果严,则人民能得以安居乐业;如果不严,百姓反而易受到法律的制裁,这说明 “ 百姓安居乐业 ” 与 “ 受法律制裁 ” 在律法严不严的条件下进行了转化,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 “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 ,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是相互转化的, C 项正【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确。 -温馨提示: - 本文档仅为 【 2019 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全套资料 之一 】 欢迎点击下方按钮链接, 下载全套资料 ! 请点此到 下载 本文全套资料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