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众服为确论。(十二)河中
2、石兽和北人识菱(十二)河中石兽和北人识菱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3、据理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臆断欤?【乙】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乙】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坐强不知以为知也。选自江盈科绿萝山人集选自江盈科绿萝山人集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解释下列加点词在
4、文中的含义。(1 1)求求二石兽于水中二石兽于水中(2 2)如如其言其言(3 3)其人自护其)其人自护其短短(4 4)或或曰曰(寻找寻找)(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按照按照)(有人有人)2.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A.湮湮于于沙上沙上 仕仕于于南方南方B.B.遂遂反溯流逆上矣反溯流逆上矣 肃肃遂遂拜蒙母拜蒙母C.C.何何地不有地不有 问女问女何何所思所思D.D.夫菱生于水夫菱生于水而而曰土产曰土产 濯清涟濯清涟而而不妖不妖C C【解析】【解析】A.A.介词,在;介词,在;B.B.于是;于是;C.C.哪里哪里/什么;什么
5、;D.D.表转折。表转折。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1)众服为确论。)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2 2)并壳者,欲以去热也。)并壳者,欲以去热也。连壳一起吃,是想用(菱)来清热。连壳一起吃,是想用(菱)来清热。4.4.【甲】文中的【甲】文中的“讲学家讲学家”与【乙】文中的与【乙】文中的“北人北人”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对事物没有确切的认识就主观臆断的人。都是对事物没有确切的认识就主观臆断的人。5.5.读了这两个故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读了这两个故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也不能不懂
6、装懂。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如果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也不能不懂装懂。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出丑。不懂装懂,就难免出丑。【译文】【乙】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译文】【乙】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吃菱角要去壳。”他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呀。”问的人又问: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北方也有菱角吗?”(他)回答说:(他)回答说:“前山、后山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