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犯罪学(一)试卷(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广义犯罪学较之狭义犯罪学,研究范围增加了( C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C.犯罪预防 D.犯罪规律2.对犯罪学属于“正题法则”学科的定位,说明犯罪学研究的是( D )A.自然科学 B.事物规律C.行为规范 D.人文科学3.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研究的犯罪概念( A )A.前者范围更大 B.范围一致C.后者范围更大 D.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4.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点是( A )A.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关系的精确分析B.能够比较深入、比较全
2、面地认识研究对象,有助于探讨事物的本质特征C.可以用来研究十分复杂的犯罪现象和犯罪问题D.能够用来研究内在的心理问题和其他社会互动过程5.下列属于加罗法洛的“法定犯罪”行为的是( D )A.杀人 B.强奸C.盗窃 D.堕胎6.意大利犯罪学派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A )A.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 B.运用思辨的方法研究犯罪C.运用普查的方法研究犯罪 D.运用演绎的方法研究犯罪7.犯罪学在新中国的发展起步于( B )A.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C.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D.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8.将犯罪原因归结为人的与生俱来的、源自于人类祖先
3、的、被称为原罪的恶的意志,其突出表现在( B )A.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犯罪研究B.中世纪时期的犯罪研究C.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犯罪研究D.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的犯罪研究9.对犯罪统计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C )A.官方犯罪统计具有权威性 B.官方犯罪统计避免不了犯罪暗数的存在C.被害者调查没有瑕疵 D.自我报告的调查对象更适用于青少年犯罪10.在犯罪学研究的资料收集阶段,关注所选择对象典型性的实地研究方法是( A )A.个案研究 B.局外观察法C.参与观察法 D.非结构访谈11.对犯罪行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社会学之犯罪行为概念内容最为广泛B.犯罪学之犯罪概念内容范围大
4、于刑法学之犯罪概念内容范围C.刑法学之犯罪概念内容以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为本质属性D.除罪化行为仍需要犯罪学予以关注12.与安乐死、高利贷、赌博等属于同一类型的犯罪是( A )A.卖淫 B.强迫卖淫C.贩毒 D.制造毒品1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彻底禁绝了( B )A.流氓团伙 B.姐妓制度C.反革命破坏 D.拐卖人口14.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现象呈现出最为显著的规律是( D )A.犯罪数量起伏较小 B.暴力犯罪持续上升C.犯罪主体变化较小 D.智能型犯罪持续上升15.对犯罪数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C )A.犯罪学研究使用的犯罪数量与其概念范围相一致B.人们一般常用的犯罪数量都是明数加暗数C.“漏斗
5、效应”的存在导致人们一般采用警方统计的数量作为犯罪数量D.警方没有隐瞒犯罪数量的动机16.对于“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这一表述理解错误的是( C )A.从承受者的性质而言,承受者可以是国家 B.社会完全可以作为独立的承受者C.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人 D.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或间接承受者17.从对被害人所从事职业的研究中,可以直接反映出被害人的( A )A.人口统计学特征 B.心理特征C.被害后果特征 D.责任特征18.斯德哥尔摩模式中,被害人可能发展为犯罪人的角色转换属于( B )A.报复型 B.认同型C.堕落型 D.暴力循环型19.被害人在被害后可能遭受来自媒体的
6、纠缠和报道现象属于( B )A.第一次被害人化 B.第二次被害人化C.第三次被害人化 D.第四次被害人化20.犯罪生物学理论起始于( A )A.身体形态与犯罪的关系研究 B.家族遗传研究C.人的神经系统研究 D.染色体异常研究21.对人的监禁性保安处分措施是( A )A.强制劳作 B.保护观察C.限制居住 D.更生保护22.侦查合理性的完整表述是( D )A.依法定罪,保护实体正义 B.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C.禁止侵犯人权 D.既保护实体正义,又遵守程序正义23.罪犯矫正人道化原则不包括的内容是( C )A.刑罚目的 B.刑罚过程C.罪犯分类 D.罪犯处遇24.欧美国家监狱罪犯矫正方法中的“宗
7、教矫正”是指( A )A.为罪犯提供宗教服务 B.为罪犯限定宗教信仰C.严格限制罪犯信仰宗教 D.强制罪犯必须信仰宗教25.保护性预防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指( D )A.身心残疾人群体 B.女性群体C.老年人群体 D.青少年群体26.我国罪犯矫正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为( B )A.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惩罚犯罪人为主 B.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犯罪人为主C.教育与改造相结合,以教育犯罪人为主 D.教育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犯罪人为主27.实证学派犯罪预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B )A.刑罚个别论 B.社会防卫论C.刑罚替代论 D.社区防卫论28.与美国相比,日本犯罪预防的成功经验是( C )A.严格限制
8、境外人员入境 B.严厉打击黑社会组织犯罪C.严格进行社会面控制 D.严格限制非法拥有枪支29.美国的“零容忍”犯罪预防政策主要实施在( D )A.农村 B.城乡结合部C.流动人口聚集区域 D.大城市30.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治本手段是( B )A.打击 B.教育C.防范 D.管理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1.犯罪测量:是指为把握犯罪现状、结构和变化趋势而采取的借助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犯罪现象量化调查和分析的方法。32.犯罪明数:即官方统计的数据,是指实际发生并被纳入官方统计的犯罪数量,通常情况下使用的犯罪数量统计都是使用明数。33.犯罪社会预防对策:就是指国家、执政党
9、或社会为减少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而制定的一系列防控犯罪的公共对策和社会对策 。34.情境预防:情境预防是指通过设计和管理,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以减少犯罪机会和条件,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5.简述研究犯罪学的意义。答:(1)认识犯罪。(2)为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提供依据。(3)为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4)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36.简述贝卡利亚的主要犯罪学思想。答:(1)将犯罪原因观归结为“自由意志说”。(2)确立了为现代刑法所遵循的三大基本原则。(3)认为预防犯罪不能仅靠刑罚,还要制定明晰的法律并公布、完善
10、司法、奖励美德、改善教育。37.简述生活方式暴露理论的主要内容。答:个人被害的可能性与其暴露在公共场所时间的多少成正比。个人是否经常置身于公共场所是由其生活方式决定的。具有相似生活方式的人,彼此接触互动的机会越多。被害人与犯罪人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是个人被害的因素之一。个人与其家庭以外的成员接触时间的多寡,是由其生活方式决定的。个人被害的可能性与他和非家人接触时间的多少成正比。个人越经常与具有犯罪特性的人接触,其被害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人成为被害人的便利性、诱发性及易于侵害性与生活方式相关。38.简述西方国家对监狱罪犯实施心理矫治的步骤。答:(1)预测。(2)诊断。(3)治疗。四、论述题:本大题
11、共2小题,共23分。39.(本题11分)试述犯罪人人际关系特征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关系。答:犯罪人的人际关系特征,是指犯罪人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的特点,具体包括其在人际关系状态、人际关系的维系力量、人际关系的调节处理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每个人的人际关系水平不同,因此人际关系状态也不同:有些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解决纠纷与矛盾,与周围人们的关系良好;而有些人不但不善于处理矛盾和纠纷,反而常常激化矛盾,造成与周围人们关系紧张。每个人维系人际关系所依靠的力量也有不同:有些人靠自己的人格魅力维系与周围人的关系,而有些人则以金钱为人际联系的纽带。个人在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些人倾向于控制别人
12、,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有些人则过分顺从、依赖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甘愿当配角。此处所述的人际关系包括与家人、与同事、与朋友、与上下级等之关系。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或人际关系不佳的个人,极易因与他人发生矛盾和纠纷而实施过激行为。40.(本题12分)试述保安处分与行政制裁措施的区别。答:(1)保安处分与行政制裁措施的适用对象不同,前者主要适用于已经犯过罪的人,或者具有严重的人身危险性的初犯;后者则只能适用于轻微的不构成犯罪的危害行为的实施者,常表现为轻微的违法行为人。(2)保安处分与行政制裁措施的适用目的不同,前
13、者的适用目的在于预防犯罪、保卫社会;后者适用目的虽也有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功能,但主要是想纠正轻微违法行为。(3)保安处分与行政制裁措施的适用条件不同。保安处分由于涉及处理有关当事人的重大权利,所以在适用时要求的条件很严格,行为人必须具有特定的经过严格程序认定的人身危险性,并且这种处分的适用主体通常由法院或者司法行政机关依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而行政制裁措施则没有这么严格的条件与程序,这一方面由于这种制裁措施涉及的权利不那么重大,另一方面行政机关的性质决定了行政制裁措施的适用程序也没有法院的复杂。五、材料分析题:15分。41.女学生阿红(被害者),17岁,就读于南方某市萧山某高中二年级。2016年
14、2月17日,因琐事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怀恨在心的阿洁于4月12日纠集其他4人,将阿红编至其中一人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肢解,统后弃尸野外。警方迅速侦破此案,将阿洁等五名犯罪嫌疑人一一抓获。五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这起命案不仅毁了6个孩子的前途,撕裂了6户家庭,同时也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关注。根据以上材料,应用犯罪心理学理论,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答: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欲望的囚徒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全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与再分配,使不同收入层的分化加剧。恐贫症成了公众的社会性心病,人成了欲望的囚徒。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的潜在欲望获得了合法化的地位,结症也许
15、在于肯定个体欲望的自由权利的同时,个体欲望的自由被同时夸大了。于是社会结构和心理的失衡便成为犯罪的诱因。(二)终极关怀的缺失主流意识形态的解冻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带来了价值判断的多元与生活方式的个性化,终极关怀不得不让位于及时行乐的唱词。各种价值观并存所造成的混乱,让正处于人生的弱脆期和敏感期的青少年无所适从。(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健全,可以减少由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矛盾激化的犯罪行为,由于社会保障是作为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种保障,至少能够消除和减少那些为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发生的犯罪行为。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论是否适用于社会进化?我们如何保护弱势群体?这些问
16、题都亟待探讨、回答。(四)城市化进程中的可乘之机随着人口流动和信息流量的增多,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同时,也为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而有人把犯罪现象视作现代化的副产品。有钱就有一切成为行动纲领,什么都不信什么都敢做,以致陷入了急功近利、不择手段、道德沦丧、理智毁灭的境地。(五)同辈交往中的负面影响同辈交往原指在年龄相同或相近的群体中发生的人际交往,由于社会对青少年群体的独特关注,现通常专指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交往。同辈交往是青少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动态上表现为信息沟通、物质交换;在静态上反映为人际关系,即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由于青少年的敏锐与个性的不成熟,往往情绪强烈,易
17、走极端,致使部分人为获得自尊而攀比,为行侠而入魔,为仗义而铤而走险。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我国青少年的犯罪人数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并且有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趋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现实中需要全社会共筑社会防线,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发挥综治办、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针对现在青少年喜欢卡通、动漫的特点,将法制宣传知识融于这些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节目中,寓教于乐。2、构筑学校防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教书的同时更注重育人,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和关心。让青少年学生除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接受系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3、构筑家庭防线。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楷模,在尽到抚养教育子女义务的同时,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4、构筑法制防线。对已经走上了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应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通过法制宣传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提高法律意识,避免以后重蹈覆辙,实施“浪子回头金不换”工程,这相对于单纯的惩罚而言更有意义。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