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1. 内容地位本课选自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主要内容有:匈奴的崛起与蒙古草原的统一、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学习至此,学生已经通过认识秦、汉两朝历史初步了解建立统一的国家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本课的学习将向学生进一步阐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如何逐渐形成的。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本课中,学生将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初步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
2、关系奠定基础。在学习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的过程中,通过思考、探究两者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考西汉初年和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政策不同的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教学。全课教学以问题和人物贯穿始终,配合多次学生活动、师生互动,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认识到西汉初年的“和亲”和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讨伐都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昭君出塞带来长久和平,所以受到了后人的称赞。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
3、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当代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崇高理想。3. 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重点:(1)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解决方法:匈奴是我国蒙古草原上的古老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后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强调匈奴的兴起与统一对开发蒙古草原的经济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祖国的历史由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解决方法:反击匈奴的客观条件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具备了,即:经济繁荣、国立昌盛;反击匈奴的掠夺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宁,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解决方法: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战与和,匈奴与两汉之间的战争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
4、但是由于匈奴南下主要是进行掠夺,给两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因此有正义与不正义之分。战争结束后,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亲和贸易往来都加深了民族间的友谊,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学情分析1. 认知条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如:阅读史料、使用地图、归纳和总结等。并且,就具体知识而言,学生对秦朝与匈奴的关系、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关系、西汉初年的政治经济、汉武帝的“大一统”均有所了解,对匈奴与西汉和战的历史背景已初步掌握。2. 能力水平初一学生接触历史课的时间较短,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史学理论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但是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熟悉课本上的一些历史名词,并初步接触
5、了唯物主义史观,知道应该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懂得要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看待。3. 情感态度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对知识充满好奇、爱憎分明、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这是学习历史最好的动力。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的热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法分析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辅以大量的感性材料,且历史知识是前后联系的,所以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展示图片、音乐、诗歌、动画、地图等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通过设置问题、制造矛盾情境帮助学生创造学习动机;通过讨论、自由发言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的教学方法见“过程分
6、析”。学法分析由于本课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应指导学生从史料中汲取知识,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在评价汉武帝、冒顿、卫青、霍去病、王昭君时,要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初步掌握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客观评价,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表述。通过学习民族关系的“战”与“和”,初步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进程及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评价分析 本课的评价包括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课堂上学生活动的参与情况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在考察知识体系的构建,第二部分重在考察学生能力是否真的得到了锻炼,第三部分重在的评估学生能力训练成效、对知识的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过程分析情境、问
7、题与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营造氛围,带入课堂播放草原风光图片,通过美景将学生带入课堂,稳定情绪的同时暗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播放图片,学生欣赏并准备上课。图片围绕本课的主题筛选,有助于帮助学生稳定情绪并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关注。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欣赏匈奴游牧民族特色草原图片,感受游牧民族文化的灿烂,提出问题:1. 想一想:这些古代艺术品出自哪个民族?该民族在今天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是否存在?2. 对昭君的雕像的塑立同学们了解是因为什么原因吗?【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一定的引导,暗示学生可以从匈奴的活动范围、与秦朝的关系两个方便来回忆。【学生活动一】通过查阅课本和讨论得出
8、结论:1.图为匈奴文化的产物,现今匈奴已不存在;2.塑立的呼韩邪单于和昭君雕像那是因为他们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该环节设计的意图在于训练学生通过对事物陈述,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教学:延伸问题,导入新知3. 匈奴在秦朝之后的势力有变化吗?匈奴是怎样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的?对昭君的雕像是怎么塑立起来的?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疑团。引入第一目:“冒顿统一蒙古草原”:4. 自秦汉更迭以来,匈奴的发展情况如何?什么人的统治使匈奴达到了鼎盛?5. 统一蒙古草原给匈奴带来了怎样的发展?结合匈奴的兴起引入第二目:“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6. 阅读小字部分后讨论汉初统治者对待匈
9、奴,为什么要委曲求全?西汉初年的国力决定了她与匈奴交往的被动地位。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西汉的国力以及与匈奴的关系都在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问:汉初和亲没能阻止匈奴,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将怎样发展呢? 播放卫青画像、霍去病墓图片,及二人生平简介,并提问:7. 汉武帝为什么给他们修建了高大的陵墓?他们立下了怎样的功勋?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像说明了什么?展示西汉匈奴地区地图,结合地图学习汉武帝时期与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的增长,使之与匈奴的关系产生了变化。 8. 结合前面的知识,谈谈汉武帝的“大一统”包含哪些内容?再次显示题昭君墓,“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引入第三目:“昭君出塞”:
10、在湖北的兴山县城南,有个群山环绕的小村庄,这便是王昭君的家乡。这里有许多遗迹:昭君洗帕的香溪,昭君居住的故宅,昭君喝过水的娘娘井等等,每个遗迹都有美妙的传说。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对她始终怀有这样美好的感情?简要讲述东汉与匈奴的交往【教师】就匈奴的发展、与汉的关系进一步提出问题,暗示学生本目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问题做大胆合理的推测,并且暂不评价学生回答,要求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学生活动二】根据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由学生上讲台完成板书知识。学生参与完成匈奴的生产迅速发展:畜牧业兴旺、农耕和冶铸业也有所发展,匈奴进入极盛时期。【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匈奴的崛起与匈奴人民的辛
11、勤劳作分不开。通过讲述冒顿领军的故事说明:冒顿励精图治、严肃军纪推动了匈奴发展,匈奴的崛起加速了蒙古草原的开发,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今后全民族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教师】强大的匈奴不断南下掠夺,河套地区再度被匈奴占据,当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并筑起万里长城将中原与北方隔绝,到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呢?(引出第二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提出:这一目的标题是“大破匈奴”,但小字部分却讲述了西汉政府主动向匈奴“和亲”以求安宁的史实,为什么在西汉初年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结果如何?【学生活动三】讨论西汉初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与匈奴和亲的原因,得出结论:7.由于秦汉之际中原地区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
12、和楚汉之争,战争导致了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西汉初年不仅无力大规模反击匈奴,连“和亲”也没能阻止匈奴南下。【教师】简要介绍卫青、霍去病生平。根据地图对前两次与对匈奴的征讨进行简述,详细讲述漠北战役。突出卫青、霍去病的骁勇善战。补充汉武帝封尚卫青子孙被婉拒,转而赏赐将领的小故事以突出卫青领军有方、体恤部将。强调:由于漠北之战以后,匈奴无力在与西汉抗衡,部分开始迁移,所以漠北之战是对匈奴决定性的一战。8.“大一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四个方面,打击匈奴是巩固国家统一的表现。【学生活动四】学生更具课外知识讲述昭君出塞的情况以及与王昭君有关的小故事。(毛延寿为宫女画像、昭君弹曲澄清黑水等)【教师
13、】肯定学生课外知识的丰富,提示注意区分历史故事和传说,点出各个故事都反映出各族人民对王昭君都非常赞赏,可见王昭君的个人品德十分高尚,她为匈奴与汉的友好往来所做的贡献令她流芳千古。【教师】简要讲述东汉与匈奴的和战指出大部分北匈奴在战后西迁,逐渐消失在中国版图上。该活动利用学生好奇心理,通过提出疑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问题做大胆的猜测:如:匈奴是否受到了军事进攻,匈奴是否与汉族杂居融合了。既锻炼学生的胆量和独立思考并完成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合理推测的能力,对知识加深理解、活学活用。在活动中刻意制造矛盾情境,能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通
14、过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其对特定时期历史背景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进而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该处教师的叙述是学生的需求出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紧张激烈的战争故事最能引人入胜,而古代英雄的感人事迹则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在漠北战争一目中,适当的补充人物介绍和故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借助地图可以比较形象的向学生描述战争,并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提高其识图能力。此处通过教师对战争场面进行描述,引导学生理解,战争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平与民族融合才是历史的主流。回顾拓展:小结新知、深入思考播放知识结构图填一填:完成本课知识结构图议一议: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
15、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结束本课:完成课后练习,让学生预习。【教师】简单小结本课内容,展示不完整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图中提示将之完成,借此复习全课。【学生活动五】完成“填一填”【学生活动六】小组讨论“议一议”【教师】启发学生做出结论应该有理有据,结合汉族与黎族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把握民族关系有战也有和,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这密切的关系。但是争取和平、友好往来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的统一是每个炎黄子孙的义务。该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层层深入的复习本课内容。先通过填表理清知识脉络,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假设,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与自己家乡环境变化的比较,从而在思想上加强学生热爱生活的教育。教学设计说明:本课的设计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选择符合本课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的资料,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将能力训练、道德培养融入课堂。由于本课主要讲述了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的往来,对今后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力争做到学好重点、学透难点、课内外结合升华知识。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5 / 5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