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东周时代。【知识梳理】BC1046年 BC771年 BC770年 BC476年 BC221年西周灭亡“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秦朝建立“战国七雄”平王东迁奴隶社会瓦解:春秋封建社会形成:战国东 周 西 周秦朝(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总体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分裂、大动荡、大争鸣、大变革、大发展时期(1)政治:诸侯争霸,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变法运动的兴起,贵族分权体制向官僚体制过渡,分封制向中央集权过渡,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2)经济:耕作方式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2、;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发展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到小农经济。手工业从“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工商食官制度走向瓦解,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3)文化: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学术领域异常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科技、文化、艺术取得重要成就,出现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形成。(4)民族: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合加强,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表现:“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战国七雄”形
3、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1.诸侯纷争(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扩张)(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扩张)实质: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战争,属于奴隶社会性质实质:战国兼并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属于封建社会性质实质:新兴地主阶级掌握实权(2)影响造成社会动荡,加重人民负担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被破坏客观上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交融(华夏认同),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推动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促进地主阶级的崛起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差异图解历史2、华夏认同华夏认同:“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
4、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春秋:“尊王攘夷”战国:追求统一 中原 华夏认同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华夏认同民族融合从攘夷到融夷华夏认同从中原向四周扩散华夏认同的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 础。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认同原因 列国纷争;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农业、手工业、商业)大致概况:大致概况: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兴修水利;集体劳作形
5、式逐渐瓦解,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形成。手工业:冶铁业出现,出现大量铁制农具;分工细密。商业:“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货币流通广泛;出现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私营工商业主实力壮大;实物借贷普遍,货币信贷出现。(1)传统农业的发展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广使用农业技术:各诸侯国纷纷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土地制度: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由土地国 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确立:a.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b.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类型: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
6、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问题:土地兼并。(解决措施:均田制)农业经营:由集体耕作向家庭式劳作转变(小农经济)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 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经营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特点?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1)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与商品经济相对立(2)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
7、较小。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其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3)自耕农经济,农户耕种的土地是自己的,它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阐释拓展延伸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新技术,改进农具,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亩产量精耕细作的表现有哪些?生 产 工 具 的 改 进耕 作 制 度 的 进 步水 利 灌 溉 的 发 展灌 溉 工 具 的 发 明(1)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和
8、“海禁闭关”政策的根源。(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它导致了“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睦的观念。考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影响知识梳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1)原因:A.根本: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B.主要: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C.井田制上耕作的
9、劳动力不断假案,井田制遭到破坏。(2)过程: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改革,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前356,前350年,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形式: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君主土地所有制(补充);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附庸)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4)特点:土地可以转让或买卖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井田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或买卖;同时要向国王缴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2)工商业的发展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春秋晚期:中国冶炼生铁和块炼
10、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出现私营商业和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官府和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产品在市场流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政府直接经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营,大作坊生产。生产。主要生产军需用品主要生产军需用品和官府、贵族消费和官府、贵族消费的日用品;的日用品;与市场无直接联系。与市场无直接联系。商周至明初占据主导;商周至明初占据主导;手工业规
11、模大、技术精、手工业规模大、技术精、质量高。质量高。家庭自主经家庭自主经营,以家庭营,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为单位分散生产。生产。主要生产供自己消主要生产供自己消费的产品和缴纳赋费的产品和缴纳赋税,税,与市场直接联与市场直接联系日益紧密系日益紧密。农户的副业,在自然经农户的副业,在自然经济中比重大;济中比重大;国家国家“庸庸”的主要来源;的主要来源;地位相对稳固,鸦片战地位相对稳固,鸦片战争后逐步破产。争后逐步破产。民间私人经民间私人经营,从作坊营,从作坊到手工业工到手工业工场。场。主要生产供民间消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直接投费的产品,直接投放市场放市场明朝中期开始占主导;明朝中期开始占主导;商
12、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受政策影响,发展艰难;受政策影响,发展艰难;鸦片战争后逐步破产。鸦片战争后逐步破产。商业:a.“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私商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出现,实力不断壮大。b.货币流通广泛,出现各式各样的货币,各诸侯国有铸币权。c.出现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d.实物借贷普遍,货币信贷出现。【知识点解读】工商食官 “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时期实行的经济管理制度,可理解为工商食于官,手工业、商业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与官府之间的关系紧密,受官府严格控制。工商食官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私营手工业出现,官营手工业效率低下,工商食官走向终结。但官营手工业仍长期存在,且规模逐渐
13、发展。2.2.变法运动变法运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1)背景:改革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产物。经济:A.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推广。B.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政治:A.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宗 法制瓦解;礼崩乐坏。B.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思想文化:春秋战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为改革(变法)提供理论武器。改革家:顺应时代的需求,积极而为。(2)代表:管仲(齐)、李悝(魏)、吴起(楚)、申不害(韩)、邹忌(齐)、商鞅(秦)阶级关系变化自耕农、佃农新兴地主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私田开拓公田不治井田制瓦解政治变革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战国时
14、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拓展深化拓展深化(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许多诸侯国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拓展深化拓展深化(4)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
15、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时间公元前356年目的富国强兵内容a.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b.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c.行政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d.基层管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评价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秦国社会转型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废除世卿世禄制,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国家税收废除井田制,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3)商鞅变法(性质:地主阶级发动的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性质:地主阶级发动
16、的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改革成功或失败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专制王朝沿用。直接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和兵役徭役的征派根本目的: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统治(2)目的:(3)历代抑商政策的具体措施战国秦国首倡:商鞅变法西汉至唐代:全面强化 a.法律贱商人:在政治上歧视商人,“入市籍不为官”
17、,降低其社会身份;b.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赋税加倍 c.发展官营商业,打击富商大贾:盐铁官营宋代:有所松弛明清:限禁极严知识梳理:经济政策:重农抑商(4)评价: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经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1.孔子和老子(春秋时期)三、文化大繁荣(1)孔子核心:“仁”,仁者爱人,
18、关爱他人 政治:“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教育:“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首创私学,因材施教文献整理: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有等级差别的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老子朴素的唯物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主张: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
19、,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这一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概念阐释“无为而治无为而治”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1)背景政治:分封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变法图强,促成了思想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为学术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文化: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阶级:士阶层崛起,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根本原因: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
20、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互相诘难、批驳,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概念阐释士阶层:中国古代士的身份不断演化,最终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人群体,称为士阶层。【拓展】春秋战国时期的阶层分化(1)贵族的衰落(2)平民的兴起(3)士阶层的崛起起源:春秋时期地位上属于低级贵族,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 育,能文能式,有权参与政治活动,人数不固定,规模很小。兴起:战国时期,士的定义和范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的士成为一种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的称谓,而不受国家、宗族以及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限制,受各诸侯国重用。西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春秋战国商工
21、农士西周时是最低等的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春秋战国逐渐成为最高一等的平民(士农工商),是一批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上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能够自由流动,被称为“游士”。由于列国争霸、争雄竞争激烈,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士”受到重用,推动了庶人参政,有利于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2)代表人物 儒家儒家A.政治思想:提出“仁政”(核心)B.民本思想:“民贵君轻”C.伦理思想:主张人性本善说D.义利观:先义后利A.政治思想:隆礼重法(礼法并用),王霸并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B.民本思想:“君舟民水”B.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C.哲学思想:提出“天行
22、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孟子孟子荀子荀子道家道家 庄子庄子a.“道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是世界的最高原则。b.“齐物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c.“逍遥逍遥”: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d.顺应自然顺应自然:认为天与人: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利而有害)。e.世间万物是
23、相对的。世间万物是相对的。其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庄子庄子想象丰富,善于用寓言想象丰富,善于用寓言讲道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讲道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认为斗争毫无必要,只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这种他认为斗争毫无必要,只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这种消极和颓废的处事态度,既为统治者所用,也为士人在失意消极和颓废的处事态度,既为统治者所用,也为士人在失意时自我安慰提供了理论依据。时自我安慰提供了理论依据。邹衍:邹衍:五行学说;”相生相胜”理论;邹衍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创立了阴阳五行学,也即“五德终始”说。阴阳家阴阳家 墨家墨家 墨子墨子思想: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思想:
24、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尚贤: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尚贤: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节俭:主张节俭:主张“节用节用”,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奢侈浪费。法家法家 韩非子韩非子思想:思想:a.集权观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央集权国家。b.改革观改革观: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是古非今今”的历史观。的历史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
25、、刻舟求剑等成语均表现了法家嘲(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成语均表现了法家嘲笑墨守成规、主张与时俱进的思想。)笑墨守成规、主张与时俱进的思想。)c.政见政见:“法法”“”“术术”“”“势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d.法治观法治观: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影响影响a.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
26、重大作用。大作用。b.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外儒内法内法”)c.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注意: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奖励耕战,严刑峻法。注意: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奖励耕战,严刑峻法。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图解历史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1)相似性: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意图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孔
27、子重塑的是遵循周礼的旧的奴隶制社会。(2)差异性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在人性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提出“天命观”。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3)百家争鸣的影响
28、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_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_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阶级关系 一地主阶级 四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3绘画(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2)
29、成就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诗经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楚辞创始者屈原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代表作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春秋战国时期蕴含的统一因素春秋战国时期蕴含的统一因素拓展深化拓展深化(1)政治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趋势。(2)经济经济:战国时期各国经济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3)思想思想: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4)民族民族:“戎狄蛮夷”不断内迁,与诸夏部族交错杂居,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加速了华夏化进程,昭示着“大一统”全新时代即将到来。(5)民心民心: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