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课应通过学习初步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素养(初步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道德);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发展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和非智力因素(责任感、情感、个性品质、学习态度和习惯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应用教育,培养意识、培养基本技能比培养本学科专才重要。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而信息技术方面基础的东西需要一个反复巩固训练的过程,即“熟能生巧”。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样他们才能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假设、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或
2、发现规律,才能利用已有的基本技术验证、动手探究,解决问题。小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关知识和技能作基础,才有可能在任务驱动下自主的、合作的、建构性的学习,教师才有可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可见,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洞察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否则,教学对话和课堂研究很难开展,即使开展起来也有可能非常肤浅、流于形式。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高级心智技能、能力的培养区别开来,分别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以提高教学效能,从而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全面和
3、谐地发展。不同的内容模块可能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就像建构主义一样,建构主义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用于建构主义的,也不是任何东西都需要去建构的,关键要看教学内容有没有建构的价值。如前所述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价值取向,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下面归纳教学内容几种特点并结合具体实例来谈谈:对于那些基本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计算机技术或某些学生已有观念(经验)中没有的教学内容,就不宜采用探究性学习,试想一下,学生没有一点基础如何提出较合理假设,如何围绕问题展开探索,如果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索,学生会不断尝试错误,花费大量的时间还不一定能摸
4、索到方法,这样的学习能培养什么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还有什么价值,所以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我认为采用直观的演示、配以明白易懂的讲解,有利于学生轻松的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以后较高层次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如:电脑的开机与关机,鼠标的操作,窗口的操作,文件的基本操作,汉字的输入等windows基本操作,都没有必要让学生自己探索,而只要老师把教学内容融入情境任务之中,采用简便的方法(演示、讲解)指导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学生就能在操作中逐步熟悉windows的操作方式,在做中建立、领悟涉及到的概念。其实word、powerpoint、frontpage、IE浏览器、媒体播放器等软
5、件的常用技术及收发电子邮件的教学也是这样,里面有许多涉及到新技能的学习,新知识的传授,不需要学生探索,不用老师专门讲解某个软件的用途,某个按钮的作用,而是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在老师简单、明了的指导下去使用信息技术,去体验各种信息技术给生活、学习带来的影响和软件强大的功能特色,这样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工具,才能提高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从而为信息素养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实践还证明,老师精讲学生多练,学生很快熟悉软件,他们对其它软件的迁移能力也明显增强。实践证明,由于基本知识技能部分的教学花费课时不多,所以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很多,也给老师增加了更多二次开发课程、校本课程的空间;由于学生基础的操作技能是通过“简明高效”的教学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在“做”中渗透的,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比较深刻,所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较高的信息素养、分工合作的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根据课程和教学目标要求、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设计的教学方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教育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