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检测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新航路开后的食物物种交流(40分钟 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约8000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大量水稻、莲藕、菱角、大豆等碳化植物,还有骨和软体动物甲壳。除稻谷是栽培作物外,其他植物遗存都属野生品种。这说明当时A.原始农业尚未真正出现 B.种植业占食物资源主导 C.人类的食物供应多样化 D.农业和畜牧业共同发展 2.原始农业时期,人们的世界观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人们普遍觉得周围环境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神灵,如谷神、牛神等,并且所有神灵都是永生的。这种现象
2、的出现主要源于A.食物生产者减少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人口的快速增长 D.天文历法的缺乏 3.有人统计,经过整理的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与农业有关的就有四五千片,其中占卜年成丰歉的最多。占卜畜牧的卜辞很少,卜黍、稷“年”和其他“受禾”“受年”的卜辞合计有两百条左右这说明商代A.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B.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4.下表所示为不同史料关于周代农业的记载。表格中的内容反映出周代命我众人:乃钱(农具名)镈,奄观铚艾诗经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管子铚,获禾短镰也说文解字A.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B.铁犁牛耕的出现
3、 C.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D.金属农具的应用 5.古代阿兹特克文明最重要的社会群体是村社。它是由血缘或长期联系在一起的家庭组成的集合体。由酋长领导的长老们控制着村社的土地,并将其分配给村社成员。这些土地的性质属于A.私有制 B.公有制 C.国有制 D.贵族制 6.在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男女随葬品的差别十分清楚:男性的随葬品多以农具和木作工具为主女性的随葬品则主要是纺轮。这就证明当时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经处于从属地位。该现象出现于A.农业产生之后 B.氏族产生之后 C.阶级产生之后 D.国家产生之后 7.徐光启总结了“甘薯十三胜”:“一亩收数十石,一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侵损五也用地少而利
4、多,易于灌溉,十一也”甘薯的“胜”指的是A.剩余产品 B.物种优势 C.美洲传人 D.发展迅速 8.非洲人对有辣味的“天堂谷物”-辣椒很喜爱。当葡萄牙人撒下了购买非洲奴隶的大网,他们在哪里买奴隶就把辣椒带到哪里,这样辣椒也就传遍了非洲大陆。由此可见,辣椒A.是古丝绸之路的产物 B.最早产于葡萄牙地区 C.属于粮食作物的范畴 D.随新航路开辟而扩展 9.下图所示为16世纪时部分国家出现的一些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清朝吴其绘制的玉米图 英国人于16世纪绘制的马铃薯图 16世纪中叶德国学者绘 制的番茄植株和果实图A.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得到发展 B.物品交流促进人们观念更新 C.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统
5、一 D.艺术发展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10.随着移民的到来,稻米逐步传人美洲。稻米除食用外,还可当作经济作物。有学者指出:旧大陆稻米传人新大陆不仅是农作物的传播,还是新旧大陆农业文明的交流。该学者观点体现了A.市场意识 B.殖民主义 C.文明史观 D.革命史观 11.非洲人把自己的同胞卖给欧洲人后,作为回报,他们不仅得到了酒和武器,还得到了某些实用性商品和经济上具有生产性的商品,如纺织品、工具、玉米和白薯等。这反映出A.朝贡贸易的积极影响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黑奴贸易的客观影响 D.物种交流的思想价值 12.严如煜在三省边防备览中提道: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苞谷之家,取苞谷煮酒,其糟
6、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收益十分可观。这种做法A.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B.暴露了土地私有制弊端 C.促进了手工业的官方化 D.削弱了商品经济的地位 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尚书记载:“恐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其大意为大禹曾经鼓励百姓贸易,将自己家里多余的东西拿出来交换,这实际上描述了远古时期大禹治水时设法组织粮食在地区间的调剂,通过交换的方式解决洪灾后人民的生活问题。而(之前的)尧、舜时期“散邑粟与其财物,以市虎豹之皮”。摘编自探秘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
7、材料二 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私有制和家长奴隶制材应产生,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父系家庭公社从父系氏族公社中分化出来,并取代父系氏族社而构成社会的经济细胞,最终由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原始公社天然的血缘关系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氏族制度的发展已经到了尽头。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古代前期政治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远古时期“百姓贸易”的基本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氏族制度“走到了尽头”的主要原因。(9分)(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变化根源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5分)14.物泛分布等各个地区。阅读
8、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一个名叫安格勒利亚的人把一包老玉米粒和自己的手稿在新世界的头十周献给了此次远行的资助人。从此,玉米开始被好奇的人们在西班牙试种、扩散一试和玉米自身的各种优点就显示出来了。玉米不仅耐寒、耐瘠、耐早、高产、抗(病虫害)性强、生长期短,而且栽培、管理、收获、加工简单,耐储存,食用时加工品种多样,营养和口感不错,可作为粮、菜、饲料,于是玉米种植很快就蔓延开来。材料二 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在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 1586 年以来连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 世纪上半叶,乌迪内地区的玉米价格在低于小麦价格20%50%起伏,玉米基
9、本被用作人们的食物,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在意大利中北部是日常饮食,而且常常是穷人的主食。1611 年前后,玉米栽培1时出现于克罗地亚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郊区,并以扇形阵势向巴尔干地区扩展。到18世纪,玉米在巴尔干地区已相当普遍。由于玉米耐寒,在一些地区可以代作冬季谷类作物培。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实行,并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作物的合种植方式大大改变了意大利乃至西欧和欧洲的农田景观,同时也取代了牧草成为饲料。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在欧洲的传播路径及历史背景。(10 分)(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玉米在
10、欧洲推广的原因及社会影响。(10分)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CBADBABDCCCA13.答案:(1)基本条件:剩余产品出现;统治者主导和鼓励;等等。(6分)(2)主要原因:社会化大分工出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父系氏族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等等。(9分)(3)认识: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等。(5分,言之有理即可)14.答案:(1)传播路径:美洲-西班牙-欧洲各地。(4分)历史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早期殖民扩张与移民,加快了物种的流传;欧洲的开放状态;世界市场的兴起;等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玉米自身的优势,如耐寒、高产和营养丰富等;玉米可做成多种美食;玉米价格低于小麦,有利于贫困人口食用;玉米能适应轮种和复合种植的农作方式;其秸秆可以用于饲养牲畜;等等。(6 分,任答三点即可)社会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4 分,言之有理即可。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